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手術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揭示了一種腸道手術裝置,包括:一排污通道,其中,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排污通道相隔離的灌洗通道,所述灌洗通道包括連通的注液口和出液口。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腸道手術裝置,避免了灌洗通道和排污通道的混用,減小了手術時的污染。
【專利說明】腸道手術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腸道手術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腸道減壓及灌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小腸或大腸梗阻時,梗阻近端腸管明顯擴張,大量腸內容物存積于腸管內,手術時需要在手術臺上將其排空,切除病變進行腸管的吻合。目前常用的術中腸管減壓的方式有使用吸引器插入擴張的腸管減壓,該方法極易導致腹腔內和手術室嚴重污染,并且耗時很長,操作復雜;另外一種方法為使用減壓器進行減壓,該裝置包括兩端具有開口的中空管,所述中空管的其中一開口用于與腸道結合,以接納腸道的排出物,排出物經過中空管,由另一開口排入相連接的糞便收集袋中。但現有的減壓裝置設計過于簡單,操作困難,安全性低,使用時梗阻腸管與中空管結合較為困難,容易導致脫離,引起泄漏,造成污染,同時缺乏同時腸道灌洗的功能,急需有更加使用安全、操作簡單的減壓裝置。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供獨立的灌洗通道的腸道手術裝置。
[0004]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腸道手術裝置,包括:一排污通道,其中,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排 污通道相隔離的灌洗通道,所述灌洗通道包括連通的注液口和出液口。
[0005]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灌洗通道與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壁面和/或內壁面相鄰設置。
[000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手術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外周的多個灌洗通道,每個灌洗通道的出液口的端面面積均小于所述排污通道接納口的端面面積。
[000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每個灌洗通道的中心到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壁面距離相
坐寸ο
[000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灌洗通道出液口的端面與所述排污通道接納口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000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手術裝置包括一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內腔構成所述排污通道,所述中空管管壁構成所述灌洗通道。
[0010]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注液口連通的進液管,所述進液管上設置有閥門。
[0011]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注液口連通的進液管,以及與進液管連接的支撐件,所述支撐件抵靠所述中空管,在所述支撐件內設有環形的阻水件,所述阻水件與所述中空管和所述支撐件緊密連接。
[0012]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鎖定機構和與所述注液口連通的進液管,所述鎖定機構套接與所述中空管,并挾持所述支撐件,鎖定所述進液管與所述中空管之間的相對位置。
[0013]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鎖定機構包括在所述中空管縱軸方向設置于所述支撐件兩側的第一鎖定件和第二鎖定件,所述中空管上設有外螺紋,所述第一鎖定件和第二鎖定件上設有與所述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
[0014]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納污袋,所述納污袋的袋體卷曲為螺旋形,相鄰的袋體之間相抵靠,外層的袋體給內層的袋體施加一壓力。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腸道手術裝置,避免了灌洗通道和排污通道的混用,減小了手術時的污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腸道手術裝置一實施方式的縱剖面視圖;
圖2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0018]如圖1所示,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腸道手術裝置包括一第一中空管10,與所述第一中空管10連接的第二中空管20,與所述第一中空管10可拆裝地連接的進液管30,以及與所述第二中空管20可拆裝地連接的納污袋40。
`[0019]其中,所述第一中空管10和所述第二中空管20可一體成型,也可拆裝地連接,優選地,在一體成型時,所述第二中空管20可看作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一部分,在可拆裝地連接時,所述第一中空管10和所述第二中空管20通過螺紋可拆裝地連接。當然,在本發明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不設有所述第二中空管20,直接將第一中空管遠離腸道的一端連接納污袋40,也可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優選地,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中空管10和該第二中空管20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當然,在本發明其他實施方式中,該第一中空管和該第二中空管可為其他形狀,在本申請中不再贅述。下述將以第一中空管10和第二中空管20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對本實施方式進行描述。
[0020]所述納污袋40頭部的開口可通過捆扎帶固定于所述第二中空管20的末端。所述納污袋的袋體卷曲為螺旋形,納污袋40自卷曲的中心開始,從內到外曲率遞增,相鄰的袋體之間相抵靠,外層的袋體給內層的袋體施加一壓力,可保證袋內幾乎無氣體。如此,可在排污時不會產生氣壓,便于污物的排出,同時占用空間較少,且容易測量排出內容物的量,另外,取下納污袋后,納污袋的頭部便于打結扎緊納污袋的口,減少異味的外溢。
[0021]優選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空管10在背離所述第二中空管20方向的末端101用于與腸道結合,以接納腸道的排出物。該末端101的端面被設計為至少一部分與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縱軸成一銳角或鈍角的斜面,例如該端面為橢圓形,如此,可使得最先接觸到腸道的端部面積減小,能更加方便的與腸道相結合。同時在靠近末端101的第一中空管10的外壁上,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腸道的圓環50,將腸道穿過該圓環50,使腸道末端到達中空管10,可用扎帶或扎繩將腸道與第一中空管10的相對位置固定。優選地,該圓環50設置為錐形,便于腸道穿過該圓環50,該椎體被設置為波浪形,增加圓環50與腸道內壁的摩擦力,以便于更好地輔助固定腸道。具體地,其靠近腸道的一端橫截面面積小于遠離腸道的另一端,以便腸道進入。
[0022]在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內腔構成排污通道102。所述排污通道102用于通過腸道的排出物,以使得該排出物最后進入納污袋中。
[0023]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排污通道相隔離的灌洗通道103,所述灌洗通道103包括相互連通的注液口 1031和出液口 1032。優選地,所述腸道手術裝置包括了一個或多個灌洗通道103,其中至少一個灌洗通道103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和/或內壁面相鄰設置。這包括了以下幾種情況:
1、只設有一個灌洗通道103,該灌洗通道103呈環形,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相鄰設置。
[0024]2、只設有一個灌洗通道103,該灌洗通道103呈環形,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相鄰設置。
[0025]3、設有多個灌洗通道103,多個灌洗通道為同心的環形,其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周,多個灌洗通道103呈徑向堆疊,其中,半徑最小的灌洗通道103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相鄰設置。
[0026]4、設有多個灌洗通道103,多個灌洗通道為同心的環形,其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的內周,多個灌洗通道103呈徑向堆疊,其中,半徑最大的灌洗通道103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相鄰設置。
[0027]5、設有多個灌洗通道103,多個灌洗通道為同心的環形,其中一部分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周,另一部分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周,設置于排污通道102外周的灌洗通道,半徑最小的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相鄰設置;設置于排污通道102內周的灌洗通道,半徑最大的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相鄰設置。
[0028]6、設有至少一個灌洗通道103,該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周,每個灌洗通道103設置為一個獨立的中空管,優選地,該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也可為其他形狀。每個灌洗通道103的中心/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距離相等。即是若設置多個灌洗通道103,則多個灌洗通道103并列的排布于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壁面,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多個灌洗通道環繞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每個灌洗通道103的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圓心的距離相等,如圖1所示。
[0029]7、設有至少一個灌洗通道103,該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周,每個灌洗通道103設置為一個獨立的中空管,優選地,該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也可為其他形狀。每個灌洗通道103的中心/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距離相等。即是若設置多個灌洗通道103,則多個灌洗通道103并列的排布于所述排污通道的內壁面,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多個灌洗通道環繞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每個灌洗通道103的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圓心的距離相等。
[0030]8、設有多個灌洗通道103,其中一部分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周,另一部分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周。每個灌洗通道103設置為一個獨立的中空管。優選地,該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也可為其他形狀。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外周的每個灌洗通道103的中心/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距離相等。即是若設置多個灌洗通道103,則多個灌洗通道103并列的排布于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壁面,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多個灌洗通道環繞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每個灌洗通道103的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圓心的距離相等。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內周的每個灌洗通道103的中心/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距離相等。即是若設置多個灌洗通道103,則多個灌洗通道103并列的排布于所述排污通道的內壁面,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多個灌洗通道環繞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每個灌洗通道103的圓心到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圓心的距離相等。
[0031]9、設有多個灌洗通道103,該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周,每個灌洗通道103設置為一個獨立的中空管,優選地,該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也可為其他形狀。該多個灌洗通道103其中至少有一個灌洗通道103與另一個灌洗通道103堆疊設置。即是一灌洗通道103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相鄰設置,另一個灌洗通道103遠離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避免設置。如此,可增加灌洗通道103的數量。
[0032]10、設有多個灌洗通道103,該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周,每個灌洗通道103設置為一個獨立的中空管,優選地,該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該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也可為其他形狀。該多個灌洗通道103其中至少有一個灌洗通道103與另一個灌洗通道103堆疊設置。即是一灌洗通道103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相鄰設置,另一個灌洗通道103遠離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避免設置。如此,可增加灌洗通道103的數量。
[0033]11、設有多個灌洗通道103,其中一部分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周,另一部分灌洗通道103設置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周。每個灌洗通道103設置為一個獨立的中空管,優選地,該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為圓形或大致為圓形,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灌洗通道103的橫截面也可為其他形狀。設置于排污通道102外周的多個灌洗通道103,至少有一個灌洗通道103與另一個灌洗通道103堆疊設置。即是一灌洗通道103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壁面相鄰設置,另一個灌洗通道103遠離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外避免設置。設置于排污通道102內周的多個灌洗通道103,至少有一個灌洗通道103與另一個灌洗通道103堆疊設置。即是一灌洗通道103與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壁面相鄰設置,另一個灌洗通道103遠離所述排污通道102的內避免設置。如此,可增加灌洗通道103的數量。
[0034]本發明中所述多個灌洗通道103表示大于等于兩個灌洗通道。所述的外周表示半徑大于排污通道半徑的圓周。所述的內周表示半徑小于排污通道半徑的圓周。
[0035]優選地,上述各種情況下的每個灌洗通道的出液口的端面面積均小于排污通道102接納口的端面面積。 [0036]當灌洗通道103為獨立的中空管時,每個出液口端面的半徑小于所述接納口端面的半徑。優選地,該出液口的端面面積大小設置為小于普通腸道排出物的面積大小,即可使得普通腸道排出物無法進入所述出液口。
[0037]當灌洗通道103為環狀時,出液口遠離所述第一中空管10縱軸的內壁面到排污通道外壁面的距離小于接納口端面的半徑。優選地,出液口遠離所述第一中空管10縱軸的內壁面到排污通道外壁面的距離小于普通腸道排出物的直徑或最大邊長,即可使得普通腸道排出物無法進入所述出液口。
[0038]通過上述方案,本發明的腸道手術裝置能盡可能的避免了腸道中的排出物進入所述灌洗通道103,同時,由于出液口端面面積變小,也可增強注水的水壓,有利于腸道的灌洗。
[0039]特別地,在上述將灌洗通道103設置為獨立的中空管的情況下,更加有利于增強注水的水壓。另外,上述各種情況下的灌洗通道103的出液口的端面與所述排污通道102接納口的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
[0040]對于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排污通道102外周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將第一中空管10的管壁構成所述灌洗通道103。即是該灌洗通道103形成于所述管壁內。也可在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管壁外側固定其他中空管,以形成灌洗通道103。該固定方式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在此不再贅述。
[0041 ] 對于灌洗通道103設置于排污通道102內周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在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管壁內側固定其他中空管,以形成灌洗通道103。該固定方式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在此不再贅述。
[0042]如圖1所示,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進液管30與所述注液口 1031連通。當然,在本發明其他方式中,也可不設有該進液管30,如此,只需要將液體對準該注液口 1031也可實現灌洗。優選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進液管30上設置有單向閥門301,以選擇性地控制灌洗液是否進入腸道。同時,也避免了當灌洗液灌入過多時的回流情況發生。
[0043]同時,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進液管連接的支撐件60,所述支撐件60相對所述進液管30靠近所述注液口 1031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支撐件包括一內環601、一外環602,以及連接所述內環601和所述外環602的中間件603。所述內環601和所述外環602上設有配合所述進液管30的開口。其中,所述內環601的外徑大于所述外環602的外徑。優選地,所述內環601和所述外環602的圓心在同一直線上。
[0044]所述支撐件的內環601抵靠所述第一中空管10。在所述支撐件60內設有環形的阻水件70,例如,橡膠件。優選地,設置有兩個環形的阻水件70。所述阻水件70與所述第一中空管10和所述支撐件60緊密連接。具體的,在將所述進液管30裝配到所述第一中空管10后,所述阻水件70內壁與所述第一中空管10緊密連接,所述阻水件70外壁與所述外環602的內壁緊密連接。以保證所述進液管30和注液口 1031之間的密封性。兩個環形的阻水件70之間設有配合所述進液管30的間隙,以便液體從所述進液管30順暢的流入所述注液口 1031。
[0045]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套接于所述中空管的鎖定機構80。所述鎖定機構80夾持所述支撐件60,以鎖定所述進液管30與所述第一中空管10之間的相對位置。
[0046]優選地,所述鎖定機構80包括在所述第一中空管10縱軸方向設置于所述支撐件60兩側的第一鎖定件801和第二鎖定件802,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管壁上設有外螺紋,所述第一鎖定件801和第二鎖定件802上設有與所述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所述第一鎖定件801和第二鎖定件802可通過螺紋配合,在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縱軸方向往復移動。在裝配時,可先將所述支撐件60套接并抵靠所述第一中空管10,再通過旋轉所述第一鎖定件801和/或第二鎖定件802,使其相互靠近,以夾持所述支撐件60,從而固定支撐件60和進液管30。當拆卸時,可先旋轉第一鎖定件801和/或第二鎖定件802,使其相互遠離,并從所述第一中空管10的一端取下,再移動所述支撐件60,以從第一中空管10上取下。
[0047]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腸道手術裝置,避免了灌洗通道和排污通道的混用,減小了手術時的污染。
[0048]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0049]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腸道手術裝置,包括一排污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排污通道相隔離的灌洗通道,所述灌洗通道包括連通的注液口和出液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洗通道與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壁面和/或內壁面相鄰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手術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排污通道外周的多個灌洗通道,每個灌洗通道的出液口的端面面積均小于所述排污通道接納口的端面面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灌洗通道的中心到所述排污通道的外壁面距離相等。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洗通道出液口的端面與所述排污通道接納口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手術裝置包括一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內腔構成所述排污通道,所述中空管管壁構成所述灌洗通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注液口連通的進液管,所述進液管上設置有閥門。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注液口連通的進液管,以及與進液管連接的支撐件,所述支撐件抵靠所述中空管,在所述支撐件內設有環形的阻水件,所述阻水件與所述中空管和所述支撐件緊密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鎖定機構和與所述注液口連通的進液管,所述鎖定機構套接于所述中空管,并夾持所述支撐件,鎖定所述進液管與所述中空管之間的相對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機構包括在所述中空管縱軸方向設置于所述支撐件兩側的第一鎖定件和第二鎖定件,所述中空管上設有外螺紋,所述第一鎖定件和第二鎖定件上設有與所述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手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手術裝置還包括納污袋,所述納污袋的袋體卷曲為螺旋形,相鄰的袋體之間相抵靠,外層的袋體給內層的袋體施加一壓力。
【文檔編號】A61M3/02GK103720495SQ201310738516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明者】傅傳剛, 陳望東, 林江, 王宗順 申請人:蘇州天臣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