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包括由電極片和電極絲組成的極陣聯,所述極陣聯經彎成耳蝸狀后由硅膠體封裝為一體,形成彎電極極陣聯本體;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上套設有供順直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的導向軟管,所述導向軟管包括導向軟管本體和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的尾端的喇叭口,所述導向軟管具有貫穿其首尾兩端的可撕裂結構。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人工耳蝸彎電極植入效果的可靠性好,安全性高,植入后電極更接近耳蝸的螺旋神經節細胞,提高了語言的分辨能力,且功耗小,確保植入電極在人體內能夠長期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使用壽命長。
【專利說明】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人工器官及其醫用電子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
【背景技術】
[0002]人耳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的主要作用是將外界聲音通過鼓膜和與鼓膜接連的3塊聽小骨傳導至內耳。內耳約黃豆大小,形似蝸牛殼,又稱耳蝸。耳蝸內有幾萬個聽覺感受細胞即毛細胞,毛細胞將從中耳傳來的聲能轉換成電化學能引起聽神經的興奮,聽神經興奮以電的形式將聲音信息傳導至大腦皮層而產生聽覺。
[0003]由于內耳毛細胞病變導致的耳聾為感音神經性聾,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中、重度感音神經性聾,通常采用助聽器放大聲音來提高聽力。但對于沒有殘余聽力的全聾患者則沒有多大幫助。研究表明,多數全聾患者的病變主要位于內耳的毛細胞,而聽神經多是完好的。人工耳蝸就是利用聲電換能裝置取代聾人耳蝸內喪失功能的毛細胞,直接刺激聽覺神經使聾人產生聽覺。人工耳蝸包括體外裝置和體內植入裝置兩部分,體外裝置主要包括言語處理器,體外裝置和體內植入裝置之間的信號傳輸通過電磁感應完成,二者之間為皮膚相隔,沒有導線連接。在整個人工耳蝸系統中,體內植入裝置是最關鍵的部分,體外裝置只有通過它才能實現聽覺的恢復,而電極陣列是體內植入裝置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0004]目前,世界上所用的人工耳蝸植入裝置的電極極陣聯主要有2種結構形式,一種是直電極極陣聯,另一種是彎電極極陣聯,由于植入體的結構不同,因此功能方面也各有差異。對于正常的耳蝸結構,直電極極陣聯與耳蝸的螺旋形狀不能較好的吻合,由于電極自身的彈性,整個極陣聯偏向耳蝸外圍,造成刺激電流擴散,功耗大,影響刺激效果,且容易擠壓耳蝸內組織,對耳蝸造成損傷,而彎電極極陣聯原始狀態是螺旋狀,它更接近耳蝸的螺旋神經節細胞,刺激更集中,能提高語言的分辨能力,而且功耗小,缺點是它不能方便手術時直接插入耳蝸內。目前國外同類產品已經考慮到植入手術的方便性,有利用輔助器械幫助手術時進行電極插入的,也有在電極極陣聯中預埋支撐內芯,手術時邊插入邊抽出支撐內芯的方法,使電極極陣聯方便植入人體內。
[0005]現有技術采用電極極陣聯中預埋支撐內芯方法的,要在電極極陣聯封裝體的背向硅膠內,設一個與電極極陣聯一樣長的圓柱孔,通過插入圓柱孔內的支撐鋼芯達到彎電極極陣聯順直的目的。由于支撐鋼芯要插入的圓柱孔比較長,又非常細,而且大部分操作過程都處于目視效果不是很好的狀態,看不清插入的具體狀況,使得插入過程比較困難,支撐鋼芯容易折彎導致插入失敗,也容易刺破電極極陣聯的封裝體硅膠,破壞各電極之間的絕緣涂層而影響使用效果,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發明內容】
[0006]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方便手術植入、手術植入后更接近耳蝸的螺旋神經節細胞、可靠性好、使用壽命長的人工耳蝸彎電極,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包括由電極片和電極絲組成的極陣聯,所述極陣聯經彎成耳蝸狀后由硅膠體封裝為一體,形成彎電極極陣聯本體;
[0008]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上套設有供順直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的導向軟管,所述導向軟管包括導向軟管本體和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的尾端的喇叭口,所述導向軟管具有貫穿其首尾兩端的可撕裂結構。
[0009]優選地,所述可撕裂結構包括所述喇叭口的側壁上沿圓周均設的至少兩個豁口,以及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的側壁上沿所述導向軟管的軸線方向、與所述喇叭口的側壁上的豁口相連的至少兩組撕裂線。
[0010]優選地,每組所述撕裂線包括沿導向軟管的軸線均布的多個三角形的小孔。
[0011]可選地,每組所述撕裂線包括沿導向軟管的軸線均布的多個小圓孔。
[0012]優選地,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為尾端直徑較小的錐形管狀。
[0013]優選地,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上設有供手術器械夾持的輔助環。
[0014]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人工耳蝸彎電極植入效果的可靠性好,安全性高,植入后電極更接近耳蝸的螺旋神經節細胞,提高了語言的分辨能力,且功耗小,確保植入電極在人體內能夠長期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使用壽命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去除導向軟管后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的實施例一中的導向軟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在植入人體耳蝸時的狀態示意圖。
[0020]元件標號說明
[0021]100彎電極極陣聯本體
[0022]110電極片
[0023]120電極絲
[0024]130輔助環
[0025]200導向軟管
[0026]201撕裂線
[0027]210喇叭口
[0028]211豁口
[0029]300顳骨
[0030]301顳骨的 開窗孔
【具體實施方式】[0031]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32]請參閱圖1至圖4。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0033]鑒于現有技術中,直電極極陣聯與耳蝸的螺旋形狀不能較好的吻合,整個極陣聯偏向耳蝸外圍,造成刺激電流擴散,功耗大,影響刺激效果,且容易擠壓耳蝸內組織,對耳蝸造成損傷;而彎電極極陣聯原始狀態是螺旋狀,它更接近耳蝸的螺旋神經節細胞,刺激更集中,能提高語言的分辨能力,而且功耗小,但它不能方便手術時直接插入耳蝸內,要利用輔助器械幫助手術時進行電極插入,或在電極極陣聯中預埋支撐內芯,因大部分操作過程都處于目視效果不是很好的狀態,使得插入過程比較困難,容易導致插入失敗,也容易刺破電極極陣聯的封裝體硅膠,破壞各電極之間的絕緣涂層而影響使用效果,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通過在彎電極極陣聯本體上設導向軟管,使彎電極極陣聯本體順直,便于插入顳骨的開窗孔內;通過在導向軟管的側壁上設撕裂線使插入過程可靠、安全,使植入后的電極更接近耳蝸的螺旋神經節細胞,提高了語言的分辨能力,且功耗小,確保植入電極在人體內能夠長期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使用壽命長。
[0034]以下將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進行詳細說明。
[0035]實施例一
[0036]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包括由電極片110和電極絲120組成的極陣聯,所述極陣聯經彎成耳蝸狀后由硅膠體封裝為一體,形成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
[0037]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上套設有導向軟管200,所述導向軟管200使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順直。
[0038]所述導向軟管200包括導向軟管本體和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的尾端的喇叭口 210,所述喇叭口 210位于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的外側。所述導向軟管200具有貫穿其首尾兩端的可撕裂結構。
[0039]本實施例一的所述可撕裂結構包括所述喇叭口 210的側壁上沿圓周均設的兩個豁口 211,以及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的側壁上沿所述導向軟管的軸線方向、與所述喇叭口的側壁上的豁口 211相連的兩組撕裂線201。本實施例一的豁口 211設為兩個,撕裂線201設為兩組,目的是將豁口 211和撕裂線201撕裂開后,使導向軟管200分裂成兩半,從而使導向軟管200從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上脫落,而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沒有了導向軟管200的順直作用,自動恢復成耳蝸狀。當然,豁口 211也可以設為三個或更多,相應地,撕裂線201也可以設為三組或更多組,同樣能夠使導向軟管200分裂,使導向軟管200從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上脫落;只是因為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是植入到人體的耳蝸內,尺寸很小,豁口 211設為兩個,撕裂線201設為兩組,相對的豁口和撕裂線的尺寸可設計的相對較大些,以便于制造成型。
[0040]本實施例一的每組所述撕裂線201包括沿導向軟管200的軸線均布的多個三角形的小孔,以便于所述導向軟管200由喇叭口 210的豁口 211處沿撕裂線201的三角形的夾角處逐漸裂開。當然,每組所述撕裂線201也可以設為沿導向軟管200的軸線均布的多個小圓孔,或橢圓孔等,只要使所述導向軟管200能夠由喇叭口 210的豁口 211處沿撕裂線201逐漸裂開即可。
[0041]因為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往往為尾端直徑較小的錐狀,為了使所述導向軟管200牢固地套設于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的表面,本實施例一的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為尾端直徑較小的錐形管狀。
[0042]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在使用時夾持牢靠,不打滑,增加手術的安全可靠性,本實施例一的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上設有供手術器械夾持的輔助環130。
[0043]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一的人工耳蝸彎電極是通過以下植入方法植入到人體耳蝸的:
[0044]首先將所述人工耳蝸彎電極的導向軟管200尾端的喇叭口 210抵住人體顳骨300的開窗孔301 ;然后慢慢地將所述人工耳蝸彎電極由顳骨的開窗孔301向顳骨300內部推進,所述導向軟管200的可撕裂結構在所述開窗孔301周圍的顳骨300的阻力下由喇叭口210的豁口 211處裂開;隨著所述人工耳蝸彎電極的繼續推進,所述導向軟管200側壁上的相應的撕裂線201由喇叭口 210的一端逐漸裂開,使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漸漸恢復到彎狀態,與螺旋狀的耳蝸吻合,貼附在所述螺旋狀耳蝸上向里推進,直到導向軟管200的可撕裂結構全部開裂,所述人工耳蝸彎電極植入到位;最后將開裂了的導向軟管200從耳孔內取出,則所述人工耳蝸彎電極的人體植入完成。
[0045]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人體植入過程中,為了增加手術的安全可靠性,使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位置正確地植入耳蝸內,且在植入過程中夾持牢靠,不打滑,首先應通過導向軟管200的可撕裂結構與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的即將彎曲方向的相對位置關系(例如在實施例一中,兩組撕裂線201對稱排布,位于即將彎曲成耳蝸狀的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的兩側,參見圖4),來確定出手術器械夾持所述輔助環130的位置,以保證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在植入過程中貼附于人體內螺旋狀的耳蝸;然后用手術器械夾持住所述輔助環130,使手術器械帶動所述人工耳蝸彎電極,讓所述導向軟管200尾端的喇叭口 210先抵住人體顳骨300的開窗孔301,再慢慢完成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100的人體植入。
[0046]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人工耳蝸彎電極結構簡單,植入人體的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植入耳蝸后的電極更接近耳蝸的螺旋神經節細胞,提高了語言的分辨能力,且功耗小,確保植入電極在人體內能夠長期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使用壽命長。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0047]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工耳蝸彎電極,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電極片和電極絲組成的極陣聯,所述極陣聯經彎成耳蝸狀后由硅膠體封裝為一體,形成彎電極極陣聯本體; 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上套設有供順直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的導向軟管,所述導向軟管包括導向軟管本體和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的尾端的喇叭口,所述導向軟管具有貫穿其首尾兩端的可撕裂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撕裂結構包括所述喇叭口的側壁上沿圓周均設的至少兩個豁口,以及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的側壁上沿所述導向軟管的軸線方向、與所述喇叭口的側壁上的豁口相連的至少兩組撕裂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其特征在于:每組所述撕裂線包括沿導向軟管的軸線均布的多個三角形的小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其特征在于:每組所述撕裂線包括沿導向軟管的軸線均布的多個小圓孔。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上設有供手術器械夾持的輔助環。
6.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軟管本體為尾端直徑較小的錐形管狀。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耳蝸彎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彎電極極陣聯本體上設有供手術器械夾持的輔助環。
【文檔編號】A61F11/04GK203609544SQ201320697958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6日
【發明者】王正敏, 王澄, 許車明 申請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