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它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下模、鉸軸和上壓模;所述下模由若干個相互交錯排列的切刀組成,底座的一端設置鉸軸,上壓模通過鉸軸與底座活動連接,上壓模由若干凸起的實心上壓模塊構成,上壓模塊與切刀之間形成的空格一一對應。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操作便捷,制造成本低廉,解決了骨科手術中面臨的修整植骨費時多、效率低的問題。
【專利說明】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外科手術中修整植骨塊的器械。【背景技術】
[0002]植骨融合術是骨科最常用的手術方式之一,在生物力學和臨床上具有明顯優勢。通過手術治療使鄰近的腰椎融合,恢復腰椎的正常排列,解除神經壓迫,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如:腰椎后路內固定術、椎間植骨融合術是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的主要手術方法。而脊柱穩定性的維持主要是通過椎間融合來實現。隨著椎弓根釘棒系統及椎間融合器(cage)技術的出現及廣泛應用,使滑脫復位率及融合率大為提高。但如何選擇術中椎間隙及cage植骨塊的大小存在爭議。題目為《椎間植骨塊的大小是否影響腰后路滑脫復位內固定術后遠期融合效果》的文獻報道稱,在腰后路滑脫復位內固定術中,采用中等大小的植骨塊(11粒/cm3),與較小植骨塊(25粒/cm3)和較大植骨塊(5粒/cm3)相t匕,影像學觀察效果良好,能明顯提高椎間融合率,減少術后椎間丟失。
[0003]因此,如何修剪植骨塊,使其體積達到均勻一致,滿足臨床骨科植骨的要求,是植骨融合術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現有技術對術中椎間隙及cage植骨塊修整大多使用咬骨鉗、咬骨剪、骨鑿、骨刀等器械,將自體大骨塊一下一下、一口一口“咬”成小骨塊。由于臨床上沒有一種實用的專用器械修剪植骨塊,手術過程中需要專人修剪,不僅浪費手術人員體力,并且費時較多,效率低,延誤手術時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該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將自體骨切成大小適宜的植骨塊。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問題是以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6]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它 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下模、鉸軸和上壓模;所述下模由若干個相互交錯排列的切刀組成,底座的一端設置鉸軸,上壓模通過鉸軸與底座活動連接,上壓模由若干凸起的實心上壓模塊構成,上壓模塊與切刀之間形成的空格對應。
[0007]上述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所述切刀之間形成正方形空格,所述空格根據邊長的不同分成三級,第一級空格的邊長為8mm,第二級空格的邊長為4mm,第三級空格的邊長為2mm ο
[0008]上述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所述底座和下模之間活動設置容骨槽,容骨槽的一邊安裝容骨槽手柄。
[0009]上述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所述上壓模塊凸起的邊緣呈圓弧狀。
[0010]上述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所述上壓模的上表面中部設置壓桿。
[0011]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利用自體植骨塊逐級修整成形的裝置,解決了骨科手術中面臨的修整植骨費時多、效率低的問題。該裝置結構簡單實用,操作便捷,制造成本低廉。[0012]本實用新型為金屬材料制成,其中下模是用以鎢鋼為主的合金鋼制造,整體結構堅固耐用。下模由若干個交錯排列的切刀組成,切刀之間的距離從2mm至8mm不等,構成大、中、小三級正方形模具,可以實現植骨塊的逐級修整成形。
[0013]本實用新型在上壓模上表面設置梁,梁的頂端設置螺紋,通過壓桿套將壓桿與梁活動連接。使用時將壓桿安裝在梁的一端,不用時可拆卸下來。模具整體的體積小,應用靈活方便。上壓模上的上壓模塊邊緣切削成圓弧狀,使上壓模易于進入下模,減少修整植骨塊的阻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下模的俯視圖;
[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上壓模的仰視圖。
[0017]圖中各標號清單為:1、底座,2、容骨槽,3、下模,4、容骨槽手柄,5、上壓模,6、壓桿,
7、鉸軸,8、壓桿套,9、切刀,10、上壓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為金屬結構,包括底座1、下模3、容骨槽2、鉸軸7、上壓模
5、壓桿6。其中底座I上固定下模3,下模3用以鎢鋼為主的合金鋼制造。底座I和下模3之間活動設置容骨槽2,容骨槽2的一邊安裝容骨槽手柄4,拉動容骨槽手柄4可將容骨槽2從底座I的側邊滑出。
[0020]如圖2所示,下模3由若干個刀刃向上的切刀9組成,切刀9相互交錯排列成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空格,按邊長的長度將正方形分成三級,第一級空格的邊長8mm,第二級空格的邊長4mm,第三級空格的邊長2mm。
[0021]如圖3所示,底座I的一側設置鉸軸7,上壓模5通過鉸軸7與底座I活動連接。上壓模5以鉸軸7為中心可以上下轉動。上壓模5由若干個凸起的上壓模塊10構成,上壓模塊10為實心正方形,上壓模塊10與下模3的空心正方形模具 對應。上壓模5上表面中間設置梁,梁從上壓模5的側邊伸出,梁的頂端設置螺紋,壓桿6通過壓桿套8與梁連接。壓桿6向下運動時,上壓模5以鉸軸7為中心向下轉動,上壓模塊10嵌入到下模3的空心正方形模具中。上壓模塊10的邊緣切削成圓弧狀,使上壓模5易于進入下模3中。
[0022]應用本實用新型進行植骨塊的修整,具體步驟如下:
[0023]1、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條件下進行外科手術,根據骨缺損的大小從不同部位如:髂骨、腓骨、肋骨等處取出自體骨塊。將取出骨塊的骨質表面軟組織刮除。
[0024]2、抬起壓模5,將骨塊放入下模3的第一級模具上。下壓壓桿6,壓模5向下轉動,將大骨塊切開并壓入下模3中,可以得到體積約為0.25cm3的植骨塊(即5粒/cm3)。植骨塊落入容骨槽2中,拉動容骨槽手柄4將容骨槽2從底座I中滑出,取出被切開的植骨塊。
[0025]3、將已切開的植骨塊放入下模3的第二級模具上,重復上述步驟,得到體積約為
0.12cm3的植骨塊(即11粒/cm3)。
[0026]4、根據需要將已切開的植骨塊放入下模3的第三級模具上,重復上述步驟,得到體積約為0.05cm3的植骨塊(即25粒/cm3)。
[0027]5、選擇合適大小的植骨塊進行植骨。
【權利要求】
1.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I)、固定在底座(I)上的下模(3)、鉸軸(7)和上壓模(5);所述下模(3)由若干個相互交錯排列的切刀(9)組成,底座(I)的一端設置鉸軸(7 ),上壓模(5 )通過鉸軸(7 )與底座(I)活動連接,上壓模(5 )由若干凸起的實心上壓模塊(10)構成,上壓模塊(10)與切刀(9)之間形成的空格 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9)之間形成正方形空格,所述空格根據邊長的不同分成三級,第一級空格的邊長為8_,第二級空格的邊長為4mm,第三級空格的邊長為2m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和下模(3)之間活動設置容骨槽(2),容骨槽(2)的一邊安裝容骨槽手柄(4)。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模塊(10)凸起的邊緣呈圓弧狀。
5.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自體植骨塊修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模(5)的上表面中部設置壓桿(6)。
【文檔編號】A61B17/56GK203483485SQ201320479758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7日
【發明者】李鵬飛 申請人: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