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膏【技術領域】,本發明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中藥是由巴豆仁、斑蝥、安息香、冰片、制馬錢子、細辛、蓖麻仁、鮮姜汁組成,以溫通經脈、疏散風寒、理氣活血、燥濕化痰、攻毒逐瘀、消腫止痛為治療原則,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針對每位患者的病因、病癥有選擇的使用本藥膏,其配伍精當、合理,通過藥物的綜合作用可以使皮膚很好的吸收,使藥力對發病部位直接發揮作用,療效顯著,見效快,沒有副作用,特別適用于對針灸有恐懼感的人群,如孕婦、兒童、老年人、有嚴重心臟病的患者。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膏【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面癱,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一種急性非化膿性莖乳孔內面神經炎。是一種常見病,一年四季均可患病。臨床癥狀:患側額紋消失,眼裂增大,筋鼻不動,人中口歪向健側,鼓腮漏氣,漱□漏7jC,頰部塞食,面肌緊木,鼻塞,脈浮緊,苔薄白。有的出現頭痛,耳后痛,面熱,面肌松弛,脈浮數,苔薄黃。還有的面肌麻木言語不清,舌體僵硬,味覺嗅覺障礙或消失。苔白膩等。3-6個月后沒有痊愈者出現患側面肌萎縮,痙攣,人中口歪向患側等后遺癥。
[0003]面癱病因:中醫認為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感風寒風熱痰濕等引發。《諸病源候論.中風論》:“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即是說面癱是由陽明經脈絡空虛外邪壅滯,使脈絡不通氣血阻痹而產生的。現代醫學認為是病毒損傷面神經而引發的。
[0004]面癱治療:現代醫學先用抗病毒,疏通擴張血管,營養面神經等方法。7天以后針灸配合治療。中醫按中風思路用“補陽還五湯” “天蠶片”等,民間有用鮮鱔魚血外涂患側的。療效都不是很理想。
[0005]天灸療法是指利用有刺激性的藥物,使局部皮膚充血發皰,通過刺激相應的腧穴或患處,調理臟腑,行氣活血,調和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因為引發皮膚局部起皰。所以也叫天灸發皰療法。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該治療面癱的中藥膏有效解決了一般治療面癱時間長、效果差的難題。
[0007]本發明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是由下述中藥重量組份制成:
[0008]巴豆仁3-5份斑蝥2-4份安息香1-3份冰片1_3份
[0009]制馬錢子2-4份細辛2-4份蓖麻仁3-5份鮮姜汁4_6份。
[0010]其中:基礎組方為:
[0011]巴豆仁3-5份斑蝥2-4份鮮姜汁4-6份;
[0012]基于上述重量份中藥重量組份還可以再加入安息香1-3份冰片1-3份;還可以再加入制馬錢子2-4份細辛2-4份蓖麻仁3-5份鮮姜汁5-6份。
[0013]上述中藥膏的制備方法是:
[0014]其步驟為:將上述中藥和鮮姜汁按組分稱重準確后,除姜汁外,分別:
[0015](I)將巴豆仁,蓖麻仁分別研粉,過40-50目篩后分別裝瓶備用;
[0016](2)將斑蝥,安息香,冰片分別研粉,過60-80目篩分別裝瓶密封備用;
[0017](3)將制馬錢子,細辛分別研粉,過80-100目篩分別裝瓶備用。
[0018]分別按組方組份將巴豆仁,蓖麻仁,斑蝥,安息香,冰片,制馬錢子,細辛的粉末放入器皿內混合均勻研成泥狀,然后加鮮姜汁再研成膏狀備用。
[0019]使用時將藥膏制成直徑0.8-1厘米,厚度0.4-0.5厘米的圓餅,每個藥餅約重1.2-1.5克備用。
[0020]本發明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的使用方法:先將皮膚表面常規消毒,根據患者病情取患側相關穴位1-3個。如:太陽,陽白,顴髎,下關,頰車,牽正等。將制備好的藥餅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圓形塑片敷料上,用醫用膠條粘在所選穴位處。貼敷時間:成人3-4小時,兒童1.5-2.5小時,到時間后揭下藥餅。貼藥餅處有輕微發紅,灼熱感,兒童可以接受。大約1-3小時后貼藥餅處會凸起一小水皰,用消毒鋼針挑破皰皮、放出黃色粘狀液體和滲出液使用藥棉及時吸干,至不滲水為止。12小時左右結痂,3-4天結痂脫落。用藥10天為I療程。正常情況1-2療程痊愈。根據特殊病情可以施多個療程治療,直至痊愈。
[0021]上述技術方案中的各種中藥材料的治療療效分別是:
[0022]斑蝥、巴豆:《本草綱目?蟲部第四十卷》:“斑蝥味辛,性寒,有毒。畏巴豆、黃連。”又說“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又說“巴豆味辛性熱,有毒畏黃連”《神農本草經?序列》說“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所說相畏就是具有相互制約的作用。巴豆、斑蝥的配伍正合藥典之理,減輕或消除其毒性、烈性。取其抗菌消炎、抗病毒、祛痰逐瘀、開通諸竅經絡達到治療面癱之目的。
[0023]馬錢子:苦寒、散血熱、消腫止痛、治面癱。
[0024]蓖麻子:甘辛、消腫拔毒、瀉下通滯《本草綱目》說:“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喁斜。
[0025]細辛:辛溫、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本草正義》說:“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宜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四肢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經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
[0026]安息香:辛苦溫,開竅辟穢,行氣血。
[0027]冰片:辛苦涼,通諸竅、散郁火、消腫止痛。《本草經疏》說:“冰片氣芳烈味大辛。陽中之陽、升散也。性善走竄開竅,無往不達。芳香之氣能辟一切邪惡。辛熱之性能散一切風濕。
[0028]鮮姜:辛辣開通,熱而能散寒發表又能入里溫暖肌肉,深透筋骨以除凝寒痼冷之邪。
[0029]本中藥膏的組方中各味中藥相合后,面神經走行之穴位處貼藥,隨血液循環對面部肌肉、經絡起到一種微面積的化學性、灼熱性、刺激性的作用。這種刺激興奮首先作用在皮膚的神經感受器上,通過神經反射機理達到治療面癱的目的。
[0030]本發明中藥膏是以溫通經脈、疏散風寒、理氣活血、燥濕化痰、攻毒逐瘀、消腫止痛為治療原則,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針對每位患者的病因、病癥有選擇的使用本藥骨。
[0031]1、風寒證:證見口眼歪斜、面肌發緊不適、有鼻塞現象,脈浮緊、苔薄白等。治宜:疏散風寒、溫經通脈。此時配方中細辛、鮮姜用量適當加大。
[0032]2、風熱證:證見口眼歪斜、頭痛、面熱、耳后乳突處痛、面肌松弛,脈浮數、苔薄黃等。治宜:疏風清熱、痛經活絡。此時配方中制馬錢子、冰片用量適當加大。
[0033]3、風痰證:證見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舌硬無味,脈玄滑、苔白膩。治宜:祛風逐痰、化瘀通絡。此時配方中巴豆、斑蝥、安息香用量適當加大。
[0034]本發明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其組方配伍經過近三十多年的實際臨床治療表明:其配伍精當、合理,通過藥物的綜合作用可以使皮膚很好的吸收,藥物吸收后隨血液循環在體內發揮作用,見效快,可有效治療面癱,減輕患者痛苦,痊愈率達99 %。
[0035]其療效標準:
[0036]1、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患側口眼歪斜恢復正常,額紋及鼻唇溝恢復病前狀態,口角下垂、鼓腮漏氣、頰部塞食、味覺嗅覺障礙癥狀消失。
[0037]2、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明顯好轉,患側口眼歪斜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
[0038]3、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好轉或有所改善。
[0039]4、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無好轉,面癱癥狀沒有改變。
[004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中藥膏穴位外貼藥。使藥力對發病部位直接發揮作用,療效顯著,見效快,沒有副作用,特別適用于對針灸有恐懼感的人群,如孕婦、兒童、老年人、有嚴重心臟病的患者。本發明中藥來源廣泛,成本低,制作簡單使用方便,療效可靠。
[0041]經臨床治療389例患者,其中:男性228例,女性161例,年齡為1.5歲-90歲,患病時間24小時至4年。一療程治愈122例占31 %,二療程治愈195例占50%,三療程以上治愈67例占17%,總治愈率為98%,無效率2% ;經臨床觀察患者沒有不良反應。
【具體實施方式】
[0042]本發明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具體實施例如下:
[0043]實施例1
[0044]本發明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由下列重量份組份的中藥原料制成:
[0045]巴豆仁5份斑蝥3份安息香2份冰片2份
[0046]制馬錢子2份細辛2份蓖麻子仁5份鮮姜汁6份。
[0047]實施例2
[0048]巴豆仁4份斑蝥2.5份安息香2份冰片I份
[0049]細辛3份蓖麻子仁4份鮮姜汁5份。
[0050]實施例3
[0051]巴豆仁3份斑蝥2份安息香I份冰片2份
[0052]制馬錢子3份鮮姜汁5份。
[0053]實施例4
[0054]巴豆仁5份斑蝥3份安息香2份鮮姜汁4份。
[0055]實施例5
[0056]上述實施例1、2、3、4中的中藥重量組份的制備方法的工藝步驟為:其步驟為:將上述中藥和鮮姜汁按組分稱重準確后,除姜汁外,分別:
[0057](I)將巴豆仁,蓖麻仁分別研粉,過40-50目篩后分別裝瓶備用;
[0058](2)將斑蝥,安息香,冰片分別研粉,過60-80目篩分別裝瓶密封備用;
[0059](3)將制馬錢子,細辛分別研粉,過80-100目篩分別裝瓶備用;
[0060]分別按組方組份將巴豆仁,蓖麻仁,斑蝥,安息香,冰片,制馬錢子,細辛的粉末放入器皿內混合均勻研成泥狀,然后加鮮姜汁再研成膏狀備用;
[0061]使用時將藥膏制成直徑0.8-1厘米,厚度0.4-0.5厘米的圓餅,每個藥餅約重
1.2-1.5克備用。
[0062]病例一。
[0063]2012年9月10日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趙某女27歲,懷孕6個月,左側面癱3天。第一次來診。查體:左側額紋消失,眉略低、不動,眼瞼不能閉合,眼裂2毫米左右。鼻肌鼻翼功能消失。人中口歪,鼓腮漏氣,頰部塞食,味覺、嗅覺障礙。示齒左側4齒看不見。面肌發緊、遇熱則舒,耳后不痛。患者雙手握、張力,雙腳穩定性,語言表達等都正常,無斜視、復視。
[0064]診斷:周圍性面癱,風寒證。
[0065]治療:使用實施例2的組方藥膏治療。取患側太陽穴,巨髎穴,牽正穴。貼藥餅4小時后揭去。I個療程后患者來復診。左側額紋、眉功能略差,眼瞼閉合嚴、力量略差,鼻肌鼻翼功能正常,人中口正,示齒正常。關于額紋、眉功能略差可以自然恢復,確診痊愈。一個月后電話告知左側臉部一切正常沒有瘢痕。懷孕足月順產一健康男嬰。
[0066]病例二。
[0067]2013年9月17日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于某某女74歲左側面癱12天,第一次來診。查體:左側耳后乳突穴處疼痛,左側額紋消失較重,眉低不動,上眼瞼下垂,下眼瞼略外翻,瞼邊發紅,眼裂3毫米左右,鼻肌鼻翼功能障礙,人中口歪,鼓腮漏氣,頰部塞食,味覺嗅覺障礙,示齒左側前2齒可見,面熱。雙手雙腳、語言、視覺、聽覺等都正常。
[0068]診斷:周圍性面癱,風熱證。
[0069]治療:使用實施例3的配方藥膏治療。取患側太陽穴,巨髎穴,牽正穴。貼藥4小時后揭掉。
[0070]9月27日復診。患者面帶笑容告知:大見好。耳后不痛了。左側額紋能動,但動不到位。眉略低,但是能動。上眼瞼能抬起,下眼瞼恢復正常,眼瞼閉合時眼裂0.5-1毫米。鼻肌鼻翼基本正常,人中口劇本正常,示齒左側4齒可見。張口時上下唇張開左側不到位。治療,效不更方。使用實施例1中第三組配方藥膏治療。10天后告知痊愈。
[0071]病例三。
[0072]2008年7月26日南開大學學生家住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王某男22歲,左側面癱4年第一次來診
[0073]患者4年前患面癱,至今沒有放棄治療,用盡各種方法沒有痊愈,經人介紹來我處求助。
[0074]查體:左側面部明顯小于右側,眼外角、口角痙攣嚴重,左側額紋動不到位,左側額紋外上角有長3厘米寬2厘米的區域不動,左眉功能正常,左眼小于右目艮,鼓腮時左眼更小并且嘴有聯動現象,鼻肌鼻翼功能不到位,人中口歪向患側,左側嘴唇厚大,嘴角痙攣,左面部緊硬麻木。
[0075]診斷:周圍性面癱后遺癥。
[0076]治療:使用實施例1的配方治療。取患側太陽穴,巨髎穴,牽正穴,外貼用藥10天I療程。第二次來診自己感覺見效且很舒服,面部肌肉之緊硬麻木情況減輕。患者要求繼續治療。效不更方,連續治療4個療程后癥狀明顯改善。左側額紋外上角活動度明顯改善,睜眼有力,痙攣次數明顯減少,鼻肌鼻翼功能基本正常,兩側鼻唇溝基本一致,鼓腮時稍有漏氣,面部萎縮之癥狀也有好轉。繼續治療至第7療程后,左側面部各部位的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0077]以上病例表明天灸療法對于周圍性面癱各個發病時期均有比較好的療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其特征是:中藥膏的中藥配料重量份是: 巴豆仁3-5份 斑蝥2-4份安息香1-3份冰片1-3份 制馬錢子2-4份細辛2-4份蓖麻仁3-5份鮮姜汁4-6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其特征是:中藥膏的中藥配料重量份是: 巴豆仁5份 斑蝥3份 安息香2份 冰片2份 制馬錢子2份細辛2份 蓖麻子仁5份鮮姜汁6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其特征是:中藥膏的中藥配料重量份是: 巴豆仁4份斑蝥2.5份 安息香2份冰片I份 細辛3份 蓖麻子仁4份鮮姜汁5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其特征是:中藥膏的中藥配料重量份是: 巴豆仁3份 斑蝥2份 安息香I份 冰片2份 制馬錢子3份鮮姜汁5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其特征是:中藥膏的中藥配料重量份是: 巴豆仁5份 斑蝥3份 安息香2份鮮姜汁4份。
6.根據權利要求1、2、3、4和5所述的一種治療面癱的中藥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中藥膏重量組份的制備方法的工藝步驟為:將上述中藥和鮮姜汁按組分稱重準確后,除姜汁外,分別: (1)將巴豆仁,蓖麻仁分別研粉,過40-50目篩后分別裝瓶備用; (2)將斑蝥,安息香,冰片分別研粉,過60-80目篩分別裝瓶密封備用; (3)將制馬錢子,細辛分別研粉,過80-100目篩分別裝瓶備用; 分別按組方組份將巴豆仁,蓖麻仁,斑蝥,安息香,冰片,制馬錢子,細辛的粉末放入器皿內混合均勻研成泥狀,然后加鮮姜汁再研成膏狀備用; 使用時將藥膏制成直徑0.8-1厘米,厚度0.4-0.5厘米的圓餅,每個藥餅約重1.2-1.5克備用。
【文檔編號】A61K9/06GK104173962SQ201410326648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9日
【發明者】李家德, 李家娣, 李乃洪 申請人:李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