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
背景技術:
痛經是婦科常見的癥狀之一,是指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后,周期性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骸,甚至劇痛昏厥等。據報道,青春期約50%的女性發(fā)生痛經。其發(fā)病原因常與生殖系統(tǒng)局部病變、內分泌、神經、精神等因素有關。臨床上痛經分為原發(fā)性痛經(ro亦稱疫攣性痛經)和繼發(fā)性痛經(Secondary Dysmenorrhea, SD)。原發(fā)性痛經(primarydysmenorrhea, PD )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于月經前或月經期出現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它不適等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一種常見疾病,其是困擾女性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尤其是未婚女性和月經初期少女發(fā)病較為普遍,在青少年期常見,多在初潮后廣2年內發(fā)病。疼痛多自月經來潮后開始,最早出現在經前12小時,以行經第I日疼痛最劇,持續(xù)疒3日后緩解。疼痛常呈痙攣性,通常位于下腹部恥骨上,可放射至腰骼部和大腿內側,可伴發(fā)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癥狀,1980年國內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婦女中痛經發(fā)生率為33.19%,其中原發(fā)性痛經占36.06%,痛經嚴重影響工作者占13.59%。目前西醫(yī)對痛經的治療主要用非拼體類抗炎藥及避孕藥,此類藥物對多數痛經即時止痛的效果明顯,但非多體類抗炎藥具有胃腸道癥狀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為主的多種不良反應,避孕藥對機體的代謝影響明顯。口服避孕藥治療本病需要在整個月經周期進行,并巨患者擔心激素帶來不良反應,故該療法適用于同時需要避孕的患者。β_受體興奮劑可解除子宮肌痙攣、緩解疼痛,但它有增快心率、升高血壓的副作用。因此,尋求療效高、毒副作用小、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具有療效肯定、無毒副作用、操作簡便的特點。法是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調暢氣血運行而達到治病、防病目的?!侗静輳男隆吩?“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情,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血氣,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目前對于本病的臨床治療及研究方法有兩種趨向:一種取局部穴位,以任脈的關元、神網為代表;一種職局部的任脈穴結合遠端穴,以三陰交為代表。相比西藥來說,中藥能從整體上調節(jié)臟腑機能,在改善癥狀及遠期療效方面體現了明顯的優(yōu)勢,同時副作用較小。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湯劑和中藥巴布劑,所述中藥湯劑和中藥巴布劑具有毒副作用小,能從整體上調節(jié)臟腑功能,與艾灸聯(lián)合治療,能夠更有效的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并且不會帶來任何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湯劑,其原料藥包括艾葉、雞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棗、吳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膽草、千斤拔、龍血竭、丹參、紅杜仲、白術、大箭、地膚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黃、蓽澄茄、何首烏、天冬和石斛。所述中藥湯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葉350g 450g、雞血藤250g 350g、川芎400g 500g、延胡索300g 400g、大棗400g 500g、吳茱萸150g 250g、炮姜200g 300g、凌霄花250g 350g、地膽草200g 300g、千斤拔IOOg 200g、龍血竭250g 350g、丹參700g 800g、紅杜仲300g 400g、白術450g 550g、大箭150g 250g、地膚子250g 350g、刺五加300g 400g、白扁豆250g 350g、片姜黃350g 450g、蓽澄茄250g 350g、何首烏350g 450g、天冬300g 400g和石斛250g 350g。所述中藥湯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艾葉400g、雞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棗450g、吳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膽草250g、千斤拔150g、龍血竭300g、丹參750g、紅杜仲350g、白術500g、大箭200g、地膚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黃400g、蓽澄茄300g、何首烏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將各原料藥組分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8 10倍的水煮沸,煎煮2 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水煮沸,煎煮Γ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離心30分鐘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lg/mf 2g/ml,獲得湯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湯劑的使用方法,于月經來潮前7天開始服用,每天I劑,7天為I個療程,治療2個月經周期。一種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巴布劑,其原料藥包括艾葉、雞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棗、吳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膽草、千斤拔、龍血竭、丹參、紅杜仲、白術、大箭、地膚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黃、蓽澄茄、何首烏、天冬和石斛。所述中藥巴布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葉350g 450g、雞血藤250g 350g、川芎400g 500g、延胡索300g 400g、大棗400g 500g、吳茱萸150g 250g、炮姜200g 300g、凌霄花250g 350g、地膽草200g 300g、千斤拔IOOg 200g、龍血竭250g 350g、丹參700g 800g、紅杜仲300g 400g、白術450g 550g、大箭150g 250g、地膚子250g 350g、刺五加300g 400g、白扁豆250g 350g、片姜黃350g 450g、蓽澄茄250g 350g、何首烏350g 450g、天冬300g 400g和石斛250g 350g。所述中藥巴布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艾葉400g、雞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棗450g、吳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膽草250g、千斤拔150g、龍血竭300g、丹參750g、紅杜仲350g、白術500g、大箭200g、地膚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黃400g、蓽澄茄300g、何首烏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巴布劑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第一步,將艾葉、延胡索、大率、炮姜、千斤拔、龍血竭、紅杜仲、白術、蓽澄爺、何首烏、天冬和石斛按重量混合,加入60°C的白酒,所加入的白酒的質量是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2 3倍,放入密閉容器中,密封浸泡20天 30天,每隔4飛天打開蓋子攪拌,浸泡完后,過濾,獲得第一濾液,濃縮,除去白酒溶劑,干燥,粉碎,獲得干燥的第一粉末;
第二步,將余下各原料組分按重量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8 10倍的水煮沸,煎煮2 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質量之和2 4倍的水煮沸,煎煮f 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采用減壓濃縮機在65°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5 1.18的清膏,冷卻至室溫,加醇濃度為70°/Γ80%的乙醇使含醇量達60%,慢加快攪,靜置,用濾紙過濾,濾液另存;濾餅用相對于其質量6倍量醇濃度為70°/Γ80%乙醇洗滌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與濾液,獲得提取液;
第三步,將第二步獲得的提取液在采用減壓濃縮機在70°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5 1.18的清膏,再選擇蒸汽濃縮,清膏用蒸汽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1.30 1.32的稠膏,隨后在80°C烘干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
第四步,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選則12g,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0.2g枸櫞酸,攪拌,獲得第一相,將5g聚丙烯酸鈉用水充分溶脹,得到第二相,將0.4g羥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0.1g氯化鈣,獲得第三相,將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將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攪拌成膠狀物質,隨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攪拌均勻,獲得巴布劑膏體,隨后均勻涂布于無紡布上,膏體的厚度為0.2^0.3mm,室溫放置24h,蓋上保護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裝,即得巴布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巴布劑的使用方法:每次艾灸完后,將上述中藥巴布劑貼于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貼61小時候除去,7天為I個療程,治療2個月
經周期。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中藥湯劑和中藥巴布劑具有毒副作用小,能從整體上調節(jié)臟腑功能,與艾灸聯(lián)合治療,能夠更有效的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并且不會帶來任何耐藥性和毒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祖國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多因感受寒邪,貪涼飲冷,寒客沖任,以致沖、任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當以疏肝理氣,溫經活血,調經止痛為主,痛經的主要病機是氣血不調或氣血不足導致“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灸法是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調暢氣血運行而達到治病、防病目的?!鹅`樞 刺節(jié)真邪))篇中記載:“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扁鵲心書 須識扶陽》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院,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庇钟伞渡窬慕浘]》說:“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豁,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住,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本草從新》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情,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血氣,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薄端貑?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敝赋鰵庋耐l以溫為先,由于灸法能調理氣血、溫經散寒,故本課題選用艾灸法來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取艾葉芳香辛透之性,結合火力之溫熱刺激以通調經脈、暢行氣血,解除病痛。腎氣充盛,天癸成熟,脾胃健運,氣血充盈,肝氣條達,則月經順暢。故月經與沖任二脈、足三陰經及中焦脾胃的關系密切,治療痛經以調沖任、理三陰、行氣血為原則。關元為任脈經穴,且為全身強壯要穴,灸之可暖下焦,溫養(yǎng)沖任;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之合穴,灸之可條理中焦、補益氣血;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足三陰經上行經過腹部,故灸之可溫通經氣,調理三經氣血,使得肝脾腎精血充盈,則胞脈得養(yǎng),沖任可調?,F代研究認為艾葉主要含揮發(fā)油,燃燒后具有抗菌、止痛等作用。艾灸主要通過溫熱刺激經絡穴位,使氣血通暢,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消淤散結、消炎止痛等作用,同時艾灸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輔助正氣。神闕穴屬任脈,具有蘊經脈氣血的作用。關元穴是任脈與三陰經交會穴,具有壯陽氣、補肝腎等作用。中極穴同樣具有補益陽氣的作用。子宮乃經外奇穴,主婦科胞宮疾病。幾穴共奏溫陽散寒、補腎陽,溫通經脈,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艾灸方法簡便、安全、實用,無副作用,患者依從性高。中醫(yī)認為痛經主要由于“虛”與“寒”引起。寒會導致寒凝血瘀,不通則痛,而虛則會導致氣血運行動力不足,不榮則痛。病變日久臟腑正常功能受損,最終導致虛、寒、瘀的進一步加重。病因與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密切相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①生活壓力加大導致人們遇事容易生氣、焦慮、郁悶,使得肝氣不能條達,人體元氣的生發(fā)無力。肝氣郁結,日久則血行瘀滯。瘀血由于具有凝滯、不動的性質,屬于“陰邪”,會耗傷元陽之氣。②過度思慮傷脾。人體元氣的生長、運化都依賴脾胃的正常運行,脾傷則元氣生長無源。③飲食肥甘厚味,脾胃失運,濕邪內生,濕為陰邪,濕盛則陽微。④飲食生冷、空調、冰箱的使用導致寒邪傷人,陽氣受損。《內經 靈蘭秘典論篇》指出:“脾胃者,倉廩之官”。而“倉廩之官”也就是現代西醫(yī)所說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體元氣的來源。其病因病機主要是天癸初至,腎氣未充,營衛(wèi)氣血失和,復因經前、經期冒雨感寒、貪涼飲冷,或情志不舒, 傷及肝脾,肝藏血,調暢氣機,肝血不足,氣機不疏,則氣滯血瘀;脾氣虛,運化失司,則水濕內停,寒濕、瘀血互結阻于沖任胞宮,經脈不利,不通則痛。脾腎虧虛,氣血生化乏源,脈道不充,沖任胞宮失養(yǎng),不榮則痛。其病在沖任、胞宮,肝郁血虛、濕滯寒凝是產生此病的關鍵,治宜養(yǎng)血柔肝、健脾燥濕、溫經散寒,本發(fā)明就是遵循該治療原則,提出一種用于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其原料藥包括艾葉、雞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棗、吳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膽草、千斤拔、龍血竭、丹參、紅杜仲、白術、大箭、地膚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黃、蓽澄茄、何首烏、天冬和石斛。方中,艾葉溫經通絡,祛寒除濕止痛,雞血藤逐瘀生新,行氣活血通絡,兼以補虛扶損,調經止痛,川芎入血分,調肝行氣,活血行滯,走而不守,為血中之氣藥,延胡索疏肝解郁、行氣止痛,吳茱萸溫經散寒、祛瘀止痛,炮姜增強其溫經作用,通利血脈,溫經止痛,凌霄花可促進子宮微循環(huán),加強子宮收縮,促進經血排出,地膽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千斤拔祛風利濕,消瘀解毒,龍血竭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紅杜仲舒筋活血,大箭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刺五加益氣健脾,祛風除濕,大棗補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白扁豆健脾化濕,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片姜黃破血行氣,痛經止痛,丹參活血祛瘀,調經止痛,蓽澄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何首烏補益精血,天冬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石斛生津養(yǎng)胃,滋陰益腎,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血柔肝、健脾燥濕、溫經散寒之功。各組分藥理如下:
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主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經不調;痛經;胎動不安;心腹冷痛;泄瀉久痢;霍亂轉筋;帶下;濕疹;疥癬;痔瘡;癰瘍等證。
雞血藤:拉丁名Spatholobi GWis,味苦、甘,性溫,入肝、腎經,有擴張血管,補血活血,調經,舒筋活絡的功效,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促進動物腎臟及子宮總磷代謝,主要用于治療血虛有淤之月經不調,四肢疼痛不仁,腰膝酸軟、疼痛等證。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證。延胡索:味苦、辛,性溫,歸肝、心、胃經,具有善行走散,可升可降,具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脅肋、脘腹諸痛,頭痛、腰痛、疝氣痛、筋骨痛、痛經、經閉,產后瘀腹痛,跌打損傷等證。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調和營衛(wèi)、緩和藥性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氣血不足,頭痛發(fā)熱,汗出熱風等證。吳茱萸:性熱,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等證。炮姜: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等證。凌霄花:味甘、酸,性寒,歸肝、心包經,具有行血去瘀,涼血祛風的功效,用于經閉癥瘕,產后乳腫,風疹發(fā)紅,皮膚瘙癢,痤瘡等證。地膽草: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主治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百日咳,急性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腎炎,癤腫,濕疹等證。千斤拔:味甘,性微溫、平,歸肺、腎、膀胱經,具有祛風利濕,消瘀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慢性腎炎,跌打損傷,癰腫,喉蛾等證。龍血竭:味甘、辛、咸、性溫,歸肺、脾、腎經,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婦女氣血凝滯,外傷出血,膿瘡久不收口等證。丹參:味苦、性寒,入心、肝經,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涼血寧心的作用,主要用于血瘀氣滯之心胸,胸脅刺痛,胸悶氣短,腹脹;婦女氣血不和之月經不調,經痛經閉;氣血瘀滯,心腹疼痛等癥。紅杜仲:味辛、苦,性溫,歸肝經,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腰膝冷痛、四肢麻木、手足拘攣、筋骨疼痛等證。白術:味苦、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泄瀉,水濕停留、痰飲、水腫,表虛自汗等證,白術具有調整胃腸運動功能、抗?jié)?、保肝、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應激、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大箭:味淡、微辛,性平,歸肺、腎二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皮膚庖修,小便不通,水腫,蛇咬傷等證。地膚子:拉丁名Kochiae /7Twciw1S,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主治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證。刺五加:拉丁名A canthopanacis 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aseu味辛、苦、微甘,性溫,入脾、腎、心經,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祛風除濕的功效,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行動遲緩、體虛羸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腳氣、陰下濕癢等證。
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之納呆腹脹、便溏、完谷不化、惡心嘔逆等證。片姜黃:拉丁名TPAizoffia Wenyujin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用于血滯經閉,行經腹痛,胸脅剌痛,風濕痹痛,肩臂疼痛,跌撲損傷等證。蓽澄茄:性溫,味辛,歸脾、胃、腎、膀胱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用于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郁滯等證。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養(yǎng)血滋陰、潤腸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疬;痔瘡等證,何首烏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天冬:味甘、苦,性寒,歸肺、腎經,具有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的功效,主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陰虛火旺,腎精不固之遺精、早泄及虛火上炎之咽喉腫痛,熱病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證。 石斛:拉丁名Dendrobii Caulis,性微寒,味甘,歸胃、腎經,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主治陰傷津虧,口干煩渴,食少干嘔,病后虛熱,目暗不明等證。進一步,所述中藥僅由上述原料藥構成。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艾葉350g 450g、雞血藤250g 350g、川芎400g 500g、延胡索300g 400g、大棗400g 500g、吳茱萸150g 250g、炮姜200g 300g、凌霄花250g 350g、地膽草200g 300g、千斤拔IOOg 200g、龍血竭250g 350g、丹參700g 800g、紅杜仲300g 400g、白術450g 550g、大箭150g 250g、地膚子250g 350g、刺五加300g 400g、白扁豆250g 350g、片姜黃350g 450g、蓽澄茄250g 350g、何首烏350g 450g、天冬300g 400g和石斛250g 350g。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重量進一步優(yōu)選分別為艾葉390g 410g、雞血藤290g 310g、川彎440g 460g、延胡索340g 360g、大率440g 460g、吳茱萸190g 210g、炮姜240g 260g、凌霄花290g 310g、地膽草240g 260g、千斤拔140g 160g、龍血竭290g 310g、丹參740g 760g、紅杜仲340g 360g、白術490g 510g、大箭190g 210g、地膚子290g 310g、刺五加340g 360g、白扁豆290g 310g、片姜黃390g 410g、蓽澄茄290g 310g、何首烏390g 410g、天冬340g 360g和石斛290g 310g。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重量最優(yōu)選分別為艾葉400g、雞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棗450g、吳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膽草250g、千斤拔150g、龍血竭300g、丹參750g、紅杜仲350g、白術500g、大箭200g、地膚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黃400g、蓽澄茄300g、何首烏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本發(fā)明提供的上述中藥制備成湯劑和貼劑,同時使用,實現對原發(fā)性痛經的治療。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的制備方法,當制備成湯劑時,步驟具體為:
將各原料藥組分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8 10倍的水煮沸,煎煮2 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水煮沸,煎煮Γ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離心30分鐘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lg/mf 2g/ml,獲得湯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湯劑的使用方法,于月經來潮前7天開始服用,每天I劑,7天為I個療程,治療2個月經周期。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的制備方法,當制備成巴布劑時,步驟具體為:
第一步,將艾葉、延胡索、大率、炮姜、千斤拔、龍血竭、紅杜仲、白術、蓽澄爺、何首烏、天
冬和石斛按重量混合,加入60°C的白酒,所加入的白酒的質量是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2 3倍,放入密閉容器中,密封浸泡20天 30天,每隔4飛天打開蓋子攪拌,浸泡完后,過濾,獲得第一濾液,濃縮,除去白酒溶劑,干燥,粉碎,獲得干燥的第一粉末;
第二步,將余下各原料組分按重量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8 10倍的水煮沸,煎煮2 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質量之和2 4倍的水煮沸,煎煮f 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采用減壓濃縮機在65°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5 1.18的清膏,冷卻至室溫,加醇濃度為70°/Γ80%的乙醇使含醇量達60%,慢加快攪,靜置,用濾紙過濾,濾液另存;濾餅用相對于其質量6倍量醇濃度為70°/Γ80%乙醇洗滌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與濾液,獲得提取液;
第三步,將第二步獲得的提取液在采用減壓濃縮機在70°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
1.15 1.18的清膏,再選擇蒸汽濃縮,清膏用蒸汽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1.30 1.32的稠膏,隨后在80°C烘干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
第四步,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選則12g,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0.2g枸櫞酸,攪拌,獲得第一相,將5g聚丙烯酸鈉用水充分溶脹,得到第二相,將0.4g羥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0.1g氯化鈣,獲得第三相,將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將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攪拌成膠狀物質,隨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攪拌均勻,獲得巴布劑膏體,隨后均勻涂布于無紡布上,膏體的厚度為0.2^0.3mm,室溫放置24h,蓋上保護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裝,即得巴布·劑。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巴布劑的使用方法:每次艾灸完后,將上述中藥巴布劑貼于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貼61小時候除去,7天為I個療程,治療2個月
經周期。本發(fā)明還提供了艾灸的使用方法,其具體為:于經前3天開始,患者取仰臥位,暴露下腹部,在距皮膚表面2 3cm處實施艾灸,艾灸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每次灸30分鐘,每天兩次,治療2個月經周期。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fā)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實施例1湯劑
將艾葉400g、雞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棗450g、吳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膽草250g、千斤拔150g、龍血竭300g、丹參750g、紅杜仲350g、白術500g、大箭200g、地膚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黃400g、蓽澄茄300g、何首烏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混合,加入70kg的水煮沸,煎煮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24kg的水煮沸,煎煮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離心I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lg/ml,獲得湯劑。實施例2巴布劑
將艾葉400g、延胡索350g、大棗450g、炮姜250g、千斤拔150g、龍血竭300g、紅杜仲350g、白術500g、蓽澄茄300g、何首烏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混合,加入60°C的白酒IOkg,放入密閉容器中,密封浸泡25天,每隔5天打開蓋子攪拌,浸泡完后,過濾,獲得第一濾液,濃縮,除去白酒溶劑,干燥,粉碎,獲得干燥的第一粉末,將雞血藤300g、川芎450g、吳茱萸200g、凌霄花300g、地膽草250g、丹參750g、大箭200g、地膚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黃400g混合,加入34kg的水煮沸,煎煮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加入24kg的水煮沸,煎煮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采用減壓濃縮機在65°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8的清膏,冷卻至室溫,加醇濃度為80%的乙醇使含醇量達60%,慢加快攪,靜置,用濾紙過濾,濾液另存;濾餅用相對于其質量6倍量醇濃度為80%乙醇洗滌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與濾液,獲得提取液,將獲得的提取液在采用減壓濃縮機在70°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18的清膏,再選擇蒸汽濃縮,清膏用蒸汽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1.32的稠膏,隨后在80°C烘干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選則12g,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0.2g枸櫞酸,攪拌,獲得第一相,將5g聚丙烯酸鈉用水充分溶脹,得到第二相,將0.4g羥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0.1g氯化鈣,獲得第三相,將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將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攪拌成膠狀物質,隨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攪拌均勻,獲得巴布劑膏體,隨后均勻涂布于無紡布上,膏體的厚度為0.2^0.3mm,室溫放置24h,蓋上保護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裝,即得巴布劑。實施例3臨床資料 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結合中醫(yī)關于寒凝血瘀證原發(fā)性痛經辨證要點制定: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小腹疼痛,得熱痛減,痛連腰骶,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甚至昏厥,呈周期性發(fā)作,月經量少、色黯有塊,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黯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納入標準
年齡20 30歲的未婚女性;符合西醫(yī)原發(fā)性痛經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痛經的診斷標準;月經周期在(28±7) d ;自愿接受治療、觀察及檢查者。排除標準
經B超及婦科檢查,證實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子宮腺肌病等疾病或其它因素引起的繼發(fā)性痛經;月經周期不規(guī)律者;已接受其它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效應指標觀察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等。病例對象
2010年I月至2012年8月明確診斷的痛經患者,均未婚或已婚未育,共189例,用信封法隨機分為3組,第一治療組69例,年齡15 28歲,平均19.3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3.57年,輕度疼痛17例,中度疼痛42例,重度疼痛10例;第二治療組60例,年齡17 30歲,平均22.1歲,病程4個月至6年,平均3.71年,輕度疼痛15例,中度疼痛37例,重度疼痛8例;對照組60例,年齡14 29歲,平均19.6歲,病程2個月至4年,平均3.31年,輕度疼痛23例,中度疼痛31例,重度疼痛6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病程、病情)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第一治療組:于月經來潮前7天開始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制備的湯劑,每天I劑,7天為I個療程,治療2個月經周期。于經前3天開始,患者取仰臥位,暴露下腹部,在距皮膚表面2 3cm處實施艾灸,艾灸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每次灸30分鐘,每天兩次,治療2個月經周期,每次艾灸完后,將實施例2制備的中藥巴布劑貼于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貼61小時候除去,7天為I個療程,治療2個月經周期。第二治療組:于經前3天開始,患者取仰臥位,暴露下腹部,在距皮膚表面2 3cm處實施艾灸,艾灸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每次灸30分鐘,每天兩次,治療2個月經周期。
對照組:于經前3天口服消炎痛片,每次25 mg,每天3次,連續(xù)服用4天。治療2個月經周期。檢測
于接受治療前后月經周期,采集月經來潮24 48h內肘正中靜脈血2 mL,用2%ED-TA-NaJOyL抗凝及抑肽酶40 uL抗凝,離心,吸取上清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疼痛癥狀積分評價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經期及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I分,腹痛明顯0.5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I分,坐臥不寧I分,四肢厥冷I分,需要臥床休息I分,影響工作學習I分,一般措施疼痛不能緩解I分,一般措施疼痛暫緩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肛門墜脹0.5分,疼痛I d以內0.5分,疼痛超過I d,每增加I d,加0.5分。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for window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用& ±s表示,采用t檢驗,
P <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結果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痛經的療效判定標準擬定。痊愈:服藥后積分恢復至O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fā)者;顯效: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 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者。三組療效比較,見表I。表I三組療效比較_
權利要求
1.一種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湯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湯劑的原料藥包括艾葉、雞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棗、吳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膽草、千斤拔、龍血竭、丹參、紅杜仲、白術、大箭、地膚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黃、蓽澄茄、何首烏、天冬和石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湯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湯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葉350g 450g、雞血藤250g 350g、川芎400g 500g、延胡索300g 400g、大棗400g 500g、吳茱萸150g 250g、炮姜200g 300g、凌霄花250g 350g、地膽草200g 300g、千斤拔IOOg 200g、龍血竭250g 350g、丹參700g 800g、紅杜仲300g 400g、白術450g 550g、大箭150g 250g、地膚子250g 350g、刺五加300g 400g、白扁豆250g 350g、片姜黃350g 450g、蓽澄茄250g 350g、何首烏350g 450g、天冬300g 400g和石斛250g 350g。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湯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湯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艾葉400g、雞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棗450g、吳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膽草250g、千斤拔150g、龍血竭300g、丹參750g、紅杜仲350g、白術500g、大箭200g、地膚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黃400g、蓽澄茄300g、何首烏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
4.權利要求1至3所述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各原料藥組分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8 10倍的水煮沸,煎煮2 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水煮沸,煎煮Γ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離心30分鐘小時,抽取上清液,濃縮至生藥濃度為lg/mf 2g/ml,獲得湯劑。
5.權利要求1至3所述中藥湯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月經來潮前7天開始服用,每天I劑,7天為1個療程,治療2個月經周期。
6.一種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巴布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巴布劑的原料藥包括艾葉、雞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棗、吳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膽草、千斤拔、龍血竭、丹參、紅杜仲、白術、大箭、地膚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黃、蓽澄茄、何首烏、天冬和石斛。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中藥巴布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巴布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葉350g 450g、雞血藤250g 350g、川芎400g 500g、延胡索300g 400g、大棗400g 500g、吳茱萸150g 250g、炮姜200g 300g、凌霄花250g 350g、地膽草200g 300g、千斤拔IOOg 200g、龍血竭250g 350g、丹參700g 800g、紅杜仲300g 400g、白術450g 550g、大箭150g 250g、地膚子250g 350g、刺五加300g 400g、白扁豆250g 350g、片姜黃350g 450g、蓽澄茄250g 350g、何首烏350g 450g、天冬300g 400g和石斛250g 350g。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中藥巴布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巴布劑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艾葉400g、雞血藤300g、川芎450g、延胡索350g、大棗450g、吳茱萸200g、炮姜250g、凌霄花300g、地膽草250g、千斤拔150g、龍血竭300g、丹參750g、紅杜仲350g、白術500g、大箭200g、地膚子300g、刺五加350g、白扁豆300g、片姜黃400g、蓽澄茄300g、何首烏400g、天冬350g和石斛300g。
9.權利要求6至8所述中藥巴布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將艾葉、延胡索、大率、炮姜、千斤拔、龍血竭、紅杜仲、白術、蓽澄爺、何首烏、天冬和石斛按重量混合,加入60°C的白酒,所加入的白酒的質量是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2 3倍,放入密閉容器中,密封浸泡20天 30天,每隔4-5天打開蓋子攪拌,浸泡完后,過濾,獲得第一濾液,濃縮,除去白酒溶劑,干燥,粉碎,獲得干燥的第一粉末; 第二步,將余下各原料組分按重量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8 10倍的水煮沸,煎煮2 3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的第一過濾液,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質量之和2 4倍的水煮沸,煎煮f 2小時,煎煮液過濾,獲得第二過濾液,將第一過濾液和第二過濾液合并,采用減壓濃縮機在65°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I. 15 I. 18的清膏,冷卻至室溫,加醇濃度為70°/Γ80%的乙醇使含醇量達60%,慢加快攪,靜置,用濾紙過濾,濾液另存;濾餅用相對于其質量6倍量醇濃度為70°/Γ80%乙醇洗滌3次,每次2倍量,合并洗液與濾液,獲得提取液; 第三步,將第二步獲得的提取液在采用減壓濃縮機在70°C的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 15 I. 18的清膏,再選擇蒸汽濃縮,清膏用蒸汽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I. 30 I. 32的稠膏,隨后在80°C烘干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第二粉末; 第四步,將第一粉末和第二粉末混合,選則12g,分散溶解在水中,再加入O. 2g枸櫞酸,攪拌,獲得第一相,將5g聚丙烯酸鈉用水充分溶脹,得到第二相,將O. 4g羥苯乙基酯加入到·20g甘油中,再加入O. Ig氯化鈣,獲得第三相,將第二相和第三相充分混合,再將第一相加入其中,充分攪拌成膠狀物質,隨后加入2g氮酮、6g丙二醇,攪拌均勻,獲得巴布劑膏體,隨后均勻涂布于無紡布上,膏體的厚度為O. 2^0. 3mm,室溫放置24h,蓋上保護膜,按需切割,密封包裝,即得巴布劑。
10.權利要求6至8所述中藥巴布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艾灸完后,將權利要求6至8所述中藥巴布劑貼于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貼61小時候除去,7天為I個療程,治療2個月經周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輔助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中藥,其原料藥包括艾葉、雞血藤、川芎、延胡索、大棗、吳茱萸、炮姜、凌霄花、地膽草、千斤拔、龍血竭、丹參、紅杜仲、白術、大箭、地膚子、刺五加、白扁豆、片姜黃、蓽澄茄、何首烏、天冬和石斛。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中藥湯劑和中藥巴布劑具有毒副作用小,能從整體上調節(jié)臟腑功能,與艾灸聯(lián)合治療,能夠更有效的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并且不會帶來任何耐藥性和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251924SQ20131022024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6月5日
發(fā)明者李君 , 李聰智, 劉燕, 任超, 費依合 申請人: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