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床及其分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能將一部分作為輪椅分離的床及其分離方法。
背景技術:
在護理中,會有將被護理者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的情況或將被護理者從輪椅轉移到床上的情況。這里的被護理者例如是臥床的老人或者病人。這樣的轉移比較困難,轉移時護理者會有腰部疼痛的可能性。因此,提出了使床的一部分自由分開而能將該部分變更為輪椅的床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圖16是以往的床裝置10的立體圖。如圖16所示,床裝置10的床面由側部床板2、中央部床板3、和側部床板4這3塊床板形成。為了形成床面,有必要使如圖16所示為平坦姿勢的輪椅5的中央部床板3,向側部床板2和側部床板4之間的空間3a移動。為此,護理者最初利用旋轉裝置7使機械臂8圍繞其旋轉中心向箭頭7a的方向旋轉,使固定于機械臂8的側部床板4向床主體I的上方升起。此外,護理者在側部床板4向床主體I的上方升起的狀態下,使被護理者乘坐的輪椅5向空間3a移動。在使輪椅5移動到空間3a之后,使側部床板4返回到原來的位置吋,由側部床板2、4和中央部床板3形成床面。如此,能使被護理者從輪椅5容易地轉移到床裝置10。另外,進行與以上的說明相反的步驟,由此可以將被護理者容易地從床裝置10轉移到輪椅5上。需要說明的是,關于用作肘托的輪椅5的一對柵欄9,在將輪椅5連結到床主體部I吋,從輪椅5調換成床主體部I的插入孔9a、9b,用作床裝置10的護欄。如此,通過使用輪椅5為其一部分的床裝置10,可以減輕護理者在輪椅5和床主體I之間轉移被護理者的勞力。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實開平5-51330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但是,在以往的床裝置10中,與床裝置10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相比,兩旁的柵欄9的長度短。為此,在被護理者活動身體時無法用柵欄9支撐被護理者,被護理者會滑落。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被護理者滑落的可能性低且安全性高的床以及床的分離方法。用于解決技術問題的手段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構成如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床具有第一柵欄、第二柵欄、輪椅和床主體部,上述輪椅在一方側部具有可以裝卸上述第一柵欄的扶手第一安裝部,且在另一方側部具有可以裝卸上述第二柵欄的扶手第二安裝部、
上述床主體部在一方側部具有第一支承部以及第ニ支承部,且在另一方側部具有床柵欄,上述第一支承部具有可以裝卸上述第一柵欄或上述第二柵欄的床第一安裝部,上述第二支承部具有可以裝卸上述第一柵欄或上述第二柵欄的床第二安裝部。另外,本發明的床具有第一柵欄、第二柵欄、輪椅和床主體部,上述輪椅在一方側部具有可以裝卸上述第一柵欄的扶手第一安裝部,且在另一方側部具有可以裝卸上述第二柵欄的扶手第二安裝部,另外,在上述一方側部具有夾著上述扶手第一安裝部而配置的床第一安裝部以及床第二安裝部,上述床主體部在側部具有床柵欄,
上述床第一安裝部以及上述床第二安裝部可以裝卸上述第一柵欄或上述第二柵欄。另外,本發明的上述床的分離方法,具有將上述第二柵欄從上述床第二安裝部卸下井向上述扶手第二安裝部安裝的第一扶手形成步驟、和將上述第一柵欄從上述床第一安裝部卸下井向上述扶手第一安裝部安裝的第二扶手形成步驟。發明效果本發明可以提供被護理者滑落的可能性低且安全性高的床以及該床的分離方法。
本發明的特征,由有關附圖的優選實施方式的下列記述而明確。其附圖如下所示圖IA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分離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IB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連結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IC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輪椅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的第一柵欄的側視圖;圖3A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的床狀態下的第一柵欄的正視圖;圖3B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的輪椅狀態下的第一柵欄以及第ニ柵欄的正視圖;圖4A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方法的流程圖;圖4B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方法的流程圖;圖5A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連結時的床的俯視圖;圖5B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一俯視圖;圖5C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二俯視圖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三俯視圖;圖5E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分離時的床的俯視圖;圖5F是用于對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連結時的床的俯視圖;圖5G是用于對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一俯視圖; 圖5H是用于對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二俯視圖;圖51是用于對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三俯視圖;圖5J是用于對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分離時的床的俯視圖;圖6A是用于對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連結時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6B是用于對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床主體部下降時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6C是用于對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下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7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卡止狀態的床的俯視圖;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分離時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9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的底面圖;圖10是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卡止狀態的床的俯視圖;圖IlA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在折疊時的第一柵欄的側視圖;圖IlB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在擴展時的第一柵欄的側視圖;圖12是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床的主要部分側視圖;圖13A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在收納時的第一柵欄的側視圖;圖13B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在拉出時的第一柵欄的側視圖;圖14是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床的主要部分側視圖;圖15A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分離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15B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連結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15C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輪椅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16是以往的床的立體圖;圖17A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分離狀態的床的立體圖17B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輪椅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18A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從連結到稍微分離時(第一分離步驟S01)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B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床主體部下降時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C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下的床的部分截面圖;
圖18D是圖18C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圖;圖18E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解除中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F是圖18E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圖;圖18G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解除后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H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開始連結過程中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1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開始連結過程中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J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過程中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K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下的床的部分截面圖;圖18L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卡止狀態下的床的部分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加以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對相同構成要件附加相同符號,也會有省略說明的情況。另外,為了使附圖容易理解,示意性地示出各自的主要構成要件。另外,為了使各自的附圖的對應關系明確,在附圖中適當圖示出XYZ軸。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使用床的人稱為被護理者(例如,臥床的老人或病人等),輔助被護理者使用床的人稱為護理者。(第一實施方式)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是可以分離出輪椅且將從輪椅抽取的扶手(一對柵欄)并排安裝于床的一側而用作護欄的床。即,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的一對柵欄,在椅子姿勢C (圖IC所示的輪椅14的姿勢)時用作扶手,在床狀態B (圖IB所示的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合體后的狀態)時用作一方側的護欄。需要說明的是,床的另一方側的護欄始終并排于床上。另外,之所以能夠從床分離出輪椅,是為了從床向輪椅的轉移作業變得容易,其詳細內容如后所述。圖IA以及圖IB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床11進行說明的圖。圖IA是分離狀態的床11的立體圖。圖IB是連結狀態的床11的立體圖。如圖1A、圖IB所示,床11具有第一柵欄12、第二柵欄13、輪椅14、床主體部15。如圖2所示,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分別是在長方形的板狀支承體41的下部突出有2根支柱部44的結構,圖2內容如后詳所述。 輪椅14在一方側部(例如,圖IA的面前側的側部)的中央部具有一對扶手第一安裝部21。一對扶手第一安裝部21可以將第一柵欄12作為扶手加以安裝,且可以按照能卸下的方式裝卸第一柵欄12。關于ー對扶手第一安裝部21,作為一例,由可以裝卸第一柵欄12的2根支柱的下端部的插入孔構成。另外,該輪椅14在另一方側部(例如,圖IA的里側的側部)的中央部具有ー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 (參照圖6A 圖6C以及圖7等)。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可以將第二柵欄13作為扶手加以安裝,且可以按照能卸下的方式對其進行裝卸。關于ー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作為一例,由可以裝卸第二柵欄13的2根支柱的下端部的插入孔構成。在輪椅14作為床11的一部分使用時,如圖IA以及圖IB所示,是輪椅14上面平的平坦姿勢F。但是,在輪椅14以單體被使用時,如圖IC所示,輪椅14通過靠背14a升起且支承腳的部位14c下降而變形為椅子姿勢C,作為輪椅加以使用。在輪椅14以單體被使用時,第一柵欄12安裝于扶手第一安裝部21,且第二柵欄13安裝于扶手第二安裝部22。此外,安裝于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分別用作輪椅14的扶手(肘托)。床主體部15在一方側部(例如,圖IA的面前側的側部)各有一個向側方突出的第一支承部31以及第二支承部32。該床主體部15的第一支承部31以及第二支承部3用于在連結狀態下對輪椅14進行支承。另外,床主體部15在另一方側部(例如,圖IA的里側的側部)具有2個床柵欄
33。該2個床柵欄33在使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時以及使輪椅14與床主體部15連結時是固定的狀態,而不會卸下。第一支承部31在前端(床主體部15的寬度方向的外側端部)具有ー對床第一安裝部34。ー對床第一安裝部34用于將第一柵欄12作為床用柵欄按照可以安裝且可以卸下的方式加以裝卸。關于ー對床第一安裝部34,作為一例,由可以裝卸第一柵欄12的2根支柱的下端部的插入孔構成。第二支承部32在前端(床主體部15的寬度方向的外側端部)具有ー對床第二安裝部35。ー對床第二安裝部35用于將第二柵欄13作為床用柵欄按照可以安裝且可以卸下的方式加以裝卸。關于ー對床第二安裝部35,作為一例,由可以裝卸第二柵欄13的2根支柱的下端部的插入孔構成。在這里,將床主體部15的第一支承部31和第二支承部32之間的空間作為收納空間G。在從分離狀態成為連結狀態時,使輪椅14的扶手第二安裝部22與該收納空間G相面對,按照向收納空間G內插入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方式,使輪椅14在床主體部15的寬度方向上接近,連結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在如此進行連結時,扶手第一安裝部21與扶手第二安裝部22 —祥配置在收納空間G內,所以床第一安裝部34和床第二安裝部35變得向扶手第一安裝部21側突出。此時,扶手第一安裝部21配置于床第一安裝部34和床第二安裝部35之間。通過如此構成,在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相連結的狀態(即,圖IB所示的床狀態B)下,第一柵欄12的2根支柱的下端部被安裝于ー對床第一安裝部34的插入孔,同時第二柵欄13的2根支柱的下端部被安裝于ー對床第二安裝部35的插入孔。其結果,在床狀態B下,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并排于床11的ー側(單側)。通過該構成,可以在安裝有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床11的側面,縮小在2個柵欄12、13之間形成的沒有柵欄存在的空間(床11的ー側的中央間隙)。由此,即便臥在床11的被護理者朝向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活動身體,被護理者的上半身側或下半身側也會被第一柵欄12或第二柵中的至少一方支撐,而從床11上滑落的可能性變低。也就是說,通過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提供可以分離為輪椅14且安全性高的床11。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各柵欄的長度L,是相對于床11的長度方向的全長為1/3以上且低于1/2的長度。只要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各柵欄的長度L相對于長度方向的全長為1/3以上,可以在床狀態B下作為用于防止人的滾落的床用柵欄。另外,只要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各柵欄的長度L相對于長度方向的全長低于1/2,則在構成上可以作為床用柵欄加以設置。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床11的長度方向的全長為190cm,所以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各柵欄的長度L為70cm。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在床11的一側并排配置,使床11是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容易調換的構成。例如,在護理者從圖IA的狀態向圖IB的狀態調換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時,護理者沒有必要在床11的兩側移動,護理者可以從床11的一側調換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具體而言,輪椅14的床墊寬度Wl (參照圖1B)例如為50cm左右,所以通過護理者伸手,就不從輪椅14的扶手第一安裝部21側進行移動而拔出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將其安裝于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與此相對,在不使用第一實施方式的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情況中,難以將第二柵欄13安裝于床主體部15的另ー側15b。具體而言,床主體部15的床墊寬度W2(參照圖1B)例如為50cm左右,床11的寬度例如為IOOcm左右,因此在不使用第一實施方式的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情況下,需要覆蓋在被護理者的身體上,從ー側向深達IOOcm的位置調換柵欄。為此,在不使用第一實施方式的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情況下,護理者需要繞到床主體部15的另ー側15b進行安裝。如果需要這樣的動作,護理者的勞カ和作業時間増加。如此,通過將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并排于床11的ー側15a,護理者沒有必要繞著床11在兩側來回走來走去。由此,通過將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并排于床11的ー側(單側)15a,可以削減護理者的勞力,縮短作業時間。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12的側視圖。圖3A以及圖3B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12的正視圖(安裝于輪椅14時從側方觀察第一柵欄12時得到的圖)。如圖2、圖3A以及圖3B所示,第一柵欄12具有支承體41、扶手部42、和板部(板部)43。支承體41是下端具有2個支柱部44的構件。支承體41例如可以對鐵管進行加工而形成。扶手部42是設置于支承體41的上部且僅在支承體41的一面向側方突出的長方體形狀的構件。板部43是設置干支承體41并覆蓋支承體41的表面的長方形的板狀的構件。另外,作為板部43,也可以使用布狀的構件來代替板狀的構件。另外,板部43并非必需,可以根據需要來設置。在這里,使扶手部42的寬度dl比支承體41的寬度d2寬。之所以使扶手部42的寬度dl比支承體41的寬度d2寬,是因為要擴大載置被護理者的肘的面積。作為一例,寬度dl為18 25mm左右,寬度d2為45 70mm左右。支承體41是將金屬管彎曲成括號形狀(“]”形狀)而構成的。在這里,在支承體41的金屬管和金屬管之間有空間(間隙)12a存在,該空間12a殘留上部的間隙而由板部43從外側塞住。在未由板部43塞住的情況下,空間12a増大到手臂可以進入支承體41的金屬管和金屬管之間的程度。在被護理者的手臂進入空間12a的狀態下,護理者對此沒有注意到而抬高后背時,存在被護理者手臂被夾而發生骨折的危險。但是,通過用板部43塞住殘留上部的間隙空間12a,可以防止這樣的事態。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空間12a的上部的間隙為手臂進不去的程度的間隙(例如,25 35mm左右)。通過為該種程度的間隙,在第一柵欄12裝卸時,護理者等可以握住扶手部42,轉移作業變得容易。 另外,通過用透明的塑料板構成板部43,即便被護理者橫臥于床11上也不會縮小被護理者的視野,就被護理者而言是可以放心舒服使用的床11。另外,為了緩和被護理者接觸時的沖擊,會有由布構成板部43的情況、或者由金屬或塑料網構成板部43的情況。第一柵欄12的各支柱部44插入到扶手第一安裝部21或床第一安裝部34的各插入孔。在各支柱部44的中間部固定有制動器44a,比制動器44a靠下側的支柱部44被插入到扶手第一安裝部21或床第一安裝部34的插入孔內,制動器44a接觸插入孔周圍,決定各支柱部44的下端位置。需要說明的是,使用圖2、圖3A以及圖3B對第一柵欄12進行說明,但第二柵欄13也與第一柵欄12相同,具有支承體41、扶手部42和板部43。不過,第二柵欄13的扶手部42的突出方向與第一柵欄12相反,是在將第二柵欄13安裝于輪椅14時成為外側的方向(參照圖3B)。即,關于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扶手部42的突出方向,不管是床狀態B還是輪椅狀態(椅子姿勢)C,都是成為外側的方向(遠離床的方向)。由于扶手部42的突出方向是外側,所以在將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插入扶手第一安裝部21以及扶手第二安裝部22時,床墊部61和扶手部42不會相互干渉。為此,即便像第一實施方式那樣是在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設置有扶手部42的構成,也可以進行輪椅14的姿勢變更。接著,對用于連結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的裝置進行說明。如圖IA以及圖IB所示,床主體部15具有床墊部51、床部52、床基座部53、ー對升降部54、引導部55、和連結裝置部56。床部52對床墊部51進行支撐。床基座部53對床部52進行支撐。一對升降部54對床基座部53進行支撐,且配置于頭側和腳側。引導部55與床基座部53連結,且將輪椅14向連結位置引導。連結裝置部56與床基座部53連結。床基座部53具有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以及中央支承部53a。升降部54作為床主體部15的升降機的一例發揮功能,例如,具有按照使床基座部53整體在上下方向上平行移動的方式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伸縮的聯桿裝置、和與聯桿裝置的聯桿連結并通過旋轉軸的正反旋轉而使聯桿裝置伸縮的升降用馬達而構成。在床基座部53的位置上升時,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與連結裝置部56接觸,由連結裝置部56支承椅子基座部63。另ー方面,床基座部53的位置下降時,連結裝置部56離開椅子基座部63,解除連結裝置部56對椅子基座部63的支承。連結裝置部56配置于床主體部15的第一支承部31以及第二支承部32之間的收納空間G的中央部。引導部55由具有傾斜面55a的板狀構件構成。引導部55在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連結時,將接觸傾斜面55a的椅子基座部63引導到收納空間G內。需要說明的是,在床主體部15具備未圖示的、公知的后背抬高用直動致動器以及膝抬高用直動致動器,在床墊部51上的后背抬高動作以及膝抬高動作獨立進行。即,床11在連結狀態下以電動護理床發生功能。輪椅14具有床墊部61、椅子部62、椅子基座部63、和4個腳輪64。椅子部62對床墊部61進行支撐,且可以變更為座位姿勢(椅子姿勢)C以及平坦姿勢F。椅子基座部·63對椅子部62進行支撐。4個腳輪64可以使椅子基座部63自由移動。需要說明的是,椅子基座部63的一部分是扶手第一安裝部21以及扶手第二安裝部22。在將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連結的情況下,首先,如圖IB所示,使輪椅14向床主體部15的作為連結位置的收納空間G移動。在這樣的狀態下,使床主體部15的升降部54上升時,輪椅14連結于床主體部15。此時,4個腳輪64從設置有床主體部15的地板面上浮。需要說明的是,床主體部15可以被支承成能通過未圖示的帶剎車的4個腳輪在地板面移動,還可以由簡單的4個支柱固定配置于地板面。接著,對輪椅14的分離方法、即從床主體部15分離輪椅14的方法進行說明。圖4A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14從床11的分離方法的流程圖。圖5A 圖5E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14從床11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圖。圖5A是連結時的床的俯視圖。圖5B是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一俯視圖。圖5C是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二俯視圖。圖5D是卡止狀態的床11的第三俯視圖。圖5E是分離時的床11的俯視圖。使用圖4A以及圖5A 圖5E對輪椅14的分離方法進行說明。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配置成在床狀態B下扶手部42向外側突出(參照圖3A)。通過該配置,沒有床墊部51、61和扶手部42的干渉,床11可以變更姿勢。在圖5A的狀態下,在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和床墊部61之間形成有間隙GAl0另外,被護理者70假定臥于床墊部51、61的中央附近。在這樣的床狀態B下,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安裝于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輪椅14的床墊部61可以接觸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為此,輪椅14無法從床主體部15分離,成為卡止狀態。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對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按照被護理者70僅臥于輪椅14側的床墊部61的方式,通過護理者或被護理者70自身的動作,來變更被護理者70的躺臥位置。然后,護理者對操作開關進行操作等,驅動2個升降部54,使床主體部I 5的2個升降部54下降。于是,連結裝置部56的位置與床基座部53 —起下降,連結裝置部56離開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在該狀態下,使輪椅14沿著床主體部15的寬度方向向離開床主體部I 5的方向移動,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和床墊部61之間的間隙GAl消失,輪椅14的床墊部61抵到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無法進一歩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也就是說,床狀態B中,床墊部61離開床墊部51時,如圖5B所示,在床墊部51和床墊部61之間形成間隙GA2,通過床墊部61隱藏的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安裝部(插入孔23)在該間隙GA2內露出。如此,進行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I 5拉出的第一分離步驟SOl (參照圖4A)。由此,如圖5B所示,在床墊部51和床墊部61之間的間隙GA2內出現ー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孔23。需要說明的是,在床狀態B下,在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和輪椅14的床墊部61之間存在間隙GAl時,有護理者或被護理者70的手指被夾等危險。為了防止其發生,也優選在用作床11時不形成間隙GA1,在使床主體部15下降以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時,在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和輪椅14之間形成間隙GA1。接著,如圖5C所示,護理者將第二柵欄13從床第二安裝部35卸下,將該第二柵欄13向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安裝。該作業是第一 扶手形成步驟S02(參照圖4A)。此時,護理者按照第二柵欄13的扶手部42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將第二柵欄13設置于扶手第二安裝部22 (參照圖3B)。接著,如圖所示,護理者將第一柵欄12從床第一安裝部34卸下,將該第一柵欄12向扶手第一安裝部21安裝。該作業是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參照圖4A)。此時,護理者按照第一柵欄12的扶手部42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將第一柵欄12設置于扶手第一安裝部21 (參照圖3B)。在通過護理者將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安裝于扶手第一安裝部21以及扶手第二安裝部22時,輪椅14相對于床主體部15的卡止被解除,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的第二分離步驟S04成為可能。此外,護理者如圖5E所示進行第二分離步驟S04,將輪椅14分離。通過按照以上的步驟順序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降低被護理者70落下的危險性,可以提供安全性高的床11。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在使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時,在將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裝配于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狀態下,無法將輪椅14分離。另外,通過在扶手第一安裝部21以及扶手第二安裝部22各自的安裝部安裝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在輪椅14的兩旁設置可以防止滾落的柵欄。如此,第一實施方式的床11是被護理者70滑落的危險性少的床。另外,通過在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附近設置扶手第一安裝部21以及扶手第二安裝部22,即便在護理者改變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安裝位置的狀態下,也可以護理者不會離開床11地進行作業。為此,第一實施方式的床11,使護理者可以邊識別被護理者70的狀態邊進行作業,是可以降低被護理者70落下的危險性的床。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上的說明中,在第一扶手形成步驟S02后進行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但也可以在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后進行第一扶手形成步驟S02。如此在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后進行第一扶手形成步驟S02的情況下,始終在扶手第一安裝部21側有第ー柵欄12或第二柵欄13的至少一方存在。由此,如此在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后進行第ー扶手形成步驟S02的情況下,也可以降低被護理者70落下的危險性。需要說明的是,關于第一柵欄12或第二柵欄13的安裝位置的變更,可以先進行任何ー個變更。即,以上的說明中,第一柵欄12和第二柵欄13可以改換。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扶手形成步驟S02后進行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的情況下,護理者可以站在扶手第一安裝部21的附近將第二柵欄13向扶手第二安裝部22安裝。為此,當在第一扶手形成步驟S02后進行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吋,對于護理者而言成為便利性優異的方法。需要說明的是,當可以在床狀態B下將第一柵欄12或第二柵欄13安裝于扶手第ニ安裝部22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第一分離步驟S01。需要說明的是,在將輪椅14連結于床主體部15時,只要進行與分離步驟順序相反的動作即可。(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 圖18A、圖18B、圖18C、圖18E、圖18G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從床主體部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床的部分截面圖(與圖IB的A-A線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截面圖)。圖18D和圖18F分別是圖18C和圖18E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圖。圖18H 圖18L是用于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涉及的輪椅向床主體部的連結進行說明的床的部分截面圖(與圖IB的A-A線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截面圖)。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成為卡止裝置以及第一、第二柵欄的支柱部比前述的第ー實施方式更具體的結構。具體而言,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中,代替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由支柱部44使卡止突起57下降,而是用其前端形狀為圓形形狀的支柱部44U使卡止突起57下降。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中,相對于在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卡止突起57和凸部65接觸而卡止,而由卡止突起57和水平方向上配置的U字形的卡合構件65U進行卡止。以下,對于第一實施方式的具體例進行說明與前述的實施方式I不同的部分。在使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時,按照圖18A、圖18B、圖18C、圖18E、圖18G的順序進行動作。首先,如圖18A所示,與床主體部15連結的狀態(床狀態B)的輪椅14的床墊部61、和床主體部15的床墊部51等高。在為了將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分離而通過升降部54使連結裝置部56下降時,成為圖18B所示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在通過護理者對第一柵欄12的手握等使輪椅14向從床主體部15拉開的方向移動時,如圖18C以及圖I 8D所示,卡止突起57和U字形的卡合構件65U被卡止,無法進ー步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該狀態是圖4A的第一分離步驟S01。接著,如圖18E所示,護理者將第二柵欄13向扶手第二安裝部22安裝。該作業是圖4A的第一扶手形成步驟S02。如圖18E以及圖18F所示,在第二柵欄13的支柱部44U進入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槽23U時,第二柵欄13被扶手第二安裝部22固定,且支柱部44U的下端貫通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槽23U而從插入槽23U的下方突出,將卡止部57壓向下方。卡止部57被支柱部44U的下端按壓,對在卡止部57和卡止部收納凹部58之間存在的彈簧56b進行按壓,而收納于卡止部收納凹部58中。通過卡止部57收納于卡止部收納凹部58中,在U字形的卡合構件65U的水平方向上沒有卡止部57存在(換言之,U字形的卡合構件65U和卡止部57的卡止被解除)。其結果,護理者可以在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的方向(圖18G的右向)上將輪椅14大幅度拉開。即,卡止突起57和U字形的卡合構件65U的卡止被解除。接下來,在進行了圖4A的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之后,為了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進行圖4A的第二分尚步驟S04。相反,在使輪椅14連結于床主體部15吋,按照圖18H 圖18L的順序使其動作。首先,如圖18H以及圖181所示,在輪椅14接近床主體部15時,扶手第二安裝部22以及U字形的卡合構件65U接觸卡止突起57的傾斜面57a,克服彈簧56b的作用カ而將卡止突起57按向下方。然后,通過進一歩使輪椅14移動至床主體部15內的深部,如圖18J所示,U字形的支柱部44U的下端接觸卡止突起57的傾斜面57a,克服彈簧56b的作用カ而將卡止突起57進ー步按向下方。接著,將第二柵欄13從扶手第二安裝部22拔出后向床第二安裝部35安裝。此時,通過將第二柵欄13從扶手第二安裝部22拔出,已按下卡止突起57的U字形的支柱部44U不存在,所以在彈簧56b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卡止突起57上升。其結果,如圖18K所示,卡止突起57的上端接觸插入槽23U周圍的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下面。接著,在通過升降部54使連結裝置部56上升時,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與床基座部53 —起上升,4個腳輪64離開地板面,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被連結裝置部56支承,輪椅14的床墊部61、床主體部15的床墊部51變成等高,如圖18L所示,成為與床主體部15連結的狀態(床狀態B)。 最后,按照使床墊部51和床墊部61之間的間隙GA2消失的方式,進ー步輪椅14被按向床主體部15側而移動時,連結完成。(第二實施方式)圖6A、圖6B、以及圖6C是用于對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圖。圖6A是床主體部15的輪椅14的連結時床11的連結裝置部56的部分截面圖(與圖IB的A-A線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截面圖)。圖6B是床主體部15下降時床11的部分截面圖(與圖IB的A-A線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截面圖)。圖6C是卡止狀態下的床11的部分截面圖(與圖IB的A-A線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截面圖)。圖7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卡止狀態的床11的俯視圖。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分離時的床11的部分截面圖(與圖IB的A-A線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截面圖)。以下,參照附圖對第二實施方式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如圖6A 圖6C、圖7、以及圖8所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床11的特征在于,在連結裝置部56以及椅子基座部63具有將輪椅14相對于床11的卡止加以解除的卡止解除裝置60。該卡止解除裝置60通過將第二柵欄13安裝于扶手第二安裝部22來解除輪椅14的卡止。該卡止解除裝置60,由卡止部收納凹部58內的彈簧56b以及卡止突起57、和椅子基座部63的作為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卡止端部(卡止構件)的一例的凸部65構成。卡止突起57配置于連結裝置部56的第二安裝部用卡合部56c的卡止部收納凹部58內。該卡止突起57通過作為弾性部的一例發揮功能的彈簧56b在向上方突出的方向上被加力,且被防脫而配置。在這里,第二安裝部用卡合部56c是指輪椅14與床主體部15連結時位于椅子基座部63的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下方的連結裝置部56的一部分。在卡止突起57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輪椅14的連結方向(與拉開方向相反的方向)向斜上方傾斜的傾斜面57a。卡止突起57的上端可以在作為輪椅14的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底面的椅子基座部63的下面滑動,且可以與凸部65卡止。
凸部65配置于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孔23的外側周邊部,比椅子基座部63的下面向下方突出。該凸部65這樣設置能夠使卡止突起57和凸部65進行卡止。凸部65構成為在輪椅14連結時卡止突起57位于插入孔23的下方。另外,在輪椅14分離時,插入到插入孔23內的第二柵欄13的支柱部44貫通插入孔23,支柱部44克服彈簧56b的作用力,進ー步向下按壓卡止突起57,可以解除卡止突起57和凸部65的卡止。關于將輪椅14與床主體部15連結時的卡止解除裝置60的動作,使用圖6A 圖6C進行說明。首先,使輪椅14朝向床主體部15移動,凸部65通過卡止突起57時,被凸部65臨時壓入到卡止部收納凹部58內的卡止突起57在彈簧56b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從卡止部收納凹部58內向上方突出(參照圖6C)。在卡止突起57上形成有傾斜面57a,因此在輪椅14連結吋,凸部65可以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通過卡止突起57。在該狀態下,進ー步使輪椅14朝向床主體部15移動間隙GA2的距離吋,卡止突起57的上端在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 的下面滑動,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的間隙GA2消失(參照圖6B)。然后,在用升降部54使床基座部53上升時,床墊部51和床墊部61變平坦,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被連結(參照圖 6A)。接下來,關于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時的卡止解除裝置60的動作,使用圖6A 圖6C進行說明。如圖6A所示,在連結于床主體部15的狀態(床狀態B)下,輪椅14的床墊部61和床主體部15的床墊部51等高。S卩,床墊部61和床墊部51密接。在為了分離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而通過升降部54使床基座部53下降時,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連同床基座部53 —起下降,4個腳輪64與地板面相接,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離開連結裝置部56。此外,如圖6B所示,在由4個腳輪64借助椅子基座部63支承的床墊部61和由床基座部53支承的床墊部51之間產生高低差。椅子基座部63離開連結裝置部56且4個腳輪64在地板面接地,因此,護理者可以使輪椅14在從床主體部15拉開的方向上離開相當于間隙GAl的量。此時,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向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下方突出的凸部65抵到連結裝置部56的卡止部57而被卡止,由此無法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規定的距離(即,間隙GAl量)以上。將凸部65抵到卡止部57而被卡止的狀態(即,卡止狀態)示于圖6C。護理者在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直至凸部65抵到卡止部57而被卡止時,如圖6C所示,從床墊部61和床墊部51之間的間隙GA2顯現出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孔23。圖7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卡止狀態下的床11的俯視圖。如圖7所示,在卡止狀態下,從床墊部61和床墊部51之間的間隙GA2顯現出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孔23。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在這樣的卡止狀態下,護理者將第二柵欄13從床第二安裝部35向扶手第二安裝部22調換。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分離時的床11的部分截面圖(與圖IB的A-A線的部分相當的部分的截面圖)。如圖8所示,第二柵欄13的支柱部44分別進入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孔23時,第二柵欄13被扶手第二安裝部22固定。與此同時,各支柱部44的下端貫通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插入孔23而從插入孔23的下方突出,將卡止部57壓向下方。卡止部57被支柱部44的下端按壓,對在卡止部57和卡止部收納凹部58之間存在的彈簧56b進行按壓,被收納于卡止部收納凹部58中。通過卡止部57收納于卡止部收納凹部58中,卡止部57不再位于凸部65的水平方向(換言之,凸部65和卡止部57的卡止被解除)。其結果,護理者可以在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的方向(圖8的左向)上將輪椅14大幅度拉開。如此,第二實施方式的床主體部15具有能使輪椅14為卡止狀態的連結裝置部56。另外,使輪椅14為卡止狀態的連結裝置部56,在第二柵欄13被安裝于扶手第二安裝部22時,解除輪椅14的卡止。在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作為使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時的卡止部,使用了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不過,也根據狀況考慮在未將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插入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狀態下,護理者要從床主體部15分離輪椅14。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構成中,在使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時,如果在輪椅14的床主體部15側沒有第二柵欄13則無法分離。由此,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構成中,在分離輪椅14時,在輪椅14的床主體部15側必然存在用于防止滾落的柵欄。為此,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構 成中,在使輪椅14分離時,即便被護理者70的身體通過慣性力滑向床主體部15的方向,也可以由第二柵欄13來支撐被護理者70的身體。如此,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構成中,被護理者70不會向輪椅14側以及床主體部15側滑落,進而可以提供安全性高的床11。另外,如前所述,卡止部57的上端部的輪椅14側成為傾斜面57a,因此在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連結時,凸部65和卡止部57的傾斜面57a相抵接時,卡止部57克服彈簧56b的作用力被向下按壓,卡止部57被收納于卡止部收納凹部58內。由此,在連結輪椅14時,輪椅14不會被卡止部57阻礙而可以連結。(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作為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的分離方法,不限于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方法,可以是如下所示的方法。圖4B是第一以及第ニ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14從床11的分離方法的流程圖。在該變形例中,示出最初不形成間隙GA2而使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分離的方法。圖5F 圖5J是用于對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輪椅14從床11的分離進行說明的圖。圖5F是連結時的床的俯視圖。圖5G是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一俯視圖。圖5H是卡止狀態的床的第二俯視圖。圖51是卡止狀態的床11的第三俯視圖。圖5J是分離時的床11的俯視圖。使用圖4B以及圖5F 圖5J對輪椅14從床11的分離方法進行說明。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在床狀態B下配置成扶手部42向外側突出(參照圖5F)。該狀態與圖5A的狀態相同,輪椅14成為被床主體部15卡止的狀態。接著,如圖5G所示,護理者將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分別從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卸下,僅將第一柵欄12向扶手第一安裝部21上安裝。該作業是圖4B的第一扶手形成步驟S02。此時,護理者按照第一柵欄12的扶手部42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第一柵欄12。通過由護理者站立于床11的一方側進行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卸下以及第ー柵欄12的安裝作業,由此護理者可以防止被護理者70從床11的一方側滾落。接著,按照如圖5H那樣被護理者70僅臥于作為輪椅側的床墊部61的方式,由護理者或被護理者70自身的動作來變更被護理者70的躺臥位置。然后,護理者利用升降部54使床基座部53下降,由此連結裝置部56離開輪椅14的椅子基座部63。在該狀態下,已握住第一柵欄12的護理者,使輪椅14沿著床主體部15的寬度方向向從床主體部15拉開的方向移動時,卡止突起57和凸部65被卡止,在床墊部51和床墊部61之間形成間隙GA2 (參照圖5H)。此外,在該間隙GA2內露出由床墊部61隱藏的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安裝部(插入孔23)。該作業是圖4B所示的第一分離步驟SOI。接著,如圖51所示,護理者將第二柵欄13向一對扶手第二安裝部22安裝。該作業是圖4B的第二扶手形成步驟S03。此時,護理者按照第二柵欄13的扶手部42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將第二柵欄13設置于扶手第二安裝部22。由此,卡止突起57和凸部65的卡止被解除,將輪椅14從床主體部15拉開的第二分離步驟S04成為可能,而進行第二分離步驟S04(參照圖5J)。
需要說明的是,在將輪椅14與床主體部15連結時,只要進行與分離步驟順序相反的動作即可。通過像該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那樣,可以在護理者手持第一柵欄12或第二柵欄13的狀態下,邊牽拉第一柵欄12或第二柵欄13邊使輪椅14分離或合體。如此,通過成為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護理者可以容易地使輪椅14分離或合體。(第三實施方式)圖9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12的底面圖。圖10是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卡止狀態的床11的俯視圖。以下,參照附圖對第三實施方式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如圖9以及圖10所示,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床11的特征在于,插入孔23的形狀、與代替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的支柱部44而采用的支柱部75的截面形狀雙方具有方向性。通過使插入孔23的形狀和支柱部75的截面形狀雙方具有方向性,第一柵欄12以及第ニ柵欄13各自的扶手部42能夠使突出的一側始終朝向床11的外側。在扶手第一安裝部21、扶手第二安裝部22、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分別形成有插入孔72。該插入孔72為相對于其中心非點対稱的形狀,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的支柱部75的截面形狀也與插入孔72的形狀相同。例如,使插入孔72的形狀如圖10所示為D字形(是正方形外側的ー邊為圓弧的形狀)。同樣地,使支柱部75的截面形狀如圖9所示為D字形。此外,第一柵欄12將支柱部75的寬度窄的ー側(圓弧形狀的邊的ー側)作為扶手部42突出的方向。床第一安裝部
34、床第二安裝部35、以及扶手第一安裝部21,分別將插入孔72的寬度窄的ー側(圓弧形狀的邊的ー側)作為床主體部15的相反方向。同樣地,扶手第二安裝部22將插入孔72的寬度窄的ー側(圓弧形狀的邊的ー側)作為輪椅14的相反方向。通過該構成,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一柵欄12,僅在相對于扶手第一安裝部21使扶手部42的突出部位朝向規定的方向的情況下可以插入到插入孔72。如此,通過按照第一柵欄12中的扶手部42的突出方向朝向輪椅14的外側的方式形成插入孔72的形狀,由此護理者在不會弄錯扶手部42的突出方向的情況下將第一柵欄12安裝于扶手第一安裝部21。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上的說明中,對第一柵欄12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對于第二柵欄13,護理者同樣也不會弄錯扶手部42的突出方向。(第四實施方式)
圖IlA以及圖IlB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82的圖。圖IlA是將輔助柵欄部43折疊到支承體84內時的第一柵欄82的側視圖。圖IlB是將輔助柵欄部43從支承體84最大限度擴展到外側時的第一柵欄82的側視圖。以下,參照附圖對第四實施方式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如圖IlA以及圖IlB所示,床11中的第一柵欄82具有支承體84、設置在支承體84的旋轉鉸鏈部85、和以旋轉鉸鏈部85為中心旋轉的輔助柵欄部83。第一柵欄82將作為長方形板狀的板部的輔助柵欄部83,借助旋轉鉸鏈部85按照可以旋轉的方式安裝于方形框狀的支承體84的一個側部支柱而構成。需要說明的是,板部84a配置于支承體84內。此外,在輔助柵欄部83借助旋轉鉸鏈部85折疊到支承體84內的狀態下使輪椅14床與主體部15連結后,以旋轉鉸鏈部85為中心使輔助柵欄部83旋轉,而從支承體84擴展輔助柵欄部83。如此,將輔助柵欄部83和支承體84并排成大致直線狀,可以縮短第一柵欄82和第二柵欄13的間隔。
如此,可以縮小第一柵欄82和第二柵欄13的空間,進而可以提供安全性高的床。圖12是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床11的側視圖。如圖12所示,在將輪椅14與床主體部15連結的情況下,以旋轉鉸鏈部85為中心使輔助柵欄部83旋轉,而使輔助柵欄部83的自由端部與第二柵欄13的側部的支柱的連結部88連結,可以用輔助柵欄部83將第一柵欄82和第二柵欄13連結。通過該構成,輔助柵欄部83被支承體84和第二柵欄13從兩側加以支撐,所以可以牢固地支撐輔助柵欄部83,進而可以提供安全性高的床。需要說明的是,使用第一柵欄82來代替第一柵欄12,使用將旋轉鉸鏈部85的位置配置于第二柵欄側的第二柵欄來代替第二柵欄13。(第五實施方式)圖13A以及圖13B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柵欄92的圖。圖13A是收納時的第一柵欄92的側視圖。圖13B是拉出時的第一柵欄92的側視圖。以下,參照附圖對第五實施方式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如圖13A以及圖13B所示,床11中的第一柵欄92具有方形框狀的支承體94、設置于支承體94的滑動部95、和輔助柵欄部93。輔助柵欄部93與滑動部95卡合,使滑動部95橫向移動。就第一柵欄92而言,輔助柵欄部93借助支承體94的厚度方向的間隙從滑動部95向圖13A的右向移動而如圖13B所示進行擴展、輔助柵欄部93借助支承體94的厚度方向的間隙從滑動部95向圖13B的左向移動而圖13A所示輔助柵欄部93被收納于支承體94的滑動部95內成為可能。此外,在將輪椅14與床主體部15連結之后,將輔助柵欄部93從滑動部95向圖13A的右向拉出,由此可以縮短第一柵欄92和第二柵欄的間隔。如此,第一柵欄92和第二柵欄的空間減小,所以進而可以提供安全性高的床11。圖14是第五實施方式涉及的床11的側視圖。如圖14所示,可以在將輪椅14與床主體部15連結之后,將輔助柵欄部93從滑動部95拉出,連結第一柵欄92和第二柵欄13。通過該構成,輔助柵欄部93通過第一柵欄92的支承體84和第二柵欄13從兩側加以支撐,所以可以牢固地支撐輔助柵欄部93,進而可以提供安全性高的床。需要說明的是,使用第一柵欄92代替第一柵欄12,可以采用使滑動部95的滑動方向相反的第二柵欄代替第二柵欄13。
(第六實施方式)圖15A 圖15C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涉及的床IlA的立體圖。床IlA的特征在于,將床第一安裝部34A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A設置于輪椅14A。以下,參照附圖對第六實施方式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如圖15A 圖15C所示,床IIA具有第一柵欄12、第二柵欄13、輪椅14A、和床主體部15A。床主體部15A在一側具有一對床柵欄33。輪椅14A在一方側部的中央部具有使第一柵欄12裝卸的扶手第一安裝部21,在另一方側部的中央部具有使第二柵欄13裝卸的扶手第二安裝部22。進而,在有扶手第一安裝部21存在的側部的頭側具有使第一柵欄12裝卸的床第一安裝部34A,在有扶手第一安裝部21存在的側部的腳側具有使第二柵欄13裝卸的床第二安裝部35A。·
當在床主體部15A連結輪椅14A時,使扶手第二安裝部22和床主體部15A相面對,將輪椅14A和床主體部15A連結。在第六實施方式中,第一柵欄12安裝于床第一安裝部34A且第二柵欄13安裝于床第二安裝部35A時,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并排于床IlA的一側(單側)。此外,床IlA的一側被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包圍。由此,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的前后的空間變狹窄。為此,即便被護理者朝向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的一側活動身體,也可以用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支撐被護理者的身體,可以提供安全性高的床。另外,在將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分別卸下后加以安裝時,即便不將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置于地板上也能馬上安裝,所以可以高效地進行作業。(第七實施方式)圖17A 圖17B是用于對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涉及的床進行說明的分離狀態的床的立體圖,是輪椅狀態的床的立體圖。該第七實施方式中的床主體部15的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配置位置,與前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床第一安裝部34以及床第二安裝部35的配置位置相比,分別配置在向頭側和腳側錯開的位置。與此同時,該第七實施方式中的輪椅14的扶手第一安裝部21以及扶手第二安裝部22的配置位置,配置在向輪椅14的腳側錯開的位置。如此,床安裝部34、35以及扶手安裝部21、22被配置在錯開的位置,由此,可以增大與輪椅14連結用的空間、即連結裝置部56以及收納空間G。為此,在第七實施方式中,可以穩定地進行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的連結以及分離動作。另外,一對扶手第一安裝部21的配置位置也是配置在向輪椅14的腳側錯開的位置,因此,在輪椅14上安裝柵欄時,成為柵欄向輪椅14的腳側突出的狀態,可以穩定作為輪椅14的扶手。需要說明的是,通過適當組合上述各種實施方式或者變形例中的任意實施方式或者變形例,可以發揮各自具有的效果。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涉及的床及其分離方法,是可以將一部分分離成輪椅的床,有效用作臥床的老人或病人的護理用輪椅和床及其分離方法。本發明參照附圖對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充分記述,但對于熟悉該技術的人來說,自然會進行各種變形或修正。這樣的變形或修正只要未超出基于技術方案的本發明的范圍就應被理解為被本發明所包括。
權利要求
1.一種床,其具有第一柵欄、第二柵欄、輪椅和床主體部,在所述輪椅的一方側部具有能裝卸所述第一柵欄的扶手第一安裝部,并且,在所述輪 椅的另一方側部具有能裝卸所述第二柵欄的扶手第二安裝部,在所述床主體部的一方側部具有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并且,在所述床主體部 的另一方側部具有床柵欄,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能裝卸所述第一柵欄或所述第二柵欄的床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二支承部具有能裝卸所述第一柵欄或所述第二柵欄的床第二安裝部。
2.—種床,其具有第一柵欄、第二柵欄、輪椅和床主體部,在所述輪椅的一方側部具有能裝卸所述第一柵欄的扶手第一安裝部,并且,在所述輪 椅的另一方側部具有能裝卸所述第二柵欄的扶手第二安裝部,另外,在所述一方側部具有 床第一安裝部以及床第二安裝部,所述床第一安裝部以及床第二安裝部之間夾著所述扶手 第一安裝部而配置,在所述床主體部的側部具有床柵欄,所述床第一安裝部以及所述床第二安裝部能夠裝卸所述第一柵欄或所述第二柵欄。
3.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床,其中,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能裝配所述第一柵欄作為所述輪椅的扶手,并且,所述第一柵欄 相對于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能拆卸,所述扶手第二安裝部能裝配所述第二柵欄作為所述輪椅的扶手,并且,所述第二柵欄 相對于所述扶手第二安裝部能拆卸,所述床第一安裝部能裝配所述第一柵欄作為所述床的床用柵欄,并且,所述第一柵欄 相對于所述床第一安裝部能拆卸,所述床第二安裝部能裝配所述第二柵欄作為所述床的床用柵欄,并且,所述第二柵欄 相對于所述床第二安裝部能拆卸。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床,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位于向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側突出的所述第一安裝部的前端,所述第二支承部位于向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側突出的所述第二安裝部的前端。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床,其中,在連結了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的情況下,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配置于所述床第一 安裝部以及所述床第二安裝部之間。
6.如權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床,其中,所述第一柵欄以及所述第二柵欄均具有支承體、和設置于所述支承體的上部且僅在所 述支承體的一面向側方突出的扶手部,在將所述第一柵欄安裝于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且將所述第二柵欄安裝于所述扶手第 二安裝部的情況下,所述第一柵欄的扶手部以及所述第二柵欄的扶手部向所述輪椅的外側 突出,在將所述第一柵欄安裝于所述床第一安裝部且將所述第二柵欄安裝于所述床第二安 裝部的情況下,所述第一柵欄的扶手部以及所述第二柵欄的扶手部向所述床柵欄的相反方 向突出。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床,其中,所述第一柵欄以及所述第二柵欄具有覆蓋所述支承體的表面的板部,在所述扶手部和所述板部之間有間隙。
8.如權利要求1 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床,其中,從所述第一柵欄以及所述第二柵欄的下端延伸的支柱部插入到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 所述扶手第二安裝部、所述床第一安裝部以及床第二安裝部的插入孔中的狀態,是該支柱 部與各個安裝部連結的狀態,所述插入孔是相對于所述插入孔的中心呈非點對稱的形狀,所述支柱部與所述插入孔是相同形狀。
9.如權利要求1 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床,其中,所述床主體部具有用于通過與所述輪椅的凸部接觸而對所述輪椅進行卡止的連結裝置部。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床,其中,所述連結裝置部由卡止突起和支承所述卡止突起的彈性部構成。
11.如權利要求1 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床,其中,所述連結裝置部通過將所述第二柵欄安裝于所述扶手第二安裝部來解除所述輪椅的 卡止。
12.—種權利要求1 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床的分離方法,具有將所述第二柵欄從所述床第二安裝部卸下并向所述扶手第二安裝部安裝的第一扶手 形成步驟、和將所述第一柵欄從所述床第一安裝部卸下并向所述扶手第一安裝部安裝的第二扶手 形成步驟。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床的分離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扶手形成步驟以及所述第二扶手形成步驟之前,使所述輪椅移動,而使所 述扶手第二安裝部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之間露出。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床的分離方法,其中,在相對于所述床主體部卡止所述輪椅的狀態下使所述輪椅移動,而使所述扶手第二安 裝部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之間露出。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床及其分離方法,該床具有第一柵欄(12)、第二柵欄(13)、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所述輪椅(14)在一方側部具有安裝第一柵欄(12)的扶手第一安裝部(21),在另一方側部具有安裝第二柵欄(13)的扶手第二安裝部(22),所述床主體部(15)具有第一支承部(31)以及第二支承部(32),第一支承部(31)在前端具有裝卸第一柵欄(12)或所述第二柵欄(13)的床第一安裝部(34),第二支承部(32)在前端具有裝卸第一柵欄(12)或第二柵欄(13)的床第二安裝部(35),在連結輪椅(14)和床主體部(15)時,使第一柵欄(12)以及第二柵欄(13)并排安裝于床(11)的一側。
文檔編號A61G1/02GK102958484SQ20128000173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6日
發明者塚田將平, 中村徹, 河上日出生, 久米洋平, 下田智大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