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輸液用組合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輸液用組合蓋,包括:用于與輸液瓶或袋口配合的主體蓋;設置于主體蓋上且能與主體蓋連通的輸液用連接管,輸液用連接管的內腔靠近主體蓋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隔斷主體蓋和輸液用連接管連通的第一密封層;設置于主體蓋上且能與主體蓋連通的加藥用連接管,加藥用連接管的內腔靠近主體蓋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隔斷主體蓋和加藥用連接管連通的第二密封層,主體蓋、輸液用連接管、第一密封層、加藥用連接管以及第二密封層一體化形成;塞裝于加藥用連接管內的彈性密封塞。本實用新型采用一個模具即將主體蓋、輸液用連接管、第一密封層、加藥用連接管以及第二密封層整體注塑成型。該組合蓋的加工成本較低,所需的加工步驟較少,生產效率較高。
【專利說明】一種輸液用組合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藥包裝材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輸液用組合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輸液瓶或輸液袋用的組合蓋大多是組合拉環蓋或組合易折蓋,由蓋體和密封硅橡膠塞組合而成,其中的蓋體包括內蓋體和外蓋體。使用時,先將外蓋體的密封部分去掉,裸露出設置在內蓋體上的硅橡膠塞,供加藥或輸液穿針用,輸液器的穿針靠硅橡膠塞的抱緊實現穿針和輸液容器的連接。
[0003]上述組合蓋的內蓋體和外蓋體需要不同的模具來注塑成型,在內蓋體和外蓋體注塑成型后,還需要利用專用的組蓋機將內蓋體、外蓋體以及硅橡膠密封塞組合成為組合蓋成品。顯然,該組合蓋的加工成本較高,加工步驟繁瑣,生產效率較低。
[0004]因此如何設計一種輸液用組合蓋,該組合蓋的加工成本較低,所需的加工步驟較少,生產效率較高,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輸液用組合蓋,該組合蓋的加工成本較低,所需的加工步驟較少,生產效率較高。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輸液用組合蓋,包括:
[0008]用于與輸液瓶口或輸液袋口配合的主體蓋;
[0009]設置于所述主體蓋上,能夠與所述主體蓋連通、且用于與輸液用針頭過盈配合的輸液用連接管,所述輸液用連接管的內腔靠近所述主體蓋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隔斷所述主體蓋和所述輸液用連接管連通的第一密封層;
[0010]設置于所述主體蓋上,能夠與所述主體蓋連通的加藥用連接管,所述加藥用連接管的內腔靠近所述主體蓋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隔斷所述主體蓋和所述加藥用連接管連通的
第二密封層,
[0011]所述主體蓋、所述輸液用連接管、所述第一密封層、所述加藥用連接管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層一體化形成;
[0012]塞裝于所述加藥用連接管內的彈性密封塞,所述彈性密封塞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層,且相對于所述第二密封層遠離所述主體蓋。
[0013]優選地,所述輸液用連接管遠離所述主體蓋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防止外界污染物進入到所述輸液用連接管中的第三密封層,所述輸液用連接管的管壁上還設置有第一易折節點,所述第一易折節點位于所述第三密封層和所述第一密封層之間。
[0014]優選地,所述第三密封層由所述輸液用連接管遠離所述主體蓋的端部通過加熱捏合形成。
[0015]優選地,所述輸液用連接管上還設置有用于從所述第一易折節點處折斷所述輸液用連接管的第一手柄,所述第一手柄位于所述第三密封層和所述第一易折節點之間。
[0016]優選地,所述加藥用連接管遠離所述主體蓋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防止外界污染物進入到所述加藥用連接管內的第四密封層,所述加藥用連接管上還設置有第二易折節點,所述第二易折節點位于所述彈性密封塞和所述第四密封層之間。
[0017]優選地,所述第四密封層由所述加藥用連接管遠離所述主體蓋的端部通過加熱捏合形成。
[0018]優選地,所述加藥用連接管上還設置有用于從所述第二易折節點處折斷所述加藥用連接管的第二手柄,所述第二手柄位于所述第四密封層和所述第二易折節點之間。
[0019]優選地,所述加藥用連接管的內壁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彈性密封塞被加藥后穿針帶出所述加藥用連接管的環狀突起,所述彈性密封塞位于所述環狀突起和所述第二密封層之間,且所述彈性密封塞與所述環狀突起和所述第二密封層相抵。
[0020]優選地,所述環狀突起的截面形狀為弧形、波浪形、鋸齒形、梯形、半球形、三角形中的一種。
[0021]優選地,所述環狀突起凸出于所述加藥用連接管的內壁的厚度范圍為
0.2mm-0.8mm。
[0022]優選地,所述彈性密封塞為硅橡膠密封塞。
[0023]優選地,所述彈性密封塞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層的端面上開設有第一環狀凹槽,另一端面上開設有第二環狀凹槽。
[0024]優選地,所述輸液用連接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向外標識,所述加藥用連接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向內標識。
[0025]優選地,所述向外標識和所述向內標識均向其對應的外壁凹陷,其凹陷的厚度范圍為 0.3mm-0.5mm。
[0026]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中的主體蓋、輸液用連接管、第一密封層、加藥用連接管以及第二密封層一體化形成,即采用一個模具即可將主體蓋、輸液用連接管、第一密封層、加藥用連接管以及第二密封層整體注塑成型,然后將彈性密封塞塞裝到加藥用連接管中靠近第二密封層的位置,即可得到本實用新型中的組合蓋。
[0027]本實用新型中的組合蓋所需的模具相對較少,所以組合蓋的加工成本較低;主體蓋、輸液用連接管、第一密封層、加藥用連接管以及第二密封層整體注塑成型,加工步驟簡單,生產效率較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9]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提供的輸液用組合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0]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提供的輸液用組合蓋的剖視圖。
[0031]其中,11為主體蓋、12為輸液用連接管、13為加藥用連接管、121為第一密封層、122為第三密封層、123為第一易折節點、131為第二密封層、132為第四密封層、133為第二易折節點、134為環狀突起、14為第一手柄、15為第二手柄、16為彈性密封塞、161為第一環狀凹槽、162為第二環狀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32]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輸液用組合蓋,該組合蓋的加工成本較低,所需的加工步驟較少,生產效率較高。
[0033]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4]請參考圖1-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提供的輸液用組合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提供的輸液用組合蓋的剖視圖。
[0035]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輸液用組合蓋包括:主體蓋11、輸液用連接管12、加藥用連接管13、彈性密封塞16。
[0036]其中,主體蓋11用于與輸液瓶口或輸液袋口配合。輸液用連接管12設置于主體蓋11上,能夠與主體蓋11實現連通,該輸液用連接管12與輸液用針頭過盈配合,輸液用連接管12的內腔靠近主體蓋11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密封層121,該第一密封層121用于隔斷輸液用連接管12和主體蓋11連通。加藥用連接管13設置于主體蓋22上,能夠與主體管22實現連通,該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腔靠近主體蓋1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密封層131,該第二密封層131用于隔斷主體蓋11和加藥用連接管13連通。主體蓋11、輸液用連接管12、第一密封層121、加藥用連接管13以及第二密封層131 —體化形成。彈性密封塞16塞裝于加藥用連接管13中,彈性密封塞16靠近第二密封層131,且相對于第二密封層131遠離主體蓋11 ο
[0037]在該實施例中,主體蓋11、輸液用連接管12、第一密封層121、加藥用連接管13以及第二密封層131 —體化形成,即采用一個模具即可將主體蓋11、輸液用連接管12、第一密封層121、加藥用連接管13以及第二密封層131整體注塑成型,然后將彈性密封塞16塞裝到加藥用連接管13中靠近第二密封層131的位置,即可得到本實用新型中的組合蓋。
[0038]本實用新型中的組合蓋所需的模具相對較少,所以組合蓋的加工成本較低;主體蓋11、輸液用連接管12、第一密封層121、加藥用連接管13以及第二密封層131整體注塑成型,加工步驟簡單,生產效率較高。另外,由于步驟簡單,生產效率高,從而降低了組合蓋因暴露在空氣中而受污染的風險,保障了組合蓋的質量。整體注塑成型提高了組合蓋的密封性能。
[0039]在加藥時,使加藥用針頭依次穿過加藥用連接管13中的彈性密封塞16和第二密封層131即可;在輸液時,使輸液用針頭穿過第一密封層121即可,輸液用針頭與輸液用連接管12之間過盈配合。
[0040]上述中的第一密封層121和第二密封層131的厚度范圍為0.2mm-0.5mm,優選為0.2mm、0.25mm、0.3mm、0.35mm、0.4mm、0.45mm、0.5mm。
[0041]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上述中的輸液用組合蓋還包括第三密封層122、第一易折節點123以及第一手柄14。[0042]第三密封層122設置于輸液用連接管12遠離主體蓋11的一端,該第三密封層122用于防止外界污染物進入到輸液用連接管12中
[0043]優選地,第三密封層122由輸液用連接管12遠離主體蓋11的端部,在潔凈環境下,通過加熱、捏合而成,這樣既節省了材料,又能得到較好的密封效果。第三密封層122的厚度范圍為2mm-3mm。
[0044]第一易折節點123設置于輸液用連接管12上,位于第三密封層122和第一密封層121之間,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易折節點123具體為沿著輸液用連接管12外管壁的圓周方向開設的一圈凹槽,該凹槽的底壁到輸液用連接管12的內壁的距離,即第一易折節點123的壁厚優選為0.2mm?0.8mm。如果壁厚太厚,達不到易折的效果;如果壁厚太薄,輸液用連接管12過于易折斷,從而會降低組合蓋的使用性能。
[0045]為了方便將輸液用連接管12從第一易折節點123處折斷,在輸液用連接管12的管壁上設置了第一手柄14,該第一手柄14位于第三密封層122和第一易折節點123之間。
[0046]第一手柄14的截面形狀為方形,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將第一手柄14的截面形狀設置為棱形或者橢圓形,本文對第一手柄14的的形狀不作具體限制。
[0047]在該實施例中,第三密封層122的設置有效地保護了輸液用連接管12內腔的潔凈度,降低了組合蓋被污染的風險。在輸液前,通過轉動第一手柄14,從第一易折節點123處折斷輸液用連接管12,露出第一密封層121,使輸液用針頭穿過第一密封層121,然后通過輸液用針頭與輸液用連接管12的過盈配合,使輸液用針頭連接于輸液用連接管12上進行輸液。
[0048]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上述中的加藥用連接管13還包括第四密封層132、第二易折節點133以及第二手柄15。
[0049]第四密封層132設置于加藥用連接管13遠離主體蓋11的一端,該第四密封層132用于防止外界污染物進入到加藥用連接管13中。
[0050]優選地,第四密封層132是在潔凈環境下,將彈性密封塞16塞裝到加藥用連接管13中,且到位后,由加藥用連接管13遠離主體蓋11的端部通過加熱、捏合而成。這樣既節省了材料,又能得到較好的密封效果。第四密封層132的厚度范圍為2mm-3mm。
[0051]第二易折節點133設置于加藥用連接管13上,位于第四密封層132和彈性密封塞16之間,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二易折節點133具體為沿著加藥用連接管13的管壁的圓周方向開設的一圈凹槽,該凹槽的底壁到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壁的距離,即凹槽的壁厚優選為
0.2mm?0.8mm。如果壁厚太厚,達不到易折的效果;如果壁厚太薄,加藥用連接管13過于易折斷,從而會降低組合蓋的使用性能。
[0052]為了方便將加藥用連接管13從第二易折節點133處折斷,在加藥用連接管13的管壁上設置了第二手柄15,該第二手柄15位于第四密封層132和第二易折節點133之間。
[0053]第二手柄15的截面形狀為方形,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將第二手柄15的截面形狀設置為棱形或者橢圓形,本文對第二手柄15的形狀不作具體限制。
[0054]在該實施例中,第四密封層132的設置有效地保證了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腔的潔凈度,降低了組合蓋被污染的風險。往輸液瓶或輸液袋里加藥前,通過轉動第二手柄15,從第二易折節點133處折斷加藥用連接管13,露出彈性密封塞16,使加藥用針頭依次穿過彈性密封塞16和第二密封層131,往輸液瓶或輸液袋里加藥。[0055]在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中,為了防止在加藥后,加藥用針頭從彈性密封塞16拔出時將彈性密封塞16帶出,在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壁上設置了環狀突起134,該環狀突起134位于第二易折節點133和彈性密封塞16之間,在加藥用針頭從彈性密封塞16中拔出時,由于有環狀突起134的阻擋,彈性密封塞16無法隨加藥用針頭移動。且彈性密封塞16與環狀突起134和第二密封層131相抵,即彈性密封塞16填充滿了第二密封層131和環狀突起134之間的整個空間。
[0056]環狀突起134的截面可以為弧形、波浪形、鋸齒形、梯形、半球形、三角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不同形狀的環狀突起,本文對環狀突起134的截面形狀不作具體限定。
[0057]在該實施例中,環狀突起134相對于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壁凸出的厚度為
0.2mm-0.8mm,更進一步,環狀突起134的厚度范圍為0.3mm-0.7mm。如果環狀突起134的厚度太厚,在塞裝彈性密封塞16時,會比較困難;如果環狀突起134的厚度太薄,達不到防止彈性密封塞16被加藥用針頭帶出的目的。
[0058]優選地,彈性密封塞16為硅橡膠密封塞。
[0059]在向輸液瓶或輸液袋里加藥時,加藥用針頭需要依次穿過彈性密封塞16和第二密封層131。為了減小加藥用針頭穿透彈性密封塞16時的阻力,在彈性密封塞16靠近第二密封層131的端面上開設有第一環狀凹槽161,另一端面上開設有第二環狀凹槽162,這樣,沿著加藥用連接管13的軸線方向,彈性密封塞16中部的厚度變薄,利于穿針。
[0060]在輸液的過程中,為了盡可能地保證輸液瓶或輸液袋中的藥液滴凈,主體蓋11上與輸液瓶口或輸液袋口配合的部位,設置有圓錐倒角,這樣就能最大化地保證輸液瓶或輸液袋中的液體通過組合蓋進入到輸液用針頭中。
[0061]為了便于區分輸液用連接管12和加藥用連接管13,在輸液用連接管12和加藥用連接管13上設置有各自的標識。具體地,輸液用連接管12的外壁上設置有向外標識01,加藥用連接管13的外壁上設置有向內標識02。向外標識01和向內標識02均向其對應的外壁凹陷,凹陷的厚度范圍為0.3mm-0.5mm。
[0062]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與輸液瓶口或輸液袋口配合的主體蓋(11);設置于所述主體蓋(11)上,能夠與所述主體蓋(11)連通、且用于與輸液用針頭過盈配合的輸液用連接管(12),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的內腔靠近所述主體蓋(11)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隔斷所述主體蓋(11)和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連通的第一密封層(121);設置于所述主體蓋(11)上,能夠與所述主體蓋(11)連通的加藥用連接管(13 ),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腔靠近所述主體蓋(11)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隔斷所述主體蓋(11)和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連通的第二密封層(131 ),所述主體蓋(11 )、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所述第一密封層(121 )、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層(131)—體化形成;塞裝于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內的彈性密封塞(16),所述彈性密封塞(16)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層(131),且相對于所述第二密封層(131)遠離所述主體蓋(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遠離所述主體蓋(11)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防止外界污染物進入到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中的第三密封層(122),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的管壁上還設置有第一易折節點(123),所述第一易折節點(123)位于所述第三密封層(122)和所述第一密封層(121)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層(122)由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遠離所述主體蓋(11)的端部通過加熱捏合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 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上還設置有用于從所述第一易折節點(123)處折斷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的第一手柄(14),所述第一手柄(14)位于所述第三密封層(122)和所述第一易折節點(123)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遠離所述主體蓋(11)的一端設置有用于防止外界污染物進入到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內的第四密封層(132),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上還設置有第二易折節點(133),所述第二易折節點(133)位于所述彈性密封塞(16)和所述第四密封層(132)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密封層(132)由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遠離所述主體蓋(11)的端部通過加熱捏合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上還設置有用于從所述第二易折節點(15)處折斷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的第二手柄(15),所述第二手柄(15)位于所述第四密封層(132)和所述第二易折節點(133)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壁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彈性密封塞(16)被加藥后穿針帶出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的環狀突起(134),所述彈性密封塞(16)位于所述環狀突起(134)和所述第二密封層(131)之間,且所述彈性密封塞(16)與所述環狀突起(134)和所述第二密封層(131)相抵。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環狀突起(134)的截面形狀為弧形、波浪形、鋸齒形、梯形、半球形、三角形中的一種。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環狀突起(134)凸出于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的內壁的厚度范圍為0.2mm-0.8_。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密封塞(16)為硅橡膠密封塞。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密封塞(16)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層(131)的端面上開設有第一環狀凹槽(161),另一端面上開設有第二環狀凹槽(162)。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液用連接管(12)的外壁上設置有向外標識(01),所述加藥用連接管(13)的外壁上設置有向內標識(02)。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輸液用組合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外標識(01)和所述向內標識(02)均向其對應的`外壁凹陷,其凹陷的厚度范圍為0.3mm-0.5mm。
【文檔編號】A61M5/14GK203400368SQ201320464099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31日
【發明者】羅曉 申請人:羅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