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具體是一種將袋式輸液器和普通輸液器集一身的雙插輸液器。
背景技術:
[0002]輸液器被廣泛地用于醫療場所,目前輸液器主要分為袋式輸液器和普通輸液器, 袋式輸液器相比普通輸液器主要是增加了一個分液袋,這樣可以用于藥液瓶大,但輸液量卻小的情況,這樣可以避免藥液浪費等。而普通輸液器則比較適用于輸液量小且藥液瓶中的藥液也少的,這樣可以避免藥液附著在分液袋上造成浪費。由此可見兩者都有著各自的優點,但是又不能兼備兩者的優點,除此之外,現有輸液器對進液速度難以精確掌握,于此同時現有輸液器排氣方法比較耗時,約占整個輸液操作過程的三分之一左右,如病人時間倉促,由于醫護人員縮短操作時間,則可能出現排氣殘留;其次對于初學者不易掌握。因此需要對現有的輸液器進行改進,使之更加完善。 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存之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設計巧妙合理、排氣方便快捷且藥液控制精度高的雙插輸液器。[0004]本實用新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進液機構、第二進液機構、滴斗、精量調節器和輸液針,所述第一進液機構和第二進液機構通過三通件連接在滴斗進液端,滴斗出液端依次與精量調節器和輸液針連通;所述第一進液機構包括第一穿刺器;第二進液機構包括第二穿刺器和分液袋,第二穿刺器出液端連接分液袋進液端,分液袋出液端連通三通件;所述精量調節器包括圓柱狀的上體和下體,上體上設有進液管,下體上設有出液管,上體和下體連接成一體并可相對轉動;所述滴斗內設有與滴斗出液口導管相通的排氣管,排氣管周壁上設有排氣縫。[0005]根據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上體與下體接觸的接觸端A上設有圓弧槽,該圓弧槽一端連通進液管,且圓弧槽從連接進液管的一端到另一端為由深到淺直至深度為零。[0006]根據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刺器出液端還設有空氣過濾器。[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袋上還設有加藥件。[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縫為上寬下窄的結構。[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頂端設有擋液器[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量調節器與輸液針之間還設有藥液過濾器。[0011]本實用新型將普通的流量調節器,換成精量調節器,除了整體外形美觀外,還大幅提高了進液量調節的精準度,更加方便了醫護人員的操作,提高其工作效率。[0012]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適用范圍寬廣、能有降低藥液損耗、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排氣方便快捷、安全性能好,能準確控制藥液流量且實用性較強等優點,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精量調節器結構示意圖[0015]圖3是精量調節器的上體與下體接觸端面的結構示意圖[0016]圖中1-第一穿刺器,2-第二穿刺器,3-分液袋,4-精量調節器,401-上體, 402-下體,403-進液管,404-出液管,405-連接通孔,406-連接桿,407-卡條,408-圓弧槽, 409-防水墊圈;5_加藥件,6-藥液過濾器,7-輸液針,8-空氣過濾器,9-三通件,10-滴斗, 11-排氣管,12-排氣縫,13-擋液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說明。[0018]如圖1所不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包括第一進液機構、第二進液機構、滴斗10、精量調節器4和輸液針7,所述第一進液機構和第二進液機構通過三通件9連接在滴斗10進液端,滴斗10出液端依次與精量調節器4、藥液過濾器6和輸液針7連通。為了便于醫護人員操作,本實用新型在滴斗10與輸液針7之間設置有精量調節器4和藥液過濾器6,具體的是精量調節器4分別連接滴斗10的出液端和藥液過濾器6 的進液端,并控制進入藥液過濾器6的藥液流量,藥液過濾器6的出液端再連通輸液針7。[0019]本實用新型為了更加方便醫護人員的操作,進行快速排氣處理,還在滴斗10內設有與連接滴斗出液口導管相通的排氣管11,排氣管11周壁上設有排氣縫12,且排氣縫 12為上寬下窄的結構(具體的是朝進液口一端的寬度大于朝向出液口的一端,且為逐漸變窄),這樣就會在排氣縫處形成表面張力。[0020]本實用新型為了防止藥液從排氣管11頂端直接滴入排氣管內,從而影響排氣管使用的效果,故還在排氣管11頂端設有擋液器13以防藥液直接滴入排氣管內。[0021]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兩組進液機構,其中第一進液機構為普通輸液器的進液部分,第二進液機構為袋式輸液器的進液部分。[0022]具體的是第一進液機構包括第一穿刺器I和空氣過濾器8,第一穿刺器I的出液端上設置一個空氣過濾器8,然后出液端連接至三通件9。[0023]第二進液機構包括第二穿刺器2、分液袋3,第二穿刺器2出液端依次連接分液袋 3三通件9。本實用新型還在第二穿刺器2的出液口上也設置有一空氣過濾器。為了便于臨時加藥液,本實用新型還在分液袋3的上端設置有加藥件5。[0024]為了便于掛放輸液器,特別是分液袋內裝有藥液時,本實用新型還可在分液袋的上設置一個掛環。[0025]如圖2、3所示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精量調節器包括圓柱狀的上體401和下體 402,上體上設有進液管403,下體上設有出液管404,上體和下體連接成一體并可相對轉動。具體的是所述進液管403沿上體401軸向貫通,且上體401上還設有與下體402連接的連接通孔405。相應地也在下體402上設置于連接通孔配合的連接桿406,并將連接桿 406的上端均勻分割成為兩部分以上的卡條407,這樣卡條407就可以相互向內擠壓,且將卡條407的頂端設置成為倒鉤狀,且直徑大于連接通孔405的直徑。這樣在裝配時,將連接桿406插入連接通孔405并使得卡條407穿過連接通孔,卡條407上的倒鉤穿出連接孔后就牢固地卡在連接通孔頂端的壁上,從而防止被拔出,實現上體和下體連接成一體,且實現上體可以連接桿為中心相對于下體轉動。[0026]本實用新型中上體401與下體402接觸的接觸端A上設有圓弧狀的圓弧槽408, 該圓弧槽408 —端與沿上體401軸向貫通的進液管連通,且連通進液管一端的圓弧槽槽深最深,然后槽深向另一端逐漸變淺直到槽深為零。槽深具體可設置成O. 5CM — 0CM。整個精量調節器裝配好后,圓弧槽408、進液管403和出液管404處于同一圓環上。轉動上體401 后,進液管和出液管完全對齊相通時流量最大,轉動至圓弧槽以外,上體401的下端面將出液管完全封閉時,流量為零,實現關閉作用。本實用新型為了進一步防水,故在下體與上體接觸的接觸端B上設置一個防水墊圈409,且使得出液管404沿下體軸向貫通下體和防水墊圈。[0028]本實用新型為了實現精量調節,首先在上體上設置流量刻度和凸條,流量刻度是根據上體401旋轉的角度計算出來的。[0029]本實用新型配用精量調節器,從而實現了對整個輸液器的進液進行準確的掌控, 更加方便醫護人員。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進液機構、第二進液機構、滴斗、精量調節器和輸液針,所述第一進液機構和第二進液機構通過三通件連接在滴斗進液端,滴斗出液端依次與精量調節器和輸液針連通;所述第一進液機構包括第一穿刺器;第二進液機構包括第二穿刺器和分液袋,第二穿刺器出液端連接分液袋進液端,分液袋出液端連通三通件;所述精量調節器包括圓柱狀的上體和下體,上體上設有進液管,下體上設有出液管,上體和下體連接成一體并可相對轉動;所述滴斗內設有與滴斗出液口導管相通的排氣管,排氣管周壁上設有排氣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上體與下體接觸的接觸端A上設有圓弧槽,該圓弧槽一端連通進液管,且圓弧槽從連接進液管的一端到另一端為由深到淺直至深度為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刺器出液端還設有空氣過濾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袋上還設有加藥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縫為上寬下窄的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頂端設有擋液器。
7.根據權利要求1一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量調節器與輸液針之間還設有藥液過濾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醫療器械中的一種具有精量調節器的自動排氣式雙插輸液器,其包括第一進液機構、第二進液機構、滴斗、精量調節器和輸液針;所述精量調節器包括圓柱狀的上體和下體,上體上設有進液管,下體上設有出液管,上體和下體連接成一體并可相對轉動;所述滴斗內設有與連接滴斗出液口導管相通的排氣管,排氣管周壁上設有排氣縫。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適用范圍寬廣、能有降低藥液損耗、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排氣方便快捷、安全性能好,能準確控制藥液流量且實用性較強等優點,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文檔編號A61M5/14GK202822306SQ20122052857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明者李靜, 董合軍 申請人:成都市新津事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