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
背景技術:
小兒黃疸是指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臨床現象。黃疸臨床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及光療等綜合性的治療措施。中醫藥在黃疸的治療中有較好的作用,本發明制備得到的中藥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解毒化痰治療小兒黃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白茅根,貫葉連翹,冬葵葉,虎杖,柳枝,通草,地薟,黃柏,菜薊,蒲公英,豬苓,甘草制成,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制備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白矛根30-50份、貫葉連翹20-40份、冬葵葉20-40份、虎杖20-30份、柳枝20-30份、通草20-30份、地薟20-30份、黃柏10-20份、菜薊10-20份、蒲公英10-20份、豬茶8-12份、甘草8-12份。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白矛根40份,貫葉連翹30份,冬葵葉30份,虎杖25份,柳枝25份,通草25份,地薟25份,黃柏15份,菜薊15份,蒲公英15份,豬苓10份,甘草10份。 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白茅根:甘、寒。歸胃、肺、心、膀胱經。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臨床用于黃疸,血熱出血,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浙澀痛,水腫等癥。貫葉連翹:苦、澀、平。歸肝經。收斂止血,調經通乳,清熱解毒,利濕。用于咯血,吐血,腸風下血,崩漏,外傷出血,乳婦乳汁不下,黃疸,咽喉疼痛,目赤腫痛,尿路感染,口鼻生瘡,痛市腫毒等癥。冬葵葉:甘、寒。歸肺、肝、膽經。清熱、利濕、滑腸、通乳。臨床用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熱毒下痢,濕熱黃疸,二便不通,乳汁不下,瘡癤癰腫,丹毒等癥。虎杖:苦、寒。歸肝、膽、肺經。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用于濕熱黃疸,淋濁帶下,癰腫瘡毒,毒蛇咬傷,肺熱咳嗽等。柳枝:苦、寒。歸胃、肝經。祛風利濕,解毒消腫。用于風濕痹痛,小便淋濁,黃疸,風疹瘙癢,丹毒,齲齒,牙齦腫痛等癥。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清濕利水,通乳。用于淋癥澀痛,小便不利,水腫,黃疸,濕溫病,小便短赤,產后乳少,經閉,帶下等。地薟:甘、潘、涼。歸心、肝、脾、肺經。清熱解毒,活血止血。用于高熱,肺癰,咽腫,牙痛,赤白痢疾,黃疸,水腫,痛經,崩漏,帶下,產后腹痛,瘰疬,癰腫,疔瘡,痔瘡,毒蛇咬傷等癥。黃柏:苦、寒。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夢遺、淋濁、帶下,骨蒸勞熱,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皮膚濕疹。菜薊:甘、平。疏肝利膽,清瀉濕熱。臨床用于黃疸,雙脅脹痛,濕熱瀉痢等癥。蒲公英:甘、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于癰腫疔瘡、熱淋澀痛。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等。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用于痰多咳嗽、熱毒瘡瘍。本發明中白茅根涼血止血、利尿通淋,為君藥,貫葉連翹解毒利濕、冬葵葉清熱利濕、虎杖利膽退黃,為臣藥;柳枝祛風利濕、通草清濕利水,地薟清熱解毒,活血止血,黃柏清熱燥濕,菜薊疏肝利膽,蒲公英清熱解毒,豬苓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以上藥物共同配伍,共奏清熱利濕、疏肝利膽、解毒活血的功效,達到治療小兒黃疸癥的目的。本發明中藥使用于2006年至2011年臨床觀察小兒黃疸癥200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1、一般資料200例患者中,女性102例,男性98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5歲,病程多在2天到15天,平均年齡2 .6歲。2、診斷標準面目皮膚發黃,黃色鮮明,狀如橘皮,煩躁啼哭,不欲吮乳,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而厚等癥狀。3、治療方法3.1處方:白茅根40g,貫葉連翹30g,冬葵葉30g,虎杖25g,柳枝25g,通草25g,地薟25g,黃柏15g,菜薊15g,蒲公英15g,豬苓IOg,甘草IOgo3.2制備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3.3服用方法:每次I劑,每日2次,3天為I療程。4、治療結果: 4.1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雙目及全身皮膚黃染消失,精神佳,飲食恢復正常,大小便如常,用藥3個月后復查肝功,各項指數為正常,I年后隨訪無復發;有效:雙目及全身皮膚黃染消失,精神,飲食不佳;未愈:雙目及全身皮膚黃染消退不明顯,精神、飲食不佳。4.2結果:200例患者中,治愈150例(75%),有效40例(20%),未愈10例(5%),總有效率為95%。5、典型病例5.1劉某,女,3歲,雙目及全身皮膚發黃,尿少色黃如茶色,惡心,嘔吐,黃疸指數
24。服用本發明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進行治療,治療I個療程后,該兒體溫正常,精神好轉,大便已通,腹脹消失,飲食增加,雙目及全身皮膚黃染明顯消退,尿量多色淡黃,舌苔薄黃稍膩,脈滑弦。繼續服用I個療程,諸癥均消失,痊愈,I年后隨訪,未再次發作。
5.2喬某,男,2歲,皮膚及雙目黃染,大便干,小便深黃,全身皮膚及鞏膜重度黃染,黃疸數為22。服用本發明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進行治療,治療2個療程后,諸癥消失,黃疸指數正常。后隨訪小兒發育良好。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實施例1,一種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白茅根30g,貫葉連翅20g,冬葵葉20g,虎杖20g,柳枝20g,通草20g,地茶20g,黃柏IOg,菜薊IOg,蒲公英IOg,豬苓Sg,甘草Sg。 實施例2,一種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白茅根40g,貫葉連翅30g,冬葵葉30g,虎杖25g,柳枝25g,通草25g,地茶25g,黃柏15g,菜薊15g,蒲公英15g,豬苓10g,甘草10g。實施例3,一種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白茅根50g,貫葉連翅40g,冬葵葉40g,虎杖30g,柳枝30g,通草30g,地茶30g,黃柏20g,菜薊20g,蒲公英20g,豬苓12g,甘草12g。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藥制成: 白矛根30-50份、貫葉連翹20-40份、冬葵葉20-40份、虎杖20-30份、柳枝20-30份、通草20-30份、地薟20-30份、黃柏10-20份、菜薊10-20份、蒲公英10-20份、豬苓8_12份、甘草8-12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由以下原料藥制成: 白矛根40份、貫葉連翹30份、冬葵葉30份、虎杖25份、柳枝25份、通草25份、地薟25份、黃柏15份、菜薊 15份、蒲公英15份、豬苓10份、甘草10份。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小兒黃疸的中藥,該中藥是由白茅根,貫葉連翹,冬葵葉,虎杖,柳枝,通草,地菍,黃柏,菜薊,蒲公英,豬苓,甘草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小兒黃疸。
文檔編號A61K36/899GK103169883SQ20131009213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5日
發明者呂強, 李宜萍 申請人:呂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