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腳凳和按摩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按摩裝置的腳凳(ottoman )。
背景技術:
公知一種按摩使用者的腿的按摩裝置(例如專利文獻I 6)。專利文獻I所述的按摩裝置具有對腿進行按摩的按摩功能。專利文獻2 4所述的按摩裝置具有使腿用的按摩部旋轉的機構。專利文獻5的按摩裝置包括對腿進行按摩的第I按摩部和對腳掌進行按摩的第2按摩部。專利文獻6的按摩裝置通過使I個按摩部移動到與腿部相對應的位置和與腳掌相對應的位置,對腿和腳掌進行按摩。詳細而言,按摩裝置包括相對于按摩裝置主體旋轉的第I框架、相對于該第I框架旋轉的第2框架、和相對于該第2框架旋轉的按摩部。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 - 09542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 - 237485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0 - 308663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7 - 068663號公報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6 - 006578號公報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3 - 062024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另外,專利文獻6的按摩裝置設有使按摩部翻轉的功能。在對腿進行按摩時,使用者使按摩部的具有按摩功能的面露出在前方。在將按摩部使用為放腳臺時,使用者使按摩部反轉而將放腳臺露出在前方。但是,在翻轉按摩部時,使用者需要將第2框架和按摩部固定而同時旋轉這兩者。因此,改變按摩部的使用形態的操作較麻煩。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改變按摩部的使用形態的腳凳和按摩裝置。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與按摩裝置的裝置主體相連接的腳凳包括:第I框,其能相對于該裝置主體旋轉地安裝于該裝置主體;第2框,其能相對于該第I框旋轉地安裝于該第I框;按摩部,其能相對于該 第2框旋轉地安裝于該第2框。上述第2框架具備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折疊的閉合狀態和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最大程度打開的打開狀態,上述第2框架能夠自上述閉合狀態向前方側旋轉而變更為上述打開狀態,上述第2框架能夠自上述打開狀態向后方側旋轉而變更為上述閉合狀態,上述按摩部具有按摩面,上述腳凳具備:第I使用形態,在該第I使用形態下,上述第2框架為上述閉合狀態,且上述按摩面配置在后方側;第2使用形態,在該第2使用形態下,上述第2框架為上述閉合狀態,且上述按摩面配置在前方側;第3使用形態,在該第3使用形態下,上述第2框為上述打開狀態,以如下方式設置上述按摩部,即,在上述第2框架維持為上述閉合狀態的情況下,自上述第I使用形態向上述第2使用形態變更形態以及自上述第2使用形態向上述第I使用形態變更形態。優選的是,該腳凳設置有限制裝置,在處于上述第I使用形態和上述第2使用形態時,該限制裝置限制上述按摩部相對于上述第2框架旋轉。優選的是,在上述腳凳設置有框架旋轉裝置,在上述第2框架處于上述閉合狀態以外的狀態時,該框架旋轉裝置對上述第2框架施力,以使上述第2框架復位到上述閉合狀態。優選的是,上述按摩部能夠在將上述按摩面配置在比上述第2框架靠后方側的位置的第I旋轉位置、和將上述按摩面配置在比上述第2框架靠前方側的位置的第2旋轉位置之間變更位置,在上述腳凳設置有角度固定裝置,該角度固定裝置用于將上述按摩部固定在上述第I旋轉位置與上述第2旋轉位置之間的特定旋轉位置。優選的是,在上述腳凳設置有角度維持裝置,該角度維持裝置用于將上述第2框架固定在規定旋轉位置,該規定旋轉位置位于與上述閉合狀態相對應的閉合位置以及與上述打開狀態相對應的打開位置之間。在一技術方案 中,上述第I框架以將第I旋轉軸作為中心能在折疊位置與展開位置之間的范圍內旋轉的方式,與上述裝置主體相連接,上述第2框架以將第2旋轉軸作為中心能在折疊位置與展開位置之間的范圍內旋轉的方式,與上述第I框架相連接,上述按摩部具有與上述第2框架相連接的自轉軸。以如下方式使上述按摩部的上述自轉軸能旋轉地與上述第2框架相連接,即,在相對于上述裝置主體折疊上述第I框架且正在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折疊上述第2框架的狀態下,能使上述腳凳在上述第I使用形態與上述第2使用形態之間可逆變更形態。在一技術方案中,在上述第I框架與設置有上述裝置主體的設置面垂直且上述第2框架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折疊的狀態下,上述按摩部能以上述自轉軸為中心翻過來。在一技術方案中,上述第I旋轉軸、上述第2旋轉軸和上述自轉軸相互平行。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具有上述腳凳的按摩裝置。發明的效果采用本發明,能夠提供可以容易地變更按摩部的使用形態的腳凳和按摩裝置。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按摩裝置的腳凳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圖2的腳凳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腳凳的第I框架的立體圖。圖5是圖3的腳凳的第2框架的立體圖。圖6是圖3的腳凳的按摩部的立體圖。圖7是處于第I使用形態時的按摩部的立體圖。圖8是處于第2使用形態時的按摩部的立體圖。圖9是處于第3使用形態時的按摩部的立體圖。圖10是表示從第I使用形態變更為第2使用形態時的按摩部的旋轉動作的側視圖。圖1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的按摩部的側視圖。圖12是圖11的按摩部的角度固定裝置的俯視圖。圖13是根據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的按摩部的旋轉動作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1實施方式參照圖1 圖10說明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按摩裝置I包括椅子型的裝置主體10和對腿進行按摩的腳凳20。裝置主體10包括座部11、靠背12和扶手13。座部11配置在裝置主體10的上部。靠背12配置在座部11的上部,能向前方和后方傾動(調整傾斜角度的動作)。扶手13配置在座部11的兩端。腳凳20配置在裝置主體10的前方。參照圖2說明腳凳20的構造。圖2表示卸下了座套的狀態的腳凳20。腳凳20包括安裝于裝置主體10的第I框架30、安裝于第I框架30的第2框架40和安裝于第2框架40的按摩部60。第I框架30以能將第I旋轉軸Cl作為中心旋轉或擺動的方式與裝置主體10相連接。在圖示的例子中,第I框架30具備與裝置主體10相連接的基端部和與第2框架40相連接的前端部。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第I框架30與設置有裝置主體10的設置面垂直的狀態、換言之是第I框架30的前端部位于基端部的正下方的狀態稱作“鉛垂狀態”。有時將第I框架30自鉛垂狀態旋轉了大致90°的狀態稱作“水平狀態”。作為一例,第I框架30的能旋轉的范圍是從鉛垂狀態到水平狀態的范圍。第I框架30的鉛垂狀態是第I框架的折疊位置的一例,第I框架30的水平狀態是第I框架的展開位置的一例。第2框架40以能將第2旋轉軸C2作為中心旋轉或擺動的方式與第I框架30相連接。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使第2框架40與第I框架30的角度達到最大的狀態稱作“打開狀態”,將使第2框架40與第I框架30的角度達到最小的狀態(參照圖7和圖8)稱作“閉合狀態”。例如在打開狀態時,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為90°。例如在閉合狀態時,可以將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設定為0°。第2框架40在從閉合狀態到打開狀態的范圍內旋轉。第2框架40的閉合狀態是第2框架的折疊位置的一例,第2框架40的打開狀態是第2框架的展開位置的一例。圖2的構件附圖標記30A是第2框架的一表面,有時稱作上表面。在第2框架40為閉合狀態時,該一表面30A與第I框架30相面對。圖2的構件附圖標記30B表不與一表面30A相反側的表面,有時稱作下表面。將自該表面30A向表面30B去的方向稱作前方。有時將與前方相反的方向稱作“后方”,將第2框架40的短邊方向稱作“縱寬方向”。按摩部60以能將第3旋轉軸C3作為中心旋轉的方式與第2框架40相連接。在從圖2的箭頭A的方向觀察時,將順時針方向稱作“正轉方向RA”,將逆時針方向稱作“反轉方向RB”。按摩部60能夠相對于第2框架40在能旋轉的范圍內沿正轉方向RA和反轉方向RB旋轉。按摩部60的能旋轉的范圍例如為180°。按摩部60具有按摩功能面60E(以下稱作按摩面60E)。背面60D是與按摩面60E相反的面。在以下的說明中, 有時將從按摩面60E向背面60D去的方向稱作“前方”,將與“前方”相反的方向稱作“后方”,將按摩部60的短邊方向稱作“縱寬方向”。有時將第2框架40的縱寬方向與按摩部60的縱寬方向一致、且第2框架40的前方與按摩部60的前方一致的狀態,稱作按摩部60的“第I旋轉狀態”(參照圖3和圖7)。有時將第2框架40的縱寬方向與按摩部60的縱寬方向一致、且第2框架40的前方與按摩部60的后方一致的狀態,稱作按摩部60的“第2旋轉狀態”(參照圖8)。S卩,按摩部60在從處于第I旋轉狀態時沿反轉方向RB旋轉了 180°時,成為第2旋轉狀態,在從處于第2旋轉狀態時沿正轉方向RA旋轉了 180°時,成為第I旋轉狀態。參照圖3 圖6說明腳凳20的內部構造。如圖3和圖4所示,第I框架30包括用于支承第2框架40的第I支承臂31和第2支承臂32、以及連結第I支承臂31和第2支承臂32的支承管35。第I支承臂31由第I臂罩33 (參照圖2)覆蓋,第2支承臂32由第2臂罩34覆蓋。在第I框架30設置有對第2框架40沿相對于第I框架30折疊的方向施力的框架旋轉裝置36。在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比0°大時,框架旋轉裝置36向減小該角度的方向對第I框架30和第2框架40施力。如圖4所示,第I支承臂31包括供第I旋轉軸Cl穿過的臂軸部31A、供第2旋轉軸C2穿過的臂前端部31C、和連結臂軸部31A與臂前端部31C的臂主體部31B。在臂軸部31A形成有供作為第I旋轉軸Cl的軸芯的第I軸體31D穿過的通孔32A。在臂前端部31C形成有供作為第2旋轉軸C2的軸芯的第2軸體46穿過的通孔32B。框架旋轉裝置36具有與第2旋轉軸C2 —致的中心軸線。 框架旋轉裝置36包括例如是扭簧的第I彈簧37、供第I彈簧37的第I端部37A勾掛的第I勾掛部38、和供第I彈簧37的第2端部37B勾掛的第2勾掛部39(參照圖5)。第2支承臂32具有與第I支承臂31同樣的構造。另外,對于圖4的第2支承臂32的與第I支承臂31相同的結構,標注與該臂31的結構的附圖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參照圖3和圖5說明第2框架40。第2框架40包括用于支承按摩部60的第I板41和第2板42、以及連結第I板41和第2板42的加強管43。第I板41由第I板罩44 (參照圖2)覆蓋。第2板42由第2板罩45覆蓋。在第2框架40設置有將按摩部60維持為第I旋轉狀態或第2旋轉狀態的限制裝置50。如圖5所示,第I板41包括板主體部41A以及自板主體部41A延伸設置而與加強管43相連接的板延伸部41B,第2旋轉軸C2和第3旋轉軸C3通過上述板主體部41A。在板主體部41A的一端部形成有供作為第2旋轉軸C2的軸芯的第2軸體46穿過的第I通孔47。在與第I通孔47分開且能與框架旋轉裝置36的第I彈簧37的第2端部37B卡合的位置,設置第2勾掛部39。在板主體部41A的中間部形成有供作為第3旋轉軸C3的軸芯的第3軸體67 (參照圖6)穿過的第2通孔48。限制裝置50包括固定于第3軸體67的旋轉體51、以及對按摩部60施加使該按摩部60沿正轉方向RA和反轉方向RB旋轉的力的第2彈簧57。另外,限制裝置50包括供第2彈簧57的兩端部勾掛的第I支承部55和第2支承部56、以及限制旋轉體51的旋轉的限制部58。第2彈簧57例如可以由螺旋彈簧構成。當第2彈簧57的彈簧長度增加時,產生復原力。旋轉體51包括固定連接于第3軸體67 (參照圖6)的旋轉軸部52、自旋轉軸部52的外周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53、和遍布凸緣部53的大致半周地自凸緣部53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延伸部54。延伸部54的一端部作為第I接觸部54A而發揮功能,在按摩部60沿正轉方向RA旋轉而成為第I旋轉狀態時,該第I接觸部54A與限制部58相接觸而限制按摩部60的正轉方向RA的旋轉。延伸部54的另一端部作為第2接觸部54B而發揮功能,在按摩部60沿反轉方向RB旋轉而成為第2旋轉狀態時,該第2接觸部54B與限制部58相接觸而限制按摩部60沿反轉方向RB旋轉。第2支承部56在延伸部54上設在第I接觸部54A與第2接觸部54B之間。限制部58是與第I板41的面平行且沿第I板41的縱寬方向延伸的線,且該限制部58配置在與第3旋轉軸C3交叉的線上。第I支承部55在板主體部41A上配置在比配置有限制裝置50的部位靠外端41C側的位置。參照圖3和圖6說明按摩部60。按摩部60包括隨著空氣的充入放出而擴張收縮的氣囊66和保持氣囊66的主體部61。如圖6所示,主體部61包括基座壁62、設在基座壁62的一端部的第I側壁63、設在基座壁62的另一端部的第2側壁64、和設在第I側壁63與第2側壁64之間的中間隔壁65。在第I側壁63與中間隔壁65之間劃分出來供一只腿放入的第I空間SA,在第2側壁64與中間隔壁65之間劃分出來供另一只腿放入的第2空間SB。各空間SA、SB可以是槽狀。氣囊66包括:側部氣囊66A (參照圖3),其沿第I側壁63的內表面、第2側壁64的內表面和中間隔壁65的兩 面設置;底部氣囊66B (參照圖3),其沿基座壁62設置。在第I側壁63和第2側壁64固定有第3軸體67。第3軸體67配置在第I側壁63的縱寬方向上的中間部分。第3旋轉軸C3與按摩部60的前表面60A的距離,和第3旋轉軸C3與后表面60B的距離大致相同。參照圖7 圖9說明按摩裝置I的腳凳20的使用形態。使用者能夠通過使第I框架30、第2框架40和按摩部60旋轉,而選擇腳凳20的3個使用形態。例如以如下方式使用該按摩裝置I。使用者在不使用按摩裝置I時,選擇第I使用形態。例如,使用者使第I框架30以第I旋轉軸Cl為中心旋轉而成為鉛垂狀態。由此,將按摩部60收容在按摩裝置I的內偵牝所以按摩裝置I所占的空間減小。使用者在將按摩部60使用為放腳臺時,使腳凳20變形為第I使用形態。例如,使用者使腳凳20的第I框架30繞第I旋轉軸Cl旋轉,而根據使用者的喜好調整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的旋轉位置。在該情況下,將按摩部60的背面60D用作放腿的部位。當使用者在坐在按摩裝置I上的狀態下按摩腿時,使腳凳20變形為第2使用形態。例如,使用者為使按摩面60E面對腿,而使按摩部60繞第3旋轉軸C3旋轉,將一只腿放在第I空間SA內,將另一只腿放在第2空間SB內,對兩腿進行按摩。當使用者在坐在按摩裝置I上的狀態下按摩腳掌時,使腳凳20變形為第3使用形態。例如,使用者為使按摩面60E面對腳掌,而使第2框架40繞第2旋轉軸C2轉動,將一只腿放在第I空間SA內,將另一只腿放在第2空間SB內,對兩腳掌進行按摩。如圖7所示,第I使用形態是以第I旋轉軸Cl為中心將第I框架30相對于裝置主體10維持為使用者設定的設定角度,使第2框架40處于閉合狀態,使按摩部60處于第I旋轉狀態的狀態。此時,相對于第I框架30向與第2框架40打開的一側(前方側)相反側(后方側)配置按摩面60E。另外,按摩部60的前表面60A與支承管35之間的間隔為第I設定間隔HA。另外,在第I使用形態下,第2框架40為閉合狀態且按摩部60為第I旋轉狀態,第I使用形態包含將第I框架30相對于第I旋轉軸Cl維持為特定角度的所有狀態。如圖8所示,第2使用形態是以第I旋轉軸Cl為中心將第I框架30相對于裝置主體10維持為使用者設定的設定角度,使第2框架40處于閉合狀態,使按摩部60處于第2旋轉狀態的狀態。此時,相對于第I框架30向第2框架40打開的一側(前方側)配置按摩面60E。另外,按摩部60的后表面60B與支承管35之間的間隔為第2設定間隔HB。第3旋轉軸C3在按摩部60的縱寬方向上設在中間部分,所以第2設定間隔HB和第I設定間隔HA為大致相同的長度。另外,在第2使用形態下,第2框架40為閉合狀態且按摩部60為第2旋轉狀態,第2使用形態包含將第I框架30相對于第I旋轉軸Cl維持為特定角度的所有狀態。如圖9所示,第3使用形態是第I框架30處于鉛垂狀態,第2框架40處于打開狀態,按摩部60處于第I旋轉狀態的狀態。在使第I框架30處于鉛垂狀態且將按摩部60維持為第I旋轉狀態的狀態下,使第2框架40以第2旋轉軸C2為中心旋轉,從而能夠從第I使用形態向第3使用形態變更,或者從第3使用形態向第I使用形態變更。有時將第3旋轉軸C3或第3軸體67稱為按摩部60的自轉軸。第I旋轉軸Cl、第2旋轉軸C2和第3旋轉軸C3可 以相互平行。參照圖9說明框架旋轉裝置36的動作。當以第2旋轉軸C2為支點使由第I端部37A和第2端部37B形成的角度擴大的力,作用于框架旋轉裝置36的第I彈簧37時,第I彈簧37產生復原力。當相對于第I框架30打開第2框架40時,第I端部37A與第2端部37B之間的角度擴大,所以第I彈簧37沿減小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的方向產生復原力。因而,當擴大第I端部37A與第2端部37B之間的角度的力被解除時,第2框架40沿反轉方向RB旋轉而成為閉合狀態。詳細而言,使用者在使第2框架40處于水平狀態時,用腿按壓第2框架40而使該框架40沿正轉方向RA旋轉。在使水平狀態的第2框架40處于閉合狀態時,使用者使腿離開第2框架40。于是,第2框架40借助第I彈簧37的力沿反轉方向RB旋轉而成為閉合狀態。參照圖10說明限制裝置50的動作。圖10表示將腳凳20從第I使用形態變更為第2使用形態時的按摩部60的動作。如圖10的(A)所示,當腳凳20處于第I使用形態時,按摩部60的背面60D與第I支承臂31的前表面3IE彼此平行。此時,旋轉體51的第I接觸部54A與限制部58相接觸,所以旋轉體51的沿正轉方向RA的旋轉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第2彈簧57沿縮小彈簧一端部與彈簧另一端部之間的距離的方向產生力,以使第2支承部56靠近第I支承部55的方式對旋轉體51施力。因此,將按摩部60維持為沿正轉方向RA被施力了的狀態,即,按摩部60不易沿反轉方向RB旋轉的狀態。如圖10的(B)所示,當腳凳20位于第I使用形態至第2使用形態的中間位置時,按摩部60的背面60D與第I支承臂31的前表面31E成直角。此時,旋轉體51的第I接觸部54A和第2接觸部54B位于與限制部58分開的位置,容許旋轉體51沿正轉方向RA和反轉方向RB的任意方向旋轉。另一方面,第2彈簧57沿縮小彈簧一端部與彈簧另一端部的距離的方向產生力,所以當按摩部60旋轉到比中間位置偏向正轉方向RA的位置時,第2彈簧57使按摩部60沿正轉方向RA旋轉。相反,當按摩部60旋轉到比中間位置偏向反轉方向RB的位置時,第2彈簧57使按摩部60沿反轉方向RB旋轉。如圖10的(C)所示,當腳凳20處于第2使用形態時,按摩部60的上表面60C與第I支承臂31的前表面3IE彼此平行。此時,旋轉體51的第2接觸部54B與限制部58相接觸,所以旋轉體51的反轉方向RB的旋轉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第2彈簧57沿縮小彈簧一端部與彈簧另一端部之間的距離的方向產生力,以使第2支承部56靠近第I支承部55的方式對旋轉體51施力。因此,將按摩部60維持為沿反轉方向RB被施力了的狀態,即,按摩部60不易沿正轉方向RA旋轉的狀態。當腳凳20處于圖10的(C)的第2使用形態時,使用者能夠使按摩部60克服第2彈簧57的作用力而沿正轉方向RA旋轉。在該情況下,腳凳20能夠經圖10的(B)的狀態向圖10的(A)的第I使用形態復位。這樣,按摩部60能夠以第3旋轉軸C3為中心自轉,所以使用者能將第2框架40維持著閉合狀態不變地,在第I使用形態與第2使用形態之間可逆地變更腳凳20。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1,能夠獲得以下效果。(I)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按摩部60的腳凳20具備第I使用形態,在該第I使用形態下,第2框架相對于第I框架處于閉合狀態且按摩面60E配置在后方側。腳凳20具備第2使用形態,在該第2使用形態下,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處于閉合狀態且按摩面60E配置在前方側。腳凳20具有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處于打開狀態的第3使用形態。并且,以如下方式設置按摩部60,即,在將第2框架40維持為閉合狀態的狀態下,能使腳凳20從第I使用形態向第2使用形態變更以及從第2使用形態向第I使用形態變更。采用該結構,在從第I使用形態向第2使用形態或從第2使用形態向第I使用形態變更時,不必使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旋轉。因而,能夠在第I使用形態與第2使用形態之間容易地變更腳凳20的使用形態。(2)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腳凳設置有限制裝置50,在第I使用形態和第2使用形態時,該限制裝置50限制按摩部60相對于第2框架40旋轉。當在按摩腿的過程中按摩部60旋轉時,按摩部位改變,所以不能進行穩定的按摩。關于這一點,采用上述結 構,由于能夠在第I使用形態和第2使用形態下,利用限制裝置50將按摩部60維持在規定位置,所以能夠抑制按摩部位變動而穩定地進行按摩。(3)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腳凳設置有框架旋轉裝置36,當第2框架40處于相對于第I框架30閉合的狀態以外的狀態時,該框架旋轉裝置36對第2框架40施力,以使第2框架40復位為閉合狀態。
采用該結構,當打開第2框架40的力解除時,利用框架旋轉裝置36使第2框架40處于閉合狀態。因此,能夠省去使用者自行使第2框架40成為閉合狀態的工夫。(4)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具有按摩部60的腳凳20具備3種使用形態,所以使用者能夠使用按摩部60按摩腿、按摩腳掌,以及將按摩部60用作放腳臺。(5)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按摩部60的背面60D是平坦面,所以通過使第I框架30處于鉛垂狀態,且使第2框架40處于閉合狀態,且使按摩部60處于第I旋轉狀態,能夠使按摩裝置I的外觀美觀。另外,能夠減小按摩裝置I的設置面積。(6)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使第I框架30處于鉛垂狀態,且使第2框架40處于閉合狀態,且使按摩部60處于第I旋轉狀態時,如圖10的(A)所示,按摩部60的背面60D與第I支承臂31的前表面31E彼此平行。因此,能使按摩裝置I的外觀美觀。(7)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使第I框架30處于鉛垂狀態,且使第2框架40處于閉合狀態,且使按摩部60處于第2旋轉狀態時,如圖10的(C)所示,按摩部60的上表面60C與第I支承臂31的前表面31E彼此平行。因此,能使按摩裝置I的外觀美觀。(8)在本實施方式中,當第2框架40與第I框架30之間的角度比0°大時,框架旋轉裝置36對第2框架40施力,以使第2框架40成為閉合狀態。在對腳掌進行按摩時,該力將按摩面60E按壓于腳掌。因而,與未設置框架旋轉裝置36的情況相比,能對腳掌施加強按摩力。這里,設想未設置框架旋轉裝置36的比較例的按摩裝置。在該情況下,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自由旋轉。因此,若在腳凳20處于第I使用形態或第2使用形態時按摩部60旋轉,則第2框架40隨著該旋轉而旋轉。相對于此,利用框架旋轉裝置36對第2框架40施力,以使第2框架40成為閉合狀態。由此,即使按摩部60在腳凳20處于第I使用形態或第2使用形態時發生了旋轉,也能抑制第2框架40隨著該旋轉而旋轉。因此,與比較例相比,采用本實施方式 的按摩裝置1,能夠在第I使用形態與第2使用形態之間容易地變更腳凳20。第2實施方式參照圖11和圖12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I代替第I實施方式的限制裝置50地,具有能以4個不同角度維持按摩部60的位置的角度固定裝置70。以下,以在第I實施方式的基礎上進行的變更結構為中心進行說明。另外,對于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對其說明。如圖11所示,角度固定裝置70包括固定于按摩部60的旋轉體90、以及將旋轉體90的旋轉維持在特定旋轉位置的旋轉體固定裝置80。旋轉體固定裝置80包括用于限制旋轉體90的止轉桿81、用于引導止轉桿81的引導箱82、用于限制止轉桿81的移動的限制臂83、以及用于操作限制臂83的操作桿87。如圖12所示,止轉桿81能夠沿第2框架40的縱寬方向移動,利用第3彈簧81B以向旋轉體90突出的方式對該止轉桿81施力。另外,在止轉桿81的主體部設有被限制臂83推壓的推壓部81A。限制臂83包括推動推壓部81A的作用部84、成為限制臂83的支點的臂支點部85、利用操作桿87操作的操作部86和對限制臂83施力的臂彈簧83A。臂彈簧83A對限制臂83施力,以使作用部84沿離開推壓部81A的方向(圖12的箭頭B)移動的方式。操作桿87包括由使用者手動操作的把持部87A、具有操作桿87的支點的桿支點部87B、和與操作部86相接觸的桿接觸部87C。如圖11所示,旋轉體90包括與第3軸體67 (參照圖6)結合的旋轉軸部91、和設在旋轉軸部91的外周的凸緣部92。在凸緣部92的大致半周大致等間隔地設有4個嵌合部93或凹口。各嵌合部93能接收止轉桿81的前端。在按摩部60相對于第2框架40處于第I旋轉狀態時(第I旋轉位置),這些嵌合部93中位于周向的一端的I個嵌合部93接收止轉桿81。在按摩部60處于第2旋轉狀態時(第2旋轉位置),嵌合部93中位于周向的另一端的I個嵌合部93接收止轉桿81,止轉桿81設置在與嵌合部93嵌合的位置。嵌合部93中位于周向的中間的2個嵌合部93,分別與按摩部60處于第I旋轉狀態與第2旋轉狀態之間時的2個特定旋轉位置相對應。利用角度固定裝置70,將按摩部60選擇性地維持在第I旋轉位置(第I旋轉狀態)、第2旋轉位置(第2旋轉狀態)、以及位于第I旋轉位置至第2旋轉位置之間的2個特定旋轉位置。接下來,說明角度固定裝置70的動作。在未對操作桿87進行操作時,操作桿87被維持在規定位置。由于利用臂彈簧83A將限制臂83維持為沿箭頭B的方向移動了的狀態,所以作用部84離開推壓部81A,操作部86與桿接觸部87C相接觸。利用第3彈簧8IB將止轉桿81維持為被推到旋轉體90側的狀態。此時,由于止轉桿81與嵌合部93嵌合,所以將按摩部60維持在特定旋轉位置。如圖12所示,在沿箭頭C方向對操作桿87進行操作時,桿接觸部87C推動操作部86,所以限制臂83克服臂彈簧83A的力而沿該與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箭頭D方向旋轉。此時,限制臂83的作用部84 推起推壓部81A,所以止轉桿81沿離開旋轉體90的方向移動。由此,止轉桿81的旋轉限制狀態解除。在將按摩部60變更到另一特定旋轉位置時,使按摩部60旋轉而使止轉桿81與另一嵌合部93嵌合。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1,除了由第I實施方式獲得的上述(I) (3)的效果之外,還能獲得如下效果。(9)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腳凳設置有角度固定裝置70,該角度固定裝置70用于將按摩部60相對于第2框架40的旋轉位置,固定在第I旋轉狀態下的位置與第2旋轉狀態下的位置之間的特定旋轉位置。由于能夠利用角度固定裝置70將按摩部相對于第2框架40維持在特定旋轉位置,所以能夠改變將按摩部60壓靠于使用者的腿的角度而進行按摩。(10)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使旋轉體90不旋轉,使旋轉體固定裝置80的止轉桿81與旋轉體90的嵌合部93嵌合。為了解除由該嵌合實現的旋轉體90的旋轉限制狀態,需要對操作部86進行操作,所以能夠確保安全性。第3實施方式參照圖13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I代替第I實施方式的框架旋轉裝置36地,具有將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維持在特定旋轉位置的角度維持裝置100。下面,說明與此變更相應產生的在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詳細變更。另外,對于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標注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對其說明。角度維持裝置100包括具有棘輪機構的棘輪主體部101、設置于該棘輪主體部101的第I臂102、以及相對于第I臂102旋轉的第2臂103。第I臂102勾掛于第3勾掛部104。第2臂103勾掛于第4勾掛部105。當第I臂102與第2臂103之間的角度為最大角度以下時,棘輪機構施力以閉合兩個臂102、103,且對第2臂103的沿第I臂102的方向的旋轉進行機械性限制。因此,當選擇了最大角度以下的多個特定角度中的一個特定角度,作為第I臂102與第2臂103之間的角度時,能將第I臂102與第2臂103之間的角度維持為所選的特定角度。在相對于第I臂102打開第2臂103時,施加比作用于第2臂103的力大的力,從而增大兩個臂的角度。當第I臂102與第2臂103之間的角度超過最大角度時,棘輪機構容許第2臂103向第I臂102的方向旋轉。 將第I臂102與第2臂103之間的角度維持為比最大角度小一個級別的角度(t匕最大角度靠前一個位置的角度)的狀態,對應于第I實施方式的打開狀態。將第I臂102與第2臂103之間的角度維持為最小角度的狀態,對應于第I實施方式的閉合狀態。接下來,說明角度維持裝置100的動作。圖13表示在相對于裝置主體10將第I框架30維持為規定角度的狀態下,使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旋轉了的狀態。按摩部60處于第I旋轉狀態與第2旋轉狀態之間的狀態。圖13的(A)表示使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旋轉至規定角度的狀態。圖13的(B)表示使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比圖13的(A)所示的狀態大的狀態。圖13的(C)表示使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比圖13的(B)時的角度大的狀態。在任一狀態下,第2框架40與第I框架30的角度都在棘輪機構的最大角度的范圍內,所以能將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維持為特定角度。這樣,能夠利用角度維持裝置100,將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維持為旋轉了特定角度的狀態、即規定旋轉位置。采用本實施方式的按摩裝置1,除了由第I實施方式獲得的上述(I) (3)的效果之外,還能獲得如下效果。(11)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腳凳設置有角度維持裝置100,該角度維持裝置100將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的旋轉位置,固定在與閉合狀態相對應的閉合位置、與打開狀態相對應的打開位置、以及上述閉合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的規定旋轉位置。由于能夠利用角度維持裝置100將第2框架40相對于第I框架30維持在特定角度,所以能夠改變將按摩部60壓靠于使用者的腿的角度而進行按摩。其他實施方式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變更。另外,也可以將變形例彼此組合而實施本發明。.框架旋轉裝置36也可以由扭簧以外的機構、例如螺旋彈簧構成。.腳凳20的使用形態不限定于3種,可以再添加其他的使用形態。例如可以追加如下的使用形態,即,使第I框架30為水平狀態,使第2框架40為閉合狀態,且將按摩部60維持為第I旋轉狀態。作為將第I框架30維持為水平狀態的部件,例如可以設置用于支承第I框架30的支承棒。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在第2框架40為閉合狀態時,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設定為0°,但也可以將該角度設定為比0°大的角度。另外,也可以將該角度設定為比0°小的角度。另外,當在第I使用形態和第2使用形態下使第2框架40為閉合狀態時,根據使使用者感到舒適的角度來設定該角度。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當腳凳20為第3使用形態時,第2框架40與第I框架30的角度設定為90° ,但也可以將該角度設定為比90°大的值。另外,也可以將該角度設定為比90°小的值。詳細而言,通過調整框架旋轉裝置36的第I彈簧37的力,或設置用于限制第2框架40的旋轉的限制裝置,能夠調整第2框架40的在打開狀態下的角度。.在上述第2實施方式中,上述腳凳設置有將按摩部60固定在特定旋轉位置的角度固定裝置70,但也可以代替角度固定裝置70地采用齒輪機構將按摩部60維持為特定角度。 在上述第3實施方式中,上述腳凳設置有將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固定為特定角度的角度維持裝置100。也可以代替該角度維持裝置100地采用齒輪機構維持第I框架30與第2框架40之間的角度。附圖標記說明 1、按摩裝置;10、裝置主體;20、腳凳;30、第I框架;31、第I支承臂;32、第2支承臂;36、框架旋轉裝置;40、第2框架;41、第I板;42、第2板;50、限制裝置;51、旋轉體;52、旋轉軸部;53、凸緣部;54、延伸部;54A、第I接觸部;54B、第2接觸部;55、第I支承部;56、第2支承部;57、第2彈簧;58、限制部;60、按摩部;70、角度固定裝置;80、旋轉體固定裝置;90、旋轉體;100、角度維持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腳凳,該腳凳與按摩裝置的裝置主體相連接,該腳凳包括: 第I框架,其能相對于上述裝置主體旋轉地安裝于該裝置主體; 第2框架,其能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旋轉地安裝于該第I框架; 按摩部,其能相對于上述第2框架旋轉地安裝于該第2框架, 該腳凳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2框架具備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折疊的閉合狀態和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最大程度打開的打開狀態, 上述第2框架能夠自上述閉合狀態向前方側旋轉而變更為上述打開狀態,上述第2框架能夠自上述打開狀態向后方側旋轉而變更為上述閉合狀態, 上述按摩部具有按摩面, 上述腳凳具備: 第I使用形態,在該第I使用形態下,上述第2框架為上述閉合狀態,且上述按摩面配置在后方側; 第2使用形態,在該第2使用形態下,上述第2框架為上述閉合狀態,且上述按摩面配置在前方側; 第3使用形態,在該第3使用形態下,上述第2框架為上述打開狀態, 以如下方式設置上述按摩部,即,在上述第2框架維持為上述閉合狀態的情況下,能夠自上述第I使用形態向上述第2使用形態變更形態以及自上述第2使用形態向上述第I使用形態變更形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凳,其特征在于, 該腳凳設置有限制裝置,在處于上述第I使用形態和上述第2使用形態時,該限制裝置限制上述按摩部相對于上述第2框架旋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腳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腳凳設置有框架旋轉裝置,在上述第2框架處于上述閉合狀態以外的狀態時,該框架旋轉裝置對上述第2框架施力,以使上述第2框架復位到上述閉合狀態。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腳凳,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摩部能夠在將上述按摩面配置在比上述第2框架靠后方側的位置的第I旋轉位置、和將上述按摩面配置在比上述第2框架靠前方側的位置的第2旋轉位置之間變更位置,在上述腳凳設置有角度固定裝置,該角度固定裝置用于將上述按摩部固定在上述第I旋轉位置與上述第2旋轉位置之間的特定旋轉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腳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腳凳設置有角度維持裝置,該角度維持裝置將上述第2框架固定在規定旋轉位置,該規定旋轉位置位于與上述閉合狀態相對應的閉合位置以及與上述打開狀態相對應的打開位置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凳,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框架以將第I旋轉軸作為中心能在折疊位置與展開位置之間的范圍內旋轉的方式,與上述裝置主體相連接, 上述第2框架以將第2旋轉軸作為中心能在折疊位置與展開位置之間的范圍內旋轉的方式,與上述第I框架相連接,上述按摩部具有與上述第2框架相連接的自轉軸, 以如下方式使上述按摩部的上述自轉軸能旋轉地與上述第2框架相連接,S卩,在相對于上述裝置主體折疊上述第I框架且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折疊上述第2框架的狀態下,能使上述腳凳在上述第I使用形態與上述第2使用形態之間可逆變更形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腳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I框架與設置有上述裝置主體的設置面垂直且上述第2框架相對于上述第I框架折疊的狀態下,上述按摩部能以上述自轉軸為中心翻過來。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腳凳,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旋轉軸、上述第2旋轉軸和上述自轉軸相互平行。
9.一種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按摩裝置具有權利要 求1 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腳凳。
全文摘要
腳凳(20)具有第1使用形態~第3使用形態。在第1使用形態下,第2框架(40)相對于第1框架(30)處于閉合狀態且按摩面(60E)配置在后方側的位置。在第2使用形態下,第2框架(40)相對于第1框架(30)處于閉合狀態且按摩面(60E)配置在前方側的位置。在第3使用形態下,第2框架(40)相對于第1框架(30)處于打開狀態。將按摩部(60)設置為能在將第2框架(40)維持為閉合狀態的狀態下,從第1使用形態向第2使用形態變更形態以及從第2使用形態向第1使用形態變更形態。
文檔編號A61H15/00GK103079521SQ20118004218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7日
發明者中村潤二, 渡邊知彥, 高谷昭廣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