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是具體是包括以下步驟:1)把荔枝核用四兩鹽水浸泡;2)小回香用一兩鹽水炒;3)把步驟1)所述的浸泡后的荔枝核和步驟2)所述的炒好的小回香混合,研磨成細末;4)在細末內加入紅糖和白糖拌勻即可。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醫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疝氣,即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 位進入另一部位。俗稱"小腸串氣",有臍疝,腹股溝直疝、斜疝,切口疝、手術復發疝、白線 疝、股疝等。疝氣多由于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婦女妊娠、小兒過度啼 哭、老年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原因引起腹內壓增高,迫使腹腔內的游離臟器如:小腸、盲腸、 大網膜、膀胱、卵巢、輸卵管等臟器通過人體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點或缺損、孔隙進入另 一部位。
[0003] 目前的治療是1.非手術治療,主要針對一歲以下幼兒可暫不手術,因有自行消失 的可能,可采用棉線束帶或繃帶壓住深環。
[0004] 2.手術治療,主要針對疝氣沒有及時處理,疝塊可逐漸增大,終將加重癥狀,甚至 發生嵌頓或較窄而威脅患者生命,故應盡早施行手術治療。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是提供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本品為近百余年祖傳秘 方,具有多年臨床使用驗證,效果特佳,無任何副作用,對疝氣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不容易 復發。
[0006]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具體是包括以 下步驟: 1) 把荔枝核用四兩鹽水浸泡; 2) 小回香用一兩鹽水炒; 3) 把步驟1)所述的浸泡后的荔枝核和步驟2)所述的炒好的小回香混合,研磨成細末; 4) 在細末內加入紅糖和白糖拌勻即可。
[0007] 步驟1)所述的浸泡時間是1-2小時。
[0008] 步驟2)所述的炒的時間是10-15分鐘。
[0009] 使用方法是一日三次,7天是一療程。
[0010] 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是由以下的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荔枝核3-5份、小回 香 0· 8-1. 2 份。
[0011] 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是由以下優選的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荔枝核4份、小 回香1份。
[0012] 上述原料均在中藥大辭典上有記載,具體說明如下: 荔枝核,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 種皮,洗凈,曬干,功能主治,行氣散結,祛寒止痛。
[0013] 小茴香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實,有散寒止痛,理氣和中的功效。
[0014] 本發明的藥理是針對疝氣,將以上的中草藥配伍,達到行氣散結,清熱解毒,散寒 止痛,理氣和中作用,進而治愈疝氣。
[001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產品采用民間中草藥,方法簡單實用,便于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0016]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但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0017]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是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把荔枝 核用四兩鹽水浸泡1小時; 2) 小回香用一兩鹽水炒10分鐘; 3) 把步驟1)所述的浸泡后的荔枝核和步驟2)所述的炒好的小回香混合,研磨成細末; 4) 在細末內加入紅糖和白糖拌勻即可。
[0018] 實施例2、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是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把荔 枝核用四兩鹽水浸泡2小時; 2) 小回香用一兩鹽水炒15分鐘; 3) 把步驟1)所述的浸泡后的荔枝核和步驟2)所述的炒好的小回香混合,研磨成細末; 4) 在細末內加入紅糖和白糖拌勻即可。
[0019] 實施例3 -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是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 把荔枝核用四兩鹽水浸泡1. 5小時; 2) 小回香用一兩鹽水炒12分鐘; 3) 把步驟1)所述的浸泡后的荔枝核和步驟2)所述的炒好的小回香混合,研磨成細末; 4) 在細末內加入紅糖和白糖拌勻即可。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具體是包括以下步驟: 1) 把荔枝核用四兩鹽水浸泡; 2) 小回香用一兩鹽水炒; 3) 把步驟1)所述的浸泡后的荔枝核和步驟2)所述的炒好的小回香混合,研磨成細末; 4) 在細末內加入紅糖和白糖拌勻即可。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步驟1)所 述的浸泡時間是1-2小時。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疝氣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步驟2)所 述的炒的時間是10-15分鐘。
【文檔編號】A61K36/77GK104147204SQ201410354836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4日
【發明者】李玉蘭 申請人:李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