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及制備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技術領域】的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及制備工藝,其組成比為大蔥500~1000份、生姜500~10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30~90份、附子60~100份、肉桂15~30份、當歸30~60份、川芎15~30份、延胡索30~90份。將以上配方中的蔥切段、姜剁碎,并與其他中藥一起水煎后濾出藥液,然后將藥液與醋、胡椒粉共煎成膏,裝瓶即成;該中藥膏劑具有辛溫散寒,辛熱助陽,振奮宣通陽氣,發汗祛濕,行血祛風,消腫止痛,使陰寒得散,濕祛風消,邪自肌肉、筋骨而解之功,凡風寒濕痹之痛痹,均可應用,對肢體、關節冷痛明顯的沉寒痼疾尤為適宜。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及制備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痹證的復方中藥及制備工藝,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及制備工藝,屬于中藥【技術領域】的復方中藥及制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肌肉、筋骨、關節等處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其中因風寒濕邪所致的痹證,因致病邪氣有主次之分,又分為行痹、著痹和痛痹。正如《素問?痹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痛痹者寒邪偏勝,寒則血凝泣,凝滯不通則痛,因此臨床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重著、麻木、活動障礙,且有冷感,遇寒加重,得熱則舒等病癥。嚴重者可致肢體殘廢,喪失勞動能力。痛痹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大多病程較長,病情反復,纏綿難愈,現代醫學之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坐骨神經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均屬痛痹范疇。臨床治療本病有內服、外治多種治療方法。由于其致病邪氣雖以寒邪為主,卻常兼夾風濕之邪,故臨床多采用溫陽散寒為主,兼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方法治療。但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本病的溫陽散寒止痛藥如川烏、草烏、附子、細辛、馬錢子之屬及善于解毒通絡的蟲類藥物如全蟲、蜈蚣之類,對人體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病人長期服用這些藥物也容易對胃腸、肝、腎等臟腑的功能造成損傷,同時由于胃腸道酶、消化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藥物的利用度降低,療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加。且蟲類藥物價格昂貴,病人經濟負擔太重。由于本病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因此服藥時間較長,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中途停藥,中斷治療,影響治療結果。本病的外治方法目前有中藥熱敷、膏藥、溫針灸、散劑等多種治療方法,如散寒去痹方、祛寒止痛膏、烏附麻辛桂姜散等,這些外治方法雖有一定的臨床療效,能夠緩解部分癥狀,但因其蒸制麻煩,容易燙傷;或污染衣物,不易清除;或滲透性較差,或就診頻繁、耽誤時間等因素,患者對此不很滿意,而且這些外治法大都療效局限,不能根治本病,致使患者病情反復,纏綿難愈。患者非常渴望一種方便、療效可靠且十分經濟的治療方法。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及制備工藝。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和《醫宗必讀》所言“治外者,散邪為急”及“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瘀水同源”等傳統中醫理論。重用善入皮毛、肌肉的辛溫宣散解表藥和善入筋骨的祛瘀消腫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肢體局部,以祛邪為要,解除風寒濕邪對經絡的閉阻,祛除瘀滯;同時輔以辛熱助陽之品以振奮陽氣,溫散寒凝和補血行血止痛之品,以暢行氣血,祛風除濕止痛。通過重用辛散、溫熱藥物,達到辛溫散寒,辛熱助陽,振奮宣通陽氣,發汗祛濕,行血祛風,消腫止痛之效,使陰寒得散,濕祛風消,邪自肌肉、筋骨而解。并通過合理的制備工藝將這些藥物加工成水劑膏藥,使其揭帖方便。這種水劑膏藥外治的方法不僅可以避免胃腸道酶、消化液等因素對藥物療效的影響,減少多種藥物聯用對胃腸、肝、腎功能的損害和毒副作用,而且由于其直接作用于肢體局部病變部位,深入肌肉、筋骨,使邪自肌肉、筋骨而解,杜絕其向臟腑深處傳變,祛邪徹底,療效滿意,極少復發,經濟方便,深受患者喜愛。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本發明所述的復方中藥組成和用量為:大蔥500~1000份、生姜500~10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30~90份、附子60~100份、肉桂15~30份、當歸30~60份、川彎15~30份、延胡索30~90份。[0006]本發明使用時,先將大蔥、生姜、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大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和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用時可根據疼痛部位大小,將稠膏均勻攤在粗棉布上,直接貼敷在疼痛部位,外以膠布或繃帶固定,藥膏變干后,可取下添加藥膏,反復貼用,直至癥狀消失為止。一般一貼敷用24小時,連敷3貼多可痊愈。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是針對痛痹而設,對肢體、關節冷痛明顯的沉寒痼疾尤為適宜。主要選取具辛溫解肌發表之性,滲透性較強的辛溫、宣散之品大蔥、生姜宣通陽氣,溫散寒邪,發汗祛濕,使邪從肌肉而解;重用陳醋入筋透骨,散瘀血,消腫毒而止痛,使藥物深入筋骨、關節,直達病所,且其酸收之性還可防止其他辛散藥物久煎后成分揮發,藥效散失。本發明在主以祛邪的同時,復以附子、胡椒、肉桂大辛大熱之品補火助陽,振奮陽氣,驅邪外出,并用當歸、川芎補血行血,祛風除濕,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諸藥合用,辛溫散寒,辛熱助陽,振奮宣通陽氣,發汗祛濕,行血祛風,消腫止痛,使寒散濕祛風消,邪自肌肉、筋骨而解。從而治療痛痹。
[0008]本發明是針對風寒濕痹之痛痹的復方中藥及制備工藝。具有辛溫散寒,辛熱助陽,振奮宣通陽氣,發汗祛濕,行血祛風,消腫止痛,使寒散濕祛風消,邪自肌肉、筋骨而解的作用。凡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關節劇痛,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怕冷,惡風,肢體關節有時屈伸不利;檢查局部皮膚不紅,觸之不熱;x光攝片排除骨質破壞,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等理化檢查在或不在正常范圍者皆可應用。這種純中藥膏劑外治的方法,方便經濟、副作用小,患者十分樂于接受。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這些實施例僅用來說明本發明,并不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0010]實施例1
[0011]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各組分的組成比為大蔥500份、生姜5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60份、附子60份、肉桂15份、當歸30份、川芎15份、延胡索30份;其制備方法為:先將大蔥、生姜、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大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和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
[0012]實施例2
[0013]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各組分的組成比為大蔥600份、生姜5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70份、附子70份、肉桂20份、當歸35份、川彎30份、延胡索50份;其制備方法為:先將大蔥、生姜、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大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和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
[0014]實施例3
[0015]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各組分的組成比為大蔥1000份、生姜9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85份、附子80份、肉桂30份、當歸45份、川彎25份、延胡索45份;其制備方法為:先將大蔥、生姜、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大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和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
[0016]實施例4
[0017]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各組分的組成比大蔥900份、生姜10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90份、附子60份、肉桂30份、當歸50份、川彎20份、延胡索40份;其制備方法為:先將大蔥、生姜、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大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和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
[0018]實施例5
[0019]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各組分的組成比大蔥700份、生姜9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75份、附子100份、肉桂25份、當歸55份、川芎15份、延胡索60份;其制備方法為:先將大蔥、生姜、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大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和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
[0020]實施例6
[0021]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各組分的組成比大蔥950份、生姜7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90份、附子95份、肉桂15份、當歸35份、川彎20份、延胡索90份;其制備方法為:先將大蔥、生姜、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大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和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
[0022]以上幾種比例的復方中藥及制劑,均具有辛溫散寒,辛熱助陽,振奮宣通陽氣,發汗祛濕,行血祛風,消腫止痛,使寒散濕祛風消,邪自肌肉、筋骨而解的功效,治療痛痹有很好療效。
[0023]臨床應用
[0024]療效標準
[0025]臨床治愈:癥狀全部消失,關節功能不受限,觀察I年不復發。有效:疼痛明顯減輕,關節功能改善不明顯。無效:疼痛未減輕,關節功能未改善。
[0026]臨床效果
[0027]本發明復方中藥及制劑具有辛溫散寒,辛熱助陽,振奮宣通陽氣,發汗祛濕,行血祛風,消腫止痛,使寒散濕祛風消,邪自肌肉、筋骨而解之功能。治療痛痹患者196例,痊愈180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98%。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復方中藥由大蔥500~1000份、生姜500~1000份、陳醋750~1500份、白胡椒細粉30~90份、附子60~100份、肉桂15~30份、當歸30~60份、川彎15~30份、延胡索30~90份組成。
2.一種用于制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痛痹的復方中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將大蔥500~1000份、生姜500~1000份、白胡椒細粉30~90份、附子60~100份、肉桂15~30份、當歸30~60份、川芎15~30份、延胡索30~90份按處方用量比例稱取,然后將大蔥切成2cm左右的小段,將生姜剁碎,倒入砂鍋中,再將稱好的附子、肉桂、當歸、川芎、延胡索倒入大砂鍋中,加水2~4倍,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煎煮,濾去藥渣,獲取藥液,藥液量大約為原加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然后將藥液與相當于藥液1.5倍的陳醋750~1500份和已稱好的白胡椒細粉 一起,文火煎成稠膏,裝瓶即成。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495147SQ201310488069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8日
【發明者】馮冬蘭 申請人: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