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床以及床的合體方法和分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能將其一部分作為輪椅加以分離的床以及床的合體方法和分離方法。
背景技術:
例如,在醫院或護理設施中,患者或被護理者等(以下簡稱為被護理者),一天里有多次需要從躺在病床上的狀態移向其他場所。此時,從床向例如輪椅的被護理者的移乘, 通常通過護士或護理者等(以下簡稱為護理者。)人手進行。因為這樣的移乘給護理者造成體力負擔。為了減輕被護理者的移乘所致的護理者的體力負擔,提供分離床的一部分而作為輪椅加以利用的床。圖12示出以往的床1。床1的床面由側部床板2、中央部床板3、側部床板4這3 塊構成。為了構成床面,有必要使臺車5的中央部床板3向側部床板2和側部床板4之間的空間3a移動。護理者以旋轉裝置7為旋轉中心,使側部床板4升向床主體6的上方。此外,護理者在使側部床板4升到床主體6的上方的狀態下,使中央部床板3向空間3a移動。在使臺車5向空間3a移動之后,使側部床板4回到原來的位置,由此構成床1 的床面。另外,從床1分離的臺車5,也可以用作輪椅。此時,使中央部床板3作為輪椅的座面。圖13是臺車5的側視圖。臺車5具有椅子用的姿勢變更裝置,所述椅子用的姿勢變更裝置按照中央部床板3能夠簡易地從平坦姿勢變更為座位姿勢的方式使腿部3c與背面部北的傾斜連動地進行傾斜。在向上方立起到背面部北大致垂直的狀態時,借助第一聯桿8a和第二聯桿8b,使腿部3c向下方下降。也就是說,只要立起背面部北,腿部3c就向下方下降,從平坦姿勢變更為座位姿勢。由此,護理者可以簡易地進行輪椅的姿勢變更(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5-51330號公報在護理用的床中,需要有使床面平坦的平坦姿勢、使床面中的后背的部分立起的背部抬高姿勢、使床面中膝部的部分立起的膝部抬高姿勢。以往的床1,在平坦姿勢時可以構成由側部床板2、中央部床板3和側部床板4形成的床面。但是,以往的床1的側部床板 2以及側部床板4,是無法抬高其一部分的構成。為此,以往的床1中,無法在整個床面采取背部抬高姿勢或膝部抬高姿勢,成為僅僅是中央部床板3的背部抬高或膝部抬高。S卩,在以往的床1中,無法進行與一般的護理床相同的背部抬高姿勢或膝部抬高姿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解決這樣的課題的發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輪椅已與床合體時能與一般的護理床一樣姿勢變更為平坦姿勢和背部抬高姿勢和膝部抬高姿勢的床以及床的合體方法和分離方法。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發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構成如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床具有支承切換裝置且使輪椅和床主體部以可以分離的方式合體而成,上述輪椅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座面部、和對上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上述床主體部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床面部、和對上述床面部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上述支承切換裝置在上述椅子支承構件和上述床面支承構件之間切換上述輪椅的上述座面部的支承構件。另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床的合體方法,是具有支承切換裝置且使輪椅和床主體部以可以分離的方式合體的床的合體方法,上述輪椅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座面部、和對上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上述床主體部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床面部、和對上述床面部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上述支承切換裝置,在上述輪椅和上述床主體部已合體的情況下,將對上述輪椅的上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上述椅子支承構件切換成上述床面支承構件。另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床的分離方法,是使輪椅和床主體部以可以合體的方式分離的床的分離方法,上述輪椅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座面部、和對上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上述床主體部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床面部、和對上述床面部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在上述輪椅和上述床主體部已分離的情況下,將對上述輪椅的上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上述床面支承構件切換成上述椅子支承構件。發明效果本發明在輪椅已與床合體時,因為上述輪椅的上述座面部被上述床面支承構件支承,所以能夠通過上述床面支承構件,上述輪椅的上述座面部和上述床主體部的上述床面部一體地進行姿勢變更。由此,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能進行與一般的護理床相同的姿勢變更的床以及床的合體方法和分離方法。
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和特征,由有關附圖的優選實施方式的下列記述而明確。其附圖如下所示圖I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的分離時的簡要立體圖,圖IB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的合體時的簡要立體圖,圖IC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的控制部等的框圖,
圖2A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座位姿勢狀態的輪椅的立體圖,圖2B是平坦姿勢的狀態下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輪椅的聯桿裝置的簡要側視圖,圖2C是座位姿勢的狀態下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輪椅的聯桿裝置的簡要側視圖,圖3A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輪椅已成為平坦姿勢的分離時的床的立體圖,圖;3B是平坦姿勢的狀態下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主體部的聯桿裝置的簡要側視圖,圖3C是座位姿勢的狀態下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主體部的聯桿裝置的簡要側視圖,圖4A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在椅子支承構件支承座面部的狀態下從前方看姿勢變更裝置切換中的床得到的正視圖,圖4B是本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在椅子支承構件支承座面部的狀態下床面支承構件支承座面部的狀態的正視圖,圖5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平坦姿勢狀態的合體時的床的立體圖,圖6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狀態的床的立體圖,圖7A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狀態下且床下降狀態下的床的側視圖,圖7B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狀態下且床上升狀態下的床的側視圖,圖8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的合體方法的流程圖,圖9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操作遙控器的操作面的圖,圖10是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的分離方法的流程圖,圖IlA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床的分離時的簡要立體圖,圖IlB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床的合體時的簡要立體圖,圖12是將以往的輪椅作為構成的一部分的床的立體圖,圖13是以往的輪椅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對相同構成要件附加相同符號,并省略說明。另外,為了容易理解附圖,以各構成要件為主體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實施方式)圖IA以及圖IB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床11的簡要立體圖。本第一實施方式的床11是將可以分離的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而構成。圖IA是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已分離時的床11的簡要立體圖。圖IB是將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時的床11的簡要立體圖。床11例如具有通過電驅動部而其姿勢被變更的電動護理床的功能。另外,從床主體部10分離的輪椅9,具有手動進行姿勢變更的手動折疊輪椅的功能。如圖IA所示,輪椅9由座面部15、椅子支承構件(椅子引導構件)14、椅子基座部 13、行走輪12構成。座面部15由連結部分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多個板狀的椅子底板構件(例如5
7個椅子底板構件15a、15b、15C、15d、15e)而構成,是分別接觸患者或被護理者等(以下簡稱為被護理者。)的身體的部分。關于椅子支承構件14,多個椅子支承構件14a、14C、14d、He構成椅子用的姿勢變更裝置114,以可以進行姿勢變更的方式支承座面部15。椅子基座部13在允許椅子支承構件14彎曲動作的同時,支承椅子支承構件14。行走輪12至少有一對,在該實施方式中為4個,以自由旋轉的方式位于椅子基座部13的下部。該行走輪12以自由移動的方式支承椅子基座部13,并且例如可以在沿水平方向的地面(或者,輪椅9以及床主體部10的設置面)44上行走。輪椅9構成為通過椅子支承構件14進行姿勢變更時,座面部15的姿勢與椅子支承構件14的姿勢變更相一致地進行變更。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構成輪椅9的座面部15的板狀椅子底板構件15a、15b、15c、15d、15e通過連結部分而可自由彎曲。為此,座面部15無法維持恒定的姿勢。座面部15被作為輪椅9的姿勢變更裝置114的椅子支承構件14支承。 也就是說,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座面部15是與椅子支承構件14的姿勢成為一體來進行姿勢維持或姿勢變更的結構。另一方面,如圖IB所示,床主體部10由床面部17、床面支承構件(床面引導構件)18、和床基座部19構成。床面部17是由連結部分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多個板狀的床底板構件(例如4 個床底板構件17a、17b、17c、17d)而構成,是分別接觸被護理者的身體的部分。關于床面支承構件18,多個床面支承構件18a、18c、18d構成床用的姿勢變更裝置 119,以可以進行姿勢變更的方式支承床面部17。床基座部19在允許該床面支承構件18的彎曲動作的同時,支承床面支承構件18。 在床基座部19的中間部且與作為合體區域的凹部觀對應的部分,在寬度方向上凹陷,可以插入輪椅9的椅子基座部13。行走輪25在該實施方式中為4個,分別以自由旋轉的方式位于床基座部19的下部的前后。該行走輪25以自由移動的方式支承床基座部19,并且可以在地面(或者輪椅9 以及床主體部10的設置面)44上行走。然而,在沒有必要使床主體部10移動的情況下,可以沒有行走輪25。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構成床主體部10的床面部17的床底板構件17a、17b、17c、17d 通過連結部分而自由彎曲。為此,床面部17無法維持恒定的形狀。由此,床面部17構成為與床面支承構件18的姿勢成為一體來進行姿勢維持或姿勢變更。此外,朝向在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和床膝面支承構件18c之間的床腰部底板構件 17b的側部空出的、作為合體區域的凹部觀內,使輪椅9的椅子基座部13在寬度方向上移動而進行定位。通過該定位,構成為輪椅9和床主體部10能夠合體。在本第一實施方式中, 在如此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已合體的情況下,構成為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構件從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 ( S卩,關于座面部15,構成為代替椅子支承構件14而僅由床面支承構件18加以支承)。將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構件從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的動作,通過支承切換裝置來進行。支承切換裝置通過椅子支承構件14 以及床面支承構件18的配置關系、和升降部27來構成。床11構成為通過該支承切換裝置來切換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由此在利用床面支承構件18進行姿勢變更時,床面部17以及座面部15成為一體來進行姿勢變更。此時,椅子支承構件14如圖IB所示為平坦姿勢,由于是與床主體部10大致接觸的狀態,不會影響結構。S卩,在通過使輪椅9的椅子基座部13在寬度方向上移動而從作為合體區域的凹部 28內拔出,由此將輪椅9從床主體部10分離的情況下,僅通過作為椅子用的姿勢變更裝置 114的椅子支承構件14來支承輪椅9的座面部15(即,關于座面部15,代替床面支承構件 18而僅由椅子支承構件14進行支承),通過椅子支承構件14進行輪椅9的座面部15的姿
勢變更。相反,在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已合體的情況下,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裝置,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從具有椅子支承構件14的姿勢變更裝置114切換成具有床面支承構件18的姿勢變更裝置119(即,關于座面部15,代替椅子支承構件14而僅由床面支承構件18進行支承),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通過作為床用的姿勢變更裝置119的床面支承構件18進行輪椅9的座面部15以及床主體部10的床面部17的姿勢變更。如此,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在床11的分離時和合體時切換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裝置,由此可以在分離時使座面部15的姿勢為圖IA所示的座位姿勢(被護理者坐位的姿勢),在合體時使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的姿勢為圖IB所示的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在這里,背部抬高姿勢是指按照被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支承的被護理者的脊背相對于鉛垂方向稍向后傾斜的方式使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傾斜的姿勢的狀態。膝部抬高姿勢是指按照被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支承的被護理者的膝部彎曲成倒V字形狀的方式將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彎曲成倒V字形狀的姿勢的狀態。由此,將輪椅9作為其構成的一部分的床11,輪椅9側不需要特別的控制或動力源,可以使折疊輪椅和護理床的功能并存。也就是說,即便將輪椅9作為其構成的一部分的床11中,作為護理床可以采取必要的膝部抬高姿勢或背部抬高姿勢。另外,分離后的輪椅9,可以作為通常的輪椅改變座面部15的背面部分的姿勢。進而,在輪椅9和床主體部10的合體時,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被床面支承構件18支承,所以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成為一體來進行姿勢變更。接著,對構成床11的輪椅9和床主體部10的詳細內容進行說明。圖2A是座位姿勢狀態下的輪椅9的立體圖。椅子基座部13在下部具有4個行走輪12。通過這4個行走輪12,輪椅9進行移動。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不對輪椅9施加動力,為手推式的輪椅。輪椅9通過護士或護理者等(以下簡稱為護理者。)推在椅子支承構件14上設置的把手23進行移動。另外,座面部15由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和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 構成。在構成座面部的構件中,相鄰的構件彼此借助薄板部或鉸鏈的連結部分相互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作為薄板部的連結部分,由厚度比從主要構成座面部15的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至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的各自的厚度薄的部分形成等,可以自由彎曲。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 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分別是與被護理者的脊背、腰、膝、腿、腳跟接觸的部分。椅子背部底板構件 15a、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通常具有緩沖功能。需要說明的是,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 在輪椅 9為座位姿勢時,成為腳踏部分。關于椅子支承構件14,如圖2B所示,由方形框形狀的椅子背部支承構件(椅子背部引導構件)14a、方形框形狀的椅子膝部支承構件(椅子膝部引導構件)14c、方形框形狀的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椅子腿部第一引導構件)14d、方形柱形狀的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椅子腿部第二引導構件)14e、將相鄰的支承構件彼此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的4個椅子用第一 第四彎曲部14j、14k、Hm、Hn構成。椅子背部支承構件Ha可以支承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椅子基座部13可以支承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 可以支承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可以支承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14e可以支承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 和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 通過椅子用第一彎曲部14j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 和椅子膝部支承構件Hc通過椅子用第二彎曲部14k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和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通過椅子用第三彎曲部Hm 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和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He通過椅子用第四彎曲部14η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另外,在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的背面側的頂端部固定有把手23。這里,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與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以及椅子膝部支承構件 14c進行連結,在椅子底板構件15和椅子支承構件14不會發生錯位。該第一實施方式的輪椅9具有從沿水平方向的平坦姿勢朝向相對于鉛垂方向傾斜的座位姿勢,通常向椅子背部支承構件Ha施以作用力的椅子用支承構件加力部。作為椅子用支承構件加力部的一例,使用氣擋板20,但取而代之地也可以使用直動式致動器。氣擋板20的手制動器20b安裝于把手23旁的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用制動拉索20c連結手制動器20b和氣擋板20。氣擋板20的活塞棒20a,與在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的基端側的背面分支的分支連結部14f的頂端連結。該活塞棒20a可以借助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 和椅子腰部底板部1 之間的第一彎曲部14j,使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 在座位姿勢和平坦姿勢之間轉動。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的分支連結部14f的中間部,通過第一連結用聯桿構件14p與在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的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側的端部的背面分支的分支連結部14g的頂端連結。由此,本實施方式的姿勢變更裝置114,與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的繞椅子用第一彎曲部14j的轉動動作無關,構成為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的分支連結部14f的中間部和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的分支連結部14g的頂端的間隔始終相同。關于姿勢變更裝置114,構成為按照分支連結部14f的中間部和分支連結部14g的頂端的間隔始終相同的方式,從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向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施加牽引力,或者解除該牽引力。另外,分支連結部14h的頂端和分支連結部14j的頂端通過第二連結用聯桿構件14q連結。在這里,分支連結部14h在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的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側的端部的背面分支。另外,分支連結部14j在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14e的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側的端部的背面分支。由此,與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的繞椅子用第一彎曲部14j的轉動動作無關,構成為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的分支連結部14h的頂端和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14e的分支連結部14j的頂端的間隔始終相同。這些第一連結用聯桿構件14p和第二連結用聯桿構件14q,如后述那樣,當在平坦姿勢和座位姿勢之間對輪椅9的座面部15的形狀進行姿勢變更時,為了容易且確實可靠地構成各自的姿勢而發揮功能。輪椅9可以將座面部15的形狀從座位姿勢變更為平坦姿勢。在這里,圖2A所示, 座位姿勢是指立起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并使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與椅子腰部底板構件 1 相比稍向上方傾斜并使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以及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向下方下降的姿勢。另外,圖3A所示,平坦姿勢是指使整個座面部15為平坦面的姿勢。在這里,根據圖2A詳細說明座位姿勢。座位姿勢中,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以及椅子背部支承構件Ha按照上端相對于下端位于后側的方式在鉛垂方向上傾斜起立。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 位于大致水平方向。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以及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 按照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 側的端部與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側的端部相比位于下方的方式位于稍微傾斜的位置。關于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以及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 14d的位置,從椅子膝部支承構件側的端部朝向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側的端部向下傾斜。 關于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以及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14e的位置,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或者從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側的端部朝向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的頂端向上方傾斜。另外,在平坦姿勢中,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構成大致沿水平方向的1個平坦面。換言之,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和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14e,構成大致沿水平方向的1個平坦面,并且該平坦面、第一連結用聯桿構件14p的長度方向、第二連結用聯桿構件14q的長度方向和氣擋板20 的活塞棒20a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S卩,通過上述的輪椅9的聯桿裝置的構成,護理者握持氣擋板20的手制動器20b 時,能使氣擋板20的作用力作用于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能夠使氣擋板20的活塞棒20a 的突出量(長度)變化。使手離開氣擋板20的手制動器20b,氣擋板20的活塞棒20a以此時的突出量(長度)被鎖定,保持姿勢。由此,例如在如圖2B所示的平坦姿勢中,護理者握持氣擋板20的手制動器20b 時,解除氣擋板20的活塞棒20a的鎖定,能使氣擋板20的作用力作用于椅子背部支承構件 14a。為此,即使被護理者乘坐輪椅9且通過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和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 支承被護理者的脊背,氣擋板20的作用力和被護理者的體重也會大致相消,護理者能容易地進行姿勢變更。即,氣擋板20的作用力和被護理者的體重會大致相消,護理者將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從平坦姿勢變更為座位姿勢,以及從座位姿勢變更為平坦姿勢。需要說明的是,氣擋板20的作用力的強度優選按照與被護理者的體重相消的方式預先加以調節。如此通過使氣擋板20的作用力作用于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例如在從平坦姿勢成為座位姿勢時,能夠容易地使椅子背部支承構件Ha繞椅子用第一彎曲部14j在圖2B的逆時針方向上進行轉動。于是,借助第一連結用聯桿構件14p,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被拉向椅子背部支承構件側,相對于椅子腰部底板部15b,椅子膝部支承構件Hc繞椅子用第二彎曲部 14k在順時針方向上轉動。與此順時針方向的轉動的同時,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繞椅子用第三彎曲部Hm在逆時針方向上轉動,且借助第二連結用聯桿構件14q,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He繞椅子用第四彎曲部Hn在順時針方向上轉動。由此,如圖2C所示,可以使輪椅9從平坦姿勢成為座位姿勢。相反,在從座位姿勢向平坦姿勢進行姿勢變更時,在輪椅9的座位姿勢的狀態下, 護理者用一只手握持把手23的同時,用另一只手握持手制動器20b時,解除氣擋板20的活塞棒20a的鎖定,能使氣擋板20的作用力作用于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此時,利用被護理者的體重,手動使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向下方放倒。即,能夠使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 繞椅子用第一彎曲部14j在圖2B的順時針方向上容易且緩慢轉動。于是,作用于第一連結用聯桿構件14p的牽引力被解除而松弛,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以及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分別從斜向傾斜的姿勢向平坦姿勢,繞著椅子用第二彎曲部14k、椅子用第三彎曲部Hm和椅子用第四彎曲部Hn分別相對轉動,進行姿勢變更。關于該姿勢變更,通過借助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作用于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的被護理者的膝附近的重量、以及借助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作用于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的被護理者的腿的重量來進行。即,在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繞椅子用第二彎曲部14k在逆時針方向上轉動的同時, 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繞椅子用第三彎曲部Hm在順時針方向上轉動,且借助第二連結用聯桿構件14q,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He繞椅子用第四彎曲部Hn在逆時針方向上轉動。由此,對腿面部分的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進行支承的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對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進行支承的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以及對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進行支承的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14e的姿勢,按照接近平坦姿勢的方式進行變更。進而,放倒椅子背部支承構件Ha直至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和椅子腰部底板構件 1 成為平坦面時,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 15d、以及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也成為1個平坦面。此外,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以及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成為一連串的1個平坦面,如圖2B所示,輪椅9從座位姿勢成為平坦姿勢。 這是因為,椅子支承構件14構成為支承座面部15,并且與椅子背部支承構件14a的傾斜連動,借助第一連結用聯桿構件14p以及第二連結用聯桿構件14q而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 椅子腿部第一支承構件14d、以及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14e的姿勢發生變更的聯桿裝置。需要說明的是,椅子腿部第二支承構件He借助第二連結用聯桿構件14q與椅子膝部支承構件14c連結,輪椅9在平坦姿勢和座位姿勢時都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并行移動,僅僅如此就可以始終維持沿水平方向的位置。通過這樣的構成,第一實施方式的輪椅9只需改變輪椅9的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 的傾斜,就能與其連動地進行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以及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的姿勢變更。即,護理者只進行1個動作,輪椅9就會同時進行背和腿的姿勢變更,所以就輪椅9的姿勢變更而言,即便是手工作業也可以容易且確實可靠地進行。圖3A是為了將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而使輪椅9的座面部15為平坦姿勢的、 分離時的床11的立體圖。此時,床主體部10的床面部17也是平坦姿勢。床面部17具有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的床背部底板構件17a、床腰部底板構件 17b、床膝部底板構件17c、和床腿部底板構件17d。也就是說,床面部17由4個床底板構件17a、17b、17c、17d構成,這些構件中相鄰的構件彼此的3處借助薄板部或鉸鏈的連結部分相互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作為薄板部的連結部分,由厚度比從主要構成床面部17的床背部底板構件17a至床腿部底板構件17d的各自的厚度薄的部分形成等,可以自由彎曲。 床背部底板構件17a、床腰部底板構件17b、床膝部底板構件17c、床腿部底板構件17d,分別是與被護理者的脊背、腰、膝、包括腳跟的腿相接觸的部分,通常具有緩沖功能。需要說明的是,座面部15具有5個分割構件15a、15b、15C、15d、15e,在4處發生彎曲,所以床面部17和座面部15的分割構造是不同的。然而,床面部17的3個分割構件 17a、17b、17c,分別與座面部15的3個分割構件15a、15b、15c相對應,床面部17的剩余的 1個分割構件17d與座面部15的剩余的2個分割構件15d、lk相對應。床面支承構件18如圖3A所示,由在一對長度方向的支承棒構件之間在寬度方向上固定有多個橫檔的梯子狀的床背面支承構件18a、與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相同的梯子狀的床膝面支承構件18c、與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相同的梯子狀的床腿面支承構件18d、將相鄰的支承構件彼此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的3個床用第一 第三彎曲部18j、18k、18m構成。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始終支承床背部底板構件17a,可以用在寬度方向上比床背部底板構件17a突出的突出部118來支承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床膝面支承構件18c始終支承床膝部底板構件17c,可以用在寬度方向上比床膝部底板構件17c突出的突出部118來支承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床腿面支承構件18d始終支承床腿部底板構件17d,可以用在寬度方向上比床腿部底板構件17d突出的突出部118來支承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和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如此,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床膝面支承構件18c、床腿面支承構件18d,分別構成比床背部底板構件17a、床腰部底板構件17b、床膝部底板構件17c、床腿部底板構件17d分別向寬度方向的一側突出并露出的突出部118。關于這些突出部118,在輪椅9與床主體部10合體之后,可以支承輪椅9的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椅子腰部底板構件 15b、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和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即,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和床腰部底板構件17b通過床用第一彎曲部18 j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床腰部底板構件17b和床膝面支承構件18c通過床用第二彎曲部18k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床膝面支承構件18c和床腿面支承構件18d通過床用第三彎曲部 18m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在這里,床腰部底板構件17b、與床背面支承構件18a以及椅子膝面支承構件18c 連結,在床底板構件17和床面支承構件18不會發生錯位。另外,在位于平坦姿勢下的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背面側的頂端部的下方的床基座部19的背面側的端部,配置有第一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1。通過平坦姿勢下的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背面側的頂端部相接觸,用第一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1檢測出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已成為平坦姿勢。另外,在位于床腿面支承構件18d的背面側的頂端部的下方的床基座部19的腿側的端部,配置有第二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2。通過平坦姿勢下的床腿面支承構件18d的背面側的頂端部相接觸,用第二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2檢測出床腿面支承構件18d已成為平坦姿勢。第一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1以及第二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2,例如可以分別由可以分別檢測出平坦姿勢下的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接觸以及平坦姿勢下的床腿面支承構件18d的接觸的限位開關構成。第一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1和第二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2的檢測信息分別向控制部100輸出,可以通過控制部100分別判定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平坦姿勢以及床腿面支承構件18d的平坦姿勢。控制部100如圖IC所示,對床的合體方法以及分離方法的動作進行控制,根據傳感器的輸入信息,對驅動部或驅動裝置進行驅動控制。另外,在床腿面支承構件18d的頂端部配置有自由旋轉的輥Μ。在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中,輥M在床基座部19的平坦的軌道上或槽內滾動,床腿面支承構件 18d相對于床基座部19在膝部抬高姿勢和平坦姿勢之間順暢地進行彎曲或彎曲解除動作。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按照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成為一體后的床面部16的背部抬高動作以及膝部抬高動作獨立進行的方式,進而具有第一電驅動部41a和第二電驅動部41b。第一電驅動部41a可以改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傾斜。第二電驅動部41b可以進行適當變更膝面支承構件18c以及腿面支承構件18d的姿勢變更。作為第一電驅動部41a的一例的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的機械臂42a,與在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基端側的背面分支的分支連結部18f的頂端連結,借助機械臂42a 使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立起或放倒。由此,通過驅動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而使活塞棒4 進退,則借助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和床腰部底板構件17b之間的第一彎曲部18j, 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可以在座位姿勢和平坦姿勢之間轉動。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其他例,如圖7A以及圖7B所示,代替在床背面支承構件18a 的基端側的背面設置分支連結部18f,可以使活塞棒42a的頂端向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基端側彎曲,而與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基端側的背面以可以分離的方式抵接。如此,僅在使床背面支承構件18a起立時,驅動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用活塞棒4 推壓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基端側的背面。另一方面,在將床背面支承構件18a放倒成平坦姿勢時, 不是通過活塞棒4 牽拉床背面支承構件18a,而是僅僅驅動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 驅動而使活塞棒4 后退,就可以利用被護理者的體重而放倒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由此, 此時僅僅由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背面和活塞棒42a的頂端簡單抵接,就可以容易地進行分離,構成對一種姿勢變更用的力的傳遞以及阻斷進行切換的力傳遞切換裝置90a。另外,作為第二電驅動部的一例的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的機械臂42b,與在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的基端側的背面分支的分支連結部18g的頂端連結,借助機械臂42b 使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立起或放倒,或使床膝面支承構件18c以及床腿面支承構件18d彎曲成倒V字形狀或成為平坦面。由此,通過驅動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而使活塞棒 42b伸展,相對于床腰部底板構件17b,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繞床用第二彎曲部1 在順時針方向上轉動的同時,床腿面支承構件18d繞床用第三彎曲部18m在逆時針方向上轉動。由此,如圖3C所示,能使床主體部10從平坦姿勢成為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相反, 通過驅動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而使活塞棒42a回縮,相對于床腰部底板構件17b, 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繞床用第二彎曲部1 在逆時針方向上轉動的同時,床腿面支承構件 18d繞床用第三彎曲部18m在順時針方向上轉動。由此,如圖3B所示,可以使床主體部10 從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成為平坦姿勢。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其他例,如圖7A以及圖7B所示,代替在床膝面支承構件18c 的基端側(腿面支承構件18d側)的背面設置分支連結部18g,可以使活塞棒42b的頂端向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的基端側彎曲而與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的基端側的背面以可以分離的方式抵接。如此,僅在使床膝面支承構件18c起立時,驅動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并用活塞棒42b推壓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的基端側的背面。另一方面,在將床膝面支承構件18c放倒成平坦姿勢時,不是通過活塞棒42b牽拉床膝面支承構件18c,僅僅通過驅動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而使活塞棒42b后退,就可以利用被護理者的體重來放倒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由此,此時僅僅通過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的背面和活塞棒42b的頂端簡單抵接,就可以容易地進行分離,構成對一種姿勢變更用的力的傳遞以及阻斷進行切換的力傳遞切換裝置90b。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和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分別獨立地被驅動,所以能夠獨立地進行背部抬高動作/背部下降動作、以及膝部抬高動作/膝部下降動作。另外,如后述那樣用操作遙控器61分別操作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以及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由此被護理者能夠按自己的想法自主地進行背部抬高動作以及膝部抬高動作。另外,在床面部17的寬度方向的左右任一方(例如在圖3A中為左側),作為椅子基座部插入用空間,在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和床膝面支承構件18c之間形成作為合體區域的凹部觀,可以將輪椅9的椅子基座部13插入到凹部觀內。作為床主體部10的升降機的一例發揮功能的升降部27,是構成床主體部10的構件的一部分,配置在床面支承構件18和床基座部19之間,具有按照使整個床面支承構件18 在上下方向上平行移動的方式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伸縮的聯桿裝置、和與聯桿裝置的聯桿連結并通過旋轉軸的正反旋轉使聯桿裝置伸縮的升降用電機27m而構成。作為使升降用電機 27m的旋轉軸與聯桿裝置的聯桿連結而使聯桿裝置升降的裝置,例如可以采用使將滾珠絲杠繞旋轉軸旋轉而擰入滾珠絲杠后的螺母構件在軸方向上進退并用縮放形式的聯桿裝置將該直線運動變換成上下運動的裝置等。床腰部底板構件17b借助升降部27固定于床基座部19,但床面支承構件18a、18c、18d相對于升降部27以自由彎曲的方式(相對于升降部 27可在長度方向上移動且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部分分離)被支承。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 通過使升降部27的升降用電機27m被驅動而使其旋轉軸正反旋轉,使升降部27在上下方向上伸縮,可以使在升降部27上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18在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和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之間、以及合體后的床升降范圍d內進行上下的平行移動。需要說明的是,床升降范圍d的最下端位置是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床面支承構件18位于合體動作用的上端時,床面支承構件18接觸椅子9的座面部15,用床面支承構件18升高座面部15, 座面部15離開椅子支承構件14。通過使座面部15離開椅子支承構件14,代替椅子支承構件14而僅由床面支承構件18支承椅子9的座面部15。另一方面,在床面支承構件18位于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時,椅子支承構件14接觸椅子9的座面部15而用椅子支承構件14 升高座面部15。通過用椅子支承構件14升高座面部15,座面部15離開床面支承構件18, 代替床面支承構件18而僅由椅子支承構件14支承座面部15。通過這樣的升降部27的升降動作,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在椅子支承構件14和床面支承構件18之間切換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裝置。另外,如圖4A所示,床面支承構件18具有作為用于探測床面支承構件18已支承座面部15的接觸探測機構的一例的接觸探測傳感器45。接觸探測傳感器45的檢測信息向控制部100輸出。由此,根據接觸探測傳感器45的檢測信息,能用控制部100判定床面支承構件18是否在支承座面部15。圖9是表示操作遙控器61的操作面的圖。操作遙控器61具有升降按鈕62、背部上下按鈕63、膝部上下按鈕64、合體按鈕66、和分離按鈕67。操作遙控器61與床主體部 10的控制部100通過通信線連接或無線連接,向控制部100作出操作指示,使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以及升降部27的升降用電機27m工作。需要說明的是,操作遙控器61具有用于利用聲音通知各種信息的揚聲器。升降按鈕62是對升降部27的升降用電機27m進行驅動的開關,在床升降范圍d 內,使合體完成后的床11的床面部16的高度上下改變。即,關于升降按鈕62,在床面支承構件18與座面部15相接觸了的位置以上的高范圍即如圖4B所示的床升降范圍d內,用于進行床面部16的上升下降的操作。背部上下按鈕63是用于對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進行驅動的開關,進行床 11的背部抬高動作或背部下降動作。膝部上下按鈕64是用于對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進行驅動的開關,進行床 11的膝部抬高動作或膝部下降動作。合體按鈕66是為了使分離的床11合體(即,用于將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 而用于對升降部27的升降用電機27m進行驅動的開關,在按壓合體按鈕66期間,通過升降用電機27m的驅動,使床面支承構件18上升至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分離按鈕67是為了使合體后的床11分離而用于對升降部27的升降用電機27m 進行驅動的開關,在按壓分離按鈕67期間,通過升降用電機27m的驅動,使床面支承構件18 下降至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通過僅按壓分離按鈕67,對升降用電機27m、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和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進行驅動,床11分別進行背部下降動作、膝部下降動作和下降動作,變更成平坦姿勢,且床面部16從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下降至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成為能進行分離動作的狀態。另外,在位于作為合體區域的凹部觀的深處的床基座部19,設置定位傳感器51, 檢測出椅子基座部13向凹部28移動而準確定位。作為定位傳感器51的一例,由在凹部28 準確定位了椅子基座部13時接觸椅子基座部13的限位開關構成。定位傳感器51的檢測信息向控制部100輸出。由此,當在凹部觀椅子基座部13未被準確定位時,無法進行由定位傳感器51進行檢測,可以用控制部100判定在凹部28內椅子基座部1未被準確定位。另外,手動地使連結桿39在鎖定位置和鎖定解除位置之間轉動,將通過未圖示的卡止構件對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進行連結固定或連結解除的鎖定部40設置于床基座部 19。通過該鎖定部40將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連結固定時,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成為一體而可以構成床面部16。此時的床面部16的高度是作為合體時的床11最低的狀態。另外,將鎖定傳感器43設置于床基座部19,所述鎖定傳感器43對是否已用鎖定部 40鎖定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進行檢測。關于鎖定傳感器43,例如由在已用鎖定部40的卡止構件鎖定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時檢測卡止構件的移動的限位開關或無觸點開關構成。 鎖定傳感器43的檢測信息分別向控制部100輸出,通過控制部100判定鎖定部40是否鎖定。根據鎖定傳感器43的檢測信息,用控制部100判定鎖定部40在鎖定(鎖定狀態)時, 控制部100使操作遙控器61的升降按鈕62、背部上下按鈕63以及膝部上下按鈕64有效。 相反,根據鎖定傳感器43的檢測信息,控制部100判定鎖定部40未鎖定(非鎖定狀態)時, 控制部100使操作遙控器61的升降按鈕62、背部上下按鈕63以及膝部上下按鈕64無效。用于上述構成,為了使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使平坦姿勢的輪椅9沿著床主體部10的寬度方向接近平坦姿勢的床主體部10 (參照圖2A)。此外,使輪椅9的椅子基座部13向在床背面支承構件18a和床膝面支承構件18c之間的床腰部底板構件17b的側部空出的、作為合體區域的凹部觀內移動,進行定位。此時,通過在位于凹部觀的深處的床基座部19設置的定位傳感器51,檢測出椅子基座部13向凹部28移動而被準確定位,用控制部100判定椅子基座部13在凹部28內被準確定位。在椅子基座部13向凹部28內移動而被定位時,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成為橫向并列的構成。椅子基座部13向凹部觀內移動,在凹部觀對內椅子基座部13進行定位,根據來自定位傳感器51的信息,用控制部100判定了椅子基座部13在凹部觀內被準確定位之后, 床11通過支承切換裝置進行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首先,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驅動床主體部10的升降部27的升降用電機27m,使被升降部27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18上升, 將床主體部10的床面支承構件18的高度升高至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于是,對座面部 15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從椅子支承構件14被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 艮口,從僅用椅子支承構件14支承座面部15的狀態,經過用椅子支承構件14和床面支承構件18支承座面部15的狀態,床面支承構件18上升至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時,成為僅用座面部15支承床面支承構件18的狀態。其結果,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從椅子支承構件14被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接觸探測傳感器45檢測出床面支承構件18已上升至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圖4A以及圖4B是從前方看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中的床11的正視圖。圖4A 是僅用椅子支承構件14支承座面部15的狀態的正視圖。圖4B是僅用床面支承構件18支承座面部15的狀態的正視圖。使用圖4A以及圖4B,對支承座面部15的場所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從椅子支承構件14向床面支承構件18切換進行詳細說明。首先,輪椅9和床主體部10通過支承切換裝置開始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時, 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裝置從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換言之,座面部15 僅載于床面支承構件18而被床面支承構件18支承。此時,座面部15載于比床面部17在水平方向上向輪椅9側突出的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而被突出部118支承。此外, 按照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成為一體而構成床面部16的方式,用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支承座面部15的下面。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以外的部分對床面部17的下面進行支承。根據附圖對其進行說明時,首先,如切換前的圖4A所示,在僅用椅子支承構件14 支承座面部15的狀態下,床面支承構件18潛入座面部15的下方。此時,床面部17低于座面部15,對床面部17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18的上面低于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14的上面。由此,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和座面部15分離,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不支承座面部15。此外,通過按壓合體按鈕66,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對升降部27進行驅動,使床面支承構件18從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上升至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此外,如圖4B所示,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上升至接觸座面部15處(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由此座面部15被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支承。如此,關于床基座部19,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可以通過升降部27使床面支承構件18在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和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之間上升下降。通過支承切換裝
17置而輪椅9和床主體部10開始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時,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通過升降部27使床面支承構件18上升,位于座面部15下方的床面支承構件18接觸座面部15 的下面。座面部15接觸床面支承構件18而被床面支承構件18支承,由此座面部15按照床面支承構件18進行姿勢變更。此時,座面部15不與椅子支承構件14的動作隨動,不通過椅子支承構件14進行姿勢變更。然后,通過用鎖定部40固定座面部15和床面支承構件18,使座面部15和床面部 17成為一體,構成床面部16。此時,床面部16的高度是合體時的床11最低的狀態。換言之,是作為合體時的床11使升降部27工作而能升降的床升降范圍d的最下端的狀態。此時,輪椅9的4個行走輪12全部與地面(或者,輪椅9以及床主體部10的設置面)44相接。 此外,輪椅9和床主體部10經合體而成的床11,作為護理床,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成為一體而能夠進行姿勢變更。另外,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使升降部27工作,可以提高床面部 16的高度。在圖4B所示的床面部16從最下端的狀態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使升降部27 工作,而使床面部16在床升降范圍d內上升的情況下,輪椅9的全部行走輪12升高,成為離開地面(或者,輪椅9以及床主體部10的設置面)44的狀態。需要說明的是,在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從僅由床面支承構件18的突出部118支承圖 4B所示的座面部15的狀態,切換成僅由椅子支承構件14支承圖4A所示的座面部15的狀態的情況下,通過按壓分離按鈕67,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通過升降部27降低床面支承構件18的高度,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僅基于床面支承構件18的支承切換成僅基于椅子支承構件14的支承。圖5是平坦姿勢下的合體時的床11的立體圖。床11是平坦姿勢的輪椅9與平坦姿勢的床主體部10合體。為此,被護理者不用從輪椅9下來,在被護理者乘于輪椅9的狀態下,能夠直接乘于床11上。由此,可以減輕護理者的體力負擔。合體后的床11,使床面部17和座面部15成為一體而構成一個平坦的床面部16, 可以僅通過床面支承構件18進行姿勢變更。通過圖5所示的平坦姿勢,使背面支承構件 18a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以及床背部底板構件17a—體立起而成為背部抬高姿勢。另外, 使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以及床腰部底板構件17b成為一個模塊構成。進而,使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以及床膝部底板構件17c成為一個模塊構成,使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 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以及床腿部底板構件17d成為一個模塊構成,用膝面支承構件 18c以及腿面支承構件18d構成由2個模塊彎曲成倒V字形狀的膝部抬高姿勢。圖6是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狀態的床11的立體圖。圖7A以及圖7B 是在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狀態下且在床下降狀態和上升狀態下的床11的側視圖。如圖6以及圖7A以及圖7B所示,由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構成的床面部16, 按照能形成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的方式,連結多個分割構件15a、15b、15c、15d、 17a、17b、17c、17d而形成。此外,通過使作為床面支承構件18的一部分的背面支承構件18a 立起并使作為床面支承構件18的一部分的膝面支承構件18c以及腿面支承構件18d立起, 而彎曲成倒V字形狀,由此可以進行與通常的護理床相同的背部抬高動作以及膝部抬高動作。此時,關于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通過使連結桿39運動并用鎖定部40連結座面部15 和床面部17,構成為相互沒有錯位。
在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時,通過支承切換裝置,輪椅9的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裝置從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由此,在作為床11進行電驅動控制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在輪椅9設置電驅動部。即便在輪椅9沒有電驅動部,床11也可以進行電驅動。其結果,可以使輪椅9為簡單的構成而輕量化。此外,膝面支承構件18c以及腿面支承構件18d如圖6、圖7A以及圖7B所示彎曲成倒V字形狀時,在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和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之間彎曲成倒V 字形,在床膝部底板構件17c和床腿部底板構件17d之間彎曲成倒V字形。此外,床面部16 進行膝部抬高。只要膝面支承構件18c以及腿面支承構件18d成為平坦面,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床膝部底板構件17c、以及床腿部底板構件17d也成為平坦面。需要說明的是,在床面部16的長度方向上,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的長度尺寸與床背部底板構件17a的長度尺寸相等,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的長度尺寸與床腰部底板構件17b的長度尺寸相等,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的長度尺寸與床膝部底板構件17c的長度尺寸相等,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的長度尺寸和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的長度尺寸的總尺寸與床腿部底板構件17d的長度尺寸相等。這樣使長度一致能夠使床面部17和座面部15成為一體而進行姿勢變更。另外,在床面部16的寬度方向上,椅子背部底板構件 15a的寬度尺寸和床背部底板構件17a的寬度尺寸的總尺寸、椅子腰部底板構件15b的寬度尺寸和床腰部底板構件17b的寬度尺寸的總尺寸、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的寬度尺寸和床膝部底板構件17c的寬度尺寸的總尺寸、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的寬度尺寸和床腿部底板構件17d的總尺寸或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的寬度尺寸和床腿部底板構件17d 的總尺寸,彼此相等。這是因為,作為床面部16具有相同寬度尺寸,能作為一個床面進行操作。接著,對分離后的床的合體方法進行說明。圖8是床11的合體方法的流程圖。如圖8所示,在床11的合體方法中,首先,進行定位步驟S01,所述定位步驟SOl檢測出平坦姿勢的輪椅9向床主體部10的作為合體區域的凹部觀移動而被準確定位。在該定位步驟SOl中,護理者通過手動使輪椅9的椅子基座部13向床主體部10 的凹部觀內移動。然后,根據來自定位傳感器51的檢測信息,用控制部100判定是否在凹部觀內被準確定位。根據來自定位傳感器51的檢測信息,用控制部100判定輪椅9的椅子基座部13在凹部觀內被準確定位時,進入合體切換步驟S02。在輪椅9的定位完成時, 圖9所示的操作遙控器61的合體按鈕66亮燈,基于合體按鈕66的控制變成有效。進而, 此時,也可以從操作遙控器61用聲音促使護理者或被護理者按壓操作遙控器61的合體按鈕66。在合體切換步驟S02中,通過支承切換裝置,輪椅9的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裝置從輪椅9所具有的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成床主體部10所具有的床面支承構件18。S卩,關于基于支承切換裝置的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是指通過按壓合體按鈕66,借助控制部100使升降部27驅動而使床面支承構件18上升,將座面部15的支承從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即,在護理者或被護理者按壓操作遙控器61的合體按鈕66 時,首先,僅在按壓合體按鈕66的期間,驅動升降部27的升降用電機27m而床面支承構件18上升。床面支承構件18成為接觸座面部15的下面的高度(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 時,換言之,用接觸探測傳感器45探測床面支承構件18已支承座面部15時,用控制部100 停止升降用電機27m,使床面支承構件18的上升動作停止。于是,成為僅用床面支承構件 18從下方支承座面部15的狀態。需要說明的是,關于合體按鈕66,考慮安全性,僅在按壓合體按鈕66的期間,床面部16上升,但也可以在按壓一次合體按鈕66時,床面支承構件18 自動向接觸座面部15的下面的高度移動。此外,接觸探測傳感器45探測床面支承構件18 已支承座面部15時,合體按鈕66的亮燈熄滅。此時,操作遙控器61也可以用聲音促使護理者或被護理者使連結桿39運動。通過使連結桿39運動,用鎖定部40連結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進而,在合體切換步驟S02之后,進行如下的床面部構成步驟S03 護理者或被護理者使連結桿39運動,用鎖定部40結合座面部15和床主體部10的床面部17,構成床面部 16。如此,在進行定位之后,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切換進行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的姿勢變更裝置,由此床面支承構件18可以在沒有錯位的情況下支承座面部15。進而,在床面部構成步驟S03中構成床面部16,用鎖定傳感器43檢測出鎖定部40 已經鎖定,用控制部100判定鎖定部40為鎖定狀態。然后,通過控制部100使操作遙控器 61的升降按鈕62、背部上下按鈕63和膝部上下按鈕64的操作有效,使用操作遙控器61的背部上下按鈕63和膝部上下按鈕64,作出用于利用床面支承構件18進行姿勢變更的指示。 艮口,通過控制部100使下述有效用操作遙控器61進行驅動背面支承構件18a的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以及驅動腿面支承構件18d的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的控制。 通過這樣的合體方法,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如此,在基于支承切換裝置進行的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完成后,通過控制部 100使操作遙控器61對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以及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的控制成為有效,所以在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中可以防止操作遙控器61的錯誤操作所致的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的失敗。假如在姿勢變更裝置的切換動作中誤碰到操作遙控器61的背部上下按鈕63或膝部上下按鈕64,則床面支承構件18運動,進行預料不到的姿勢變更。此外,會成為操作者(護理者或被護理者)無法控制的狀況。為了防止成為這樣的狀況,優選用上述的控制部100進行操作遙控器61的按鈕的控制。接著,對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分離的方法即床11的分離方法進行說明。圖10是床11的分離方法的流程圖。關于床11的分離方法,具有下述步驟使床 11的床面部16為平坦姿勢的平坦姿勢步驟S11、在平坦姿勢步驟Sll之后相對于構成床面部16的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解除將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結合的鎖定部40的床解除步驟S12、和在床解除步驟S12之后將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場所從床面支承構件18切換成椅子支承構件14的分離切換步驟S13。如此,在解除了鎖定部40之后,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將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場所 (換言之,姿勢變更裝置)從床面支承構件18切換成椅子支承構件14,由此可以進行安全的分離。以下,對床11的分離方法進行詳細說明。首先,在平坦姿勢步驟Sll中,對操作遙控器61的背部上下按鈕63以及膝部上下按鈕64進行操作,使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合體時的床11變更為平坦姿勢,并且對操作遙控器61的升降按鈕62進行操作,使上升的床面部16下降至床升降范圍d的最下端。此外,在使床面部16下降至床升降范圍d的最下端的狀態(換言之,位于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的狀態)下,分別按壓圖9所示的操作遙控器61的背部上下按鈕63、膝部上下按鈕64和分離按鈕67時,僅在分別按壓背部上下按鈕63、膝部上下按鈕64和分離按鈕 67的期間,床11分別進行背部下降動作、膝部下降動作和下降動作。如果變更成平坦姿勢, 且床面部16從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下降至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通過控制部100使動作停止(步驟Sll)。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代替分別按壓背部上下按鈕63、膝部上下按鈕 64和分離按鈕67,通過僅按壓分離按鈕67,床11分別進行背部下降動作、膝部下降動作和下降動作,變更成平坦姿勢,且床面部16從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下降至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可以用控制部100根據來自第一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1以及第二平坦姿勢檢測用傳感器22的檢測信息來判定已變更成平坦姿勢。另外,可以用控制部100根據來自在床基座部19設置的床下限傳感器95的檢測信息來判定床面部16已下降至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這一情況。分別按壓背部上下按鈕63、膝部上下按鈕64和分離按鈕67,床11成為平坦姿勢以及床面部16成為床升降范圍d的最下端(換言之,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時,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操作遙控器61通過聲音向護理者或被護理者報告使連結桿39運動而解除鎖定部40的連結。此外,護理者或被護理者通過手動使連結桿39運動,解除基于連結座面部15和床面部17的鎖定部40的連結(步驟Si》。此時,用鎖定傳感器43檢測出鎖定部40被解除, 向控制部100輸入鎖定傳感器43的檢測信息,通過控制部100判定鎖定部40為非鎖定狀態。接著,護理者按壓操作遙控器61的分離按鈕67。此時,用鎖定傳感器43檢測出鎖定部40被解除,用控制部100判定鎖定部40為非鎖定狀態。為此,通過按壓分離按鈕67, 升降部27下降,床面支承構件18從合體動作用的上端位置向下方下降至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此外,從床面支承構件18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狀態,床面支承構件18向下方離開座面部15。此外,座面部15僅被椅子支承構件14支承。操作遙控器61通過聲音向護理者報告輪椅9能從床主體部10分開(步驟S13)。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用控制部100從鎖定傳感器43的檢測結果判定出鎖定部40未被解除(鎖定部40為鎖定狀態),控制部100 也可以利用來自在操作遙控器61設置的揚聲器的聲音向護理者等報告要使連結桿39運動而解除鎖定部40的連結。如此,通過用升降部27使床面支承構件18下降,座面部15的支承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從床面支承構件18向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此外,護理者通過手動將輪椅9從床主體部10拉出,通過手動使輪椅9為座位姿勢。通過這樣的分離方法,可以使床11分離。需要說明的是,在床解除步驟S12中,優選使向床面支承構件18的背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a以及膝部抬高用直動式致動器41b作出用于進行姿勢變更的指示的基于操作遙控器61的操作為無效。如此可以在分離操作中防止由操作遙控器61的錯誤操作導致的分離的失敗。(第二實施方式)
圖IlA以及圖IlB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床71的簡要立體圖。圖IlA是分離時的簡要立體圖。圖IlB是合體時的簡要立體圖。第二實施方式的床71是利用電驅動部進行姿勢變更的電動護理床,從床71分離出的輪椅72,是用電驅動部進行姿勢變更的電動折疊輪椅。關于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各種構成以及作用,省略說明,僅對不同點作出以下說明。如圖IlA以及圖IlB所示,關于輪椅72,按照背部抬高動作以及背部下降動作、膝部抬高動作以及膝部下降動作、腿部抬高動作以及腿部下降動作分別獨立地進行的方式, 具有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4a、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第三椅子電驅動部74c。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 配置于輪椅72的椅子支承構件73,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被驅動,可以改變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的傾斜。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配置于輪椅72的椅子支承構件73,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被驅動,可以改變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的傾斜。第三椅子電驅動部7 配置于輪椅72的椅子支承構件73,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被驅動,可以改變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以及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的傾斜。各電驅動部例如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能由直動式致動器等構成。用輪椅專用的操作遙控器79操作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4a、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 和第三椅子電驅動部74c,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使其驅動,由此被護理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想法進行背部抬高動作以及背部下降動作、膝部抬高動作以及膝部下降動作、腿部抬高動作以及腿部下降動作。關于床71,通過在一般的電動護理床大多采用的活輪結構,通過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4a、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和第三椅子電驅動部7 實現椅子支承構件73的姿勢變更, 由此可以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將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從輪椅72所具有的椅子支承構件73 切換成床主體部10所具有的床面支承構件18。在這里,活輪結構是指不被進行電動動作的驅動部約束的構造。作為活輪結構的具體例,不是以不能分離的方式連結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或床背部底板構件17a和直動式致動器等的驅動部,相對于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 的背面或床背部底板構件17a的背面,以可以分離的方式抵接被直動式致動器等的驅動部驅動進退的機械臂構造(例如,參照圖7A的機械臂4 和床背面支承構件18a的關系、或者機械臂42b和床膝面支承構件18c的關系)。此外,用機械臂推壓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5a 或床背部底板構件17a,由此使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或床背部底板構件17a從平坦姿勢變更為座位姿勢。另一方面,通過拉出機械臂,利用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或床背部底板構件 17a的自重,使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或床背部底板構件17a從座位姿勢變更為平坦姿勢。 活輪結構是指這樣的構造。該活輪結構,可以相對于椅子支承構件73作為對姿勢變更用的力的傳遞以及阻斷進行切換的力傳遞切換裝置發揮功能。此外,在輪椅72和床主體部10分離的情況下,使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4a、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和第三椅子電驅動部7 進行動作,可以將椅子支承構件73變更為任意姿勢。在這里,椅子支承構件73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椅子支承構件14相同的構件,但與椅子支承構件14的不同點在于,可以在合體后與座面部15以及床面部17 —體地成為背部抬高姿勢以及膝部抬高姿勢。在輪椅72和床主體部10已合體的情況下,通過活輪結構,改變座面部15的傾斜的椅子支承構件73,從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4a、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和第三椅子電驅動部 74c分開,可以通過床面支承構件18改變座面部15的傾斜。即,在輪椅72和床主體部10 已合體的狀態下,輪椅72的椅子支承構件73,與輪椅72的座面部15的動作隨動地進行姿勢變更。通過作為力傳遞切換裝置的一例的活輪結構,阻斷相對于椅子支承構件73的輪椅 72的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用的力的傳遞時,輪椅72的座面部15不被椅子支承構件73支承。在這里的座面部15的姿勢變更用的力的傳遞是指來自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4a、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和第三椅子電驅動部74c的驅動力的傳遞。如此,借助活輪結構分別用第一椅子電驅動部74a、第二椅子電驅動部74b和第三椅子電驅動部7 使椅子支承構件73進行動作,由此可以通過支承切換裝置將對座面部15 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椅子支承構件73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需要說明的是,輪椅72可以構成為與椅子背部底板構件1 的動作連動地使成為腿面部分的椅子膝部底板構件15c、椅子腿部第一底板構件15d以及椅子腿部第二底板構件15e的姿勢變更之類的構成。此時,可以通過1個椅子電驅動部進行輪椅72的姿勢變更,可以使輪椅72為簡單的構成,可以輕量化。另外,在上述中,成為通過活輪結構將椅子支承構件73和椅子電驅動部7 7 分開的構成,但可以是用離合器等使椅子電驅動部 7 74c自由的構成。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在輪椅9、72具有由一般的輪椅經常采用的傾斜裝置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利用傾斜裝置傾斜的狀態下與床主體部10進行合體或分離。需要說明的是,通過適當組合上述各種實施方式或者變形例中的任意實施方式或者變形例,可以發揮各自具有的效果。工業上的可利用性關于本發明的床,不需要以往的作為必要的床/輪椅間的移乘等相關動作,在護理者不抱起被護理者的情況下,就可以從床向輪椅移乘以及可以從輪椅向床移乘。由此,有效用于存在需要護理的人生活的一般家庭、醫院設施以及護理設施。本發明參照附圖對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充分記述,但對于熟悉該技術的人來說,自然會進行各種變形或修正。這樣的變形或修正只要未超出基于技術方案的本發明的范圍就應被理解為被本發明所包含。
權利要求
1.一種床,其具有支承切換裝置,且使輪椅和床主體部以可以分離的方式合體,其中, 所述輪椅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座面部、和對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所述床主體部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床面部、和對所述床面部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所述支承切換裝置在所述椅子支承構件和所述床面支承構件之間切換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支承構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床,其中,所述支承切換裝置切換支承構件,使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分離了的狀態下,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被所述椅子支承構件支承,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被所述床面支承構件支承。
3.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床,其中,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具有在所述床主體部的寬度方向上比所述床面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位于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下方且配置成能夠對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所述支承切換裝置,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所述床面支承構件的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下方,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代替被所述椅子支承構件支承而切換成被所述床面支承構件支承。
4.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床,其中,所述床主體部具有使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升降的升降機,在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和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相接觸著的狀態下,所述升降機使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升降而使所述床面部以及所述座面部雙方升降,在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和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分離著的狀態下,所述升降機使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升降而僅使所述床面部升降。
5.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床,其中,所述支承切換裝置,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切換成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僅被所述床面支承構件支承且所述輪椅的所述椅子支承構件與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動作隨動。
6.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床,其中,還具有相對于所述椅子支承構件對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姿勢變更用的力的傳遞以及阻斷進行切換的力傳遞切換裝置,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分離了的狀態下,所述力傳遞切換裝置相對于所述椅子支承構件傳遞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所述姿勢變更用的力,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所述輪椅的所述椅子支承構件與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動作隨動而進行姿勢變更,并且,通過所述力傳遞切換裝置相對于所述椅子支承構件阻斷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姿勢變更用的力的傳遞時,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不被所述椅子支承構件支承。
7.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床,其中,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具有床背面支承構件、床膝面支承構件、床腿面支承構件,所述床背面支承構件、所述床膝面支承構件和床腿面支承構件分別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連結,所述座面部具有椅子背部底板構件、椅子腰部底板構件、椅子膝部底板構件、椅子第一腿部底板構件以及第二腿部底板構件,所述椅子背部底板構件、所述椅子腰部底板構件、所述椅子膝部底板構件、所述椅子第一腿部底板構件以及第二腿部底板構件分別以彼此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所述床面部具有床背部底板構件、床腰部底板構件、床膝部底板構件以及床腿部底板構件,所述床背部底板構件、所述床腰部底板構件、所述床膝部底板構件以及床腿部底板構件分別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所述支承切換裝置,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切換成所述背面支承構件對所述椅子背部底板構件以及所述床背部底板構件進行支承,所述膝面支承構件對所述椅子膝部底板構件以及所述床膝部底板構件進行支承,所述腿面支承構件對所述椅子第一腿部底板構件、所述椅子第二腿部底板構件以及所述床腿部底板構件進行支承。
8.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床,其中,所述椅子支承構件具有椅子背部支承構件、椅子膝部支承構件、椅子第一腿部支承構件以及椅子第二腿部支承構件,在所述椅子支承構件對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狀態下,所述膝部支承構件以及所述第一腿部支承構件與所述椅子背部支承構件的動作連動地進行動作。
9.一種床的合體方法,其是具有支承切換裝置且使輪椅和床主體部以可以分離的方式合體的床的合體方法,其中,所述輪椅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座面部、和對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所述床主體部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床面部、和對所述床面部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所述支承切換裝置,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情況下,將對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所述椅子支承構件切換成所述床面支承構件。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床的合體方法,其中,所述支承切換裝置,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在所述床主體部的寬度方向上比所述床面部突出的突出部,位于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下方且配置成能夠對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的狀態下,所述床面支承構件的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的下方,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代替被所述椅子支承構件支承而切換成被所述床面支承構件支承。
11.如權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床的合體方法,其中,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的合體的檢測,通過用傳感器檢測所述輪椅的對椅子支承構件進行支承的椅子基座部是否位于合體區域來進行,該合體區域以空間的形式形成在所述床主體部的中間部。
12.如權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床的合體方法,其中,在所述床面支承構件以及所述床面部上升而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合體了之后,用鎖定部結合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和所述床主體部的所述床面部,構成所述座面部和所述床面部成為一體的床面部。
13.如權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床的合體方法,其中,在將對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所述椅子支承構件切換成所述床面支承構件時,所述床面支承構件上升而從下方支承所述座面部,由此將所述座面部的支承構件切換成所述床面支承構件。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床的合體方法,其中,在構成所述床面部之后,使所述床面支承構件的姿勢變更成為有效。
15.一種床的分離方法,其是使輪椅和床主體部以可以合體的方式分離的床的分離方法,其中,所述輪椅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座面部、和對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所述床主體部具有將多個分割構件以可以相互彎曲的方式加以連結而構成的床面部、和對所述床面部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在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分離了的情況下,將對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切換成所述椅子支承構件。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床的分離方法,其中,在將對所述輪椅的所述座面部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所述床面支承構件切換成所述椅子支承構件時,所述床面支承構件下降至分離動作用的下端位置,由此將所述座面部的支承構件切換成所述椅子支承構件。
17.如權利要求15或者16所述的床的分離方法,其中,在所述床面支承構件以及所述床面部下降而所述輪椅和所述床主體部分離了之后,使所述床面支承構件的姿勢變更成為無效。
全文摘要
一種將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而成的床(11),輪椅(9)具有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多個分割構件而構成的座面部(15)、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椅子支承構件(14)、對椅子支承構件(14)進行固定的椅子基座部(13)和對椅子基座部(13)進行支承的行走輪(12),床主體部(10)具有以自由彎曲的方式連結多個分割構件而構成的床面部(17)、對床面部(17)進行支承的床面支承構件(18)和對該床面支承構件(18)進行固定的床基座部(19),在輪椅(9)和床主體部(10)合體的情況下,對座面部(15)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從椅子支承構件(14)切換成床面支承構件(18),床面部(17)及座面部(15)成為一體而與床面支承構件(18)的姿勢變更一致地進行姿勢變更。
文檔編號A61G7/00GK102481223SQ2011800037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8日
發明者上田敏秀, 中村徹, 久米洋平, 塚田將平, 河上日出生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