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中醫用針灸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具,尤其是一種中醫用針灸器。
背景技術: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刺法萌發于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癥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銹鋼針。針由遠古時代的骨針、石砭開始發展到長短、大小、式樣、材料、方法各不相同的針具,如電針、磁針、水針等;灸偏向于傳統的艾灸,有艾絨灸、艾條灸等,現代醫學中采用紅外線照射也有類似作用。現代使用的針灸多是鋼針,而在古代多使用的是銀針,其功效要比鋼針好。現有技術中的針灸器使用不方便,醫生對于刺進患者身體內的針尖長度無法把握,只有憑靠自身的經驗,使用時存在很大的風險性,尤其是對于初學者,或者是經驗不豐富的醫生來說風險性更大。且不容易把握,給患者帶來很大危險。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中醫用針灸器,以期待解決現有技術中針灸器使用不方便,不易把握等問題。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種中醫用針灸器,包括針本體,所述針本體尖端設置有針尖;所述的針本體上端套接有一個套管,所述套管是中空有內腔,所述套管內腔頂部設置有彈性部件。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套管頂部設置有用于手持的手持套,所述手持套套接在所述套管上。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手持套是防滑橡膠材料。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針本體上設置有用于計量長度的刻度線。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手持套上設置有防滑紋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針灸針上設置刻度線,同時在針灸針的頂端設置彈性裝置,二者配合使用,提高了針灸器的使用效果,提高可控性,使用更方便,同時采用防滑裝置,在使用時更安全可靠。
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其中:[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裝置圖;其中,1-針本體,2-套管,3-彈簧,4-手持套,5-刻度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如圖1所示,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醫用針灸器,包括針本體1,針本體I尖端設置有針尖;針本體I上端套接有一個套管2,套管2是中空有內腔,套管2內腔頂部設置有彈性部件,具體的實施方案是,本實施例中彈性部件是彈簧3,也可以是具有彈性伸縮功能的彈性裝置。優選的實施方案是,本實施例中套管2頂部設置有用于手持的手持套4,所述手持套4套接在套管2上,手持套4設置在套管2的頂部。同時優選的實施方案是,在手持套4上設置有防滑紋結構,手持套4的材料是防滑橡膠材料,增強了防滑功能。同時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為了方便針灸初學者或經驗不足的醫生,避免出現失誤,本實施例中在針本體I上設置有用于測量針本體刺入人體內深度的刻度線5,刻度線5的設置可以科學精確的測量針灸針刺入人體的深度。使用更方便,可靠,降低了行醫風險。在本說明書中所談到的“一個實施例”、“另一個實施例”、“實施例”、等,指的是結合該實施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包括在本申請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多個地方出現同種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個實施例。進一步來說,結合任一個實施例描述一個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時,所要主張的是結合其他實施例來實現這種特征、結構或者特點也·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中醫用針灸器,包括針本體,所述針本體尖端設置有針尖;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針本體上端套接有一個套管,所述套管是中空有內腔,所述套管內腔頂部設置有彈性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醫用針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套管頂部設置有用于手持的手持套,所述手持套套接在所述套管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醫用針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手持套是防滑橡膠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醫用針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針本體上設置有用于計量長度的刻度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醫用針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手持套上設置有防滑紋 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中醫用針灸器,包括針本體,所述針本體尖端設置有針尖;所述的針本體上端套接有一個套管,所述套管是中空有內腔,所述套管內腔頂部設置有彈性部件。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針灸針上設置刻度線,同時在針灸針的頂端設置彈性裝置,二者配合使用,提高了針灸器的使用效果,提高可控性,使用更方便,同時采用防滑裝置,在使用時更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A61H39/08GK203154303SQ20132020513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7日
發明者李晶 申請人: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