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藥材和重量(單位:克)配比為:生地黃20-30、熟地黃20-30、槲寄生20-30、白術15-25、尋骨風15-25、當歸10-20、秦艽10-20、僵蠶10-20、土鱉蟲10-15、金錢白花蛇10-15、鉤藤10-15、石菖蒲8-12、全蝎8-12、蜈蚣8-12、人參8-12、牛膝8-12、天麻8-12、蟬蛻6-10、蜂蜜210-330。本發明中藥,組方合理,制備簡單,服用方便,經多年臨床應用驗證,療效顯著,藥性平合,無毒副作用,有效率100%,治愈率83.3%。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醫藥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
【背景技術】
[0002]面部神經麻痹,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癥狀是,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發生障礙,致面頰動作不靈。發病時清晨洗臉、漱口面部神經有麻痹感,面部一側不能皺眉、閉目、鼓腮和噘嘴,不能正常進食,常有口水、眼淚從病側淌下。中醫認為發生該病與受風濕,經絡不通,氣血不和有關。在治療上宜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用中醫的針灸調理神經,內服祛風通絡和扶正補氣及通經活絡中草藥調理,療效較好。發明人在多年工作實踐中,對用內服中藥治療面部神經麻痹,進行了長期探索和研究總結,
[0003]優選出一種療效顯著的中藥。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用原料藥材和重量( 單位:克)配比為:生地黃20-30 (25)、熟地黃20-30(25)、槲寄生 20-30(25)、白術 15-25 (20)、尋骨風 15-25(20)、當歸 10-20(15)、秦艽10-20(15)、僵蠶 10-20(15)、土鱉蟲 10-15 (12)、金錢白花蛇 10-15(12)、鉤藤 10-15(12)、石菖蒲 8-12 (10)、全蝎 8-12 (10)、蜈蚣 8-12 (10)、人參 8-12 (10)、牛膝 8-12 (10)、天麻8-12 (10)、蟬蛻 6-10 (8)、蜂蜜 210-330 (270)。
[0005]本發明中藥組方最佳重量為括號內數字。
[0006]本發明各味藥材的功能主治如下:生地黃一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治:熱入營血,熱在血分,熱病傷陰,舌紅口干等。熟地黃一養血滋陰,補精益髓。治:血虛萎黃,眩暈,失目民,腎陰不足,潮熱,盜汗等。槲寄生一養血舒筋,祛風濕。治:腰酸背痛,肢節不利,風濕痹痛。白術一健脾益氣,化濕利水。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食少倦怠無力,水腫,自汗等。尋骨風一祛風通絡,止痛。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酸痛,胃痛,牙痛。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潤腸。主治:血虛,風濕痹痛,崩漏,腸燥便秘,跌打損傷等。秦艽一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治:風濕痹痛,胸脅痛,低熱不退等。僵蠶一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治:肝風頭痛眩暈,驚風抽搐,咽喉腫痛等。土鱉蟲一破瘀血,續筋骨。治:瘀滯疼痛,跌打損傷,瘀血腹痛,腰部扭傷等。金錢白花蛇一祛風濕,鎮痙,攻毒。治:風濕關節酸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傷風等。鉤藤一清熱平肝,鎮痙。治:高熱驚厥,抽搐,頭目眩暈,肝陽上亢等。石菖蒲一開竅,化濕。治:中風昏厥,產后血暈,心腹諸痛。全蝎-鎮痙息風,解毒散結,通絡止痛。治:驚風抽搐,中風面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風濕痹痛等。蜈蚣-祛風,鎮痙,解毒,通絡止痛。治:驚風抽搐痙攣,頑固性頭部抽掣疼痛,風濕痹痛,頭部抽掣疼痛等。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治:氣虛欲脫,脾氣不足,肺氣虧虛,津傷口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牛膝-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酸軟,筋骨疼痛,齒痛,口舌生瘡,頭痛眩暈等。天麻-息風止痙,平肝潛陽。治:頭痛眩暈,手足麻木,中風抽搐,小兒驚風。蟬蛻一散風熱,透疹,明目,鎮痙。治:感冒發熱,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風疹麻疹,目赤,破傷風等。蜂蜜--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滑腸通便。治:脾胃虛弱,倦怠食少,肺虛久咳,腸燥便秘,解毒等。從上述各味藥材的功能、主治可以看出,這些藥物中多數具有祛風濕,活血通絡,鎮痙息風功能,對治療面部神經麻痹適應性很強,部分藥材有和中益氣,調理氣血,調合藥性作用。縱觀整體組方按君、臣、佐、使相配伍,能發揮各味藥材有效成分的最大效率,用藥取疊加方式,可增強藥物的療效。該中藥對口眼歪斜,流口水,語言不清病癥療效尤為顯著。
[0007]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按組方及重量精選原料藥材和蜂蜜,先將藥材粉碎,過100目以上細篩制成藥粉備用,將蜂蜜置容器內加熱,煉至起大泡后起小泡時停火,接著倒入藥粉拌勻,然后制成每丸重10克的蜜丸。
[0008]本發明的服法及用量:
[0009]每日3丸,早、中、晚飯后各I丸,溫水送服,10天為一療程。
[0010]本發明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組方合理,制備簡單,服用方便,經多年臨床應用驗證,療效顯著,藥性平合,無毒副作用,有效率100%,治愈率83.3%。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實施例1
[0012]1、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藥材和重量(單位:克,下同)配比為:生地黃20 、熟地黃20、槲寄生20、白術15、尋骨風15、當歸10、秦艽10、僵蠶10、土鱉蟲10、金錢白花蛇10、鉤藤10、石菖蒲8、全蝎8、蜈蚣8、人參8、牛膝8、天麻8、蟬蛻6、蜂蜜210。
[0013]2、制備方法:按上述組方及重量精選原料藥材和蜂蜜,先將藥材粉碎,過100目以上細篩制成藥粉備用,將蜂蜜置容器內加熱,煉至起大泡后起小泡時停火,接著倒入藥粉拌勻,然后制成每丸重10克的蜜丸。
[0014]3、服法及用量:每日3丸,早、中、晚飯后各I丸,溫水送服,10天為一療程。
[0015]實施例2
[0016]1、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藥材和重量(單位:克,下同)配比為:生地黃25、熟地黃25、槲寄生25、白術20、尋骨風20、當歸15、秦艽15、僵蠶15、土鱉蟲12、金錢白花蛇12、鉤藤12、石菖蒲10、全蝎10、蜈蚣10、人參10、牛膝10、天麻10、蟬蛻8、蜂蜜270。
[0017]2、制備方法和服法及用量,同實施例1。
[0018]實施例3
[0019]1、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藥材和重量配比為:生地黃30、熟地黃30、槲寄生30、白術25、尋骨風25、當歸20、秦艽20、僵蠶20、土鱉蟲15、金錢白花蛇15、鉤藤15、石菖蒲12、全蝎12、蜈蚣12、人參12、牛膝12、天麻12、蟬蛻10、蜂蜜330。
[0020]2、制備方法和服法及用量,同實施例1。
[0021]面部神經麻痹診斷、治療標準和本發明中藥療效總結:
[0022]1、診斷標準: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致面頰動作不靈。發病時清晨洗臉、漱口有神經麻痹感,面部不能皺眉、閉目、鼓腮和噘嘴,不能正常進食,常有口水、眼淚從病側淌下。從病因上看,有周圍性和中樞性之分。[0023]2、治療標準:有效一癥狀減輕。治愈一病癥消失,面部神經功能正常。
[0024]3、2011年至2013年,有12名患者服用本發明中藥,治愈10人,癥狀減輕者2人。
[0025]本發明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組方合理,制備簡單,服用方便,經多年臨床應用驗證,療效顯著,藥性平合,無毒副作用,有效率100 %,治愈率83.3 %。
[0026]病例介紹:
[0027]以下病例處方用藥重量,按實施例2標準使用。[0028]1、唐某某,男,47歲,2011年3月就診,前日晨起突感左側臉部神經有麻痹感,不能皺眉、閉目、鼓腮,流口水,淌眼淚,左嘴角下斜。經醫院檢查,診斷為面部神經麻痹癥。服用本發明中藥I療程,癥狀減輕,又服3療程同時每天I次針灸治療I個月,癥狀消失,痊愈。
[0029]2、孫某某,男,39歲,2012年11月就診,患者右側面部神經麻痹10多天,用針灸和外敷中藥治療,效果不理想,服用本發明中藥I療程,癥狀明顯好轉,服藥與針炙同步進行,經3個療程治療,痊愈。
[0030]3、梁某某,男,62歲,2013年5月就診,患者右側面部神經麻痹,經I個多月治療仍未痊愈,服用本發明中藥4療程,同時堅持每天I次針灸治療2個月,癥狀消失,痊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藥材和重量(單位:克)配比為:生地黃20-30、熟地黃20-30、槲寄生20-30、白術15-25、尋骨風15-25、當歸10-20、秦艽10-20、僵蠶10-20、土鱉蟲10-15、金錢白花蛇10-15、鉤藤10-15、石菖蒲8_12、全蝎8_12、蜈蚣8-12、人參8-12、牛膝8-12、天麻8-12、蟬蛻6-10、蜂蜜210-3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中藥,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藥材和重量(單位:克)配比為:生地黃25、熟地黃25、槲寄生25、白術20、尋骨風20、當歸15、秦艽15、僵蠶15、土鱉蟲12、金錢白花蛇12、鉤藤12、石菖蒲10、全蝎10、蜈蚣10、人參10、牛膝10、天麻10、蟬蛻8、蜂蜜270。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3948812SQ201410195527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8日
【發明者】孫喜范, 劉鵬 申請人:孫喜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