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結腸靶向微丸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結腸靶向微丸及其制備方法。所述的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是將大黃素與PVPK29/32共溶于乙醇溶液,通過流化床上藥法噴入到空白丸芯,大黃素與PVPK29/32的總重量與空白丸芯的重量比為1:10~6:10,上藥過程中霧化壓力為1.0~2.0Pa、流化壓力為0.5~1.5Pa、物料溫度為36~38℃,恒流泵轉速為8~12rad/min;所述的大黃素結腸靶向微丸是在含藥丸芯外包裹上時滯層、pH依賴層、酶觸層中的一種或幾種包衣。本發明顯著提高了難溶性藥物大黃素的溶解度,靶向微丸使大黃素可在體內外實現結腸定位釋放,對大鼠重癥急性胰腺炎模型腸道屏障功能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專利說明】一種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結腸靶向微丸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藥劑學【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結腸靶向微丸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急性胰腺炎是一種病情重、并發癥多、治療費用高、預后兇險的嚴重疾病,至今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因其常并多發臟器功能衰竭(MS0F),病死率達10%~30%,而暴發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可達80 %。如何防治MSOF是SAP治療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繼發腸道菌群及內毒素移位是觸發全身炎癥應答綜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及MSOF的重要環節。
[0003]中醫認為胰腺炎發病機制為濕蘊、血瘀、腑閉氣滯等。傳統中藥大黃可以起到通里攻下、清熱利膽的作用,已經廣泛應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大黃易在上消化道被吸收分解,穩定性差,口服給藥難以濃集于靶部位——結腸,從而影響其藥效的發揮。目前臨床上常用灌腸給藥的方式來解決該問題。但灌腸給藥后,大黃在結腸分布不均勻、個體差異大,同時使用不方便,患者順應性差,且傳統的大黃需要煎制,制備不便,藥量不易掌握,導致醫療人員的工作量大。如果能將大黃制成口服結腸靶向制劑,不僅方便臨床給藥,還可避免其在上消化道吸收破壞及肝臟首過效應的不利影響,從而提高療效,方便患者用藥。
[0004]大黃素是中藥大黃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藥理作用與大黃有許多相似之處。大黃素化學名為1,3,8-三羥基-6甲基蒽醌,分子量為270.23,其化學結構屬于羥基蒽醌類,
具體為:
【權利要求】
1.一種大黃素無定形固體分散體,其特征在于,它是將大黃素與PVP K29/32共溶于乙醇溶液中制成,所述的大黃素與PVP K29/32的重量比為1:廣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黃素無定形固體分散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黃素與PVPK29/32的重量比為1: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黃素無定形固體分散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乙醇溶液濃度為30%~90%。
4.一種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其特征在于,它是將大黃素與PVP K29/32共溶于乙醇溶液中,通過流化床上藥法噴入到空白丸芯中,所述的大黃素與PVP K29/32的總重量與空白丸芯的重量之比為1:10~6:1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化床上藥法具體是:將空白丸芯置于流化床中,預熱,調節霧化壓力為1.0~2.0 Pa、流化壓力為0.5~1.5 Pa、物料溫度36~38°C以及恒流泵轉速8~12 rad/min,噴入上藥液,即得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霧化壓力為1.5Pa、流化壓力為1.0 Pa、物料溫度為36°C,流速為8 rad/min。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白丸芯為16~40目的蔗糖丸芯或微晶纖維素丸芯。
8.一種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將大黃素與PVP K29/32共溶于乙醇溶液中得到上藥液,再將空白丸芯置于流化床中,預熱,調節霧化壓力為1.0~`2.0 Pa、流化壓力為0.5~1.5 Pa、物料溫度36~38°C以及恒流泵轉速8~12 rad/min,噴入上藥液,即得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
9.一種大黃素結腸靶向微丸,其特征在于,它是將權利要求4-7任一所述的增溶大黃素含藥丸芯包裹上時滯層、PH依賴層、酶觸層中的一種或幾種包衣制備得到的,所述的包衣與含藥丸芯的重量百分比為10%~35%。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大黃素結腸祀向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時滯層包括時滯材料、致孔劑、增塑劑、抗黏劑;所述的PH依賴層包括pH敏感材料、增塑劑、抗黏劑;所述的酶觸層包括酶觸材料、潤濕劑。
【文檔編號】A61K31/122GK103505422SQ201310414680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1日
【發明者】杜施霖, 童朝陽, 韓麗妹 申請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