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葉黃素微丸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它由葉黃素、藥用輔料制備而成,其特征在于藥用輔料為賦形劑和粘合劑,其微丸制劑中葉黃素的重量百分含量為5~20%,賦形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70~85%,粘合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1~5%。本發明微丸制劑溶出率高,生物利用度高,制備方法簡單、方便、易于操作。
【專利說明】一種葉黃素微丸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藥食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葉黃素制成的微丸及其制備方法。【背景技術】
[0002]葉黃素與玉米黃素是構成蔬菜、水果、花卉等植物色素的主要組分,也是構成人眼視網膜黃斑區域的主要色素。人類的眼睛含有高量的葉黃素,這種元素是人體無法制造的,必須靠攝入葉黃素來補充,若缺乏這種元素,眼睛就會失明。國外研究表明:葉黃素能夠預防眼睛光損傷,防止因葉黃素缺失引起的視力退化和失明癥,以及因機體衰老引發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腫瘤疾病。是眼睛視網膜、黃斑不能缺失的主要組成物質;防止眼睛的生理結構和功能變異;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吸收紫外線、藍光,根本化解眼睛光中毒;具有血管擴張功能,改善眼底血液微循環,促進營養物質供應。
[0003]目前,關于葉黃素的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這些產品基本均為普通的片劑和膠囊劑,但上述劑型存在崩解時間長;在體內的某一部位點崩解,對胃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點。基于上述問題,我們將在醫藥領域發展迅速的微丸技術引進到食品領域,將本品制成了在體內釋放可控、且生物利用度高的微丸型產品,以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0004]微丸制劑的制備過程中一般要加入賦形劑、粘合劑、致孔劑、崩解劑、增塑劑等藥用輔料【《緩釋控釋制劑的設計與開發》顏耀東等,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年,257 -258】,在微丸的研究過程中,需要對制劑制備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備出合格的微丸產
品O
【發明內容】
[0005]基于上述原因,我們通過對葉黃素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溶出度為指標,通過科學的試驗,確定藥用輔料為賦形劑和粘合劑,并且對賦形劑和粘合劑進行重量百分含量的確定:“藥用輔料為賦形劑和粘合劑,其微丸制劑中葉黃素重量百分含量為5~20%,賦形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70~85%,粘合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I~5%” ;通過這個完整的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按照現有技術的微丸的制備方法,就可以制備出符合要求的微丸制劑;將上述微丸制劑可以制備成符合要求的緩釋制劑或腸溶制劑,有利于服用者的依從性。我們將葉黃素與賦形劑進行了充分的粉碎,即微粉化粉碎,使葉黃素很好地分散到了賦形劑中,使粒徑達到了微粉級,用這樣的物料制成微丸,在體內釋放的過程中,主成分可以隨著賦形劑的溶解而迅速釋放出來,且本品是由幾百粒小的微丸單元組成,在體內分散面積大,與吸收器官接觸的比表面積也大,故使得本品服用后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葉黃素的新制劑——微丸制劑。
[0007]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的制備方法,該方法簡單、方便、易于操作。
[0008]本發明葉黃素可以是提取物,也可以是有效成分,按照現有文獻方法或專利方法制備得到。
[0009]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由葉黃素、藥用輔料制備而成,其特征在于藥用輔料為賦形劑和粘合劑,其微丸制劑中葉黃素重量百分含量為5~20%,賦形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70~85%,粘合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I~5%。
[0010]上述葉黃素微丸制劑制備的緩釋劑型。
[0011]或上述葉黃素微丸制劑制備的腸溶劑型。
[0012]其中所述的賦形劑為選自蔗糖、糊精、淀粉、微晶纖維素、乳糖、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纖維素、丙烯酸樹脂、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和明膠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物。
[0013]其中所述的粘合劑為聚乙烯吡咯烷酮、纖維素類、樹脂類、糖類、動物酸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物。
[0014]本發明微丸制劑可以按照上述技術方案,以現有技術微丸制劑的制備方法進行制備,也可以按照下述方法進行制備:
(1)取葉黃素,加入賦形劑,粉碎到微粉化的級別,混勻;
(2)將粘合劑溶于水、無水乙醇或含水乙醇中的溶液中;
(3)采用微丸成型技術制成微丸。
[0015]其中所述的微丸成型技術包括選自泛丸法、擠壓一滾圓成丸法或離心一流化造丸法。
[0016]傳統技術中,藥材或提取物的粉碎程度為粗粉(內服用、粒徑850um± 70um、過24目篩)、中粉(內服用、粒徑250um±9.9um、過65目篩)、細粉(外傷用、粒徑150um±6.6um、過100目篩)、最細粉(點眼用、粒徑125um±5.8um、過120目篩)和極細粉(粒徑75um±4.lum、過200目篩),本發明則采用微粉化技術將葉黃素粉碎成微粉,其平均粒徑一般小于lOum,主要分布在I~20um。微粉化方法可采用現有技術中的方法:物理粉碎法,例如機械沖擊式粉碎機、氣流粉碎機、球磨機、振動磨、攪拌磨、雷蒙磨、高壓微粉磨機等;物理化學合成法,包括噴霧干燥、原位微粉化及超臨界流體技術等。與傳統粉碎技術相比,本工藝主要優勢在于:增加有效成分吸收率,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與其顆粒比表面積成正t匕,而比表面積與粒徑成反比。因此,有效成分的粒徑越細,則其比表面積越大,越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據研究,腸胃對物質顆粒的最佳吸收粒度為15um左右,而微米成分的顆粒就達到了這個最佳吸收細度水平;由于微米級有效成分在胃腸道的溶解度明顯增加,從而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加快了其起效時間。
[0017]本發明中的微丸成型技術可以采用現有技術中的任何微丸成型技術,這些技術包括但不限于:泛丸法、擠壓一滾圓成丸法、或離心一流化造丸法等。
[001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首先,我們將葉黃素與賦形劑進行了充分的粉碎,使葉黃素很好地分散到了賦形劑中,且粒徑達到了微粉級,用這樣的物料制成微丸,在體內釋放的過程中,主成分可以隨著賦形劑的溶解而迅速釋放出來,且本品每粒膠囊是由幾百粒小的微丸單元組成,在體內分散面積大,與胃液接觸的比表面積也大,固使得本品服用后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0019]本發明微丸可以根據需要通過不同組方制成快速釋放或慢速釋放的微丸,屬于多劑量劑型,可由不同釋藥速度的微丸組成。也可通過包衣技術,將微丸制成胃溶型、腸溶型等定位釋放微丸。本微丸可以裝膠囊制成膠囊劑,或壓片制成片劑,或做成其他的各種包裝形式。本發明微丸與單劑量劑型(如片劑)相比,輔料用量少,質量穩定,具有較好的療效重現性,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本產品微丸在胃腸道表面分布的面積增大,使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局部刺激較少或消除,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
[0020]我們將本品與市售的片劑和普通膠囊劑進行了體外釋放對比試驗(實驗方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溶出度檢測分析方法),結果如下:
普通膠囊劑(西安某廠家生產,批號:100203)在胃液中30分鐘溶出率為62% ;
片劑(廣州某廠家生產,批號:110205)在胃液中30分鐘溶出率為60% ;
而本品在胃液中25分鐘溶出率即達92%。
[0021]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微丸進行包衣的技術,通過不同的包衣材料,使產品成為緩釋、控釋、腸溶等不同規格的產品。 [0022]我們將本品制成緩釋微丸后,具有12小時的緩釋功能,因此能有效的控制葉黃素的釋放量,安全性、有效性較好;緩釋微丸可使血藥濃度迅速達到療效濃度,并維持平穩、長時間的有效濃度,血藥濃度波動小;同時本品比普通的劑型減少了服用的總劑量,減少了消費者的服用次數。我們將本品通過體外釋放模擬試驗發現,其釋放曲線明顯,在2h時,釋放度為25%以上;5h時,釋放度為50%以上;8h時,釋放度為75%以上;12h時,釋放度為95%以上。
[0023]對于一些存在胃部疾患的消費者,為了避免產品對胃的影響,同時使本品更好地被人體吸收,我們還可以將本品制成腸溶制劑,即通過對微丸進行包腸溶衣技術,使產品達到腸溶的目的。我們將本腸溶微丸進行體外釋放模擬試驗發現,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個小時沒有任何的溶出,外觀也沒有任何變化,當我們將其取出放到人工腸液中溶出試驗時,其30分鐘釋放度便達到了 90%以上。
[0024]【具體實施方式】[0025]
實施例1
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備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由葉黃素、藥用輔料制備而成,其特征在于藥用輔料為賦形劑和粘合劑,其微丸制劑中葉黃素重量百分含量為5~20%,賦形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70~85%,粘合劑的重量百分含量為I~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制備的緩釋劑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制備的腸溶劑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其中所述的賦形劑為選自蔗糖、糊精、淀粉、微晶纖維素、乳糖、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纖維素、丙烯酸樹脂、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和明膠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其中所述的粘合劑為聚乙烯吡咯烷酮、纖維素類、樹脂類、糖類、動物酸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物。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葉黃素微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其步驟為: (1)取葉黃素,加入賦形劑,粉碎到微粉化的級別,混勻; (2)將粘合劑溶于水、無水乙醇或含水乙醇的溶液中; (3)采用微丸成型技術制成微丸。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制備方法,其中所述的微丸成型技術包括選自泛丸法、擠壓-滾圓成丸法或離心-流 化造丸法。
【文檔編號】A61P3/02GK103845293SQ201210519053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6日
【發明者】魏洪君 申請人:天津尖峰弗蘭德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