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助行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助行車,包括車架、座椅架、座椅和轉向機構,車架上設有多個支承輪,轉向機構設置在車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車架包括底板和護欄,護欄設于底板邊沿,底板上設有一缺口;座椅架安裝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座椅安裝在座椅架上端,座椅架設于所述缺口的左側或右側。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幫助單側下肢殘疾者行走并適當鍛煉。
【專利說明】一種助行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專門適用于殘疾人的助行車。
【背景技術】
[0002]因意外事故、車禍、病患等導致下肢殘疾(如下肢截肢)的下肢殘疾者,行走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常用的方式是安裝假肢或乘坐輪椅。但是,假肢安裝及養護費用高,使用假肢前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訓練,并且使用假肢行走時能量消耗相當大,要求下肢殘疾者有比較強壯的身體,因此安裝假肢的方式實際上難以適用于大多數下肢殘疾者;乘坐輪椅的方式較為簡單可行,但現有的輪椅大多采用電動裝置驅動或用手驅動,對于單側下肢殘疾者來說,長期使用輪椅會導致健康一側的下肢因缺乏鍛煉而機能退化。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用于單側下肢殘疾者的助行車,這種助行車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幫助單側下肢殘疾者行走并適當鍛煉。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4]一種助行車,包括車架、座椅架、座椅和轉向機構,車架上設有多個支承輪,轉向機構設置在車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車架包括底板和護欄,護欄設于底板邊沿,底板上設有一缺口 ;座椅架安裝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座椅安裝在座椅架上端,座椅架設于所述缺口的左側或右側。
[0005]上述底板上的缺口可供腳部通過。對于左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設于所述缺口的左側,使用者坐在座椅上時,其右下肢與缺口位置相對應,其右腳可穿過所述缺口并向后蹬踏地面,從而使助行車移動。對于右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設于所述缺口的右側,使用者坐在座椅上時,其左下肢與缺口位置相對應,其左腳可穿過所述缺口并向后蹬踏地面,從而使助行車移動。
[0006]優選方案中,上述座椅架與底板之間的連接為可拆裝連接,底板上位于所述缺口左側的部位設有用于安裝座椅架的第一安裝結構,底板上位于所述缺口右側的部位設有用于安裝座椅架的第二安裝結構。使用時,對于左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通過第一安裝結構安裝在所述缺口的左側;對于右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通過第二安裝結構安裝在所述缺口的右側。上述第一安裝結構、第二安裝結構采用同樣的結構,例如,第一安裝結構由若干個設于底板上的通孔構成,第二安裝結構也由若干個設于底板上的通孔構成,座椅架底部設有若干相應的通孔,通過螺栓實現座椅架與底板上位于所述缺口左側的部位或位于所述缺口右側的部位之間的連接,從而將座椅架及座椅安裝在所述缺口左側或右側。
[0007]優選上述座椅的高度可調節。一種具體方案中,上述座椅架包括多個支柱和多個套筒,套筒與支柱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支柱下端與底板連接,套筒套在支柱上,套筒上端與座椅連接,支柱上設有自上至下排列的多個第一通孔,套筒上設有自上至下排列的多個第二通孔,相互對準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設有螺栓。使用時,根據使用者健康一側下肢的長度,沿立柱向上或向下移動套筒,使座椅處在合適的高度位置,然后將螺栓穿過相互對準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再將螺栓擰緊,從而完成座椅的高度調節。此外,為了使座椅更加穩固,還可通過加固連接件將座椅前端與護欄連接。
[0008]優選方案中,上述底板下表面上設有多個支承輪座,支承輪座與支承輪數量相同且--對應,支承輪可轉動安裝在支承輪座上。更優選方案中,上述底板下表面上設有八個支承輪座,其中四個支承輪座設于所述缺口的左側,其余四個支承輪座設于所述缺口的右側,每個支承輪座上可轉動安裝有一個所述支承輪,這樣,缺口左右兩側各有四個支承輪,在缺口左側、右側分別形成良好的支撐,使助行車行走更加平穩。
[0009]優選方案中,上述轉向機構包括轉向輪、轉向軸和轉向操作手柄,轉向軸可轉動安裝在車架上,轉向輪設于轉向軸下端,轉向操作手柄設于轉向軸上端;更優選方案中,車架前端固定設有一轉向軸套,轉向軸設于轉向軸套中并可相對于轉向軸套轉動。
[0010]優選方案中,上述車架上設有剎車機構,剎車機構包括剎車操作桿、拉桿、拉繩、摩擦塊支架、復位壓縮彈簧和兩個摩擦塊;摩擦塊支架設于底板下方,摩擦塊支架包括兩個前后走向的摩擦塊安裝桿和一個左右走向的橫連接桿,摩擦塊安裝桿中部與底板鉸接,所述兩個摩擦塊分別固定安裝在兩摩擦塊安裝桿后部,兩摩擦塊安裝桿前端均與橫連接桿連接;剎車操作桿可轉動安裝在車架上,拉桿上端與剎車操作桿下端鉸接,拉桿下端與拉繩上端連接,拉繩下端與橫連接桿連接(底板上通常設有供拉繩穿過的通孔);復位壓縮彈簧套在拉繩上,復位壓縮彈簧上端與底板下表面接觸,復位壓縮彈簧下端與橫連接桿接觸。上述摩擦塊可采用木塊或塑膠塊。
[0011]優選方案中,上述護欄由前護欄單元、左護欄單元和右護欄單元組成,前護欄單元、左護欄單元和右護欄單元分別設于底板的前邊沿、左邊沿和右邊沿上,這樣,在車架后端形成可供使用者出入的通道。
[0012]更優選方案中,上述左護欄單元上端設有左后視鏡,右護欄單元上端設有右后視鏡。
[0013]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單側下肢殘疾者(如單側下肢截肢的下肢截肢者),具有下述有益效果:(I)結構簡單,制造成本較低;(2)使用方便,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利用其健康一側下肢的腳部穿過底板上的缺口并蹬踏地面,即可使助行車移動,從而實現行走;(3)在使用過程中依靠健康一側下肢的活動實現行走,能夠使健康一側的下肢得到適當鍛煉,防止其機能退化。簡而言之,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幫助單側下肢殘疾者行走并適當鍛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立體圖);
[0015]圖2是圖1所示助行車的仰視圖;
[0016]圖3是圖1所示助行車另一方向的視圖(從左向右看)。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 一圖3所示,這種助行車包括車架4、座椅架2、座椅3和轉向機構,車架4上設有八個支承輪I。[0018]車架4包括底板41和護欄42,護欄42設于底板41邊沿,本實施例中,護欄42由前護欄單元421、左護欄單元422和右護欄單元423組成,前護欄單元421、左護欄單元422和右護欄單元423分別設于底板41的前邊沿、左邊沿和右邊沿上,在車架4后端形成可供使用者出入的通道。
[0019]底板41上設有缺口 43,該缺口 43可供使用者的腳部通過,缺口 43呈矩形。座椅架2安裝在底板41的上表面上,座椅3安裝在座椅架2上端,座椅架2設于缺口 43的左側或右側(圖1 一圖3所示的助行車中,座椅架2設于缺口 43的右側)。座椅架2的設置位置按使用者的不同情形確定:對于左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2設于缺口 43的左側,使用者坐在座椅3上時,其右下肢與缺口 43位置相對應,其右腳可穿過缺口 43并向后蹬踏地面,從而使助行車移動;對于右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2設于缺口 43的右側,使用者坐在座椅3上時,其左下肢與缺口 43位置相對應,其左腳可穿過缺口 43并向后蹬踏地面,從而使助行車移動。
[0020]本實施例中,座椅3的高度可調節,座椅架2包括多個支柱21和多個套筒22,套筒22與支柱21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支柱21下端與底板41連接,套筒22套在支柱21上,套筒22上端與座椅3連接,支柱21上設有自上至下排列的多個第一通孔23,套筒22上設有自上至下排列的多個第二通孔24,相互對準的第一通孔23和第二通孔24中設有螺栓25。使用時,根據使用者健康一側下肢的長度,沿立柱21向上或向下移動套筒22,使座椅3處在合適的高度位置,然后將螺栓25穿過相互對準的第一通孔23和第二通孔24,再將螺栓25擰緊,從而完成座椅3的高度調節。此外,為了使座椅3更加穩固,還通過加固連接件26將座椅3前端與護欄42連接。
[0021]本實施例中,底板41下表面上設有八個支承輪座5,其中四個支承輪座5設于缺口 43的左側,其余四個支承輪座5設于缺口 43的右側,支承輪座5與支承輪I——對應,支承輪I可轉動安裝在支承輪座5上。
[0022]轉向機構設置在車架4上,本實施例中,轉向機構包括轉向輪6、轉向軸套7、轉向軸8和轉向操作手柄9,轉向軸套7固定設于車架4前端,轉向軸8設于轉向軸套7中并可相對于轉向軸套7轉動,轉向輪6設于轉向軸8下端,轉向操作手柄9設于轉向軸8上端。
[0023]本實施例中,車架4上設有剎車機構,剎車機構包括剎車操作桿10、拉桿11、拉繩12、摩擦塊支架13、復位壓縮彈簧14和兩個摩擦塊15 ;摩擦塊支架13設于底板41下方,摩擦塊支架13包括兩個前后走向的摩擦塊安裝桿131和一個左右走向的橫連接桿132,摩擦塊安裝桿131中部與底板41鉸接,兩個摩擦塊15分別固定安裝在兩摩擦塊安裝桿131后部,兩摩擦塊安裝桿131前端均與橫連接桿132連接;剎車操作桿10可轉動安裝在車架4上,拉桿11上端與剎車操作桿10下端鉸接,拉桿11下端與拉繩12上端連接,拉繩12下端與橫連接桿132連接(底板41上設有供拉繩12穿過的通孔44);復位壓縮彈簧14套在拉繩12上,復位壓縮彈簧14上端與底板41下表面接觸,復位壓縮彈簧14下端與橫連接桿132接觸。摩擦塊15可采用木塊或塑膠塊。
[0024]左護欄單元422上端設有左后視鏡16,右護欄單元423上端設有右后視鏡17。
[0025]下面簡述一下上述助行車的使用方法:首先調節好座椅3的高度;使用者從車架4后端進入車架4內,并坐在座椅3上,其健康一側下肢與缺口 43位置相對應;使用者健康一側下肢的腳部穿過缺口 43并向后蹬踏地面,即可使助行車移動。需要轉向時,通過轉向操作手柄9使轉向軸8相對于轉向軸套7轉動,實現轉向輪6轉向。助行車正常移動時,依靠復位壓縮彈簧14的伸張力,將兩個摩擦塊15抬起,使兩個摩擦塊15與地面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隙;需要剎車時,向后扳動剎車操作桿10上端,此時拉桿11及拉繩12向上移動,摩擦塊支架13轉動并且其上面的兩個摩擦塊15與地面接觸,依靠摩擦塊15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使助行車減速并停下。
[0026]其他實施方案中,座椅架與底板之間的連接為可拆裝連接,底板上位于所述缺口左側的部位設有用于安裝座椅架的第一安裝結構,底板上位于所述缺口右側的部位設有用于安裝座椅架的第二安裝結構。使用時,對于左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通過第一安裝結構安裝在所述缺口的左側;對于右下肢殘疾的使用者,座椅架通過第二安裝結構安裝在所述缺口的右側。上述第一安裝結構、第二安裝結構采用同樣的結構,例如,第一安裝結構由若干個設于底板上的通孔構成,第二安裝結構也由若干個設于底板上的通孔構成,座椅架底部設有若干相應的通孔,通過螺栓實現座椅架與底板上位于所述缺口左側的部位或位于所述缺口右側的部位之間的連接,從而將座椅架及座椅安裝在所述缺口左側或右側。
【權利要求】
1.一種助行車,包括車架、座椅架、座椅和轉向機構,車架上設有多個支承輪,轉向機構設置在車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車架包括底板和護欄,護欄設于底板邊沿,底板上設有一缺口 ;座椅架安裝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座椅安裝在座椅架上端,座椅架設于所述缺口的左側或右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座椅架包括多個支柱和多個套筒,套筒與支柱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支柱下端與底板連接,套筒套在支柱上,套筒上端與座椅連接,支柱上設有自上至下排列的多個第一通孔,套筒上設有自上至下排列的多個第二通孔,相互對準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設有螺栓。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底板下表面上設有多個支承輪座,支承輪座與支承輪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支承輪可轉動安裝在支承輪座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底板下表面上設有八個支承輪座,其中四個支承輪座設于所述缺口的左側,其余四個支承輪座設于所述缺口的右側,每個支承輪座上可轉動安裝有一個所述支承輪。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轉向機構包括轉向輪、轉向軸和轉向操作手柄,轉向軸可轉動安裝在車架上,轉向輪設于轉向軸下端,轉向操作手柄設于轉向軸上端。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車架前端固定設有一轉向軸套,轉向軸設于轉向軸套中并可相對于轉向軸套轉動。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車架上設有剎車機構,剎車機構包括剎車操作桿、拉桿、拉繩、摩擦塊支架、復位壓縮彈簧和兩個摩擦塊;摩擦塊支架設于底板下方,摩擦塊支架包括兩個前后走向的摩擦塊安裝桿和一個左右走向的橫連接桿,摩擦塊安裝桿中部與底板鉸接,所述兩個摩擦塊分別固定安裝在兩摩擦塊安裝桿后部,兩摩擦塊安裝桿前端均與橫連接桿連接;剎車操作桿可轉動安裝在車架上,拉桿上端與剎車操作桿下端鉸接,拉桿下端與拉繩上端連接,拉繩下端與橫連接桿連接;復位壓縮彈簧套在拉繩上,復位壓縮彈簧上端與底板下表面接觸,復位壓縮彈簧下端與橫連接桿接觸。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護欄由前護欄單元、左護欄單元和右護欄單元組成,前護欄單元、左護欄單元和右護欄單元分別設于底板的前邊沿、左邊沿和右邊沿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助行車,其特征是:所述左護欄單元上端設有左后視鏡,右護欄單元上端設有右后視鏡。
【文檔編號】A61H3/04GK203436526SQ201320498401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5日
【發明者】黃振華 申請人:黃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