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頸椎前路手術用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
背景技術:
頸椎前路手術是經頸動脈鞘與食道氣管之間的間隙進入,達到減壓,重建椎間高度,恢復脊椎生理曲度,融合不穩定階段,常用于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脊髓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孤立性OPLL、頸椎椎體腫瘤及炎癥等頸椎重要疾患,是脊柱外科風險較大的手術之一。要達到手術目的常需要配合頸椎椎體撐開器使用,因為使用頸椎椎體撐開器可以將椎間隙適度撐開,使得椎間隙間距增大,后縱韌帶張力增加,換得一個工作間隙便于刮匙等器械進入進行操作。在顯露椎體時,傳統方法是由兩名助手分別各持一拉鉤牽開內側的氣管和食道、外則的血管、胸鎖乳突肌等軟組織。頸椎前路手術有時耗時較長,手術助手體力有限以及每位助手的牽拉技巧、方法亦有差異,難免會出現拉鉤松弛、多次調整拉鉤角度等現象,由于顯露區兩側重要組織較多,一方面會影響術者操作,另一方面還可能誤傷兩側重要組織,導致手術質量下降,這樣就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當今醫學資源如此的匱乏及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情形下,如何節約、合理分配資源、如何調和緩解緊張的醫患矛盾,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無限利用于目前的醫療環境,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一種在行頸椎前路手術時,可以提高手術質量,節約有限的人力資源,緩解緊張的醫患矛盾,可以代替助手拉鉤的醫療器械。
發明內容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強,可提高手術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它包括內側倒L拉鉤、與內側倒L拉鉤相連的第一轉軸、連接在第一轉軸兩端的第一副桿,與第一副桿相連的第一主桿,與第一主桿相連的套桿,所述的套桿另一側連接有第二主桿,第二主桿與第二副桿相連,第二副桿與第二轉軸相連,第二轉軸連接有外側反S拉鉤。作為優選方案,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第一副桿通過副桿連接圈套在第一轉軸兩端,并用松緊螺栓緊固。作為優選方案,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第二副桿通過副桿連接圈套在第二轉軸兩端,并用松緊螺栓緊固。作為優選方案,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第一副桿與第一主桿通過卡槽相連。第一副桿可在第一主桿內滑動,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第一副桿與第一主桿的長度。從而達到不損傷組織而又可以撐開足夠手術操作空間。作為優選方案,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第二主桿與第二副桿通過卡槽相連。且第二副桿可在第二主桿內滑動,因此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第二副桿與第二主桿的長度。作為優選方案,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套桿的頂部開設有套桿上孔,套桿的底部開設有套桿下孔。并且套桿上孔比套桿下孔的尺寸稍大,形同于頸椎椎體撐開器的套管,這樣有利于套管的套入及結合緊密,利于撐開椎體。作為優選方案,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內側倒L拉鉤下端較上端稍寬,呈倒L型。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內側主要組織為食道氣管及重要神經組織,這些軟組織位于椎體正前方,手術切口又常位于患者右側,拉鉤助手常需較大力氣將其拉去內偵牝以利于術者有較大的手術操作空間,內側倒L拉鉤I底部較寬呈倒L型,有利于充分的拉開內側重要軟組織,有效防止軟組織經拉鉤兩側底部滑出。作為優選方案,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外側反S拉鉤呈反S型,其上端弧度是下端弧度的2/3,下端弧度光滑,較淺。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由于外側頸動脈鞘較為固定且組織較脆,容易損傷,反S拉鉤下緣及拉鉤處較光滑且較淺僅可抵至椎體前緣,這樣就不容易損傷相關組織。內側倒L拉鉤和外側反S拉鉤均與轉軸相連接,并且均通過松緊螺栓實現放松和固定兩側拉鉤,隨意調整拉鉤角度,使用靈活,方便,有利于手術操作。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
占-
^ \\\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可以根據需要來調整手術時所需要的手術操作空間,從而更好的模擬助手在手術時的功能,可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手術的安全性,在臨床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它包括內側倒L拉鉤
(I)、與內側倒L拉鉤(I)相連的第一轉軸(2)、連接在第一轉軸(2)兩端的第一副桿(3),與第一副桿(3)相連的第一主桿(4),與第一主桿(4)相連的套桿(5),所述的套桿(5)另一側連接有第二主桿¢),第二主桿¢)與第二副桿(7)相連,第二副桿(7)與第二轉軸(8)相連,第二轉軸(8)連接有外側反S拉鉤(9)。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第一副桿(3)通過副桿連接圈(3-1)套在第一轉軸(2)兩端,并用松緊螺栓(10)緊固;所述的第二副桿(7)通過副桿連接圈(7-1)套在第二轉軸(8)兩端,并用松緊螺栓(11)緊固。[0021]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第一副桿(3)與第一主桿(4)通過卡槽(12)相連。所述的第二主桿(6)與第二副桿(7)通過卡槽(13)相連。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套桿(5)的頂部開設有套桿上孔
(14),套桿(5)的底部開設有套桿下孔(15)。以上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所述的內側倒L拉鉤(I)下端較上端稍寬,呈倒L型;所述的外側反S拉鉤(9)呈反S型,其上端弧度是下端弧度的2/3,下端弧度光滑。本實用新型的提供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使用前先按常規使用頸椎椎體撐開器,在椎體前緣釘好撐開器長尾螺釘,將套桿(5)套于撐開器長尾螺釘上,頸椎椎體撐開器再將其套管經套桿上孔(14)套入長尾螺釘,套好套管后,按壓撐開器旋轉柄,撐開椎體后調整外側反S拉鉤(9),由于外側頸動脈鞘較為固定且組織較脆,容易損傷,外側反S拉鉤 (9)下緣及拉鉤處較光滑且較淺僅可抵至椎體前緣,這樣就不容易損傷相關組織,再利用第二轉軸(8)、松緊螺栓(11)調整外側反S拉鉤(9)的角度,在調整位置較好后擰緊松緊螺栓
(11),從而固定第二主桿(6)及其外側反S拉鉤(9);再調整內側倒L拉鉤(I),內側主要組織為食道氣管及重要神經組織,這些軟組織位于椎體正前方,手術切口又常位于患者右側,拉鉤助手常需較大力氣將其拉去內側,以利于術者有較大的手術操作空間,內側倒L拉鉤
(I)底部較寬呈倒L型,有利于充分的拉開內側重要軟組織,有效防止軟組織經拉鉤兩側底部滑出。拉開軟組織后,通過第一轉軸(2),松緊螺栓(10)調整內側倒L拉鉤(1),在調整好位置后,擰緊松緊螺栓(10),從而固定第一主桿(4)和內側倒L拉鉤(I);再根據所需拉開軟組織的力量及所需手術操作空間的需要,調整第一副桿(3)與第一主桿(4)的距離,及其第二主桿(6)與第二副桿(7)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調節橫向拉開重要軟組織的距離,以達到不損傷組織而又撐開足夠手術操作空間。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內側倒L拉鉤(I)、與內側倒L拉鉤(I)相連的第一轉軸(2)、連接在第一轉軸(2)兩端的第一副桿(3),與第一副桿(3)相連的第一主桿(4),與第一主桿(4)相連的套桿(5),所述的套桿(5)另一側連接有第二主桿(6),第二主桿¢)與第二副桿(7)相連,第二副桿(7)與第二轉軸(8)相連,第二轉軸(8)連接有外側反S拉鉤(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副桿(3)通過副桿連接圈(3-1)套在第一轉軸(2)兩端,并用松緊螺栓(10)緊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副桿(7)通過副桿連接圈(7-1)套在第二轉軸(8)兩端,并用松緊螺栓(11)緊固。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副桿(3)與第一主桿(4)通過卡槽(12)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主桿(6)與第二副桿(7)通過卡槽(13)相連。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桿(5)的頂部開設有套桿上孔(14),套桿(5)的底部開設有套桿下孔(15)。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側倒L拉鉤(I)下端較上端稍寬,呈倒L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側反S拉鉤(9)呈反S型,其上端弧度是下端弧度的2/3,下端弧度光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它包括內側倒L拉鉤(1)、與內側倒L拉鉤(1)相連的第一轉軸(2)、連接在第一轉軸(2)兩端的第一副桿(3),與第一副桿(3)相連的第一主桿(4),與第一主桿(4)相連的套桿(5),所述的套桿(5)另一側連接有第二主桿(6),第二主桿(6)與第二副桿(7)相連,第二副桿(7)與第二轉軸(8)相連,第二轉軸(8)連接有外側反S拉鉤(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頸椎前路復合拉鉤,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可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可大大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在臨床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檔編號A61B17/02GK202843672SQ20122051062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8日
發明者任永信, 馮玉旭 申請人: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