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止液閥及具有該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液輸血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止液閥及具有該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
背景技術:
輸液器主要用于給病人輸送藥液或血液,其結構主要包括插針、上輸液管、滴斗、下輸液管、調節開關以及注射針。采用上述結構的輸液器給病人進行輸液時,需要醫護人員隨時檢查輸液情況,尤其是在給一些老人或小孩輸液,在剩余藥液不多時,醫護人員則通常不能離開,直至患者輸液完畢將輸液針頭拔出。如果液體已經耗盡,但是輸液針頭還在人體內,那么會由于輸液管內負壓的作用,導致患者的血液向輸液管回流或是空氣通過輸液器進入病人體內,從而對患者造成傷害甚至是死亡。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現有技術中,專利文獻CN202355644U公開了一種自止液式滴斗,所述滴斗上下兩端分別為藥液入口端和藥液出口端,所述滴斗內套裝有一個可隨著滴斗內藥液的增減而升降的止液閥,所述止液閥下端設置有一個具有彈性的止液膜,所述止液膜呈平面,所述止液閥與止液膜之間具有變形空間;所述滴斗內的藥液出口端處凸設有一個止液管,所述止液管具有一個供藥液流出所述滴斗的通孔,所述止液管上端面沿滴斗的橫截面設置。在上述專利文獻中,止液閥的最底面的止液膜與凸設的止液管配合,因止液閥本身很小且很輕,凸設的止液管與止液閥配合很容易使止液閥傾斜,從而使止液閥對止液管的止液作用失效。
實用新型內容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技術中的止液閥與止液管配合時所述止液閥容易發生傾斜,從而對止液管的止液作用失效,進而提供一種更容易對止液管進行止液的止液閥及具有該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止液閥,包括硬膠閥體,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和軟膠底座,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所述軟膠底座和所述硬膠閥體同軸套合,所述軟膠底座的開口與所述硬膠閥體的開口朝向相同。所述硬膠閥體外側壁上成形有突柱。所述突柱的數量為3個且其周向均勻分布。所述硬膠閥體在與所述軟膠底座配合處設置有螺紋。所述硬膠閥體上還成型有限位凸起。所述軟膠底座的封閉端為薄膜。所述限位凸起為柱狀,與所述硬膠閥體同軸設置,所述限位凸起的直徑小于所述硬膠閥體的直徑。具有上述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包括滴斗;連接管,設置在所述滴斗和下輸液管之間,所述連接管一部分向所述滴斗內延伸、一部分向所述滴斗外延伸并與所述下輸液管連接;所述止液閥放置于所述滴斗內,所述軟膠底座的開口端直徑稍大于所述連接管的直徑,所述軟膠底座封閉端對連接管向所述滴斗內延伸的部分的管口進行封閉;所述止液閥外側壁與所述滴斗內側壁形成漏液通道。所述滴斗中部還設置有止擋裝置,所述止擋裝置為三個從滴斗內側壁徑向延伸的突起,三個所述突起圍成一個圓形間隙,所述間隙的直徑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過所述間隙并在所述硬膠閥體封閉端停止。所述硬膠閥體的軸向長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管口至所述止擋裝置的距離。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I)在本實用新型所述止液閥中,所述軟膠底座的開口與所述硬膠閥體的開口朝向相同,因此,使用時,滴斗中的連接管介入所述軟膠底座內,通過軟膠底座的內側壁與所述連接管的外側壁配合,使止液閥在止液時不容易傾斜,進而有效對連接管的出液口進行封閉。(2)在本實用新型所述具有該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中,所述滴斗中部還設置有止擋裝置,和止液閥上成型的限位凸起配合使用用于限定止液閥上升的高度,所述止擋裝置為三個從滴斗內側壁徑向延伸的突起,三個所述突起圍成一個圓形間隙,所述間隙的直徑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過所述間隙并在所述硬膠閥體封閉端停止,即三個突起圍成的間隙限止了止液閥在上升過程中會晃動傾斜,保持止液閥軸線與連接管的軸線重合,進而確保止液閥在下降時對連接管很好的封閉。(3)在本實用新型所述具有該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中,所述硬膠閥體的軸向長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管口至所述止擋裝置的距離,因此,所述止液閥在上浮下降過程中,所述止液閥始終在止擋裝置圍成的間隙中軸向移動,而不會左右晃動,保證止液閥在上浮下降過程中所述軟膠底座的薄膜對準所連接管的管口,而不會有偏移。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止液閥的軸向剖示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止液閥的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具有所述止液閥上浮在輸液輸血點滴裝置中的狀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具有所述止液閥封閉輸液輸血點滴裝置中管口的狀態圖。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止液閥,11-硬膠閥體,12-突柱,13-限位凸起,14-軟膠底座,15-薄膜,16-螺紋,2-滴斗,21-止擋裝置,3-連接管,31-管口。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示為本實施例所述的止液閥I,包括硬膠閥體11和軟膠底座14,其中,所述硬膠閥體11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所述軟膠底座14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所述軟膠底座14和所述硬膠閥體11同軸套合,所述軟膠底座14的開口與所述硬膠閥體11的開口朝向相同,本實施例中所述軟膠底座14的封閉端為薄膜15,所述硬膠閥體11外側壁上成形有突柱12,所述突柱12為3個且周向均勻分布(如圖2所示)。圖3所示為本實施例中所述具有上述止液閥I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包括滴斗2、連接管3和止液閥1,所述連接管3設置在所述滴斗2和下輸液管之間,所述連接管3 —部分向所述滴斗2內延伸、一部分向所述滴斗2外延伸并與所述下輸液管連接;所述止液閥I放置于所述滴斗2內,所述軟膠底座14的開口端直徑稍大于所述連接管3的直徑,所述軟膠底座14封閉端對連接管3向所述滴斗2內延伸的部分的管口 31進行封閉;所述止液閥I外側壁與所述滴斗2內側壁形成漏液通道。進一步,在上述實施的基礎上,本實施例在所述硬膠閥體11在與所述軟膠底座14配合處設置有螺紋16,所述硬膠閥體11上還成型有限位凸起13,所述限位凸起13為柱狀,與所述硬膠閥體11同軸設置,所述限位凸起13的直徑小于所述硬膠閥體11的直徑。進一步,在上述實施的基礎上,本實施例所述滴斗2中部還設置有止擋裝置21,用于限定止液閥I上升的高度。本實施例中設置所述止擋裝置21為三個從滴斗2內側壁徑向延伸的突起,三個所述突起圍成一個圓形間隙,所述間隙的直徑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過所述間隙并在所述硬膠閥體11封閉端停止。所述硬膠閥體11的軸向長度等于所述管口 31至所述止擋裝置21的距離。作為可變換的實施例,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替換設置所述硬膠閥體11的軸向長度大于所述管口 31至所述止擋裝置21的距離(如圖4所示)。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止液閥,包括硬膠閥體(11),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和 軟膠底座(14),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所述軟膠底座(14)和所述硬膠閥體(11)同軸套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軟膠底座(14)的開口與所述硬膠閥體(11)的開口朝向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止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膠閥體(11)外側壁上成形有突柱(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止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柱(12)的數量為3個且其周向均勻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止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膠閥體(11)在與所述軟膠底座(14)配合處設置有螺紋(16)。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止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膠閥體(11)上還成型有限位凸起(13)。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止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軟膠底座(14)的封閉端為薄膜(15)。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止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13)為柱狀,與所述硬膠閥體(11)同軸設置,所述限位凸起(13)的直徑小于所述硬膠閥體(11)的直徑。
8.有權利要求1-7任一所述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包括滴斗(2);連接管(3),設置在所述滴斗(2)和下輸液管之間,所述連接管(3)—部分向所述滴斗(2)內延伸、一部分向所述滴斗(2)外延伸并與所述下輸液管連接;所述止液閥(I)放置于所述滴斗(2)內,所述軟膠底座(14)的開口端直徑稍大于所述連接管(3)的直徑,所述軟膠底座(14)封閉端對連接管(3)向所述滴斗(2)內延伸的部分的管口(31)進行封閉;所述止液閥(I)外側壁與所述滴斗(2)內側壁形成漏液通道。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2)中部還設置有止擋裝置(21),所述止擋裝置(21)為三個從滴斗(2)內側壁徑向延伸的突起,三個所述突起圍成一個圓形間隙,所述間隙的直徑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過所述間隙并在所述硬膠閥體(11)封閉端停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膠閥體(11)的軸向長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管口( 31)至所述止擋裝置(21)的距離。
專利摘要一種止液閥及具有該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其中,止液閥包括硬膠閥體,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和軟膠底座,為一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所述軟膠底座和所述硬膠閥體同軸套合,所述軟膠底座的開口與所述硬膠閥體的開口朝向相同。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技術中的止液閥與止液管配合時所述止液閥容易發生傾斜,從而對止液管的止液作用失效,進而提供一種更容易對止液管進行止液的止液閥及具有該止液閥的輸液輸血點滴裝置。
文檔編號A61M39/22GK202920734SQ201220528370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明者鄭萬章 申請人:鄭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