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在制備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中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青蒿在制備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中的應用,屬藥物【技術領域】,本發明在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腸道疾病中,能改善胃腸病癥狀,且療效持久,無明顯不良反應,適用于治療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惡心、嘔吐及肚痛、拉肚子等疾病。
【專利說明】青蒿在制備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中的應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制藥【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將青蒿在制備用于治療人的胃腸道疾病的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0002]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死于腸胃疾病的人數在1000萬以上,腸胃疾病對人類的威脅觸目驚心。幽門螺桿菌通常寄居在人體胃的幽門部,是引起胃腸道疾病的罪魁禍首,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的胃腸道疾病西醫病名主要是指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中醫以胃郁熱證,指胃脘痛悶脹為主證,次證為納食不振、噯氣、泛酸嘈雜等。當前國內外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上胃腸道疾病的治療,西醫推薦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用藥復雜,價格昂貴,有悖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則,可引起菌群失調和細菌耐藥,不良反應多。同時,高昂的治療費用也是發展中國家及貧困地區群眾難以接受。青蒿是一味中藥,屬菊科植物黃花蒿。味甘微辛,氣寒,無毒。在傳統中藥中多用于治療內熱引起的咽喉腫痛、目赤、口渴難耐,虛脫休克、陰虛火旺引起的暑邪發熱、陰虛發熱、瘧疾寒熱,還用于治療脫發,白發,視物模糊,黃疸及郁火不舒之癥;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點。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青蒿在制備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中的應用,即將青蒿作為藥物活性成分直接作為單味藥或是與其它組成物混合作為制備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上胃腸道疾病的藥。
[000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所制成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與現有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青蒿單味藥由青蒿全草熬制而成,具有良好的愈合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改善胃腸癥狀的“治養功效”。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證實青蒿用于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腸道疾病無毒副作用,療效好,對于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大于90%,且無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是傳統中醫藥臨床實踐的新發現,為臨床提供一種簡單、有效、經濟的新的治療方案。
[0005]2、青蒿資源豐富,易于種植及推廣,有廣闊的市場開發潛力,單味青蒿價廉,可減少高昂的治療費用,減輕社會及患者經濟負擔,對進行長期、大規模人群防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有很好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便于發展中國家及貧困地區群眾接受。
【具體實施方式】
[0006]實施例一
一、青蒿制成顆粒劑的配制方法
將青蒿粉碎風干、稱重,按青蒿與水的重量比為1:4加水煮沸I小時?2小時,濾除藥渣后獲得青蒿湯劑,將湯劑隔水濃縮呈膏劑,加入等量輔劑干粉,混勻后烤干,再粉碎為小于或等于60目顆粒,分裝密封成每袋含青蒿生藥11.25g,制成用于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腸道疾病的顆粒劑。
[0007]二、臨床試驗部分
患者選擇:根據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全國幽門螺桿菌研究協作組《2010年全國消化系病最新診治指南》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基礎與臨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I版)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標準。選取符合幽門螺桿菌感染上胃腸道疾病病人200例,其中慢性胃炎124例,胃潰瘍3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4例,復合性潰瘍10例,隨機將患者分治療組:慢性胃炎64例,胃潰瘍1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6例,復合性潰瘍5例;對照組:慢性胃炎60例,胃潰瘍17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8例,復合性潰瘍5例;
試驗方法:
治療組:采用青蒿顆粒11.25g/袋/次,每日2次,餐前服,連服二周。
[0008]對照組:同時服用奧美拉唑膠囊20mg、克拉霉素分散片500mg和阿莫西林膠囊100mg,每天2次,餐前服,連服二周。
[0009]療效評定標準:根據《2010年全國消化系病最新診治指南》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標準:首選推薦非侵入性方法,在根除治療結束至少4周后進行,符合下述三項之一者可判斷幽門螺桿菌根除:1)14C尿素呼氣試驗陰性;2)基于胃竇、胃體兩上部位取材的RUT均陰性;3)基于胃竇、胃體兩個部位取材的組織切片染色鏡檢陰性。
[0010]治療結果:
在實驗組中,胃炎64例,給予青蒿顆粒治療2周,復查幽門螺桿菌轉陰者60例,另4例測得幽門螺桿菌感染程度明顯下降,所有病人均于停藥后4周再行幽門螺桿菌復查,結果同前。胃潰瘍患者15人經青蒿顆粒2周治療后,復查結果14人轉陰,停藥后4周復查14人為陰性,仍有I人未完全轉陰。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6人,經青蒿顆粒治療2周后,分別于治療結束時和停藥后4周復查幽門螺桿菌,其中14人轉陰,2人仍未完全轉陰。復合性潰瘍5人,治療后,同樣結束治療時及停藥后4周復查,轉陰3人,2人仍為陽性。本實驗組病人中服藥后早期有15人出現打飽膈,肛門排氣增多現象,但自感胃腸舒適,無不適表現,停藥后消失,未發現其它不良反應。
[0011]對照組中,胃炎60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停藥后4周復查幽門螺桿菌,轉陰52人,其余8人為陽性。胃潰瘍17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停藥4周后復查幽門螺桿菌,結果轉陰為14人,3人仍為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8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停藥后4周復查幽門螺桿菌,結果13人轉陰,5人仍為陽性。復合性潰瘍5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后4周復查轉陰3人,另2人仍為陽性。不良反應:對照組全部100人中,有51人認為均出現程度不一的腹脹、惡心、食欲不振、納差等不良反應,治療停止后不良反應可漸消。
[0012]分析研究實驗的結果表明,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上胃腸道疾病,用青蒿顆粒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總根除率為91%,不良反應發生率甚微。用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的治療,總根除率為8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經SPSS軟件統計分析,兩者在總根除率上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 > 0.05),在不良反應上結果差異顯著(P< 0.05)。
[0013]實施例二
一、青蒿制成湯劑的配制方法
將青蒿粉碎風干、稱重,按青蒿與水的重量比為1:4加水煮沸I?2小時,濾除藥渣后獲得青蒿湯劑,其量相當于100亳升含青蒿生藥22.5克,即為用于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上胃腸道疾病的青蒿湯劑。
[0014]二、臨床試驗部分
患者選擇:根據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全國幽門螺桿菌研究協作組《2010年全國消化系病最新診治指南》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基礎與臨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I版)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標準。選取符合幽門螺桿菌感染上胃腸道病人76例,其中慢性胃炎48例,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2例,復合性潰瘍4例,隨機將患者分治療組:慢性胃炎24例,胃潰瘍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6例,復合性潰瘍2例;對照組:慢性胃炎24例,胃潰瘍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6例,復合性潰瘍2例;
試驗方法:
治療組:采用青蒿湯劑11.25克(100毫升),每日2次,餐前服,連服二周。
[0015]對照組:同時服用奧美拉唑膠囊20mg、克拉霉素分散片500mg和阿莫西林膠囊100mg,每天2次,餐前服,連服二周。
[0016]療效評定標準:根據《2010年全國消化系病最新診治指南》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標準:首選推薦非侵入性方法,在根除治療結束至少4周后進行,符合下述三項之一者可判斷幽門螺桿菌根除:1) 14C尿素呼氣試驗陰性;2)基于胃竇、胃體兩上部位及取材的RUT均陰性;3)基于胃竇、胃體兩個部位取材的組織切片染色鏡檢陰性。
[0017]治療結果:
在實驗組中,慢性胃炎24例,給予青蒿湯劑治療2周,復查幽門螺桿菌轉陰者23例,另I例測得幽門螺桿菌感染程度明顯下降,所有病人均于停藥后4周再行幽門螺桿菌復查,結果同前。胃潰瘍患者6人經青蒿湯劑2周治療后,復查結果6人轉陰,停藥后4周復查,6人仍為陰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6人,經青蒿湯劑治療2周后,分別于治療結束時和停藥后4周復查幽門螺桿菌,其中5人轉陰,I人仍未完全轉陰。復合性潰瘍2人,治療后,同樣結束治療時及停藥4周后復查,轉陰I人,I人仍為陽性。本實驗組病人中服藥后早期有肛門排氣增多現象,但自感胃腸舒適,無不適表現,停藥后消失,未發現其它不良反應。
[0018]對照組中,胃炎24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停藥后4周復查幽門螺桿菌,轉陰21人,其余4人為陽性。胃潰瘍6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停藥4周后復查幽門螺桿菌,結果轉陰為5人,I人仍為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6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停藥后4周復查幽門螺桿菌,結果5人轉陰,I人仍為陽性。復合性潰瘍2人,經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后4周復查轉陰I人,另I人仍為陽性。不良反應:對照組全部38人中,有20人認為均出現程度不一的腹脹、惡心、食欲不振、納差等不良反應,治療停止后不良反應可漸消。
[0019]分析研究實驗的結果表明,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腸道疾病,用青蒿湯劑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總根除率為92%,不良反應發生率甚微。用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阿莫西林膠囊的治療,總根除率為8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3%,經SPSS軟件統計分析,兩者在總根除率上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 >0.05),在不良反應上結果差異顯著(P< 0.05)。
【權利要求】
1.青蒿在制備用于治療人的胃腸道疾病的藥物中的應用。
【文檔編號】A61K36/282GK104510763SQ201310730363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6日
【發明者】唐桂益, 銀春芬 申請人:唐桂益, 銀春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