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制劑,其原料藥包括金銀花、薏苡仁、粉萆蘚、虎杖、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山藥、山香圓葉、馬鞭草、枳實、玫瑰花、赤芍、蒼術、旋覆花、浙貝母、側柏葉、水蛭、牛蒡子、夏枯草、黃柏、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該中藥制劑制成的藥膏局部吸收直達病所,療效顯著,相對安全便捷,少見嚴重的不良反應,且費用相對低。
【專利說明】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
【背景技術】
[0002]血栓性靜脈炎是靜脈內腔的炎癥,同時伴有血栓形成,發生于淺靜脈者,稱之為淺部靜脈炎;發生于深靜脈者,稱之為深靜脈炎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臨床常見的外周血管病,指靜脈腔內的炎癥同時伴血栓形成。由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引起。臨床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淺表靜脈曲張,皮下可及條索狀腫物,周圍皮膚呈現充血性紅斑等。
[0003]在治療上,西醫多采用手術、溶栓、抗凝、擴血管等方法治療,中醫理論認為,靜脈血液瘀滯,血管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是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栓形成,進一步形成靜脈炎,該病多有濕熱之邪外侵,致氣血瘀滯,脈絡滯塞不通,多由久臥,久坐,產后傷氣,盆腔手術,外傷,皮膚病(以濕疹、潰瘍、神經性皮炎)等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于絡道,脈絡不通,使營血回流受阻,聚而為濕,流注下肢而造成,日久淤血,濕濁也可化為熱毒,灼傷脈絡。起病急,多見于產后,尤其是剖宮產術后。
[0004]中藥外用為中醫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代醫家證明為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對外科疾病,具有局部吸收直達病所的效果,療效顯著,相對安全便捷,少見嚴重的不良反應,且費 用相對低。
[0005]本發明針對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提供了一種外用的中藥藥膏,相對于西藥治療,其局部吸收直達病所,療效顯著,相對安全便捷,少見嚴重的不良反應,且費用相對低。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其局部吸收直達病所,療效顯著,相對安全便捷,少見嚴重的不良反應,且費用相對低。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制齊?,其原料藥包括金銀花、薏苡仁、粉萆蘚、虎杖、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山藥、山香圓葉、馬鞭草、枳實、玫瑰花、赤芍、蒼術、旋覆花、浙貝母、側柏葉、水蛭、牛蒡子、夏枯草、黃柏、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
[0008]其中,所述中藥制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3g~63g、薏苡仁22g~32g、粉萆蘚26g~36g、虎杖25g~35g、王不留行30g~40g、卷柏33g~43g、川彎40g~50g、益母草36g~46g、三棱25g~35g、酒大黃27g~37g、山藥20g~30g、山香圓葉13g~23g、馬鞭草29g~39g、積實20g~30g、玫瑰花19g~29g、赤茍23g~33g、蒼術16g~26g、旋覆花18g~28g、浙貝母22g~32g、側柏葉33g~43g、水蛭20g~30g、牛蒡子15g~25g、夏枯草21g~31g、黃柏32g~42g、黃精33g~43g、石見穿30g~40g、龍船花22g~32g、元寶草26g~36g、沒藥19g~29g和首烏藤27g~37g。
[0009]其中,所述中藥制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3g~58g、薏苡仁22g~27g、粉萆蘚31g~36g、虎杖25g~30g、王不留行35g~40g、卷柏38g~43g、川彎45g~50區、益母草41^~46g、三棱30g~35g、酒大黃32g~37g、山藥25g~30g、山香圓葉13g~18g、馬鞭草34g~39g、積實20g~25g、玫瑰花19g~24g、赤茍23g~28g、蒼術16g~21g、旋覆花18g~23g、浙貝母22g~27g、側柏葉38g~43g、水蛭20g~25g、牛蒡子15g~20g、夏枯草21g~26g、黃柏32g~37g、黃精38g~43g、石見穿35g~40g、龍船花27g~32g、元寶草31g~36g、沒藥24g~29g和首烏藤32g~37g。
[0010]其中,所述中藥制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8g、薏苡仁27g、粉萆蘚31g、虎杖30g、王不留行35g、卷柏38g、川彎45g、益母草41g、三棱30g、酒大黃32g、山藥25g、山香圓葉18g、馬鞭草34g、枳實25g、玫瑰花24g、赤芍28g、蒼術21g、旋覆花23g、浙貝母27g、側柏葉38g、水蛭25g、牛蒡子20g、夏枯草26g、黃柏37g、黃精38g、石見穿35g、龍船花27g、元寶草31g、沒藥24g和首烏藤32g。
[0011]其中,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為藥膏。
[0012]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13]第一步,將粉萆蘚、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玫瑰花、赤芍、側柏葉、水蛭、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將混合后的粉末溶解于醇濃度為70%~80%的乙醇中,浸潰24小時~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2~4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所加入的乙醇的質量是混合粉末質量的4~6倍,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5左右,15000rpm離心,取上層離心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盡,干燥,隨后粉成第一粉末;
[0014]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2~4倍的冷水中浸泡12小時~24小時,煎煮2小時~4小時,將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一濾液,將過濾獲得的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的2~4倍的冷水,煎煮2小時~4小時,過濾,獲得第二濾液,將第一濾液和第二濾液混合,濃縮除去水,干燥,隨后粉成第二粉末;
[0015]第三步,取甘油120g,三乙醇胺4g,蒸餾水450g混合,在水浴鍋上加熱做水相,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加入到水相中;
[0016]第四步,取硬脂酸20g,液體石蠟150g,置于水浴鍋上加熱攪拌至全熔做油相;
[0017]第五步,在75°C的恒溫下將第四步獲得的油相緩慢的加入到水相中并不停的攪拌30分鐘~I小時,隨后冷卻到45°C繼續攪拌30分鐘~I小時,降至室溫,獲得藥膏。
[0018]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其原料藥包括金銀花、薏苡仁、粉萆蘚、虎杖、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山藥、山香圓葉、馬鞭草、枳實、玫瑰花、赤芍、蒼術、旋覆花、浙貝母、側柏葉、水蛭、牛蒡子、夏枯草、黃柏、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
[0019]所述中藥藥膏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20]第一步,將粉萆蘚、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玫瑰花、赤芍、側柏葉、水蛭、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將混合后的粉末溶解于醇濃度為70%~·80%的乙醇中,浸潰24小時~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2~4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所加入的乙醇的質量是混合粉末質量的4~6倍,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5左右,15000rpm離心,取上層離心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盡,干燥,隨后粉成第一粉末;
[0021]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2~4倍的冷水中浸泡12小時~24小時,煎煮2小時~4小時,將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一濾液,將過濾獲得的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的2~4倍的冷水,煎煮2小時~4小時,過濾,獲得第二濾液,將第一濾液和第二濾液混合,濃縮除去水,干燥,隨后粉成第二粉末;
[0022]第三步,取甘油120g,三乙醇胺4g,蒸餾水450g混合,在水浴鍋上加熱做水相,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加入到水相中;
[0023]第四步,取硬脂酸20g,液體石蠟150g,置于水浴鍋上加熱攪拌至全熔做油相;
[0024]第五步,在75°C的恒溫下將第四步獲得的油相緩慢的加入到水相中并不停的攪拌30分鐘~I小時,隨后冷卻到45°C繼續攪拌30分鐘~I小時,降至室溫,獲得藥膏。
[002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26]本發明提供的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其局部吸收直達病所,療效顯著,相對安全便捷,少見嚴重的不良反應,且費用相對低。
【具體實施方式】
[0027]血栓性淺靜脈炎是發生于體表的血栓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以淺靜脈走行處呈條索狀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為特征,多發青壯年,以四肢為多見,次為胸腹壁。屬于中醫“青蛇毒” “黃鰍癰”等范疇,外由濕邪為患,與熱蘊結,與寒而凝滯,與內濕相合,困脾而生痰;內由經脈受損,氣血不暢,絡道瘀阻引起,治當清熱利濕、活血散結。
`[0028]本發明就是在此中醫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其原料藥包括金銀花、薏苡仁、粉萆蘚、虎杖、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山藥、山香圓葉、馬鞭草、枳實、玫瑰花、赤芍、蒼術、旋覆花、浙貝母、側柏葉、水蛭、牛蒡子、夏枯草、黃柏、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
[0029]進一步,所述中藥藥膏僅由上述原料藥構成。
[0030]所述中藥藥膏中各原料藥的藥理如下:
[0031]金銀花:味甘、性寒,入心、肺、胃、大腸經,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兼能涼血止痢。主要用于外感風熱、溫熱病熱毒較盛,或溫病初起熱邪尚在上焦而未下行時;熱毒下痢、大便下血;暑溫證;熱毒積聚之瘡癰初起、掀熱腫痛者等。
[0032]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脾、大腸經,有健脾止瀉,利水除痹,排瘡膿的作用,主要用于濕困肺胃之泄瀉;濕邪侵潰肌膚之全身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阻于氣血之痹通以及毒熱蘊結于肺腸之肺癰、腸癰等證。
[0033]粉萆蘚: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具有利濕濁,祛風濕,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膏淋,白濁,帶下,風濕痹痛,腰膝酸痛,下部瘡瘍腫毒,濕疹等證。
[0034]虎杖:味微苦,性微寒,歸肝、膽、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祛風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關節痹痛,濕熱黃疸,經閉,癥瘕,咳嗽痰多,水火燙傷,跌撲損傷,癰腫瘡毒等證。
[0035]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入肝,胃經,具有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的作用,主治血瘀經閉,痛經,難產;產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熱淋,血淋,石淋等證。[0036]卷柏:為卷柏科植物卷柏或墊狀卷柏的干燥全草,味辛,性平,歸肝、心經,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用于經閉痛經,癥瘕痞塊,跌撲損傷,吐血,崩漏,便血,脫肛等證。
[0037]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證。
[0038]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急性腎炎水腫等證。
[0039]三棱:味苦、辛,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用于血淤閉經,痛經,產后瘀滯腹痛,腹中癥瘕痞塊,食積氣滯,脘腹脹痛等證。
[0040]酒大黃:味苦,性寒,歸胃經;大腸經;肝經;脾經,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灣火;涼血;祛瘀;解毒的功效,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痞;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紐血;便血;尿血;蓄血;經閉;產后瘀滯腹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瘍;丹毒;燙傷等證。
[0041]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胃經,有補脾養胃,益肺固腎,養陰生津的作用,主治脾胃虛弱,脾失健運之食少納差,脘悶腹瀉等證。
[0042]山香圓葉:味苦,性寒,歸肺、肝,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乳蛾喉痹,咽喉腫痛,瘡瘍腫毒,跌撲傷痛等證。
[0043]馬鞭草:味苦,性涼,歸肝、脾經,具有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等證。
[0044]枳實: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有破氣消積,消痰除痞的作用,主要用于積滯內停、脘腹脹滿、大便秘結之陽明腑實證。
[0045]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不調,跌撲傷痛等證。
[0046]赤芍:味苦、微苦,歸肝經,具有瀉肝火,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火旺盛之目赤腫痛,頭暈目眩,胸脅疼痛,溫熱病熱入血分之身熱舌絳,斑疹出血,以及血瘀經閉;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尿血;婦女血熱之行經過多;血行阻滯所引起的各種疼痛;血熱毒盛之瘡癤癰腫等證。
[0047]蒼術: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有燥濕健脾,祛風勝濕,明目的作用,主要用于濕阻中焦之腹痛瀉痢,脾胃不和之腹脹疼痛,嘔吐納呆;肝胃不和之腹脅脹痛、嘔吐泛酸;以及寒濕外郁經絡之風寒濕痹等證。
[0048]旋覆花:味苦、辛、成,性微溫,歸肺、胃、大腸經,具有降氣,消痰,行水,止嘔的作用,用于風寒咳嗽,痰飲蓄結,胸膈痞滿,喘咳痰多,嘔吐噫氣,心下痞硬等證。
[0049]浙貝母: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的功效,主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等證。
[0050]側柏葉:味苦、澀,性寒,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濕痹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毒,痄腮,燙傷等證。
[0051]水蛭:味成、苦,性平,入肝經,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用于血淤閉經,癥瘕腹痛、蓄血、損傷瘀血作痛、癰腫丹毒等癥的治療,水蛭能消除動脈周揚硬化斑塊,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改善心率失常。
[0052]牛蒡子: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腫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證。
[0053]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高血壓、聞血糖、聞血脂和聞血粘等證。
[0054]黃柏:味苦,性寒,入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證。
[0055]黃精: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具有養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填精的功效,用于脾胃氣陰虧虛,食少無力,陰虛肺燥,干咳少痰,陰虛內熱之消渴,腎虛精虧、陽痿遺精、頭暈耳鳴、目昏眼花等證。
[0056]石見穿:唇形科鼠尾草植物華鼠尾草的全草,拉丁文名Salvia,味辛、苦,性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痛經,濕熱帶下,肝硬化,肝癌,便血,濕熱黃疸,風濕骨痛,跌打傷腫等證。
[0057]龍船花:茜 草科龍船花屬植物龍船花的花,味甘、淡,性涼,具有散瘀止血,調經,降壓,清肝,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高血壓,月經不調,筋骨折傷,瘡瘍,肺結核咯血,胃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等證。
[0058]元寶草:為藤黃科金絲桃屬植物元寶草(無毒)的全草: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具有涼血解毒,活血調經,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各種出血,腸炎痢疾,乳癰,癰腫疔毒,燙傷,蛇咬傷,月經不調,痛經,白帶,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口瘡等證。
[0059]沒藥:味苦,辛,性平,入肝、脾、心、腎經,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主治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癥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等證。
[0060]首烏藤:味甘,性平,歸心、肝經,具有養血安神,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失眠多夢,血虛身痛,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證。
[0061]所述中藥藥膏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3g~63g、薏苡仁22g~32g、粉萆蘚26g~36g、虎杖25g~35g、王不留行30g~40g、卷柏33g~43g、川彎40g~50g、益母草36g~46g、三棱25g~35g、酒大黃27g~37g、山藥20g~30g、山香圓葉13g~23g、馬鞭草29g~39g、積實20g~30g、玫瑰花19g~29g、赤茍23g~33g、蒼術16g~26g、旋覆花18g~28g、浙貝母22g~32g、側柏葉33g~43g、水蛭20g~30g、牛蒡子15g~25g、夏枯草21g~31g、黃柏32g~42g、黃精33g~43g、石見穿30g~40g、龍船花22g~32g、元寶草26g~36g、沒藥19g~29g和首烏藤27g~37g。
[0062]進一步,所述中藥藥膏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3g~58g、薏苡仁22g~27g、粉萆蘚31g~36g、虎杖25g~30g、王不留行35g~40g、卷柏38g~43g、川彎45g~50區、益母草41^~46g、三棱30g~35g、酒大黃32g~37g、山藥25g~30g、山香圓葉13g~18g、馬鞭草34g~39g、積實20g~25g、玫瑰花19g~24g、赤茍23g~28g、蒼術16g~21g、旋覆花18g~23g、浙貝母22g~27g、側柏葉38g~43g、水蛭20g~25g、牛蒡子15g~20g、夏枯草21g~26g、黃柏32g~37g、黃精38g~43g、石見穿35g~40g、龍船花27g~32g、元寶草31g~36g、沒藥24g~29g和首烏藤32g~37g。[0063]更進一步,所述中藥藥膏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8g、薏苡仁27g、粉萆蘚31g、虎杖30g、王不留行35g、卷柏38g、川彎45g、益母草41g、三棱30g、酒大黃32g、山藥25g、山香圓葉18g、馬鞭草34g、枳實25g、玫瑰花24g、赤芍28g、蒼術21g、旋覆花23g、浙貝母27g、側柏葉38g、水蛭25g、牛蒡子20g、夏枯草26g、黃柏37g、黃精38g、石見穿35g、龍船花27g、元寶草31g、沒藥24g和首烏藤32g。
[0064]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藥膏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65]第一步,將粉萆蘚、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玫瑰花、赤芍、側柏葉、水蛭、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將混合后的粉末溶解于醇濃度為70%~80%的乙醇中,浸潰24小時~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2~4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所加入的乙醇的質量是混合粉末質量的4~6倍,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5左右,15000rpm離心,取上層離心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盡,干燥,隨后粉成第一粉末;
[0066]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2~4倍的冷水中浸泡12小時~24小時,煎煮2小時~4小時,將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一濾液,將過濾獲得的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的2~4倍的冷水,煎煮2小時~4小時,過濾,獲得第二濾液,將第一濾液和第二濾液混合,濃縮除去水,干燥,隨后粉成第二粉末;
[0067]第三步,取甘油120g,三乙醇胺4g,蒸餾水450g混合,在水浴鍋上加熱做水相,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加入到水相中;
[0068]第四步,取硬脂酸20g,液體石蠟150g,置于水浴鍋上加熱攪拌至全熔做油相;
[0069]第五步,在75°C的恒溫下將第四步獲得的油相緩慢的加入到水相中并不停的攪拌30分鐘~I小時,隨后冷卻到45°C繼續攪拌30分鐘~I小時,降至室溫,獲得本發明的藥膏。
[0070]外敷使藥物通過局部神經感受器即可起到止痛的作用,解除血管痙攣,減輕或消除炎癥早期的滲出、水腫,改善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保持血流通暢,促進細胞再生。還能限制炎癥范圍擴大以及減少組織壞死等作用,且滲透性好,見效迅速,藥性溫和,適于血栓性淺靜脈炎。
[0071]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
[0072]實施例1藥膏I
[0073]將粉萆蘚31g、王不留行35g、卷柏38g、川彎45g、益母草41g、三棱30g、酒大黃32g、玫瑰花24g、赤芍28g、側柏葉38g、水蛭25g、黃精38g、石見穿35g、龍船花27g、元寶草31g、沒藥24g和首烏藤32g分別粉碎,混合,將混合后的粉末溶解于2.3kg醇濃度為80%的乙醇中,浸潰24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5左右,15000rpm離心,取上層離心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盡,干燥,隨后粉成第一粉末,將金銀花58g、薏苡仁27g、虎杖30g、山藥25g、山香圓葉18g、馬鞭草34g、枳實25g、蒼術21g、旋覆花23g、浙貝母27g、牛蒡子20g、夏枯草26g、黃柏37g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加入1.1kg的冷水中浸·泡24小時,煎煮3小時,將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一濾液,將過濾獲得的濾渣再次加入1.1kg的冷水,煎煮3小時,過濾,獲得第二濾液,將第一濾液和第二濾液混合,濃縮除去水,干燥,隨后粉成第二粉末,取甘油120g,三乙醇胺4g,蒸餾水450g混合,在水浴鍋上加熱做水相,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加入到水相中,取硬脂酸20g,液體石蠟150g,置于水浴鍋上加熱攪拌至全熔做油相,在75°C的恒溫下將獲得的油相緩慢的加入到水相中并不停的攪拌30分鐘~I小時,隨后冷卻到45°C繼續攪拌30分鐘~I小時,降至室溫,獲得本發明的藥膏I。[0074]實施例2藥膏2
[0075]將粉萆蘚36g、王不留行40g、卷柏43g、川彎50g、益母草46g、三棱35g、酒大黃37g、玫瑰花19g、赤茍23g、側柏葉43g、水蛭30g、黃精43g、石見穿40g、龍船花32g、元寶草36g、沒藥29g和首烏藤37g分別粉碎,混合,將混合后的粉末溶解于2.5kg醇濃度為80%的乙醇中,浸潰24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5左右,15000rpm離心,取上層離心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盡,干燥,隨后粉成第一粉末,將金銀花53g、薏苡仁22g、虎杖25g、山藥30g、山香圓葉13g、馬鞭草39g、枳實20g、蒼術16g、旋覆花18g、浙貝母22g、牛蒡子15g、夏枯草21g、黃柏32g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加入Ikg的冷水中浸泡24小時,煎煮3小時,將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一濾液,將過濾獲得的濾渣再次加入Ikg的冷水,煎煮3小時,過濾,獲得第二濾液,將第一濾液和第二濾液混合,濃縮除去水,干燥,隨后粉成第二粉末,取甘油120g,三乙醇胺4g,蒸餾水450g混合,在水浴鍋上加熱做水相,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加入到水相中,取硬脂酸20g,液體石蠟150g,置于水浴鍋上加熱攪拌至全熔做油相,在75°C的恒溫下將獲得的油相緩慢的加入到水相中并不停的攪拌30分鐘~I小時,隨后冷卻到45°C繼續攪拌30分鐘~I小時,降至室溫,獲得本發明的藥膏2。
[0076]實施例3藥理學實驗
[0077]受試動物:SD大鼠、豚鼠。
[0078]本發明實施例1的藥膏1、實施例2的藥膏2及采用實施例1的制備方法而沒有添加中藥組合物成分的空白基質軟膏。
[0079]皮膚準備:
[0080]完整皮膚準備:取SD大鼠在給藥前24h將背部脊柱兩側的毛剃掉,去毛面積約15XIOcm2 ;
[0081]破損皮膚準備:方法與完整皮膚準備相同,脫毛24h后消毒,用針頭在皮膚上劃痕,以刺傷表皮,不傷真皮,輕度滲血為度。
[0082]試驗方法與結果
[0083]將SD大鼠分為空白組和實驗組,實驗組分為完整皮膚組和破損皮膚組,各2個劑量組,每組5只,雌雄各半,將實施例1制成的藥膏1、實施例2制成的藥膏2以及空白基質軟膏均勻地涂敷于動物背部脫毛區24h,24h后,洗去受試藥膏,連續觀察7d,采用藥膏1、藥膏2和空白基質軟膏涂敷的SD大鼠一般狀況、生長發育、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均未見異常改變,病理組織學及肉眼尸檢亦未見病理變化,試驗結果表明,該中藥制劑制成的藥膏對SD大鼠無毒性反應。
[0084]皮膚刺激試驗
[0085]將實施例1制成的藥膏給完整皮膚及破損皮膚SD大鼠背部左側脫毛區涂敷,各大鼠背部右側脫毛區涂敷同面積的空白基質軟膏,每組3只,24h給藥,連續7d,除去大鼠背部殘留的膏體,觀察停藥后局部用藥部位出現紅斑和水腫情況。結果見表1。
[0086]表1該中藥組合物制成的藥膏對大鼠皮膚刺激性影響結果(n=3)
[0087]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原料藥包括金銀花、薏苡仁、粉萆蘚、虎杖、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山藥、山香圓葉、馬鞭草、枳實、玫瑰花、赤芍、蒼術、旋覆花、浙貝母、側柏葉、水蛭、牛蒡子、夏枯草、黃柏、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3g~63g、薏該仁22g~32g、粉萆蘚26g~36g、虎杖25g~35g、王不留行30g~40g、卷柏33g~43g、川彎40g~50g、益母草36g~46g、三棱25g~35g、酒大黃27g~37g、山藥20g~30g、山香圓葉13g~23g、馬鞭草29g~39g、積實20g~30g、玫瑰花19g~29g、赤茍23g~33g、蒼術16g~26g、旋覆花18g~28g、浙貝母22g~32g、側柏葉33g~43g、水蛭20g~30g、牛蒡子15g~25g、夏枯草21g~31g、黃柏32g~42g、黃精33g~43g、石見穿30g~40g、龍船花22g~32g、元寶草26g~36g、沒藥19g~29g和首烏藤27g~37g。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3g~58g、薏該仁22g~27g、粉萆蘚31g~36g、虎杖25g~30g、王不留行35g~40g、卷柏38g~43g、川彎45g~50g、益母草41g~46g、三棱30g~35g、酒大黃32g~37g、山藥25g~30g、山香圓葉13g~18g、馬鞭草34g~39g、積實20g~25g、玫瑰花19g~24g、赤芍23g~28g、蒼術16g~21g、旋覆花18g~23g、浙貝母22g~27g、側柏葉38g~43g、水蛭20g~25g、牛蒡子15g~20g、夏枯草21g~26g、黃柏32g~37g、黃精38g~43g、石見穿35g~40g、龍船花27g~32g。
4.如權利要求1至3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金銀花58g、薏該仁27g、粉萆蘚31g、虎杖30g、王不留行35g、卷柏38g、川彎45g、益母草41g、三棱30g、酒大黃32g、山藥25g、山香圓葉18g、馬鞭草34g、枳實25g、玫瑰花24g、赤芍28g、蒼術21g、旋覆花23g、浙貝母27g、側柏葉38g、水蛭25g、牛蒡子20g、夏枯草26g、黃柏37g、黃精38g、石見穿35g、龍船花27g、元寶草31g、沒藥24g和首烏藤32g。
5.如權利要求1至4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制劑的劑型為藥膏。
6.權利要求1至5所述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將粉萆蘚、王不留行、卷柏、川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玫瑰花、赤芍、側柏葉、水蛭、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將混合后的粉末溶解于醇濃度為70%~80%的乙醇中,浸潰24小時~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2~4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所加入的乙醇的質量是混合粉末質量的4~6倍,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5左右,15000rpm離心,取上層離心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盡,干燥,隨后粉成第一粉末;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2~4倍的冷水中浸泡12小時~24小時,煎煮2小時~4小時,將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一濾液,將過濾獲得的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的2~4倍的冷水,煎煮2小時~4小時,過濾,獲得第二濾液,將第一濾液和第二濾液混合,濃縮除去水,干燥,隨后粉成第二粉末; 第三步,取甘油120g,三乙醇胺4g,蒸餾水450g混合,在水浴鍋上加熱做水相,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加入到水相中; 第四步,取硬脂酸20g,液體石蠟150g,置于水浴鍋上加熱攪拌至全熔做油相;第五步,在75°C的恒溫下將第四步獲得的油相緩慢的加入到水相中并不停的攪拌30分鐘~I小時,隨后冷卻到45°C繼續攪拌30分鐘~I小時,降至室溫,獲得藥膏。
7.一種用于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中藥藥膏,其特征在于:原料藥包括金銀花、薏苡仁、粉萆蘚、虎杖、王不留行、卷柏、川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山藥、山香圓葉、馬鞭草、枳實、玫瑰花、赤芍、蒼術、旋覆花、浙貝母、側柏葉、水蛭、牛蒡子、夏枯草、黃柏、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 所述中藥藥膏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第一步,將粉萆蘚、王不留行、卷柏、川彎、益母草、三棱、酒大黃、玫瑰花、赤芍、側柏葉、水蛭、黃精、石見穿、龍船花、元寶草、沒藥和首烏藤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將混合后的粉末溶解于醇濃度為70%~80%的乙醇中,浸潰24小時~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2~4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所加入的乙醇的質量是混合粉末質量的4~6倍,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5左右,15000rpm離心,取上層離心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盡,干燥,隨后粉成第一粉末;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2~4倍的冷水中浸泡12小時~24小時,煎煮2小時~4小時,將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一濾液,將過濾獲得的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該步獲得的混合物質量的2~4倍的冷水,煎煮2小時~4小時,過濾,獲得第二濾液,將第一濾液和第二濾液混合,濃縮除去水,干燥,隨后粉成第二粉末; 第三步,取甘油120g, 三乙醇胺4g,蒸餾水450g混合,在水浴鍋上加熱做水相,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加入到水相中; 第四步,取硬脂酸20g,液體石蠟150g,置于水浴鍋上加熱攪拌至全熔做油相; 第五步,在75°C的恒溫下將第四步獲得的油相緩慢的加入到水相中并不停的攪拌30分鐘~I小時,隨后冷卻到45°C繼續攪拌30分鐘~I小時,降至室溫,獲得藥膏。
【文檔編號】A61K36/902GK103656390SQ201310727933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6日
【發明者】張治成, 丁飛, 王靜, 牟雪梅 申請人:張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