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燒傷用復方藥粉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藥技術領域,主要涉及治療燒傷的復方藥物和其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是一種燒傷用復方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燒燙傷,是由于沸水、蒸氣、火焰、化學物品等直接作用于體表組織而引起的一種急性損傷。燒燙傷一般分為三度:一度燒傷,只表現為皮膚紅腫、灼熱、疼痛,沒有水皰,不留瘢痕;二度燒傷,皮膚出現水皰,局部紅腫,疼痛劇烈,治療及時一般無大瘢痕;三度燒傷,最為嚴重,損害深,皮膚焦黑,壞死,骨骼和血管暴露,極易發生綠膿桿菌感染敗血癥死亡。由于燒傷治療中存在創面疼痛、進行性壞死、易感染、疤痕愈合等難題,若燒燙傷患者不及時治療,病情每每遷延不愈,部分患者會從輕度燒燙傷轉變為重度燒燙傷,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留下,還會留下疤痕殘疾等。而西醫藥治療燒傷對燒傷創面的要求只需一般消毒即可,療效低,見效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燒傷用復方藥及其制備方法,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西醫藥治療燒傷療效低、見效慢的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之一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燒傷用復方藥按下述步驟得到:第一步,按重量份數計分別稱取下述干藥材,黃芩80份至120份、關黃柏40份至80份、地榆40份至80份、白及10份至30份、輔料100份至300份;第二步,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總重量的5倍至30倍的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將干浸膏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 ;第三步,將黃芩和關黃柏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20%至95%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總重量的10倍至40倍的20%至95%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將干浸膏I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I ;第四步,將粉末I和粉末II混合均勻得到混 合藥粉;第五步,將混合藥粉與第一步中稱取好的輔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得到燒傷用復方藥。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之二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燒傷用復方藥的制備方法按下述步驟進行:第一步,按重量份數計分別稱取下述干藥材,黃芩80份至120份、關黃柏40份至80份、地榆40份至80份、白及10份至30份、輔料100份至300份;第二步,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總重量的5倍至30倍的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地榆和白及干藥材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將干浸膏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 ;第三步,將黃芩和關黃柏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20%至95%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總重量的10倍至40倍的20%至95%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將干浸膏I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I ;第四步,將粉末I和粉末II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藥粉;第五步,將混合藥粉與第一步中稱取好的輔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得到燒傷用復方藥。下面是對上述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輔料為卡波姆、西黃耆膠、聚乙二醇、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吡咯烷酮、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硬脂酸甘油酯、單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吐溫-80、白凡士林、液體石蠟、蜂蠟、三乙醇胺、聚乙烯醇、阿拉伯膠明膠、甘油、苯甲酸鈉、羥苯甲酯、羥苯乙酯、羥苯丙酯、山梨酸鉀中的一種,或其中多種按任意比組成的混合物即上述兩種以上輔料按重量份數任意比組成的混合物。上述第二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干燥溫度為40℃至 150℃上述第三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干燥溫度為40℃至 140℃將上述燒傷用復方藥制成凝膠劑或軟膏劑或膜劑或散劑。本發明提取、制備方法簡便合理,從提取工藝上保證了其藥理作用的發揮,該復方藥療效確切、副作用少,大大減輕了病人換藥的痛苦,具有使用方便,療效高,療程短,見效快等特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該燒傷用復方藥按下述制備方法得到:第一步,按重量份數計分別稱取下述干藥材,黃芩80份至120份、關黃柏40份至80份、地榆40份至80份、白及10份至30份、輔料100份至300份;第二步,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總重量的15倍至30倍的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將干浸膏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 ;第三步,將黃芩和關黃柏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20%至95%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總重量的10倍至40倍的20%至95%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將干浸膏I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I ;第四步,將粉末I和粉末II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藥粉;第五步,將混合藥粉與第一步中稱取好的輔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得到燒傷用復方藥。實施例2,該燒傷用復方藥按下述制備方法得到:第一步,按重量份數計分別稱取下述干藥材,黃芩80份或120份、關黃柏40份或80份、地榆40份或80份、白及10份或30份、輔料100份或300份;第二步,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5目或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水溶液或1%或7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或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總重量的15倍或30倍的水溶液或1%或7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將干浸膏I粉碎至100目或200目得到粉末I ;第三步,將黃芩和關黃柏混合粉碎至5目或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20%或95%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或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總重量的10倍或40倍的20%或至95%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將干浸膏II粉碎至100目或200目得到粉末II ;第四步,將粉末I和粉末II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藥粉;第五步,將混合藥粉與第一步中稱取好的輔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得到燒傷用復方藥。實施例3,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第一步中,按重量份數計,黃芩為100份、關黃柏為60份、地榆為60份、白及為20份;第二步中,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20目,加入5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浸潰時間為48小時,加入重量是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總重量的25倍的5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將滲漉液濃縮至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干浸膏I粉碎至160目得到粉末I ;第三步中,將黃芩和關黃柏混合粉碎至20目,加入5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浸潰時間為48小時,加入重量是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總重量的30倍的5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將滲漉液濃縮至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干浸膏II粉碎至160目得到粉末II ;
實施例4,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輔料為卡波姆、西黃耆膠、聚乙二醇、羧甲基纖維 素鈉、聚乙烯吡咯烷酮、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硬脂酸甘油酯、單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吐溫-80、白凡士林、液體石蠟、蜂蠟、三乙醇胺、聚乙烯醇、阿拉伯膠明膠、甘油、苯甲酸鈉、羥苯甲酯、羥苯乙酯、羥苯丙酯、山梨酸鉀中的一種,或其中多種按重量份數任意比組成的混合物即上述兩種以上輔料按重量份數任意比組成的混合物。實施例5,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第二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干燥溫度為40°C至150°C。實施例6,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第三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干燥溫度為40°C至140°C。實施例7,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將上述燒傷用復方藥制成凝膠劑或軟膏劑或膜劑或散劑。一、取上述實施例所得到的燒傷用復方藥進行鎮痛實驗 1.實驗方法
1.1熱板法痛實驗
取體重為18g至22g的選痛反應在30秒內昆明種雌性小鼠50只,隨機分成5組。
賦形劑對照組:用賦形劑對第一組昆明種雌性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賦形劑,涂賦形劑的量為25.6 g/kg ;
燒傷膏對照組:用燒傷膏對第二組昆明種雌性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骨,涂燒傷骨的量為23.8 g/kg ;
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用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第三組昆明種雌性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用復方藥,涂燒傷用復方藥的量為12.8g/kg ;
燒傷用復方藥中劑量實驗組:用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第四組昆明種雌性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用復方藥,涂燒傷用復方藥的量為25.6 g/kg ;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實驗組:用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第五組昆明種雌性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用復方藥,涂燒傷用復方藥的量為51.2 g/kg。測定每只小鼠的痛閾值:將小鼠放在大燒杯內,燒杯置于加熱至55°C的水浴鍋內,以舔后足為疼痛反應指標,用秒表記錄小鼠投入燒杯至舔后足的時間,分別記錄不同時間小鼠的痛閾值,表I為各組小鼠的熱板法痛閾值平均值。扭體法
取體重為18g至22g昆明種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成5組。賦形劑對照組:用賦形劑對第一組昆明種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賦形齊U,涂賦形劑的量為25.6 g/kg ;
燒傷膏對照組:用燒傷膏對第二組昆明種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膏,涂燒傷骨的量為23.8 g/kg ;
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用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第三組昆明種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用復方藥,涂燒傷用復方藥的量為12.8g/kg ;
燒傷用復方藥中劑量實驗組:用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第四組昆明種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用復方藥,涂燒傷用復方藥的量為25.6 g/kg ;
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實驗組:用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第五組昆明種小鼠右后趾背部用棉簽均勻涂摸燒傷用復方藥,涂燒傷用復方藥的量為51.2 g/kg。分鐘后,分別對各組的小鼠腹腔注射冰醋酸溶液,每只小鼠注射0.2ml、6g/L的冰醋酸溶液,記錄每只小鼠IOmin內扭體次數:以小鼠出現腹部內凹、軀干與后肢伸張,臀部抬高計為指標,表2為各組小鼠的扭體法扭體次數平均值。統計分析
實驗數據均采用平均值土標準差(I 土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結果分析
3.1對小鼠熱板法鎮痛試驗痛閾的影響
由表I可知,與賦形劑對照組比較,燒傷膏組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高、中、低劑量組均能顯著延長小鼠的痛閾值,Ih后各組均有明顯提高痛閾的作用,2h后燒傷膏組和高中劑量組仍有作用,但是相對較小,3h后燒傷膏組和高中劑量尚有作用,而其他幾組均無明顯影響,高劑量組和燒傷膏組提高痛閾作用相當。對小鼠扭體法試驗扭體次數的影響
由表2可知,與賦形劑對照組比較,燒傷膏組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高、中、低組均能顯著減少小鼠的扭體次數,與賦形劑組比較p〈0.0l或P〈0.05。討論
小鼠熱板法和扭體法鎮痛實驗結果表明,該藥對物理性、化學性致痛因子所致疼痛都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起效較快,作用時間較長,鎮痛作用隨給藥劑量的增加而增強。二、取上述實施例所得到的燒傷用復方藥進行抗炎實驗 1.實驗方法
1.大鼠蛋清致足跖腫脹試驗
取體重為180g至220g 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成5組,實驗前先測量每組每只大鼠右后肢踝關節周長值,該值為實驗前周長正常值。賦形劑對照組:每只大鼠灌水4ml,每隔15min于右后肢踝關節處涂賦形劑,共3次,然后于該處皮下注入新鮮蛋清0.05ml/只致炎,并于致炎后1h內再涂賦形劑4次,所涂賦形劑總量為25.6 g/kg ;
燒傷膏對照組:每只大鼠灌水4ml,每隔15min于右后肢踝關節處涂燒傷膏,共3次,然后于該處皮下注入新鮮蛋清0.05ml/只致炎,并于致炎后Ih內再涂燒傷膏4次,所涂燒傷膏總量為23.8 g/kg ;
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每只大鼠灌水4ml,每隔15min于右后肢踝關節處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共3次,然后于該處皮下注入新鮮蛋清0.05ml/只致炎,并于致炎后Ih內再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4次,所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總量為12.8 g/kg;
燒傷用復方藥中劑量實驗組:每只大鼠灌水4ml,每隔15min于右后肢踝關節處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共3次,然后于該處皮下注入新鮮蛋清0.05ml/只致炎,并于致炎后Ih內再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4次,所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總量為25.6 g/kg;
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實驗組:每只大鼠灌水4ml,每隔15min于右后肢踝關節處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共3次,然后于該處皮下注入新鮮蛋清0.05ml/只致炎,并于致炎后Ih內再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4次,所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總量為51.2 g/kg;
分別于致炎后lh,2h,3h測量各組每只大鼠的踝關節周長,致炎后的周長與實驗前周長正常值之差值為腫脹程度,表3為各組大鼠蛋清致足跖腫脹程度平均值。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實驗
取體重為18g至22g昆明種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成5組。賦形劑對照組:對每只小鼠的右耳用棉簽均勻涂抹賦形劑,末次給藥后30 min在受試動物右耳前后兩面涂布致炎劑二甲苯共0.02mL/只,左耳不做任何處理,所涂賦形劑總量為25.6 g/kg ;
燒傷膏對照組:對每只小鼠的右耳用棉簽均勻涂抹燒傷膏,末次給藥后30 min在受試動物右耳前后兩面涂布致炎劑二甲苯共0.02mL/只,左耳不做任何處理,所涂燒傷膏總量為 23.8 g/kg ;
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對每只小鼠的右耳用棉簽均勻涂抹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末次給藥后30 min在受試動物右耳前后兩面涂布致炎劑二甲苯共0.02mL/只,左耳不做任何處理,所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總量為12.8 g/kg;
燒傷用復方藥中劑量實驗組:對每只小鼠的右耳用棉簽均勻涂抹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末次給藥后30 min在受試動物右耳前后兩面涂布致炎劑二甲苯共0.02mL/只,左耳不做任何處理,所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總量為25.6 g/kg ;
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實驗組:對每只小鼠的右耳用棉簽均勻涂抹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末次給藥后30 min在受試動物右耳前后兩面涂布致炎劑二甲苯共0.02mL/只,左耳不做任何處理,所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總量為51.2 g/kg ;
I小時后每只小鼠脫頸椎處死,沿耳廓基線剪下雙耳,分別用直徑7_打孔器在左右耳相對稱部位取下耳片稱重,記錄其重量差為耳腫脹程度,比較各組間差異,表4為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程度的平均值。統計分析
實驗數據均采用平均值土標準差(i 士 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結果分析
4.1對大鼠蛋清致足跖腫脹的影響
由表3可知,與賦形劑組比較,燒傷膏組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高、中、低劑量組均能對蛋清致大鼠后肢踝關節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高劑量有明顯而持久的抑制作用而2h之前非常明顯。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的影響 由表4可見,結果表明,與賦形劑組相比,各用藥組耳片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空白對照組相比較兩耳片重量差改變明顯,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組P〈0.05,與燒傷膏組的抗炎強度基本接近,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中、低劑量組P〈0.05,表明其腫脹抑制率是隨劑量遞增而增強。討論
燒傷后皮膚外層防御屏障被破壞,受損處組織結構發生變化,毛細血管內皮基膜通透性發生改變,血管內的血漿樣液體很快滲入組織間隙或創面,形成組織水腫滲出液或水泡,進而產生急性炎癥反應。由于燒傷的炎癥反應早期主要表現為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亢進、滲出和水腫,選擇了以腫脹為主要指標的早期炎癥實驗方法,測定致炎前后水腫程度,探討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的抗炎作用。小鼠耳廓腫脹試驗結果顯示,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能夠明顯地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所出現的耳廓腫脹,對二甲苯致炎的抑制率大于40%,與賦形劑組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三、取上述實施例所得到的燒傷用復方藥進行創面愈合實驗
1.實驗方法
取體重18-22 g昆明種小鼠70只,所有小鼠在實驗前24小時,每只小鼠剪去背部毛,然后用40°C溫熱的脫毛劑涂在小鼠背部脊柱兩側區,脫毛面積4cmX 6cm左右,5_10min后用清水洗凈,觀察24h,確定脫毛部位無紅腫、炎癥和破損等異常情況,然后隨機分成7組。將第2組至第7組的每只小鼠24h后采用乙醚淺麻醉,置于操作臺上,75%乙醇消毒實驗區皮膚;另將盛有水的鋼精鍋置于電爐上,并將20g的砝碼置于鍋內一同加熱至沸,維持IOmin ;然后用鉗子夾住砝碼上端,迅速放在小鼠脫毛區皮膚上5s,并稍加壓力,即可形成燙傷面積為2cmX 2cm的淺II度燙傷模型。燙傷后局部皮膚呈瓷白色,表皮顯皺縮,常見局部皮膚有潰破,正常區域與燙傷部位清晰可辨,燙傷4h內皮下組織水腫明顯。正常對照組:取第一組為正常對照組,每只小鼠每日均于背部脫毛區涂抹生理鹽水0.25ml,每日涂抹2次,早晚各I次,連續涂抹生理鹽水15d,單籠飼養;
模型對照組:取第二組為模型對照組,每只小鼠每日均于背部脫毛區涂抹生理鹽水
0.25ml,每日涂抹2次,早晚各I次,連續涂抹生理鹽水15d,單籠飼養;
賦形劑對照組:取第三組為賦形劑對照組,每只小鼠每日均于背部脫毛區涂抹賦形劑,每日涂抹2次,早晚各I次,每次賦形劑用量為25.6 g/kg,連續涂抹賦形劑15d,單籠飼養;燒傷膏對照組:取第四組為燒傷膏對照組,每只小鼠每日均于背部脫毛區涂抹燒傷膏,每日涂抹2次,早晚各I次,每次燒傷膏用量為23.8 g/kg,連續涂抹燒傷膏15d,單籠飼養;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取第五組為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每只小鼠每日均于背部脫毛區涂抹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每日涂抹2次,早晚各I次,每次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為12.8 g/kg,連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15d,單籠飼養;
燒傷用復方藥中劑量實驗組:取第五組為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每只小鼠每日均于背部脫毛區涂抹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每日涂抹2次,早晚各I次,每次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為25.6 g/kg,連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15d,單籠飼養;
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實驗組:取第五組為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實驗組,每只小鼠每日均于背部脫毛區涂抹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每日涂抹2次,早晚各I次,每次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為51.2 g/kg,連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15d,單籠飼養;
2.創面愈合時間及愈合率評價
每日觀察創面愈合時間和創面愈合率。創面愈合判斷標準:創面痂皮脫落,新上皮生成,分別于3天、6天、9天、12天、15天用游標卡尺測量創面縱長與橫長,按橢圓面積公式計算創傷面積。記錄實驗第15日時各組動物創面愈合數,計算各組動物創面平均愈合天數(15天時未愈合者按15天計算)。表5為各組小鼠創面愈合率平均值及創面平均愈合天數平均值。創面愈合率=(用藥前面積-用藥后面積)/用藥前面積
3.燒傷組織病理學觀察
末次用藥Ih后,頸椎脫白處死小鼠,將燒傷創面連同周邊皮膚一并取下,平鋪于濾紙上,然后置于新鮮配制的Bouin氏同定液中。按常規石蠟制片方法進行脫水透明、石蠟包埋、切片,切片厚度為4-6 m,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顯微鏡觀察。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均采用平均值土標準差(i ±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結果分析
5.1各組對燙傷小鼠創面平均愈 合時間及愈合率的影響
由表5可見,結果表明,隨著各組藥物的持續治療,各組受試動物燙傷創面燙傷創面結痂面積逐步減小,愈合率顯著上升,與模型對照組組相比,燒傷膏對照組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高、中、低劑量組,差異十分顯著(P〈0.01);而平均愈合時間也明顯縮短(P〈0.01),其中以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實驗組效果最佳。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燙傷小鼠創面修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促愈合作用優于燒傷膏。結果見表5。燒傷膏對燙傷小鼠皮膚病理形態的影響
正常對照組小鼠皮膚表皮細胞排列整齊、連續、層次清楚;細胞核和胞質著色良好。胞核大多位于中央;真皮層組織及其附屬器官結構清晰、完整。模型對照組小鼠皮膚燙傷刨面早期可見表皮細胞大多脫落,結構模糊,細胞變性壞死,有的表皮有明顯的縱向裂痕,也有的表皮層困壞死形成凹凸不平;真皮層中的細胞大多消失,呈空洞狀,膠原纖維呈斷裂狀、斑點狀或無規則狀,且厚度明顯減少。而燒傷膏對照組和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各劑量組小鼠經過連續15d外涂治療,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可見表皮及真皮結構組織均有明顯的改善。其中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低劑量組小鼠皮膚表皮仍有較多的壞死區域,空隙和裂痕仍明顯,但比模型對照組形態要好得多,膠原纖維呈縱向成束排列;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中劑量組動物的皮膚表皮層結構清晰,創傷面恢復較快,但真皮中的膠原纖維仍有斷裂;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高劑量組和燒傷膏組動物皮膚表皮結構清晰,細胞形態恢復良好,真皮組織中的膠原纖維排列清晰,無溶解或雜亂現象,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結果提示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燙傷皮膚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討論
從燙傷皮膚外觀上看,燙傷后小鼠皮膚早期從表皮層到真皮層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主要表現為表皮層細胞及附屬器官細胞結構有充血、水腫和壞死現象,真皮層透明細胞大多消失,膠原纖維排列雜亂或斷裂。后期燙傷皮膚表皮角化增厚和結痂。有的局部伴有微生物經創面侵入誘發感染。真皮層中的膠原纖維排列無序或斷裂,與正常組比較,厚度明顯減少。連續外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15d后。發現其能夠顯著地提高燙傷皮膚的愈合率,縮短創面愈合的時間。病理形態學觀察發現,本品亦能加快燙傷后的皮膚細胞的修復與更新,清除變性或凋亡的細胞及其有害物質,促進燙傷局部的新血管的生成,同時也發現應用燒傷膏治療后小鼠燙傷皮膚沒有發現有明顯的炎癥。本發明實施例獲得的燒傷用復方藥對燙傷皮膚創面愈合具有較好的修復作用。總之,該藥具有明顯的鎮痛、抗炎、和促進創面愈合作用,是一種適用于治療中、小面積的II度燒傷、燙傷的外用制劑,該藥無任何毒副作用,操作簡便、經濟,更適合于基層推廣和家庭各用。本實驗為確定其臨床療效提供了依據,展現出該藥良好的應用前景。
權利要求
1.一種燒傷用復方藥,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驟得到:第一步,按重量份數計分別稱取下述干藥材,黃芩80份至120份、關黃柏40份至80份、地榆40份至80份、白及10份至30份、輔料100份至300份;第二步,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總重量的5倍至30倍的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將干浸膏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 ;第三步,將黃芩和關黃柏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20%至95%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總重量的10倍至40倍的20%至95%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2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將干浸膏I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I ;第四步,將粉末I和粉末II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藥粉;第五步,將混合藥粉與第一步中稱取好的輔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得到燒傷用復方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其特征在于輔料為卡波姆、西黃耆膠、聚乙二醇、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吡咯烷酮、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硬脂酸甘油酯、單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吐溫-80、白凡士林、液體石蠟、蜂蠟、三乙醇胺、聚乙烯醇、阿拉伯膠明膠、甘油、苯甲酸鈉、羥苯甲酯、羥苯乙酯、羥苯丙酯、山梨酸鉀中的一種,或其中多種按任意比組成的混合物即上述兩種以上輔料按重量份數任意比組成的混合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干燥溫度為40°C至150°C。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其特征在于第三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干燥溫度為40°C至140°C。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其特征在于將該燒傷用復方藥制成凝膠劑或軟膏劑或膜劑或散劑。
6.一種燒傷用復方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驟進行:第一步,按重量份數計分別稱取下述干藥材,黃芩80份至120份、關黃柏40份至80份、地榆40份至80份、白及10份至30份、輔料100份至300份;第二步,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總重量的5倍至30倍的水溶液或1%至70%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地榆和白及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將干浸膏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 ;第三步,將黃芩和關黃柏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粉碎完成后向其中加入20%至95%乙醇水溶液作為浸潰溶劑進行浸潰,浸潰12小時至72小時后,繼續加入重量是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總重量的10倍至40倍的20%至95%乙醇水溶液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將滲漉液濃縮至黃芩和關黃柏干藥材的0.1倍重量份至3倍重量份,將濃縮液進行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將干浸膏II粉碎至100目至200目得到粉末II ;第四步,將粉末I和粉末II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藥粉;第五步,將混合藥粉與第一步中稱取好的輔料充分混合均勻后,得到燒傷用復方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輔料為卡波姆、西黃耆膠、聚乙二醇、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吡咯烷酮、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硬脂酸甘油酯、單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吐溫-80、白凡士林、液體石蠟、蜂蠟、三乙醇胺、聚乙烯醇、阿拉伯膠明膠、甘油、苯甲酸鈉、羥苯甲酯、羥苯乙酯、羥苯丙酯、山梨酸鉀中的一種,或其中多種按任意比組成的混合物。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干燥溫度為40°C至150°C。
9.根據權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步中的濃縮液進行真空干燥或噴霧干燥后得到干浸膏II,干燥溫度為40°C至140°C。
10.根據權利要求6或7或8或9所述的燒傷用復方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該燒傷用復方藥制成凝膠劑或軟 膏劑或膜劑或散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醫藥技術領域,主要涉及治療燒傷的復方藥物和其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是一種燒傷用復方藥及其制備方法,一種燒傷用復方藥,按下述步驟得到第一步,按重量份數計分別稱取下述干藥材,黃芩80份至120份、關黃柏40份至80份、地榆40份至80份、白及10份至30份、輔料100份至300份;第二步,將地榆和白及混合粉碎至5目至50目。本發明提取、制備方法簡便合理,從提取工藝上保證了其藥理作用的發揮,該復方藥療效確切、副作用少,大大減輕了病人換藥的痛苦,具有使用方便,療效高,療程短,見效快等特點。
文檔編號A61P17/02GK103110818SQ20121057114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明者賀金華, 李維強, 康雨彤, 張晗, 毛艷, 張雷, 蔡曉翠, 戎曉娟, 嚴歡 申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物研究所, 中國人民解放軍69220部隊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