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和內窺鏡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內窺鏡(2)具有:插入部(11),其被貫穿插入到活體內;照明光纖(14),其配置在插入部(11)的前端,對活體照射照明光;檢測光纖(16),其檢測來自活體的返回光;致動器(15),其使照明光纖(14)的自由端擺動;以及套圈(41),其配置在照明光纖(14)與致動器(15)之間,具有對應于照明光纖(14)的直徑的貫通孔。致動器(15)具有配置在套圈(41)的第1側面(42a)的致動器(15a)、以及配置在套圈(41)的第2側面(42b)的致動器(15b),該第2側面(42b)不同于關于照明光纖(14)的軸方向與第1側面(42a)點對稱的面。
【專利說明】內窺鏡和內窺鏡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內窺鏡和內窺鏡裝置,特別涉及能夠進行照明光纖的穩(wěn)定驅動的內窺鏡和內窺鏡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掃描型的內窺鏡裝置對引導來自光源的光的照明用光纖的前端進行掃描,利用配置在照明光纖周圍的光纖束接收來自被檢體的返回光,使用經時檢測到的光強度信號進行圖像化。
[0003]例如,在日本特開2009-212519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的掃描型的內窺鏡裝置:使照明光纖穿過圓筒形狀的壓電元件的內部,通過使壓電元件以二維狀變形,使照明光纖諧振,對光進行掃描。
[0004]但是,該掃描型的內窺鏡裝置存在如下課題:由于需要在壓電元件的外部將為了進行XY方向的各個掃描而進行了四分割的電極設置在圓周上,并且在圓筒內部設置GND電極,所以,需要高精度地在壓電元件上開設貫通孔,但是,高精度地在壓電元件上開設貫通孔很難。
[0005]因此,在日本特表2010-513949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的掃描型的內窺鏡裝置:在壓電元件與照明用光纖的間隙中填充珠子等粘接材料,固定壓電元件和照明用光纖并使它們一體化。
[0006]但是,在日本特表2010-513949號公報所公開的掃描型的內窺鏡裝置中,由于珠子等粘接劑的體積較大,所以,因壓電元件的發(fā)熱、照明光的返回光、外部環(huán)境變化等,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因此,存在前端部的溫度上升、照明光纖的掃描軌跡不穩(wěn)定這樣的問`題。
[0007]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在日本特開2011-4929號公報中提出了檢測插入部的前端部的溫度并進行反饋掃描和算法校正的內窺鏡裝置。
[0008]但是,在日本特表2010-513949號公報所公開的掃描型的內窺鏡裝置中,為了檢測前端部的溫度,需要在前端部設置溫度傳感器,存在前端部粗徑化的問題。并且,在該掃描型的內窺鏡裝置中,需要在主體裝置中設置用于進行反饋控制的控制電路,存在裝置成本增大的問題。
[0009]因此,為了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并穩(wěn)定地驅動照明光纖,需要減薄用于固定照明光纖的粘接層。
【發(fā)明內容】
[0010]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1]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的內窺鏡具有:插入部,其被貫穿插入到活體內;光學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對所述活體照射照明光;受光部,其檢測來自所述活體的返回光;驅動部,其使所述光學元件的自由端擺動;以及接合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光學元件與所述驅動部之間,具有對應于所述光學元件的直徑的貫通孔,所述驅動部具有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I側面上的第I驅動部、以及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2側面上的第2驅動部,該第2側面不同于關于所述光學元件的軸方向與所述第I側面點對稱的面。
[0012]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的內窺鏡裝置具有內窺鏡和主體裝置,所述內窺鏡具有:插入部,其被貫穿插入到活體內;光學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對所述活體照射照明光;受光部,其檢測來自所述活體的返回光;驅動部,其使所述光學元件的自由端擺動;以及接合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光學元件與所述驅動部之間,具有對應于所述光學元件的直徑的貫通孔,所述主體裝置具有控制部,該控制部生成輸出到所述內窺鏡的所述驅動部的驅動信號,所述驅動部具有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I側面上的第I驅動部、以及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2側面上的第2驅動部,該第2側面不同于關于所述光學元件的軸方向與所述第I側面點對稱的面,所述控制部生成輸出到所述第I驅動部的第I驅動信號和輸出到所述第2驅動部的第2驅動信號,根據振動軸的數量對所述第I驅動信號的相位與所述第2驅動信號的相位之間的相位差進行控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具有內窺鏡的內窺鏡裝置的結構的圖。
[0014]圖2是第I實施方式的致動器的剖視圖。
[0015]圖3A是用于說明供給到致動器的信號波形的例子的圖。
[0016]圖3B是用于說明供給到致動器的信號波形的例子的圖。
[0017]圖4是用于 說明照明光纖的掃描軌跡的例子的圖。
[0018]圖5是用于說明致動器的其他結構例的圖。
[0019]圖6是用于說明致動器的其他結構例的圖。
[0020]圖7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具有內窺鏡的內窺鏡裝置的結構的圖。
[0021]圖8是第2實施方式的致動器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23](第I實施方式)
[0024]下面,對第I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25]首先,使用圖1和圖2對第I實施方式的具有內窺鏡的內窺鏡裝置的結構進行說明。
[0026]圖1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具有內窺鏡的內窺鏡裝置的結構的圖,圖2是第I實施方式的致動器的剖視圖。
[0027]如圖1所不,內窺鏡裝置I構成為具有:掃描型內窺鏡2,其一邊掃描一邊對被檢體照射照明光,并得到來自被檢體的返回光;主體裝置3,其與該內窺鏡2連接;以及監(jiān)視器4,其顯示由主體裝置3得到的被檢體像。
[0028]內窺鏡2的主體由具有規(guī)定撓性的管體構成,具有被貫穿插入到活體內的細長的插入部U。在插入部11的前端側設有前端部12。并且,插入部11的基端側設有未圖示的連接器等,內窺鏡2構成為經由該連接器等相對于主體裝置3拆裝自如。[0029]在前端部12的前端面12a設有由照明透鏡13a、13b構成的照明光學系統(tǒng)13。并且,在插入部11的內部設有:作為光學元件的照明光纖14,其從基端側貫穿插入到前端側,引導來自后述光源單元24的光,并對活體照射照明光;以及致動器15,其設置在照明光纖14的前端側,根據來自后述驅動器單元25的驅動信號在期望方向上掃描照明光纖14的前端。根據這種結構,由照明光纖14引導的來自光源單元24的照明光被照射到被攝體。
[0030]并且,在插入部11的內部設有作為受光部的檢測光纖16,該檢測光纖16沿著插入部11的內周從基端側貫穿插入到前端側,接收來自被檢體的返回光。檢測光纖16的前端面配置在前端部12的前端面的前端光學系統(tǒng)13的周圍。該檢測光纖16也可以是至少2條以上的光纖束。在內窺鏡2與主體裝置3連接時,檢測光纖16與后述分波器36連接。
[0031]并且,在插入部11的內部設有存儲了與內窺鏡2有關的各種信息的存儲器17。在內窺鏡2與主體裝置3連接時,存儲器17經由未圖示的信號線與后述控制器23連接,通過控制器23讀出與內窺鏡2有關的各種信息。
[0032]主體裝置3構成為具有電源21、存儲器22、控制器23、光源單元24、驅動器單元25、檢測單元26。
[0033]光源單元24構成為具有3個光源31a、31b、31c以及合波器32。
[0034]驅動器單元25構成為具有信號產生器33、數字模擬(以下稱為D/A)轉換器34a和34b、放大器35。
[0035]檢測單元26構成為具有分波器36、檢測器37a~37c、模擬數字(以下稱為A/D)轉換器38a~38c。
[0036]電源21根據未圖示的電源開關等的操作,控制針對控制器23的電源供給。在存儲器22中存儲有用于進行主體裝置3整體的控制的控制程序等。
[0037]控制器23進行如下控制:當從電源21供給電源時,從存儲器22中讀出控制程序,進行光源單元24、驅動器單元25的控制,并且,進行由檢測單元26檢測到的來自被攝體的返回光的光強度的解析,將所得到的被攝體像顯示在監(jiān)視器4中。
[0038]光源單元24的光源31a、31b、31c根據控制器23的控制,分別將不同波段的光、例如R (紅)、G (綠)、B (藍)波段的光射出到合波器32。
[0039]合波器32對從光源31a、31b、31c射出的R、G、B波段的光進行合波,將其射出到照明光纖14。
[0040]驅動器單元25的信號產生器33根據控制器23的控制,輸出用于在期望方向上、例如呈螺旋狀對照明光纖14的前端進行掃描的驅動信號。具體而言,信號產生器33將相對于插入部11的插入軸在左右方向(X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前端的驅動信號輸出到D/A轉換器34a,將相對于插入部11的插入軸在上下方向(Y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前端的驅動信號輸出到D/A轉換器34b。
[0041]D/A轉換器34a和34b分別將所輸入的驅動信號從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并將其輸出到放大器35。放大器35對所輸入的驅動信號進行放大,并將其輸出到致動器15。
[0042]作為驅動部的致動器15根據來自放大器35的驅動信號,使照明光纖14的前端(自由端)擺動,呈螺旋狀進行掃描。由此,從光源單元24射出到照明光纖14的光呈螺旋狀依次照射被檢體。
[0043]檢測光纖16接收在被檢體的表面區(qū)域反射的返回光,將接收到的返回光引導至分波器36。
[0044]分波器36例如是分光鏡等,以規(guī)定的波段對返回光進行分波。具體而言,分波器36將由檢測光纖16引導的返回光分波為R、G、B波段的返回光,分別將其輸出到檢測器37a、37b、37c。
[0045]檢測器37a、37b和37c分別檢測R、G、B波段的返回光的光強度。檢測器37a、37b和37c檢測到的光強度的信號分別被輸出到A/D轉換器38a、38b、38c。
[0046]A/D轉換器38a~38c分別將從檢測器37a~37c輸出的光強度的信號從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并將其輸出到控制器23。
[0047]控制器23對來自A/D轉換器38a~38c的數字信號實施規(guī)定的圖像處理,生成被攝體像,并顯示在監(jiān)視器4中。
[0048]這里,使用圖2對設于插入部11的內部的致動器15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
[0049]如圖2所示,在照明光纖14與致動器15之間配置有作為接合部件的套圈41。套圈41是光通信的領域中使用的部件,材質使用氧化鋯(陶瓷)、鎳等,相對于照明光纖14的外徑(例如125 μ m),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高精度(例如±1μπι)的中心孔加工。
[0050]如圖2所示,套圈41為四棱柱,具有與X軸方向垂直的側面42a、42c和與Y軸方向垂直的側面42b、42d。另外,套圈41不限于四棱柱,只要是棱柱即可。在套圈41的大致中心設有對應于照明光纖14的直徑的貫通孔41a,實施中心孔加工,通過粘接劑等固定照明光纖14。更具體而言,套圈41被設置成貫通孔41a位于套圈41中的近位端和遠位端面的中心,保持光纖即照明光纖14。中心孔加工使間隙極小,使粘接劑層極薄。并且,粘接劑使用粘性較低的粘接劑。`
[0051]致動器15由致動器15a~15d構成,致動器15a~15d分別位于四棱柱的套圈41的各側面42a~42d。致動器15a~15d例如是壓電元件,根據來自驅動器單元25的驅動信號進行伸縮。特別地,致動器15a和15c根據來自D/A轉換器34a的驅動信號進行驅動,致動器15b和15d根據來自D/A轉換器34b的驅動信號進行驅動。由此,致動器15a~15d使照明光纖14的前端擺動,使得呈螺旋狀對照明光纖14的前端進行掃描。另外,致動器15a~15d不限于壓電元件,例如,也可以是電磁驅動的線圈等。
[0052]關于致動器15a~15d的GND電極,在套圈41使用鎳等導電材料的情況下,將套圈41本身作為GND電極。并且,關于致動器15a~15d的GND電極,在套圈41使用氧化鋯等非導電材料的情況下,對套圈41的表面實施導電膜加工,作為GND電極。
[0053]這樣,內窺鏡2通過在致動器15與照明光纖14之間插入實施了高精度的中心孔加工的作為接合部件的套圈41,使照明光纖14與套圈41的固定所需要的粘接劑層極薄,極力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實現(xiàn)照明光纖14的穩(wěn)定驅動。
[0054]接著,對這樣構成的內窺鏡裝置I的作用進行說明。
[0055]圖3A和圖3B是用于說明供給到致動器15的信號波形的例子的圖,圖4是用于說明照明光纖14的掃描軌跡的例子的圖。
[0056]圖3A是從D/A轉換器34a經由放大器35輸出的驅動信號的信號波形。該信號波形是用于在X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驅動信號,被供給到致動器15a和15c。
[0057]并且,圖3B是從D/A轉換器34b經由放大器35輸出的驅動信號的信號波形。該信號波形是用于在Y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驅動信號,被供給到致動器15b和15d。[0058]該Y軸方向的信號波形是使X軸方向的信號波形的相位偏移90°而得到的信號波形。具體而言,關于X軸方向的信號波形與Y軸方向的信號波形之間的相位差,在振動軸數N為偶數的情況下通過下述(式I)進行,在振動軸數N為奇數的情況下通過下述(式2)計算。[0059]相位差=360° / (2X振動軸數N)...(式I)
[0060]相位差=360° /振動軸數N...(式2)
[0061]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振動軸數N為2(偶數:X軸和Y軸),所以,根據上述(式1),相位差為90° ο
[0062]這樣,驅動器單元25構成如下的控制部:生成輸出到致動器15a、15c的第I驅動信號和輸出到致動器15b、15d的第2驅動信號,根據振動軸數N對第I驅動信號的相位與第2驅動信號的相位之間的相位差進行控制。
[0063]如圖3A和圖3B所示,從時間Tl到時間T2,信號波形的振幅逐漸增大,在時間T2成為最大振幅值。而且,從時間T2到時間T3,信號波形的振幅逐漸減小,在時間T3成為最
小振幅值。
[0064]此時的照明光纖14的掃描軌跡成為圖4所示的軌跡。在時間Tl,照明光纖14的前端成為X軸與Y軸的交點O的位置。而且,從時間Tl到時間T2,當信號波形的振幅增大時,從交點O向外側呈螺旋狀對照明光纖14的前端進行掃描,在時間T2,例如成為與Y軸的交點Yl的位置。進而,從時間T2到時間T3,當信號波形的振幅減小時,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從交點Yl向內側呈螺旋狀對照明光纖14的前端進行掃描,在時間T3,成為交點O的位置。
[0065]如上所述,內窺鏡2在致動器15與照明光纖14之間插入實施了高精度的中心孔加工的作為接合部件的套圈41。由此,減薄照明光纖14與套圈41的固定所需要的粘接劑層,極力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
[0066]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為了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通過減薄用于固定照明光纖的粘接層,能夠進行照明光纖的穩(wěn)定驅動。
[0067](變形例)
[0068]這里,使用圖5和圖6對致動器的其他結構例進行說明。
[0069]圖5和圖6是用于說明致動器的其他結構例的圖。
[0070]在圖2中,在套圈41的各側面42a~42d設置致動器15a~15d,但是,在圖5中,在套圈41的側面42a和42b設置致動器15a和15b。在套圈41的側面數量M為奇數的情況下,需要設置M個致動器,但是,在套圈41的側面數量M為偶數的情況下,最少設置側面數量M/2個致動器即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側面數量M為4,所以,設置最少2個致動器、這里為致動器15a和15b即可。
[0071]致動器15a配置在套圈41的作為第I側面的側面42a上,致動器15b配置在套圈41的作為第2側面的側面42b上,該側面42b不同于關于照明光纖14的軸方向與側面42a點對稱的側面42c。更具體而言,2個致動器15a和15b配置在與X軸垂直的側面42a和42c中的任意一方、以及與Y軸垂直的側面42b和42d中的任意一方。
[0072]根據這種結構,與圖2相比,能夠利用更少數量的致動器實現(xiàn)圖4的掃描軌跡。
[0073]并且,圖5的未配置致動器15a和15b的側面42c和42d的形狀不限于棱柱,例如如圖6所示,也可以是圓筒形狀。
[0074](第2實施方式)
[0075]接著,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76]圖7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具有內窺鏡的內窺鏡裝置的結構的圖,圖8是第2實施方式的致動器的剖視圖。另外,在圖7的內窺鏡裝置Ia中,對與第I實施方式的內窺鏡裝置I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標號并省略說明。
[0077]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裝置Ia構成為,代替圖1的內窺鏡2和主體裝置3而分別使用內窺鏡2a和主體裝置3a。內窺鏡2a構成為,代替圖1的致動器15而使用致動器50。并且,主體裝置3a構成為,代替圖1的驅動器單元25而使用驅動器單元25a。
[0078]如圖8所示,在照明光纖14與致動器50之間配置有作為接合部件的套圈51。套圈51為三棱柱,具有與A軸垂直的側面52a、與B軸垂直的側面52b、以及與C軸垂直的側面53c。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在套圈51的大致中心設有對應于照明光纖14的直徑的貫通孔51a,實施中心孔加工,通過粘接劑等固定照明光纖14。
[0079]如圖8所示,致動器50由使照明光纖14的前端在A軸方向上擺動的致動器50a、使照明光纖14的前端在B軸方向上擺動的致動器50b、使照明光纖14的前端在C軸方向上擺動的致動器50c構成。致動器50a~50c分別配置在套圈51的側面52a~52c。
[0080]驅動器單元25a構成為,針對圖1的驅動器單元25追加D/A轉換器34c。驅動器單元25a的信號產生器33根據控制器23的控制,將在圖8的A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前端的驅動信號輸出到D/A轉換器34a,將在B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前端的驅動信號輸出到D/A轉換器34b,`將在C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前端的驅動信號輸出到D/A轉換器34c。
[0081]D/A轉換器34a~34c分別將所輸入的驅動信號從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并將其輸出到放大器35。放大器35對所輸入的驅動信號進行放大,并將其輸出到致動器50。具體而言,放大器35將從D/A轉換器34a輸入的驅動信號供給到致動器50a,將從D/A轉換器34b輸入的驅動信號供給到致動器50b,將從D/A轉換器34c輸入的驅動信號供給到致動器50c。由于本實施方式的振動軸數N為3 (奇數:A軸、B軸和C軸),所以,根據上述(式2),供給到致動器50a~50c的驅動信號的信號波形之間的相位差分別為120°。即,對致動器50b供給相對于供給到致動器50a的信號波形偏移120°相位的信號波形,對致動器50c供給相對于供給到致動器50a的信號波形偏移240°相位的信號波形。通過將這些驅動信號供給到致動器50a~50c,呈螺旋狀對照明光纖14的前端進行掃描,從光源單元24射出到照明光纖14的光呈螺旋狀依次照射被檢體。
[0082]驅動器單元25的信號產生器33根據控制器23的控制,輸出用于在期望方向上、例如呈螺旋狀對照明光纖14的前端進行掃描的驅動信號。具體而言,信號產生器33將相對于插入部11的插入軸在左右方向(X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前端的驅動信號輸出到D/A轉換器34a,將相對于插入部11的插入軸在上下方向(Y軸方向)上驅動照明光纖14的前端的驅動信號輸出到D/A轉換器34b。
[0083]D/A轉換器34a和34b分別將所輸入的驅動信號從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并將其輸出到放大器35。放大器35對所輸入的驅動信號進行放大,并將其輸出到致動器15。致動器15根據來自放大器35的驅動信號,使得呈螺旋狀對照明光纖14的前端進行掃描。由此,從光源單元24射出到照明光纖14的光呈螺旋狀依次照射被檢體。
[0084]如上所述,內窺鏡2a將三棱柱的套圈51插入致動器15與照明光纖14之間。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套圈51可以實施高精度的中心孔加工。因此,能夠減薄照明光纖14與套圈41的固定所需要的粘接劑層,能夠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
[0085]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為了減少溫度變化的影響,通過減薄用于固定照明光纖的粘接層,能夠進行照明光纖的穩(wěn)定驅動。
[0086]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和變形例,能夠在不改變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改變等。
[0087]本申請以2011年11月9日在日本申請的日本特愿2011-245690號為優(yōu)先權主張的基礎進行申請, 上述公開內容被引用到本申請說明書、權利要求書和附圖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內窺鏡,其特征在于,該內窺鏡具有: 插入部,其被貫穿插入到活體內; 光學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對所述活體照射照明光; 受光部,其檢測來自所述活體的返回光; 驅動部,其使所述光學元件的自由端擺動;以及 接合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光學元件與所述驅動部之間,具有對應于所述光學元件的直徑的貫通孔, 所述驅動部具有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I側面上的第I驅動部、以及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2側面上的第2驅動部,該第2側面不同于關于所述光學元件的軸方向與所述第I側面點對稱的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學元件由光纖構成, 所述接合部件保持所述光纖,并且,所述貫通孔位于所述接合部件中的近位端和遠位端面的中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是導電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 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是鎳。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是對表面實施了導電膜加工的非導電材料。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是氧化鋯。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是棱柱。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件具有多個側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窺鏡,其特征在于, 所述驅動部是壓電元件。
10.一種內窺鏡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窺鏡裝置具有內窺鏡和主體裝置, 所述內窺鏡具有: 插入部,其被貫穿插入到活體內; 光學元件,其配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對所述活體照射照明光; 受光部,其檢測來自所述活體的返回光; 驅動部,其使所述光學元件的自由端擺動;以及 接合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光學元件與所述驅動部之間,具有對應于所述光學元件的直徑的貫通孔, 所述主體裝置具有控制部,該控制部生成輸出到所述內窺鏡的所述驅動部的驅動信號,所述驅動部具有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I側面上的第I驅動部、以及配置在所述接合部件的第2側面上的第2驅動部,該第2側面不同于關于所述光學元件的軸方向與所述第I側面點對稱的面, 所述控制部生成輸出到所述第I驅動部的第I驅動信號和輸出到所述第2驅動部的第2驅動信號,根據振動軸的數量對所述第I驅動信號的相位與所述第2驅動信號的相位之間的相位差進 行控制。
【文檔編號】A61B1/00GK103826523SQ201280044993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9日
【發(fā)明者】吉野真廣, 舟洼朋樹, 島本篤義, 伊賀靖展, 雙木滿 申請人:奧林巴斯株式會社, 奧林巴斯醫(yī)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