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合而成:葛根15-35份,天花粉5-15份,麻黃5-15份,桂枝5-10份,茯苓5-10份,澤瀉5-10份,山藥10-20份,車前子10-20份,甘草5-10份,紅棗5-10份,蒼術5-15份,厚樸5-15份,石膏20-30份,知母10-15份,白術5-15份,桔梗5-15份,陳皮5-10份。本發明的諸藥配伍,相得益彰,各藥效有協同作用,以去化除脾胃中的濕氣,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為主,再輔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藥物對于脾胃濕熱引起的各種癥狀均具有標本兼治,療效明顯,無副作用,且停藥后不易復發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
[0001]【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
[0002]【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也發生著較大的變化。這其中飲食習慣與飲食結構的變化尤為明顯,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中青年人群,又因為快速的生活與工作節奏不得不通過快餐來解決進餐問題,而遍布與大街小巷的洋快餐內充斥著從兒童到中年人等年齡層的進餐者,長期攝入大量的油膩、辛辣、寒涼等垃圾食品,以及暴飲暴食的快速進餐方式,嚴重損害者人們的消化器官。這也是近年來我們腸胃疾病防病率激增,發病人群年齡層逐漸減低的重要原因。
[0003]在諸多的腸胃疾病中,病證名為脾胃濕熱的病癥較為突出。我國傳統醫學稱本病為:中焦濕熱,而脾胃濕熱的形成基本是由外感濕熱邪氣和內傷飲食不節(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煙嗜酒等)兩方面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其主要癥狀為: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飲,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等。而使用現有的西藥與中藥成方,在治療脾胃濕熱上依然存在著諸如:治療效果差、治標不治本、副作用大、服用不便等問題。
[0004]
【發明內容】
: 本發明就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對于脾胃濕熱的治療具有治療效果好、標本兼治、無副作用、藥物服用簡便的中藥組合物。
[0005]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該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0006]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合而成:葛根15-35份,天花粉5-15份,麻黃5-15份,桂枝5_10份,茯苓5_10份,澤瀉5-10份,山藥10-20份,車前子10-20份,甘草5_10份,紅棗5_10份,蒼術5_15份,厚樸5-15份,石膏10-30份,知母10-15份,白術5_15份,桔梗5_15份,陳皮5_10份。
[0007]配方優選為:
葛根20份,天花粉10份,麻黃10份,桂枝6份,茯苓10份,澤瀉6份,山藥10份,車前子10份,甘草6份,紅棗10份,蒼術10份,厚樸10份,石膏25份,知母12份,白術10份,桔梗10份,陳皮8份
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先將車前子與山藥炒制后,去凈土,粗步粉碎備用;再取石膏制成煎劑備用;而后按重量配比將上述其它中藥原料通過水洗-浸泡-煎煮數次合并所有煎煮液后,再將石膏煎劑加入攪拌,而后過濾-濃縮,制成干浸膏,將干浸膏粉碎后與炒白術粗粉混合攪拌后,再次粉碎至200-300目的細粉,滅菌后制成膠囊或加入添加劑制成散劑、片劑。
[0008]組成本發明的各中藥原料的藥理、藥效如下:
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等功效。本品中所含的總黃酮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明顯降壓作用。其醇提物能直接擴張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有明顯的解熱作用。本品還對胃腸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0009]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等功效。主治: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痿。對于治療糖尿病,常用它與滋陰藥配合使用,以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0010]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具有平喘,鎮咳,去痰,發汗,利尿,抗炎,解熱,興奮中樞的功效。本品還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0011]桂枝:味辛、甘,性溫。歸肝、腎、脾經。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的功效。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溫里藥,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與其它溫里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顯的鎮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
[0012]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敗毒抗癌等功效。本品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具有治療作用。
[0013]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等功效。本品煎劑有顯著利尿作用,還有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降血糖、降膽固醇、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脂肪肝、抗炎等作用。
[0014]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的功效。本品煎劑具有降血糖,緩解腸管平滑肌痙攣,增強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
[0015]車前子:味甘,性寒。歸腎、肝、肺經。具有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的功效。本品有顯示的利尿多用`,還具有鎮咳、祛痰、抗衰老等作用,還具有抑制多種桿菌和葡萄球菌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多糖物質有激活網狀內皮系統活性的作用。
[0016]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本品能鎮靜、保肝、解毒、解熱等功效,本品中所含的甘草素、甘草苷等有解痙、抑制胃液分泌、抗潰瘍等作用。
[0017]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本品的煎劑有增強免疫力、增加肌力、降低膽固醇、抗氧化等作用。
[0018]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濕,發表的功效。本品具有抗胃潰瘍、胃炎、調節胃腸運功的作用。還具有保肝、降血糖以及顯著增加尿中的鈉鉀排泄作用。本品的提取物還具有消除耐藥福氏痢疾桿菌R質粒的作用,能降低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作用。
[0019]厚樸:味苦、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等功效。本品的煎劑具有廣譜抗菌作用。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凝,降壓等作用。實驗表明本品中所含的厚樸酚對胃潰瘍有防治作用,對十二指腸痙攣有抑制作用,還能抑制胃酸分泌。
[0020]石膏:味辛、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等功效。本品具有解熱、利尿、降血糖、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促進膽汁排泄以及促進吞噬細胞成熟等作用。
[0021]知母:味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等功效。本品具有解熱、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潰瘍、抑制血小板凝聚、降血糖以及降低甲狀腺素造成的耗氧
量等作用。
[0022]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研究表明:本品煎劑具有調節胃腸運動、利尿、降血糖、保肝、抗凝、擴張血管、降壓、抑制細菌等功效,其所含的白術多糖具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0023]桔梗:味苦、辛,性平。肺經。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利五臟、補氣血、補五勞、養氣等功效。桔梗煎劑以I g/kg給麻醉狗灌胃,可使呼吸道分泌增加;桔梗皂甙粗品具有鎮靜、鎮痛及解熱等中樞抑制作用,并有抗炎及鎮咳祛痰、擴張血管、降壓、抗潰瘍作用;桔梗甲醇提取物及粗皂甙灌服,可增強小鼠碳粒廓清速率.桔梗皮也有祛痰作用.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
[0024]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等功效。近代研究認為,橘皮的揮發油有刺激性祛痰和擴張支氣管的作用,對胃腸道平滑肌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消除腸道積氣。鮮品煎劑及醇提取物對心臟有興奮作用,較大劑量有抑制作用;有輕微的收縮血管作用,靜脈注射有迅速升壓作用,反復給藥亦無耐藥性;甲基橙皮甙有使冠狀動脈流量增加,冠狀動脈阻力減小,血壓降低心率減少的作用。橙皮甙能降低膽固醇,抑制試驗性潰瘍。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廣陳皮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長作用。
[0025]本發明的諸藥配伍,相得益彰,各藥效有協同作用,以去化除脾胃中的濕氣,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為主,再輔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藥物對于脾胃濕熱引起的各種癥狀均具有標本兼治,療效明顯,無副作用,且停藥后不易復發等優點。
[0026]【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以及臨床 一般性資料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合而成:葛根20份,天花粉10份,麻黃10份,桂枝6份,茯苓10份,澤瀉6份,山藥10份,車前子10份,甘草6份,紅棗10份,蒼術10份,厚樸10份,石膏25份,知母12份,白術10份,桔梗10份,陳皮8份。
[0027]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先將車前子與山藥炒制后,去凈土,粗步粉碎備用;再取石膏制成煎劑備用;而后按重量配比將上述其它中藥原料通過水洗-浸泡-煎煮數次合并所有煎煮液后,再將石膏煎劑加入攪拌,而后過濾-濃縮,制成干浸膏,將干浸膏粉碎后與炒白術粗粉混合攪拌后,再次粉碎至200-300目的細粉,滅菌后制成膠囊或加入添加劑制成散劑、片劑。
[0028]實施例2:
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合而成:葛根15份,天花粉5份,麻黃5份,桂枝5份,茯苓5份,澤瀉5份,山藥10份,車前子10份,甘草5份,紅率5份,蒼術5份,厚樸5份,石膏15份,知母10份,白術5份,桔梗5份,陳皮5份。
[0029]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先將車前子與山藥炒制后,去凈土,粗步粉碎備用;再取石膏制成煎劑備用;而后按重量配比將上述其它中藥原料通過水洗-浸泡-煎煮數次合并所有煎煮液后,再將石膏煎劑加入攪拌,而后過濾-濃縮,制成干浸膏,將干浸膏粉碎后與炒白術粗粉混合攪拌后,再次粉碎至200-300目的細粉,滅菌后制成膠囊或加入添加劑制成散劑、片劑。
[0030]實施例3:
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合而成:葛根35份,天花粉12份,麻黃10份,桂枝10份,茯苓10份,澤瀉10份,山藥20份,車前子20份,甘草10份,紅棗8份,蒼術15份,厚樸15份,石膏25份,知母15份,白術15份,桔梗13份,陳皮10份。
[0031]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先將車前子與山藥炒制后,去凈土,粗步粉碎備用;再取石膏制成煎劑備用;而后按重量配比將上述其它中藥原料通過水洗-浸泡-煎煮數次合并所有煎煮液后,再將石膏煎劑加入攪拌,而后過濾-濃縮,制成干浸膏,將干浸膏粉碎后與炒白術粗粉混合攪拌后,再次粉碎至200-300目的細粉,滅菌后制成膠囊或加入添加劑制成散劑、片劑。
[0032]使用實施例1所給出的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做臨床療效數據如下:
1、一般性資料:使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150例患者進行了 3-6個療程的治療,其中男
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74例,年齡最小的13歲,年齡最大的57歲。病程最短的4個月,最長的5年。
[0033]2、診斷標準: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飲,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0034]3、治療方法:每日分`早中晚飯前服用10克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連續服用一周為一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之物,按時進餐,不要飲酒,不要暴飲暴食,注意休息。
[0035]4、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臨床主要癥狀以及體征消失;停藥半年來無復發;
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有明顯好轉,脾胃功能逐步恢復;
無效:與治療前的體征無明顯好轉,脾胃功能無改善。
[0036]5、治療結果:治愈82例,顯效與有效總計6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33%。
[0037]病例:
1、患者黃某,男32歲,常年飲食不規律導致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干口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經診斷為脾胃濕熱所致,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前后治療5個療程后徹底痊愈。后隨訪I年來無復發。
[0038]2、患者凌某某,女26歲,喜食寒涼、油膩之物,2年前出現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納呆惡心、身重肢倦、舌苔黃膩,經診斷為脾胃濕熱所致,近3個月來各癥狀都所加強。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前后治療4個療程后徹底痊愈。后隨訪I年來無復發。
[0039]3、患者王某某,男14歲,喜食寒涼、油膩、辛辣以及甜食,近期出現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時有胃脘灼熱感,經診斷為脾胃濕熱所致。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前后治療2個療程后個癥候有明顯好轉,有治療2個療程后痊愈。后隨訪I年來無復發。
[0040]4、患者林某,男46歲,喜食油膩、辛辣的之物,飲食不規律,且煙、酒癮較重,患者3年前便出現納呆惡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等體征,近半年來各體征明顯加重,且伴有胃脘灼熱疼痛,經診斷為脾胃濕熱所致。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前后治療6個療程后各體征消 失。后隨訪I年來無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合而成:葛根15-35份,天花粉5-15份,麻黃5-15份,桂枝5_10份,茯苓5_10份,澤瀉5-10份,山藥10-20份,車前子10-20份,甘草5-10份,紅棗5_10份,蒼術5_15份,厚樸5-15份,石膏10-30份,知母10-15份,白術5_15份,桔梗5_15份,陳皮5-1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合而成:葛根20份,天花粉10份,麻黃10份,桂枝6份,茯苓10份,澤瀉6份,山藥10份,車前子10份,甘草6份,紅棗10份,蒼術10份,厚樸10份,石膏25份,知母12份,白術10份,桔梗10份,陳皮8份。
3.一種治療脾胃濕熱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先將車前子與山藥炒制后,去凈土,粗步粉碎備用;再取石膏制成煎劑備用;而后按重量配比將上述其它中藥原料通過水洗,浸泡,煎煮數次后合并所有煎煮液后,再將石膏煎劑加入攪拌,而后過濾,濃縮,制成干浸膏,將干浸膏粉碎后和車前子與山藥粗粉混合攪拌后,再次粉碎至200-300目的細粉,滅菌`后制成膠囊或加入添加劑制成散劑、片劑。
【文檔編號】A61K33/06GK103845585SQ201410066167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26日
【發明者】徐晟偉 申請人:徐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