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包括肛管、2個氣囊、若干個單向閥和加壓單元;肛管上固定有前氣囊和后氣囊;前氣囊前氣管相通,前氣管與前單向閥連接,前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前小囊插接,前小囊上設置有前注氣閥;后氣囊與后氣管相通,后氣管與后單向閥連接,后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后小囊插接,后小囊上設置有后注氣閥;肛管的前端與肛頭連接;肛管的后端與液體單向閥連接,液體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導氣管插接;加壓單元包括支撐座、氣缸、密封墊、漏斗和空氣單向閥;氣缸與支撐座固定連接,漏斗也與支撐座固定連接;氣缸的活塞桿與位于漏斗內部的密封墊連接;導氣管的另一端與漏斗下端插接。本實用新型的灌腸裝置適合不同病情病人的需要。
【專利說明】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灌腸法是用導管自肛門經(jīng)直腸插入結腸灌注液體,以達到通便排氣的治療方法。能刺激腸蠕動,軟化、清除糞便,并有降溫、催產(chǎn)、稀釋腸內毒物、減少吸收的作用。此外,亦可達到供給藥物、營養(yǎng)、水分等治療目的。
[0003]但是,目前常用的灌腸裝置多為普通灌腸管,使用時存在很多不足。(I)應用對象為ICU稀便病人時,灌腸管的作用為引流:醫(yī)護人員將灌腸管插入病人直腸后,灌腸管的另一端與大便袋連接,用于將稀便引流。但是部分稀便會在灌腸管外流出,污染床單,且灌腸管容易脫落,無法起到預期效果。(2)應用對象為普通便秘患者時,病人需趴在病床上,醫(yī)護人員將灌腸管插入病人直腸,然后向灌腸管內倒入潤滑油,然后上下移動灌腸管,使?jié)櫥彤a(chǎn)生落差,刺激病人排便,十分勞累。(3)應用對象為腸道感染患者時,將灌腸管插入患者直腸,然后倒入藥物,上下移動灌腸管使藥物進入患者直腸內部,然后將灌腸管的另一端捆綁在高處物體上,使藥物持續(xù)緩慢流入,但是部分藥物會在病人肛門溢出,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灌腸管脫落的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
[0005]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包括肛管、2個氣囊、若干個單向閥和加壓單元;所述肛管上固定有前氣囊和后氣囊;前氣囊與置于肛管內壁的前氣管相通,前氣管后端穿出肛管后與前單向閥固定連接,前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前小囊插接,前小囊上設置有前注氣閥;后氣囊與置于肛管內壁的后氣管相通,后氣管后端穿出肛管后與后單向閥固定連接,后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后小囊插接,后小囊上設置有后注氣閥;肛管的前端與肛頭固定連接,肛頭為中空多孔球面狀結構;肛管的后端與液體單向閥固定連接,液體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導氣管插接;所述加壓單元包括支撐座、氣缸、密封墊、漏斗和空氣單向閥;所述氣缸與支撐座固定連接,漏斗也與支撐座固定連接,漏斗位于氣缸下方;氣缸的活塞桿與位于漏斗內部的密封墊連接,漏斗上還設置有空氣單向閥;導氣管的另一端與漏斗下端插接。
[0006]優(yōu)選的,所述前單向閥、后單向閥和液體單向閥均為塑料單向閥。
[0007]優(yōu)選的,所述空氣單向閥和漏斗均為金屬材質。
[0008]優(yōu)選的,所述空氣單向閥和漏斗均為不銹鋼材質。
[0009]優(yōu)選的,所述導氣管和肛管均為醫(yī)用透明硅膠管。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應用對象為ICU稀便病人時,將肛頭插入病人體內,先用前小囊向前氣囊內充氣,在用后小囊向后氣囊充氣。前、后氣囊充氣后,肛管即可在病人直腸內固定,液體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大便袋連接,將病人稀便引流。前、后氣囊能確保稀便不會溢出,同時能確保肛管不會脫落。前、后氣囊交替充放氣,可避免病人直腸粘膜長期受壓迫。(2)應用對象為普通便秘患者時,病人趴在病床上,醫(yī)護人員將肛管插入病人直腸,然后向前、后氣囊充氣,將潤滑油灌入導氣管,然后將導氣管的另一端插入漏斗下端。氣缸通電后作往復運動,將潤滑油緩慢壓入病人體內,液體單向閥能防止?jié)櫥头盗鳌2∪烁杏X到便意后,氣缸斷電,將前氣囊和后氣囊泄氣,最后將肛管拔出。(3)應用對象為腸道感染患者時,將肛管插入病人直腸,并向前、后氣囊充氣,導氣管中灌入藥物,然后將導氣管的另一端插入漏斗下端。氣缸通電后作往復運動,將藥物緩慢壓入病人體內,液體單向閥能防止藥物返流。病人感覺到大量藥物進入體內后,氣缸斷電,將前小囊和后小囊拔出,再將導氣管與液體單向閥脫離即可。前、后氣囊能確保肛管不會脫落,前單向閥、后單向閥和液體單向閥能確保藥液不會返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0012]其中:1、后注氣閥,2、后小囊,3、前注氣閥,4、前小囊,5、前單向閥,6、前氣管,7、
前氣囊,8、肛頭,9、后氣囊,10、肛管,11、液體單向閥,12、導氣管,13、空氣單向閥,14、漏斗,
15、支撐座,16、氣缸,17、密封墊,18、后單向閥,19、后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實施例1: 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其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肛管10、2個氣囊、若干個單向閥和加壓單元;所述肛管10上固定有前氣囊7和后氣囊9 ;前氣囊7與置于肛管內壁的前氣管6相通,前氣管6后端穿出肛管10后與前單向閥5固定連接,前單向閥5的另一端與前小囊4插接,前小囊4上設置有前注氣閥3 ;后氣囊9與置于肛管10內壁的后氣管19相通,后氣管19后端芽出肛管10后與后單向閥18固定連接,后單向閥18的另一端與后小囊2插接,后小囊2上設置有后注氣閥I ;肛管10的前端與肛頭8固定連接,肛頭8為中空多孔球面狀結構;肛管10的后端與液體單向閥11固定連接,液體單向閥11的另一端與導氣管12插接;所述加壓單元包括支撐座15、氣缸16、密封墊17、漏斗14和空氣單向閥13 ;所述氣缸16與支撐座15固定連接,漏斗14也與支撐座15固定連接,漏斗14位于氣缸16下方;氣缸16的活塞桿與位于漏斗14內部的密封墊17連接,漏斗14的下端設置有空氣單向閥13 ;導氣管12的另一端與漏斗14下端插接;所述前單向閥5、后單向閥18和液體單向閥11均為塑料單向閥;所述空氣單向閥13和漏斗14均為金屬材質;所述空氣單向閥13和漏斗14均為不銹鋼材質;所述導氣管12和肛管10均為醫(yī)用透明硅膠管。
[0014]應用對象為ICU稀便病人時,將肛頭8插入病人體內,先用前小囊4向前氣囊7內充氣,在用后小囊2向后氣囊9充氣。前、后氣囊充氣后,肛管10即可在病人直腸內固定,液體單向閥11的另一端與大便袋連接,將病人稀便引流。前、后氣囊能確保稀便不會溢出,同時能確保肛管10不會脫落。前、后氣囊交替充放氣,可避免病人直腸粘膜長期受壓迫。
[0015]應用對象為普通便秘患者時,病人趴在病床上,醫(yī)護人員將肛管10插入病人體內,然后向前、后氣囊充氣,再將潤滑油灌入導氣管12,然后將導氣管12的另一端插入漏斗14下端。氣缸16通電后作往復運動,將潤滑油緩慢壓入病人體內,液體單向閥11能防止?jié)櫥头盗鳌C芊鈮|17向下運動時,空氣單向閥13能阻止漏斗14內空氣向外流動;密封墊17向上運動時,空氣單向閥13將空氣從外界吸入漏斗14內部。病人感覺到便意后,氣缸16斷電,將前氣囊7和后氣囊9泄氣,最后將肛管10拔出。
[0016]應用對象為腸道感染患者時,將肛管10插入病人直腸,并向前、后氣囊充氣,再向導氣管12中灌入藥物,然后將導氣管12的另一端插入漏斗14下端。氣缸16通電后作往復運動,將藥物緩慢壓入病人體內,液體單向閥11能防止藥物返流。病人感覺到大量藥物進入體內后,氣缸16斷電,將前小囊4和后小囊2拔開,再將導氣管12與液體單向閥11拔開即可。前、后氣囊能確保肛管10不會脫落,前單向閥5、后單向閥18和液體單向閥11能確保藥液不會返流。
[0017]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多功能灌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肛管、2個氣囊、若干個單向閥和加壓單元;所述肛管上固定有前氣囊和后氣囊;前氣囊與置于肛管內壁的前氣管相通,前氣管后端穿出肛管后與前單向閥固定連接,前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前小囊插接,前小囊上設置有前注氣閥;后氣囊與置于肛管內壁的后氣管相通,后氣管后端穿出肛管后與后單向閥固定連接,后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后小囊插接,后小囊上設置有后注氣閥;肛管的前端與肛頭固定連接,肛頭為中空多孔球面狀結構;肛管的后端與液體單向閥固定連接,液體單向閥的另一端與導氣管插接;所述加壓單元包括支撐座、氣缸、密封墊、漏斗和空氣單向閥;所述氣缸與支撐座固定連接,漏斗也與支撐座固定連接,漏斗位于氣缸下方;氣缸的活塞桿與位于漏斗內部的密封墊連接,漏斗上還設置有空氣單向閥;導氣管的另一端與漏斗下端插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灌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單向閥、后單向閥和液體單向閥均為塑料單向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灌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單向閥和漏斗均為金屬材質。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灌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單向閥和漏斗均為不銹鋼材質。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灌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氣管和肛管均為醫(yī)用透明硅膠管。
【文檔編號】A61M3/02GK203724529SQ201420090104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2月28日
【發(fā)明者】伊秀梅 申請人:伊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