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植入人體的人工韌帶,尤其是與鈕扣鋼板連接的人工韌帶,具體地,涉及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
背景技術:
目前,全世界臨床應用較多且較為成熟的人工韌帶為法國的LARS人工韌帶,此韌帶以高韌性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為原料。1994年開始應用于臨床,2004年首次在國內成功使用,已通過歐洲CE認證和中國SFDA認證。LARS人工韌帶是由聚合纖維網自身卷繞合攏形成,分為兩邊骨隧道部、中間關節纖維部以及兩端牽引線部。LARS人工韌帶植入骨隧道時,在股骨及脛骨隧道內分別采用一枚金屬螺釘擠壓固定。但是,這種固定方式不僅減少了韌帶與骨隧道的接觸面積,且因螺釘對韌帶的擠壓導致韌帶內部空間減少,影響自體組織長入,遠期骨隧道內螺釘容易發生松動,最終導致人工韌帶的失敗。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LARS人工韌帶不利于韌帶與骨道愈合及固定方式不佳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及其制備方法,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人工韌帶既能連接鈕扣鋼板增加固定的牢固程度,而且更能增加人工韌帶與骨隧道的接觸面積,從而促進韌帶與骨隧道的愈合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包括依次連接的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股骨隧道編織部、關節內自由纖維部、脛骨隧道編織部、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以及牽引線部,其中,在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上設置有股骨端單孔,在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上設置有脛骨端單孔。優選地,在長軸方向上,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的長度為5mm,所述股骨隧道編織部的長度為20mm,所述關節內自由纖維部的長度為30mm,所述脛骨隧道編織部的長度為20mm,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的長度為5mm。優選地,在長軸方向上,所述股骨端單孔的下端與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的下端平齊,所述脛骨端單孔的上端與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的上端平齊。優選地,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呈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股骨端單孔,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呈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脛骨端單孔。優選地,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和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由PET縫線縫合固定。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在使用人工韌帶重建人前交叉韌帶時,增強人工韌帶的固定且增加人工韌帶與骨隧道的接觸面積,從而促進人工韌帶與骨道的愈合,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在ACL重建手術中,根據需要選擇相應長度的帶環鈕扣鋼板與人工韌帶的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中間的雙孔相連接。當此人工韌帶植入骨隧道時,股骨隧道端和脛骨隧道端采用鈕扣鋼板與人工韌帶相連接懸吊固定,因股骨及脛骨隧道部韌帶與骨隧道內更大程度地接觸面積增大,且韌帶內部空間更大(無螺釘擠壓),能夠達到加強固定的目的。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圖1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制備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包括依次連接的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股骨隧道編織部1、關節內自由纖維部2、脛骨隧道編織部3、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以及牽引線部4,其中,在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上設置有股骨端單孔91,在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上設置有脛骨端單孔92。所述股骨端單孔91和脛骨端單孔92可直接與帶環鈕扣鋼板(Endobutton)相連接,植入人體股骨隧道后,所連接的Endobutton鈕扣鋼板可卡壓在股骨隧道口和脛骨隧道口外,對韌帶起到懸吊固定作用。在本實施例的一個優選例中,在長軸方向上,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的長度為5mm,所述股骨隧道編織部I的長度為20mm,所述關節內自由纖維部2的長度為30mm,所述脛骨隧道編織部3的長度為20mm,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的長度為5mm。所述股骨端單孔91的下端與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的下端平齊,所述脛骨端單孔92的上端與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的上端平齊。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呈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股骨端單孔91,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呈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脛骨端單孔92。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和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由PET縫線縫合固定。本實用新型還提供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的制備方法,如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所述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A :將一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網,沿其長軸方向,由其上端至下端依次編織為第一自由纖維部61、第一編織纖維部62、第二自由纖維部63、第二編織纖維部64、第三自由纖維部65、以及牽引纖維部;步驟B:將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網沿長軸進行自身卷繞成圓柱體,使所述第一自由纖維部61卷繞成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使所述第一編織纖維部62卷繞成所述股骨隧道編織部1,使所述第二自由纖維部63卷繞成所述關節內自由纖維部2,使所述第二編織纖維部64卷繞成所述脛骨隧道編織部3,使所述第三自由纖維部65卷繞成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使所述牽引纖維部形成所述牽引線部4 ;步驟C :使用PET縫線將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縫合固定成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股骨端單孔91,將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縫合固定成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脛骨端單孔92。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中,所述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A :準備多張網格密度不同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網,將每一張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網,沿其長軸方向,由其上端至下端依次編織為第一自由纖維部61、第一編織纖維部62、第二自由纖維部63、第二編織纖維部64、第三自由纖維部65、以及牽引纖維部;步驟B:將網格密度最大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網沿長軸進行自身卷繞成圓柱體作為核心,其余的所述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網按照網格密度由大到小依次沿長軸進行自身卷繞成圓柱體以層層包裹住所述核心,其中 使這些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網的所述第一自由纖維部61卷繞成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使所述第一編織纖維部62卷繞成所述股骨隧道編織部1,使所述第二自由纖維部63卷繞成所述關節內自由纖維部2,使所述第二編織纖維部64卷繞成所述脛骨隧道編織部3,使所述第三自由纖維部65卷繞成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使所述牽引纖維部形成所述牽引線部4;步驟C :使用PET縫線將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縫合固定成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股骨端單孔91,將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縫合固定成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脛骨端單孔92。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
權利要求1.一種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 (71)、股骨隧道編織部(I)、關節內自由纖維部(2)、脛骨隧道編織部(3)、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以及牽引線部(4),其中,在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上設置有股骨端單孔 (91),在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 )上設置有脛骨端單孔(92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其特征在于,在長軸方向上,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的長度為5mm,所述股骨隧道編織部(I)的長度為20mm,所述關節內自由纖維部(2)的長度為30mm,所述脛骨隧道編織部(3)的長度為20mm,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的長度為5m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其特征在于,在長軸方向上,所述股骨端單孔(91)的下端與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的下端平齊,所述脛骨端單孔(92)的上端與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的上端平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呈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股骨端單孔(91),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呈整圈或者半圈狀構成所述脛骨端單孔(92 )。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1)和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72)由PET縫線縫合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孔懸吊式人工韌帶,包括依次連接的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股骨隧道編織部、關節內自由纖維部、脛骨隧道編織部、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以及牽引線部,其中,在所述股骨隧道自由纖維部上設置有股骨端單孔,在所述脛骨隧道自由纖維部上設置有脛骨端單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在使用人工韌帶重建人前交叉韌帶時,增強人工韌帶的固定且增加人工韌帶與骨隧道的接觸面積,從而促進人工韌帶與骨道的愈合,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A61F2/08GK202875533SQ20122052768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5日
發明者陳世益, 蔣佳, 沈為, 楊建軍, 李宏, 李毓卓, 高凱 申請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