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感應層及其呼吸監測床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呼吸監測床墊領域,特別涉及用于呼吸監測床墊的感應層。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柔性壓力傳感器和呼吸監測技術的發展,呼吸監測裝置已逐漸應用到家用紡織品領域。設置有呼吸監測功能的床墊,有助于解決睡眠狀態下的長期的呼吸監測問題。特別是對嬰幼兒或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其睡眠狀態下,對其進行實時的呼吸監測,有利于對睡眠安全及病情的掌握。為獲得睡眠時呼吸監測功能,此前曾有一類傳感式呼吸監測床墊,主要通過傳感 器來感應人體的呼吸狀態,然而此類產品要求呼吸傳感器與人體持續接觸,從而影響用戶的舒適感,甚至正常的睡眠。為解決上述問題,市面上有一類新型的呼吸監測床墊,其外表為套件,套件內設有感應層,于感應層上布滿相互平行的感應線以形成感應區,如此當人體壓于床墊上時,隨著人體呼吸的進行,將促使感應線在一呼一吸之間發生不同變形,利用感應線產生軸向變形時產生的光衰,將光衰值實時的傳送至電子組件,經電子組件的數學換算,即可獲得人體呼吸的相關數據。然而此類呼吸監測床墊,由于其采用感應線作為感應人體呼吸變化的核心器件,而感應線一般采用諸如光纖或其他壓電材料制作而,因光纖線與壓電材料制作而成感應電纜本身存在易于壓斷或受損的不足而影響感應區的敏感度或正常工況;此外,亦由于感應線本身易斷的特點,通常感應層不可折疊,如此造成床墊亦無法折疊,不利于床墊的放置和移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感應線繞線方式且可折疊的感應層。本發明提供的感應層是這樣實現的感應層,夾設于呼吸監測床墊的內部,包括至少兩個并排設置的板體組,所述板體組包括相互扣合的板體和扣板,及繞設于所述板體和扣板之間的感應線,各所述板體組的邊緣之間通過條狀的柔性件相互連接;各所述板體上設有至少兩排并排設置的繞線卡位,各所述繞線卡位包括若干間距布置的弧形繞線塊,且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上的弧形繞線塊相互錯位設置;在各所述板體上,所述感應線繞設于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上的弧形繞線塊之間;所述柔性件上沿其長度方向裁設若干定位切痕;在各所述板體組之間,所述感應線沿所述柔性件的長度方向并穿過所述定位切痕以夾設于所述柔性件上。具體地,各所述板體上設有兩排相互平行的繞線卡位,且各所述繞線卡位設于所述板體的邊緣。具體地,所述扣板與所述板體具有相同的結構,各相鄰的所述弧形繞線塊之間間距相等,且其間距可容納一所述弧形繞線塊。具體地,所述弧形繞線塊包括一弓形塊及若干由所述弓形塊的弧邊伸出的限位卡扣,所述感應線繞過弓形的弧邊半徑尺寸在6mnT25_之間。具體地,所述弧形繞線塊嵌設于所述板體上,其弧邊與所述板體形成一繞設所述感應線的弧槽,所述板體上還設有與所述弧槽相切且連通位于同一繞線卡位上的各個弧槽。具體地,所述定位切痕為“V”字型或為凹弧形,且相鄰兩定位切痕的開口方向相反。具體地,所述柔性件沿其長度方向對稱設置有若干相互扣合的扣位。具體地,所述板體和扣板之間設有柔性薄膜層。 具體地,所述板體和扣板上分別設有網格,所述網格包括若干與所述感應線垂直的縱線;位于所述板體上的縱線與位于所述扣板上的縱線相互錯位設置,且所述板體與所述扣板相對應的位置處的縱線之間具有可供所述感應線穿過的間隙,該間隙略大于所述感應線的半徑,所述感應線穿夾于所述板體的縱線與所述扣板的縱線之間。發明還提供呼吸監測床墊,包括如上所述的感應層。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提供的感應層其通過在板體上設置至少兩排并排設置的繞線卡位,各所述繞線卡位包括若干間距布置的弧形繞線塊,且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上的弧形繞線塊相互錯位設置,如此感應線即可往復地卡繞于相鄰兩排繞線卡位上的弧形繞線塊之間,使兩排繞線卡位之間圍成的區域形成感應區,由于弧形繞線塊具有良好的過渡,可使感應線不會因此而斷裂,因此本發明的感應層不存在感應線易斷的情況,且能夠保證感應區具有較高敏感度。此外,本發明提供的感應層通過采用柔性件連接相鄰的板體組,而感應線則沿所述柔性件的長度方向并穿過所述定位切痕以夾設于所述柔性件上,利用柔性件作為一個良好的過渡,可避免感應線直接由一板體組上直接繞設于另一板體組上;同時,以定位切痕作為感應線的定位結構,避免感應線從所述柔性件上脫離,如此總的感應區可由多個板體組上的單個的感應區構成,且由于采用柔性件連接,使得兩板體組相互的翻轉角度可達360°,兩鄰的兩板體組可相互折疊放置,如此便可縮小整個感應層的面積,便于用戶的攜帶。
圖1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的板體繞線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用以表示所述繞線卡位的弧形繞線塊的結構;圖4是本發明的感應層簡化后對于所述感應線的繞線方式的示例;圖5是本發明的柔性件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的板體與扣板相互扣合后的局部示意圖;圖7是圖2中B-B截面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請參照圖f 6,感應層,夾設于呼吸監測床墊的內部,其包括兩個并排設置的個板體組100,所述板體組100包括相互扣合的板體I和扣板4,及繞設于所述板體I和扣板4之間的感應線2,,兩所述板體組100的邊緣之間通過條狀的柔性件3相互連接;各所述板體I上設有兩排并排設置的繞線卡位11,各所述繞線卡位11包括若干間距布置的弧形繞線塊111,且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11上的弧形繞線塊111相互錯位設置;在各所述板體I上,所述感應線2繞設于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11上的弧形繞線塊111之間;所述柔性件3上沿其長度方向裁設若干定位切痕31 ;在各所述板體I之間,所述感應線2沿所述柔性件3的長度方向并穿過所述定位切痕31以夾設于所述柔性件3上。本發明提供的感應層其通過在各所述板體I上設置至少兩排并排設置的繞線卡位11,各所述繞線卡位11包括若干間距布置的弧形繞線塊111,且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11上的弧形繞線塊111相互錯位設置,如此僅憑一條感應線2即可往復地卡繞于相鄰兩排繞線卡位11上的弧形繞線塊111之間,使兩排繞線卡位11之間圍成的區域形成感應區5,由于弧形繞線塊111具有良好的過渡,可使感應線2不會因此而斷裂,因此本發明的感應層可只采用一條感應線2即可,且其能夠保證感應區5具有較高的敏感度。當然,為加強本發明 測試的涵蓋范圍,如對溫度、心跳等人體基本生理特征的實時測定,本發明的感應層可采用雙感應線并繞的方式,甚或多感應線并繞的方式。如此可獲得多組的測試數據,每一測試數據對應一種人體生理特征。此外,本發明提供的感應層通過采用柔性件3連接相鄰的板體組100,而感應線2則沿沿所述柔性件3的長度方向并穿過所述定位切痕31以夾設于所述柔性件3上,利用柔性件3作為一個良好的過渡,可避免感應線2直接由一板體組100上直接繞設于另一板體組100上;同時,以定位切痕31作為感應線2的定位結構,避免感應線2從所述柔性件3上脫離,如此總的感應區可由兩個板體上的單個的感應區5構成,且由于采用柔性件3連接,使得兩板體組相互的翻轉角度可達360°,兩鄰的兩板體組可相互折疊放置,如此便可縮小感應層的面積,便于用戶的攜帶。在本實施例中,鑒于感應線的脆弱特性,為避免造成對感應線造成磨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部件均采用質地較柔非金屬材料制成。其中,柔性件3可采用柔韌性較佳的面料制成。另外,為防止所述感應線2繞設于所述繞線卡位11之后,過于緊繃,造成用戶使用時,造成感應線的斷裂,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板體I上疊合所述感應區5的區域采用網格狀的紋路設計,使所述板體I具有一定的彈性,同時在繞線過程中,感應線2不宜過于緊繃的繞設于所述繞線卡位11之上。為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感應層至少只需一條感應線即可,請參照附圖4,該簡化的表示了本發明的感應層的結構,在該圖中通過在所述感應線2上添附了箭頭,表示其繞線方式,其中“帶實心的箭頭”表示所述感應線2繞進的繞線走向,“帶空心的箭頭”表示所述感應線2繞出的繞線走向,同時具有“帶實心的箭頭”和“帶空心的箭頭”的感應線2則表示感應線重疊的部分。請參照圖f 4,在本實施例中,各所述板體I上設有兩排相互平行的繞線卡位11,且各所述繞線卡位11設于所述板體I的邊緣,如此感應線2繞設于所述繞線卡位11上之后可形成最大感應區5。請參照圖1和圖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扣板4與所述板體I具有相同的結構,各相鄰的所述弧形繞線塊111之間間距相等,且其間距可容納一所述弧形繞線塊111。如此,可便于實際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只需開設一套模具即可,節約了生產的成本。
請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弧形繞線塊111包括一弓形塊1111,該弓形塊1111的弧邊的弧度為180°,如此可使感應線2繞經所述弧形繞線塊111后,兩側的線路保持相互平行。所述弓形塊1111的弧邊伸出三個均勻布置的限位卡扣1112,其中兩個限位卡扣1112位于所述弧邊的兩端,一個限位卡扣1112位于所述弧邊的正中,所述感應線2繞過弓形的弧邊,并所述限位卡扣1112進行良好的限位,可避免所述感應線2從所述弧形繞線塊111上脫落。常規的塑料光纖最小彎曲半徑為5_,為使本發明提供的感應層可繞設感應線,所述感應線繞過弓形的弧邊半徑尺寸在6mnT25_之間。請參照圖3 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弧形繞線塊111嵌設于所述板體I上,其弧邊與所述板體I形成一繞設所述感應線2的弧槽12,所述板體I上還設有與所述弧槽12相切且連通位于同一繞線卡位11上的各個弧槽12的直槽13。如此可使所述板體I的表面保持平整,且所述感應線2布置于所述弧槽12和直槽13之內,可避免所述感應線2在所述繞線卡位11上受壓。請參照圖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切痕31為“V”字型,且相鄰兩定位切痕31的 開口方向相反,如此可使所述感應線2穿設于各所述定位切痕31之間,并達到良好的定位效果。當然,上述定位切痕31亦可采用其它結構的設計,如采用“U”字形或半圓形的設計方式,亦可實現對所述感應線2良好定位的目的。進一步,為防止所述感應線2從所述柔性件3上的定位切痕31滑出,所述柔性件3沿其長度方向對稱設置有若干相互扣合的扣位32。在本實施例中,為防止所述感應線于所述板體與扣板之間,受所述板體與扣板的壓夾而受損,所述板體I和扣板4之間設有柔性薄膜層。該柔性薄膜層可采用聚乙烯薄膜,此類薄膜不單柔性的保護作用,還具備有防潮性,透濕性小,如此還可以保證所述感應線的干燥性。請參照圖7,在本實施例中,為避免用戶使用過程中,因所述板體組100受壓過大時,造成所述感應線2的磨損,所述板體I和扣板4上分別設有網格6,所述網格6包括若干與所述感應線2垂直的縱線61 ;位于所述板體I上的縱線61與位于所述扣板4上的縱線61相互錯位設置,且所述板體I與所述扣板4相對應的位置處的縱線61之間具有可供所述感應線2穿過的間隙,該間隙略大于所述感應線2的半徑,所述感應線2穿夾于所述板體I的縱線61與所述扣板4的縱線61之間。如此,當所述感應線2夾設于所述板體I和所述扣板4之間時,所述感應線2將發生彎曲變化。若該感應線2采用光纖制作而成,則該感應線2可順利彎曲通光,同時由于感應線彎曲變化的位置較多,其產生的通光變化更為明顯,因而其敏感度亦將為之增加,即可大幅度的加強整個感應層的監測能力。優選地,各所述縱線61的截面呈三角形,三角形的一邊平行于所述板體組100所在的平面,且該邊所對的頂點設置有倒角,以降低其銳性,使所述感應線2能夠平滑的繞過所述縱線61。發明還提供呼吸監測床墊,包括如上所述的感應層,其設有包裹感應層的外套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感應層,夾設于呼吸監測床墊的內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個并排設置的板體組,所述板體組包括相互扣合的板體和扣板,及繞設于所述板體和扣板之間的感應線,各所述板體組的邊緣之間通過條狀的柔性件相互連接;各所述板體上設有至少兩排并排設置的繞線卡位,各所述繞線卡位包括若干間距布置的弧形繞線塊,且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上的弧形繞線塊相互錯位設置;在各所述板體上,所述感應線繞設于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上的弧形繞線塊之間;所述柔性件上沿其長度方向裁設若干定位切痕;在各所述板體組之間,所述感應線沿所述柔性件的長度方向并穿過所述定位切痕以夾設于所述柔性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板體上設有兩排相互平行的繞線卡位,且各所述繞線卡位設于所述板體的邊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板與所述板體具有相同的結構,各相鄰的所述弧形繞線塊之間間距相等,且其間距可容納一所述弧形繞線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繞線塊包括一弓形塊及若干由所述弓形塊的弧邊伸出的限位卡扣,所述感應線繞過弓形的弧邊半徑尺寸在6mnT25mm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繞線塊嵌設于所述板體上,其弧邊與所述板體形成一繞設所述感應線的弧槽,所述板體上還設有與所述弧槽相切且連通位于同一繞線卡位上的各個弧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切痕為“V”字型或為凹弧形,且相鄰兩定位切痕的開口方向相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沿其長度方向對稱設置有若干相互扣合的扣位。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和扣板之間設有柔性薄膜層。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和扣板上分別設有網格,所述網格包括若干與所述感應線垂直的縱線;位于所述板體上的縱線與位于所述扣板上的縱線相互錯位設置,且所述板體與所述扣板相對應的位置處的縱線之間具有可供所述感應線穿過的間隙,該間隙略大于所述感應線的半徑,所述感應線穿夾于所述板體的縱線與所述扣板的縱線之間。
10.呼吸監測床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感應層。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呼吸監測床墊領域,特別涉及用于呼吸監測床墊的感應層的結構設計。本發明公開了感應層,采用在各板體上設有至少兩排并排設置的繞線卡位,各所述繞線卡位包括若干間距布置的弧形繞線塊,在各所述板體上,所述感應線繞設于相鄰的兩排繞線卡位上的弧形繞線塊之間;弧形的繞線塊作為感應線的繞線時的良好過度,可防止感應線的斷開,同時控制所述弧形繞線塊的徑寬,能夠保證感應線區的敏感度;兩相鄰的板體組之間采用柔性件連接,使相鄰的兩板體組可相互折疊放置,縮小了整個感應的面積,便于用戶的攜帶。
文檔編號A61B5/08GK102988050SQ20121046458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6日
發明者楊淑貞 申請人:匯嘉健康生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