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含有來源于植物原料的醫用配制品,特別涉及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骨關節病如滑膜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滑膜炎,筋腱損傷等等。人體的跌打損傷、關節、骨節受損等骨關節疾病。主要因為淤血集聚,久腫不消(未破損表皮皮膚的)等癥狀主要病機為外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以致關節、肌肉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而形成痹癥,由于感受外邪不同,或有偏勝,臨床表現亦不同,風邪偏勝者為行痹,風邪善行而數變,故關節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勝者為痛痹,寒主收引,其性凝滯,故關節疼痛又定位。濕邪偏勝者為著痹,濕性重著粘膩,故關節肌肉麻木重著腫脹,熱邪偏勝者為熱痹,經絡蓄熱,故關節紅腫灼熱,痛不可近。痹癥初起屬實癥,久則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痹癥容易出現如下變化:一是痹癥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血脈淤阻,津液凝聚,以致淤血痰濁痹阻經絡,出現關節腫大,關節周圍瘀斑、結節,屈伸不利等狀,二是病久氣血耗傷,呈現氣血兩虧的癥狀。三是痹癥不愈,由經絡及臟腑,出現臟腑痹。針對骨關節病的治療,無論西醫(吃藥,手術等)或中醫(口服藥,熏蒸,泡浴,外敷等),均有一定的功效,但也存在相應的缺陷。如:西醫治療方式的打針、吃藥,手術等治療手段,其存在療程長,恢復慢,易反復發作,手術創口大,對病人傷害大等缺點。再如,中醫治療手段:內服藥,針灸等,內服藥通過腸胃吸收,肝腎代謝,在經過血液循環送達病灶部位,而很多骨關節疾病的致病原因又是其骨關節周圍經絡,毛細血管不通,故口服藥很難達到病灶,療程長且治療效果小。針灸雖然可以起到刺激穴位,散瘀散結,通筋通絡的作用,但其對于骨關節疾病的本質難以達到治療效果,其也存在療程長,恢復慢的缺點。又如,中醫治療手段,推拿,按摩,正骨等。存在風險大,恢復慢的缺點,而且,這種治療方式的操作,多取決于操作者的行醫經驗,稍不慎,易造成患者更嚴重的損害。中醫針對骨關節病的傳統治療 理論認為:外治為主,內治為輔,遵從治骨先治肉的理念。因為,口服藥治療骨關節疾病只適用于腎虧虛引起的發病初期,而對于發病后期,口服藥治療效果甚微,因其藥效難以直達病灶。故、外用治療方法,強調藥效的滲透力,使其能夠透皮吸收,使足量的有效成分直達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疏通瘀阻不通的毛細血管,促進周邊組織的機體免疫,調節功能,打通關節組織的營養通路,修復受損組織(如軟骨,韌帶,神經肌肉等骨關節周邊組織)和病變部位,建立新的代償機制,即能夠做到通經活絡,走串散結,疏通瘀阻,通則不痛。外治的方法有膏藥涂抹,熏蒸藥浴等。外用膏劑中的軟膏與膏藥在中國應用甚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癰疽篇”中已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記載。漢代名醫華佗在施用外科手術后,常習用“神膏”以促進傷口愈合。晉代葛洪所著《肘后備急要方》中有用豕月旨、羊脂等與藥料煉制膏劑的記載;同一時代的《劉涓子鬼遺方》和《褚氏遺書》中對皮膚科用藥方面均有重要發展,其中有多種“薄貼”的記載,已較廣泛地應用皮膚吸收良好的動物脂肪作為軟膏基質。唐代孫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載有“烏麻膏”方,其組成有生烏頭、麻油、黃丹及蠟。制法為“內油銅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
消以膏成......”由此可見,當時已有了制備膏藥的方法。宋代,由陳師文等撰、宋朝廷頒
布發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已趨完善。外用膏劑到明、清兩代更有發展,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中已有40多種劑型,其中膏劑品種也不少;清代吳師機著的《理瀹駢文》是一部論述膏藥的專著,對膏藥的方藥、應用、尤其在制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并有進一步的發展提高。膏藥常應用于消腫、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如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活絡、法風濕、治跌打損傷等。《理瀹駢文》上論及膏藥的作用時,有“截” “拔”之說,謂“凡病所集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外,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膏藥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藥;以油與宮粉為基質峋為白膏藥;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藥。最常用的是黑膏藥。而熏蒸藥浴的歷史則更加悠久:《禮記》: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黃帝內經》亦日:其有邪者,潰形以為汗,邪可隨汗解。《五十二病方》隨馬王堆漢墓出土,明確提出用中藥煎煮的熱藥蒸汽熏蒸治療疾病,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如用駱阮熏治痔瘡;用韭和酒煮沸熏治傷科病癥等。東漢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亦記述了用苦參揚熏洗治療狐惑病蝕于婦人下部的藥方與手法。晉朝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記述了用煮黃柏、黃岑熏洗治療創傷與瘍癰癥;唐宋時期,熏蒸獲得較快發展。在熏蒸陰部,熏蒸足部的基礎上,又提出熏眼,熏發等方法。醫藥大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本發明在傳統醫學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及其制備方法,此組合物活血調氣,強筋健骨,散瘀活血、通經活絡,走串散結,疏通瘀阻,且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藥源廣泛、無毒副作用的,能夠有效治療骨關節疾病。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活血調氣,強筋健骨,散瘀活血、通經活絡,走串散結,疏通瘀阻,且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藥源廣泛、無毒副作用的,能夠有效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及其制備方法。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其中,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蒼術50-60g,黃柏50-60g,青蒿籽60_80g,伸筋草30_40g,透骨草30_40g,紅糖30-40g,牛膝 30-40g,細辛 5-15g,續斷 50_60g,甲珠 20_30g,萆蘚 30_40g,威靈仙 20_30g,茵陳 30-40g,茯苓 50-60g,茜草 30-40g,靈芝 60_80g,生姜 1500_2000g。或者,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蒼術50-55g,黃柏50-55g,青蒿籽60_70g,伸筋草30_35g,透骨草30_35g,紅糖30-35g,牛膝 30-35g,細辛 5-10g,續斷 50_55g,甲珠 20_25g,萆蘚 30_35g,威靈仙 20_25g,茵陳 30-35g,茯苓 50-55g,茜草 30_35g,靈芝 60_70g,生姜 1500_1800g。或者,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蒼術55-6 0g,黃柏55-60g,青蒿籽70_80g,伸筋草35_40g,透骨草35_40g,紅糖35-40g,牛膝 35-40g,細辛 10_15g,續斷 55_60g,甲珠 25_30g,萆蘚 35_40g,威靈仙 25_30g,茵陳 35-40g,茯苓 55-60g,茜草 35_40g,靈芝 70_80g,生姜 1800_2000g。或者,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蒼術52-58g,黃柏52-58g,青蒿籽65_75g,伸筋草32_38g,透骨草32_38g,紅糖32-38g,牛膝 32-38g,細辛 8_12g,續斷 52_58g,甲珠 22_28g,萆蘚 32_38g,威靈仙 22_28g,茵陳 32-38g,茯苓 52-58g,茜草 32_38g,靈芝 65_75g,生姜 1600_1900g。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制備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驟:將所述中藥組方制備為熏蒸藥湯的制備方法:將各組分投入到煎煮容器中,向容器中添加水浸泡30分鐘-60分鐘,然后大火煎煮至水沸15-30滾,接著加入陳醋,再度燒開煮沸后制得本發明藥湯,用本發明藥湯的蒸汽熏蒸患處10-15分鐘,熏蒸后,用本發明藥湯淋澆患處或將患處浸泡于藥湯內。將所述中藥組方制備為膏劑的制備方法:將各組分洗凈晾干后粉碎,粉碎至80-100目,得藥粉備用;選擇制備材料:白凡士林,水楊酸,液態石蠟,硬脂酸,甘油,羥甲基纖維素鈉,蒸餾水;具體制備:取水楊酸置于研體內,加液態石蠟呈糊狀,再加入藥粉,通過白凡士林調節軟硬度,研勻即得。制備成為膏劑的另一種方法:取硬脂酸、甘油、白凡士林和液態石蠟置于小燒杯中,加熱至80攝氏度,攪拌使其融化,另取一燒杯裝入蒸餾水并加熱至80度,將藥粉、羥甲基纖維素鈉倒入蒸餾水內攪拌均勻,同溫度下,裝有藥粉的蒸餾`水再以水相添加到油相,攪拌均勻后冷凝,加入適量水楊酸,研勻即得。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目的,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使用方法,其中,使用本發明藥湯每日熏蒸、淋洗或浸泡患處5-6次,每劑藥洗2-3天,每6天為一療程。再次加熱并煮沸時,需再向本發明的藥湯內加入陳醋100_200g,然后再進行熏蒸、淋洗或浸泡。也可使用為,各組分粉碎后,涂覆關節周圍,涂抹后使用保鮮膜包裹。本發明活血調氣,強筋健骨,散瘀活血、通經活絡,走串散結,疏通瘀阻,且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藥源廣泛、無毒副作用的,能夠有效治療骨關節疾病,具體為:消除炎癥,接觸壓迫:消除病變部位的菌性或無菌性炎癥,消除病變組織的粘連,水腫。促使神經和周邊組織的粘連和受壓解除,癥狀得到緩解和減輕。糾正椎體錯位和歸位序列不齊:平衡椎體間隙,解除滑膜嵌頓,矯正椎體錯位,恢復脊椎正常生理機能。消除增生產生的誘因:消除水腫,抑制增生發展,減少摩擦幾率,恢復關節正常生理機能,使關節受力均衡。補充骨關節營養和水分:疏通瘀阻,改善周邊組織的微循環,修復受損組織和病變部位,激發機體免疫調節功能,打通骨關節的營養通路,補充骨關節正常代謝所需的營養設水分,潤滑骨關節。本發明治療腰間盤突出,頸椎病,滑膜炎,關節腫脹,骨質增生,風濕痛,筋腱受損等骨關節疾病患者計97名,其中有效率91.2%,良好率87.6%。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活血調氣,強筋健骨,散瘀活血、通經活絡,走串散結,疏通瘀阻,且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藥源廣泛、無毒副作用的,能夠有效治療骨關節疾病。本發明通過外用,涂抹或熏蒸。藥物有效成分被透皮吸收,直達病灶,本發明治療腰間盤突出,頸椎病,滑膜炎,關節腫脹,骨質增生,風濕痛,筋腱受損等骨關節疾病患者計97名,其中有效率91.2 %,良好率87.6%。本發明中藥組方,為外用藥,其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蒼術50-60g,黃柏50-60g,青蒿籽60_80g,伸筋草30_40g,透骨草30_40g,紅糖30-40g,牛膝 30-40g,細辛 5-15g,續斷 50_60g,甲珠 20_30g,萆蘚 30_40g,威靈仙 20_30g,茵陳 30-40g,茯苓 50-60g,茜草 30-40g,靈芝 60_80g,生姜 1500_2000g。或者,蒼術50-55g,黃柏50-55g,青蒿籽60_70g,伸筋草30_35g,透骨草30_35g,紅糖30-35g,牛膝30-35g,細辛5-10g,續斷50_55g,甲珠20_25g,萆蘚30_35g,威靈仙20-25g,茵陳 30-35g,茯苓 50_55g,茜草 30_35g,靈芝 60_70g,生姜 1500_1800g。或者,蒼術55-60g,黃柏55-60g,青蒿籽70_80g,伸筋草35_40g,透骨草35_40g,紅糖35-40g,牛膝35-40g,細辛10_15g,續斷55_60g,甲珠25_30g,萆蘚35_40g,威靈仙25-30g,茵陳 35-40g,茯苓 55_60g,茜草 35_40g,靈芝 70_80g,生姜 1800_2000g。或者,蒼術52-58g,黃柏52_58g,青蒿籽65_75g,伸筋草32_38g,透骨草32_38g,紅糖32-38g,牛膝32-38g,細辛8-12g,續斷52_58g,甲珠22_28g,萆蘚32_38g,威靈仙22-28g,茵陳 32-38g,茯苓 52_58g,茜草 32_38g,靈芝 65_75g,生姜 1600_1900g。本發明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制備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驟:將中藥組方制備為熏蒸藥 湯的制備方法:將各組分投入到煎煮容器中,向容器中添加水浸泡30分鐘-60分鐘,然后大火煎煮至水沸15-30滾,接著加入陳醋,再度燒開煮沸后制得本發明藥湯,用本發明藥湯的蒸汽熏蒸患處10-15分鐘,熏蒸后,用本發明藥湯淋澆患處或將患處浸泡于藥湯內。將中藥組方制備為膏劑的制備方法:將各組分洗凈晾干后粉碎,粉碎至80-100目,得藥粉備用;選擇制備材料:白凡士林,水楊酸,液態石蠟,硬脂酸,甘油,羥甲基纖維素鈉,蒸餾水;具體制備:取水楊酸置于研體內,加液態石蠟呈糊狀,再加入藥粉,通過白凡士林調節軟硬度,研勻即得。制備成為膏劑的另一種方法:取硬脂酸、甘油、白凡士林和液態石蠟置于小燒杯中,加熱至80攝氏度,攪拌使其融化,另取一燒杯裝入蒸餾水并加熱至80度,將藥粉、羥甲基纖維素鈉倒入蒸餾水內攪拌均勻,同溫度下,裝有藥粉的蒸餾水再以水相添加到油相,攪拌均勻后冷凝,加入適量水楊酸,研勻即得。本發明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使用方法,其中,使用本發明藥湯每日熏蒸、淋洗或浸泡患處5-6次,每劑藥洗2-3天,每6天為一療程。再次加熱并煮沸時,需再向本發明的藥湯內加入陳醋100_200g,然后再進行熏蒸、淋洗或浸泡。也可使用為,各組分粉碎后,涂覆關節周圍,涂抹后使用保鮮膜包裹。本發明適應癥:骨關節疾病,如腰間盤突出,頸椎病,滑膜炎,關節腫脹,骨質增生,風濕痛,筋腱受損,關節炎等。具體舉例如下實施例1:黃先生,男,22歲。從樓梯上滾落,在醫院拍片證實橈骨中段骨折,骨關節(肘關節)錯位導致腫脹,并伴有積液。使用本發明蒼術60g,黃柏60g,青蒿籽80g,伸筋草40g,透骨草40g,紅糖40g,牛膝40g,細辛15g,續斷60g,甲珠30g,萆蘚40g,威靈仙30g,茵陳40g,茯苓60g,茜草40g,靈芝80g,生姜2000g。將各組分投入到煎煮容器中,向容器中添加水浸泡40分鐘,然后大火煎煮至水沸15-30滾,接著加入陳醋500ml,每劑熏洗3天,每天熏洗5次,并囑其適當活動患肢,15天后復診,局部腫脹消退,積液消失,肘關節可翻轉,痛感消失。實施例2:孫女士,24歲,騎車摔傷右大腿髖部,X線檢查,右股骨粗隆間骨折、筋膜脫落,其遠端向內向后移位,局部腫脹嚴重,有積液。使用組方:蒼術50g,黃柏50g,青蒿籽6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紅糖30g,牛膝30g ,細辛5g,續斷50g,甲珠20g,萆蘚30g,威靈仙20g,茵陳30g,茯苓50g,茜草30g,靈芝60g,生姜1500g。將各組分投入到煎煮容器中,向容器中添加水浸泡40分鐘,然后大火煎煮至水沸15-30滾,接著加入陳醋500ml,每劑熏洗2天,每天熏洗6次,20天后復診,局部腫脹消退,腫脹消退,患者能扶拐下床練習走路,2個半月經X線檢查已有大量的骨痂形成,病人可丟拐走路。隨訪觀察2年無后遺癥。實施例3:李女士,41歲,遇陰雨天氣,手腳關節腫脹,關節漲大,經核磁共振和驗血檢查,輕度風濕。使用本發明蒼術55g,黃柏55g,青蒿籽70g,伸筋草35g,透骨草35g,紅糖35g,牛膝35g,細辛IOg,續斷55g,甲珠25g,萆蘚35g,威靈仙25g,茵陳35g,獲茶55g,菌草35g,靈芝70g,生姜1800g。各組分粉碎研磨后,直接涂抹關節處,涂抹15-20分鐘,然后用保鮮膜包裹患處,靜置30-45分鐘后,拆除保鮮膜,洗凈患處。每天兩次,7天一療程,使用兩個療程后復診,關節腫脹消退,病狀消失。實施例4:王先生,18歲,打籃球時碰撞,膝關節扭傷,雙膝疼痛、腫脹,拍片后發現關節積液。用蒼術52g,黃柏52g,青蒿籽65g,伸筋草32g,透骨草32g,紅糖32g,牛膝32g,細辛8g,續斷52g,甲珠22g,萆蘚32g,成靈仙22g,茵陳32g,茯苓52g,茜草32g,靈芝65g,生姜1600g。各組分粉碎后,直接涂抹雙膝關節,將藥物外敷膝關節處并用保鮮膜包裹。靜置30-45分鐘后,拆除保鮮膜,洗凈患處。每天兩次,7天一療程,使用兩個療程后復診,關節腫脹消退,積液消退,病狀消失。一年后追訪,未復發。實施例5,武先生,38歲,腰3 4椎間盤突出壓迫腰4神經根,引起股神經痛,疼痛放射至大腿前外側、膝前部和小腿前內側。CT圖像檢查,硬膜囊受壓移位,椎管及側隱窩狹窄,確診為腰間盤突出,且伴有小微骨刺。用蒼術58g,黃柏58g,青蒿籽75g,伸筋草38g,透骨草38g,紅糖38g,牛膝38g,細辛12g,續斷58g,甲珠28g,萆蘚38g,威靈仙28g,茵陳38g,茯苓58g,茜草38g,靈芝75g,生姜1900g,各組分粉碎后,配以白酒300g,攪拌均勻直接涂擦患處,涂擦25-35分鐘后,用保鮮膜包裹患處(也可將藥物包裹其內),靜置45分鐘。每天操作2次,連續使用12天后,硬膜囊復位,椎管,側隱窩正常,骨神經痛消失。繼續使用3天鞏固治療,半年后追訪,未復發。
實施例6,馮女士,爬山愛好者,超量運動造成半月板受損,韌帶拉傷,滑膜組織充血水腫,中性粒細胞浸潤,關節腔內壓增高。滑膜血管擴張,血漿和細胞外滲,產生大量滲出液和大量粘液素,關節活動不暢,對關節穿刺和滑液檢查確診為膝關節滑膜炎。使用如下方齊U,蒼術58g,黃柏58g,青蒿籽75g,伸筋草38g,透骨草38g,紅糖38g,牛膝38g,細辛12g,續斷58g,甲珠28g,萆蘚38g,威靈仙28g,茵陳38g,茯苓58g,茜草38g,靈芝75g,生姜1900g,各組分粉碎后,配以黃酒400g,攪拌均勻后直接涂擦患處,涂擦25-35分鐘后,用保鮮膜包裹患處(也可將藥物包裹其內),靜置45分鐘。每天操作2次,連續使用15天后,積液消退,水腫消失,關節腔內壓恢復正常,關節活動正常,繼續使用3天鞏固,半年后追訪,無復發。實施例7,孫先生,膝蓋有舊傷,出現骨質塌陷,關節軟骨基質和關節滑液成分發生改變,失去了軟骨的彈性和周圍滑液的潤滑作用,使軟骨易受磨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晨起后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后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伸屈活動有彈響聲,可見關節積液。確診為骨質增生,使用本發明組方:蒼術52g,黃柏52g,青蒿籽65g,伸筋草32g,透骨草32g,紅糖32g,牛膝32g,細辛Sg,續斷52g,甲珠22g,萆蘚32g,威靈仙22g,茵陳32g,茯苓52g,茜草32g,靈芝65g,生姜1600g。各組分粉碎研磨后,直接涂抹關節處,涂抹15-20分鐘,然后用保鮮膜包裹患處,靜置30-45分鐘后,拆除保鮮膜,洗凈患處 。每天兩次,7天一療程,使用三個療程后復診,痛感消失,無水腫和積液。本發明抑制增生發展,減少摩擦幾率,恢復關節正常機能和受力平衡。本發明活血調氣,強筋健骨,散瘀活血、通經活絡,走串散結,疏通瘀阻,且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藥源廣泛、無毒副作用的,能夠有效治療骨關節疾病,其產生效果的具體步驟為:消除病變部位的菌性或無菌性炎癥,消除病變組織的粘連,水腫。促使神經和周邊組織的粘連和受壓解除,癥狀得到緩解和減輕。疏通瘀阻,改善周邊組織的微循環,修復受損組織和病變部位,激發機體免疫調節功能,打通骨關節的營養通路,補充骨關節正常代謝所需的營養設水分,潤滑骨關節。促進軟骨代謝,修復軟骨和鈣化韌帶,恢復骨關節正常生理機能,建立新的代償機制,讓骨關節達到新的骨肉平衡。本發明可有效治療腰間盤突出,頸椎病,滑膜炎,關節腫脹,骨質增生,風濕痛,筋腱受損等骨關節疾病。本發明治療腰間盤突出,頸椎病,滑膜炎,關節腫脹,骨質增生,風濕痛,筋腱受損等骨關節疾病患者計97名,其中有效率91.2%,良好率87.6 %。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 蒼術50-60g,黃柏50-60g,青蒿籽60-80g,伸筋草30_40g,透骨草30_40g,紅糖30-40g,牛膝 30-40g,細辛 5-15g,續斷 50_60g,甲珠 20_30g,萆蘚 30_40g,威靈仙 20_30g,茵陳 30-40g,茯苓 50-60g,茜草 30-40g,靈芝 60_80g,生姜 1500_2000g。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 蒼術50-55g,黃柏50-55g,青蒿籽60_70g,伸筋草30_35g,透骨草30_35g,紅糖30-35g,牛膝 30-35g,細辛 5-10g,續斷 50_55g,甲珠 20_25g,萆蘚 30_35g,威靈仙 20_25g,茵陳 30-35g,茯苓 50-55g,茜草 30_35g,靈芝 60_70g,生姜 1500_1800g。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 蒼術55-60g,黃柏55-60g,青蒿籽70_80g,伸筋草35_40g,透骨草35_40g,紅糖35-40g,牛膝 35-40g,細辛 10_15g,續斷 55_60g,甲珠 25_30g,萆蘚 35_40g,威靈仙 25_30g,茵陳 35-40g,茯苓 55-60g,茜草 35_40g,靈芝 70_80g,生姜 1800_2000g。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 蒼術52-58g,黃柏52-58g,青蒿籽65_75g,伸筋草32_38g,透骨草32_38g,紅糖32-38g,牛膝 32-38g,細辛 8_12g,續斷 52_58g,甲珠 22_28g,萆蘚 32_38g,威靈仙 22_28g,茵陳 32-38g,茯苓 52-58g,茜草 32_38g,靈芝 65_75g,生姜 1600_1900g。`
5.—種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將所述中藥組方制備為熏蒸藥湯的制備方法:將各組分投入到煎煮容器中,向容器中添加水浸泡30分鐘-60分鐘,然后大火煎煮至水沸15-30滾,接著加入陳醋,再度燒開煮沸后制得本發明藥湯,用本發明藥湯的蒸汽熏蒸患處10-15分鐘,熏蒸后,用本發明藥湯淋澆患處或將患處浸泡于藥湯內。
6.—種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將所述中藥組方制備為膏劑的制備方法:將各組分洗凈晾干后粉碎,粉碎至80-100目,得藥粉備用; 選擇制備材料:白凡士林,水楊酸,液態石蠟,硬脂酸,甘油,羥甲基纖維素鈉,蒸餾水; 具體制備:取水楊酸置于研體內,加液態石蠟呈糊狀,再加入藥粉,通過白凡士林調節軟硬度,研勻即得。
7.—種如權利要求7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取硬脂酸、甘油、白凡士林和液態石蠟置于小燒杯中,加熱至80攝氏度,攪拌使其融化,另取一燒杯裝入蒸餾水并加熱至80度,將藥粉、羥甲基纖維素鈉倒入蒸餾水內攪拌均勻,同溫度下,裝有藥粉的蒸餾水再以水相添加到油相,攪拌均勻后冷凝,加入適量水楊酸,研勻即得。
8.—種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本發明藥湯每日熏蒸、淋洗或浸泡患處5-6次,每劑藥洗2-3天,每6天為一療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再次加熱并煮沸時,需再向本發明的藥湯內加入陳醋100-200g,然后再進行熏蒸、淋洗或浸泡。
10.一種如權利要求1-任一所述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粉碎后,涂覆關節 周圍,涂抹后使用保鮮膜包裹。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骨關節疾病的中藥組方,其中,包括按照重量單位配置的如下組分蒼術50-60g,黃柏50-60g,青蒿籽60-80g,伸筋草30-40g,透骨草30-40g,紅糖30-40g,牛膝30-40g,細辛5-15g,續斷50-60g,甲珠20-30g,萆薢30-40g,威靈仙20-30g,茵陳30-40g,茯苓50-60g,茜草30-40g,靈芝60-80g,生姜1500-2000g。本發明為外用,可熏蒸,藥浴,涂抹,擦洗。各組分粉碎后,可直接涂覆關節周圍,涂抹后使用保鮮膜包裹。本發明活血調氣,強筋健骨,散瘀活血、通經活絡,走串散結,疏通瘀阻,且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藥源廣泛、無毒副作用的,能夠有效治療骨關節疾病。
文檔編號A61P19/08GK103230576SQ20131015271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2日
發明者李月權, 張金良 申請人:李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