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微創設備的【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它包括二連接管道設備之自由臂前端的主片,二主片下端面呈貼合脊椎椎板表面及外圍不規則形態的形狀,各該主片上端分別設有連接孔,連接孔對應穿設一連接手術臺邊緣用以穩固儀器的扦入繩,通過連接孔、扦入繩與自由臂呈三點固定操作管道,二主片間的前端設有一副片,副片上端兩邊鄰近邊緣處設有配合各扦入繩連接在對應連接孔處的扦入柄,該副片上端面與主片間形成一方便手術時操作器材使用的凹槽,本實用新型使得操作管道能更好貼合脊椎椎板表面及外圍,更易于屏蔽操作管外的軟組織,使操作管道更易于固定,滿足手術的需求。
【專利說明】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微創設備的【技術領域】,特指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以及出血少等優點,已成為外科治療的發展趨勢,經微創治療的病種范圍日逐增多,尤其是近十年來,脊柱外科的微創治療迅猛發展。
[0003]微創治療中除光纖、攝像、操作器材外,建立操作管道是手術的必經途徑。操作管道經擴張器逐漸擴張后建立。現有的經后路脊柱微創系統,如Metrx、Quadrant系統等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操作管底部不適應手術區域解剖形態的要求,因椎板大小及形態、位置不能產生較密閉的隔離,常有軟組織進入管道中;另外,只靠單點的自由臂支撐固定操作管道,易因操作器械操作時碰撞操作管道,或手術者、阻力碰到自由臂及術中患者扭動身體發生操作管退出,周圍軟組織進入操作管道,術中需反復調整甚至重新布置操作管道,影響視野和手術進程;加之,原有的操作管道內雖設置了微型牽引拉鉤,在操作管道內占據較大空間,嚴重影響術中操作,且管道內牽引拉鉤不易固定,亦有礙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該改進結構使得操作管道能更好貼合脊椎椎板表面及外圍,更易于屏蔽操作管外的軟組織,使操作管道更易于固定,滿足手術的需求。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6]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它包括二連接管道設備之自由臂前端的主片,所述二主片下端面呈貼合脊椎椎板表面及外圍不規則形態的形狀,各該主片上端分別設有連接孔,連接孔對應穿設一連接手術臺邊緣用以穩固儀器的扦入繩,通過連接孔、扦入繩與自由臂呈三點固定操作管道,二主片間的前端設有一副片,副片上端兩邊鄰近邊緣處設有配合各扦入繩連接在對應連接孔處的扦入柄,該副片上端面與主片間形成一方便手術時操作器材使用的凹槽。
[0007]所述二主片與自由臂的連接處形成有連接端,該二主片呈弧形,二主片的凹面相對設置。
[0008]所述二主片的下端面為一圓弧面。
[0009]所述二主片的下端面呈一斜面。
[0010]所述二主片的下端面呈一鏟鍬形面。
[0011]所述副片的扦入柄呈“7”字形對稱設置,該副片上端面為一平面,該副片的高度基本低于主片,副片上端面與主片上端間的高度差0.5?0.8cm,形成凹槽。
[0012]所述副片呈弧形的扇形片體,副片上端與下端的寬度比例為1:1.5,上端為1.8?2.2cm,下端為3.8?4.4 cm,高度4cm?9cm,該副片的弧度小于45°
[0013]所述扦入繩與連接孔的連接端設有一略大于連接孔孔徑的圓球栓,扦入繩通過圓球栓頂設于連接孔處,該扦入繩的另一端設有能鉤掛于手術臺邊緣的鉤部。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二主片的下端面的結構改進,使得操作管道能更好貼合脊椎椎板表面及外圍,更易于屏蔽操作管外的軟組織,副片的設計和使用,使操作管道更易于固定,滿足手術的需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二主片的組合結構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單片主片的結構圖之一。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單片主片的結構圖之二。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單片主片的結構圖之三。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1]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它包括二連接管道設備之自由臂前端的主片I。
[0022]二主片I呈弧形,二主片I的凹面相對設置,二主片I與自由臂的連接處形成有連接端11,二主片I上端分別設有連接孔12,連接孔12對應穿設一連接手術臺邊緣用以穩固儀器的扦入繩4,通過連接孔12、扦入繩4與自由臂呈三點固定操作管道,使儀器在手術當中不會晃動,二主片I間的前端設有一副片2,保證二主片I撐開后,外圍暴露區軟組織進入時隔離,副片2上端兩邊鄰近邊緣處設有配合各扦入繩4連接在對應連接孔12處的扦入柄21,該副片2上端面與主片I間形成一方便手術時操作器材使用的凹槽,其中,連接孔12呈圓形。
[0023]如圖3-5所示,其中,二主片I的下端面為一圓弧面、一斜面、一鏟鍬形面或其他可貼合脊椎椎板表面及外圍不規則形態的形狀,更易于屏蔽外面的軟組織。
[0024]副片2呈弧形的扇形片體,以便與儀器相匹配,儀器展開時,副片2的弧度適合人體脊柱骨骼的表面形狀,副片2上端與下端的寬度比例為1:1.5,其中,副片上端寬度為1.8?2.2cm,其下端寬度為3.8?4.4 cm,該副片的弧度小于45°,副片2的扦入柄21呈“7”字形對稱設置,該副片2上端面為一平面,該副片2的高度基本低于主片,副片2高度4cm?9cm,副片2上端面與主片I上端間的高度差0.5?0.8cm,形成凹槽3,該凹槽3的設計,有利于手術時操作器械對操作管道下方的對側進行治療。
[0025]副片2的設計和使用,不影響操作管道內空間,兩側依靠與主片I弧形外表重疊和外圍組織擠壓固定,其底部平底圓弧形適應擴張后外圍均為肌肉組織的需要。
[0026]扦入繩4具有彈性,該扦入繩4與連接孔12的連接端設有一略大于連接孔12孔徑的圓球栓42,扦入繩4通過圓球栓42頂設于連接孔12處,避免扦入繩4使用時,從主片I的連接孔12脫離,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該扦入繩4的另一端設有能鉤掛于手術臺邊緣的鉤部41,該鉤部41呈弧形,使儀器在手術當中不會晃動,取固定方便,手術完畢后,逆勢退出。
[0027]這樣,通過固定于操作管道主片I的兩側上下牽引繩向下牽引、固定與對側的自由臂固定點,形成三點一平面固定。
[0028]以上所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裝飾,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脊椎微創操作管道設備的改進結構,它包括二連接管道設備之自由臂前端的主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主片下端面呈貼合脊椎椎板表面及外圍不規則形態的形狀,各該主片上端分別設有連接孔,連接孔對應穿設一連接手術臺邊緣用以穩固儀器的扦入繩,通過連接孔、扦入繩與自由臂呈三點固定操作管道,二主片間的前端設有一副片,副片上端兩邊鄰近邊緣處設有配合各扦入繩連接在對應連接孔處的扦入柄,該副片上端面與主片間形成一方便手術時操作器材使用的凹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主片與自由臂的連接處形成有連接端,該二主片呈弧形,二主片的凹面相對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主片的下端面為一圓弧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主片的下端面呈一斜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主片的下端面呈一鏟鍬形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片的扦入柄呈“7”字形對稱設置,該副片上端面為一平面,該副片的高度基本低于主片,副片上端面與主片上端間的高度差0.5?0.8cm,形成凹槽。
7.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片呈弧形的扇形片體,副片上端與下端的寬度比例為1:1.5,上端為1.8?2.2cm,下端為3.8?4.4 cm,高度4cm?9cm,該副片的弧度小于45°。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扦入繩與連接孔的連接端設有一略大于連接孔孔徑的圓球栓,扦入繩通過圓球栓頂設于連接孔處,該扦入繩的另一端設有能鉤掛于手術臺邊緣的鉤部。
【文檔編號】A61B17/56GK203763206SQ201420050204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7日
【發明者】楊雙石 申請人:楊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