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椅型按摩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椅型按摩機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椅型按摩機。
技術背景[0002]作為椅型按摩機,例如有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結構。該椅型按摩機在座部的后部設有靠背部,在座部的前部設有揉腿裝置。在該靠背部上具備按摩使用者的背部的按摩機構,在揉腿裝置中,內置有按摩使用者的下肢的下肢按摩機構。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椅型按摩機的靠背部能夠前后斜倚,揉腿裝置經由支承部件可擺動地設在座部的前方。[0003]這樣的椅型按摩機由于在靠背部中具有斜倚功能,所以有在將靠背部向后方倒下的狀態下使用的情況。[0004]專利文獻1 特開2005 - 160866號公報[0005]在上述那樣的椅型按摩機中,在使靠背部向后方斜倚的情況下,靠背部的上端部比座部向后方較大地突出(參照專利文獻1的圖1)。因此,在椅型按摩機與室內壁面之間需要較大的空間,有難以將椅型按摩機使后背朝向壁面附近而設置的情況。換言之,在設置以往的椅型按摩機時,需要從室內壁面離開而配置,結果椅型按摩機需要較大的設置空間。實用新型內容[0006]本實用新型鑒于上述問題,目的是提供一種在靠背部中具備斜倚功能的椅型按摩機中、在將后背朝向室內的壁面附近設置的情況下等能夠接近于壁面而設置、由此能夠減小設置時的占用空間的椅型按摩機。[0007]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0008]S卩,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是具有座部、在地面上支承該座部的基礎框架、在上述座部的后部可斜倚動作地設置的靠背部、和對就座在上述座部上的使用者進行按摩動作的按摩部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構成為,在上述靠背部的斜倚動作時,靠背部的上端部一邊沿著一條鉛垂線一邊上下運動。[0009]優選地可以是,上述靠背部為以下的結構在向后方的斜倚動作中,靠背部的下端部向前方移動并且上端部下降,在向前方的斜倚動作中,靠背部的下端部向后方移動并且上端部上升。[0010]優選地可以是,上述座部能夠相對于基礎框架進行前后移動;構成為,使得上述座部的前后移動、與伴隨著斜倚動作的靠背部的下端部的前后移動連動。[0011]優選地可以是,上述座部為進行連動于前方移動而使座部前端上升的前方上升動作、和連動于后方移動而使座部前端下降的前方下降動作的結構。[0012]優選地可以是,為了在斜倚動作時靠背部的上端部一邊沿著一條鉛垂線一邊上下運動,在上述靠背部上,在將其下端部與上端部連結的方向上設有軌道部件,在上述基礎框架上,設有將上述靠背部的軌道部件在其長度方向上移動自如地保持的滑動保持部、和將該滑動保持部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保持的轉動支承部。[0013]優選地可以是,為了使上述座部的前后移動與伴隨著斜倚動作的靠背部的下端部的前后移動連動,將上述座部的后端部與靠背部的下端部繞左右方向的軸心擺動自如地連結,并且,在上述基礎框架上,設有將座部向前后方向移動自如地導引的導引部、和使座部向前后方向移動的進退驅動部。[0014]優選地可以是,上述基礎框架的導引部以前方上升傾斜而設置。[0015]優選地可以是,在上述座部的前部,設有按摩使用者的下肢的揉腿裝置。[0016]優選地可以是,上述靠背部以向前方倒下的方式構成,為了將該靠背部保持在起立狀態,具備使該靠背部的下端部與座部的后端部卡合的卡合機構。[0017]根據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在將后背朝向室內的壁面附近設置的情況下能夠接近于壁面而配置,由此能夠減少設置時的占用空間。[0018]
[0019]圖1是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1實施方式的立體圖。[0020]圖2是從下方(背側)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1實施方式的立體圖。[0021]圖3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1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起立并且將揉腿裝置收納的狀態的側視圖。[0022]圖4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1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向后方斜倚動作并且將揉腿裝置收納的狀態的側視圖。[0023]圖5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1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向后方斜倚動作并且將揉腿裝置向前方突出移動的狀態的側視圖。[0024]圖6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1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起立并且將揉腿裝置向前方突出移動的狀態的側視圖。[0025]圖7是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的立體圖。[0026]圖8是從下方(背側)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的立體圖。[0027]圖9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起立并且將揉腿裝置收納的狀態的側視圖。[0028]圖10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向后方斜倚動作并且將揉腿裝置收納的狀態的側視圖。[0029]圖11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向后方斜倚動作并且將揉腿裝置向前方突出移動的狀態的側視圖。[0030]圖12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向后方斜倚動作并且在將揉腿裝置向前方突出移動的原狀下將背面朝向上方的狀態的側視圖。[0031]圖13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起立并且將揉腿裝置向前方突出移動的狀態的側視圖。[0032]圖14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起立并且在將揉腿裝置向前方突出移動的原狀下將背面朝向上方的狀態的側視圖。[0033]圖15是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3實施方式的立體圖(靠背部為起立狀態)。[0034]圖16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3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起立并且將揉腿裝置收納的狀態的側視圖。[0035]圖17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3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向后方斜倚動作并且將揉腿裝置向座部的前部下方(后退位置)垂下的狀態的側視圖。[0036]圖18是關于椅型按摩機的第3實施方式表示靠背部向后方斜倚動作并且將揉腿裝置向前方突出移動的狀態的側視圖。[0037]圖19是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3實施方式的立體圖(靠背部為前倒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0038]以下,基于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0039][第1實施方式][0040]圖1 圖6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1實施方式。[0041]另外,在各圖中,為了說明的方便,將構造的一部分省略而描繪。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圖3 圖6的左右方向稱作實際的裝置中的前后方向,將圖3 圖6的上下方向稱作實際的裝置中的上下方向。將圖3 圖6的紙面貫通方向稱作實際的裝置中的左右方向或寬度方向。這些方向與從就座在椅型按摩機1中的使用者看到的一致。[0042]首先,說明椅型按摩機1的基本結構。該椅型按摩機1具有座部2(在圖3以外僅表示座部框架加)、和設在該座部2的后部的靠背部3 (在圖3以外僅表示背部框架3a)。 此外,在座部2的前部,設有揉捏按摩就座在該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下肢(特別是腿肚子)的揉腿裝置5。[0043]座部2具有足夠從下方支承使用者的臀部的廣度。在該座部2的下部,設有用來將該椅型按摩機1向地面F設置的基礎框架6,通過該基礎框架6將座部2支承在規定高度。 該基礎框架6具有作為地面接地用設置的下部框架7、在該下部框架7的上方匹配于座部2 的支承高度而設置的上部框架8、和將這些下部框架7與上部框架8的上下間連結的支柱部 6a,形成箱形的框架。[0044]在第1實施方式中,基礎框架6還具有在下部框架7與上部框架8的上下間(座部 2的下方)形成用來收納揉腿裝置5的收納位置P的作用(參照圖3)。[0045]靠背部3以與座部2大致相同程度的寬度形成,其下端部經由繞左右方向的軸心擺動自如地支承的擺動部10與座部2的后端部連結。由此,靠背部3以使其上端部向后方倒下或向前方起來的方式在座部2的后方擺動自如(可斜倚動作)。關于斜倚動作的驅動構造在后面敘述。[0046]在椅型按摩機1中,以在座部框架加的左右兩側向上方突出狀態設置的左右一對的鉸鏈片部11的上端部、和通過在背部框架3a的下端部向前方彎曲而設置為向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對的杠桿部12的前端部通過分別具有左右方向軸心的軸部連結。該連結部有左右一對,為擺動部10。通過該擺動部10,將座部2的后端部和靠背部3的下端部繞左右方向的軸心擺動自如地連結。[0047]在靠背部3的內部,上下移動自如地設有對就座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脊背 腰進行揉捏或敲打、或振動等按摩動作的按摩部9 (參照圖1)。另外,也可以在座部2的內部及座部2的左右兩側設置對就座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腰 臀部 大腿進行揉捏或敲打、 或振動等按摩動作的按摩部(圖示略)。[0048]揉腿裝置5形成為正視呈大致四邊形狀、側視呈帶有圓弧的三角形狀那樣的箱形。揉腿裝置5的正面為按摩面5a,形成有能夠將使用者的下肢(左右腿)嵌入的左右一對的放腿部13。[0049]在各放腿部13的內側的對置面上,內置有對下肢進行揉捏按摩的下肢用按摩裝置(圖示略)。作為該下肢用按摩裝置,可以做成通過使沿腿的長度方向較長的板材左右擺動而實施揉捏的結構、或做成用通過空氣的給排而膨脹收縮的氣袋實施揉捏的結構。[0050]如圖2所示,在揉腿裝置5中,在其底面和背面的角部分上,旋轉自如地設有左右一對的車輪14,以使其能夠進行向前后方向的滾動。[0051]這樣,具備座部2、靠背部3及揉腿裝置5的椅型按摩機1的座部2能夠相對于基礎框架6前后運動,靠背部3能夠連動于該座部2的前后運動而斜倚動作,進而,揉腿裝置 5能夠進行各種姿勢變換。使座部2前后運動并且使座部2的前后運動與靠背部3的斜倚動作連動的是座部移動機構15,進行揉腿裝置5的姿勢變換的是姿勢變換機構16。[0052]接著,對座部移動機構15進行說明。[0053]該座部移動機構15具有將座部2向前后方向移動自如地導引的導引部20、和沿著該導引部20使座部2沿前后方向移動(驅動)的進退驅動部21。[0054]導引部20由基礎框架6的上部框架8構成。S卩,該上部框架8具有使長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以使其沿著座部框架加的左右兩側部的左右一對的側部件M、和將該左右的側部件M的前端部彼此連結的前部件25而形成。左右的側部件M配備在比座部框架加的寬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外尺寸)分別向左右外側伸出的位置上。另外,這些側部件M及前部件25通過具有中空的四邊形截面的方管等形成。[0055]相對于此,在座部框架加上,從左右兩側部的外面朝向左右方向各自的斜下方設有左右一對的伸出部件27。在該左右的伸出部件27上,設有外嵌設在基礎框架6上的側部件M、朝向該側部件M的長度方向(即前后方向)滑動自如的滑動部觀。[0056]這樣,設在基礎框架6上的上部框架8的左右的側部件M成為能夠將設在座部框架加上的左右的滑動部觀沿前后方向滑動自如地保持的構造,由此構成導引部20。另外, 由于側部件M由方管等形成,所以滑動部觀受到以側部件M的長度方向(滑動軸線)為中心的旋轉阻止作用及晃動防止作用,能夠進行穩定的滑動。[0057]導引部20 (左右的側部件24)既可以與地面F平行(水平)地設置,也可以向前方上升方向傾斜而設置,以使座部2的前端上升。在向前方上升方向傾斜的情況下,既可以直線地傾斜,也可以一邊描繪曲線性的凹曲線一邊向上方傾斜。[0058]在第1實施方式中,采用了使側部件M以前方上升方向直線且平緩地(以較小的傾斜角度)傾斜的構造。因此,該座部移動機構15在座部2的前方移動時進行座部2越前進則座部2的前端越上升的“前方上升動作”,相反,在座部2的后方移動時,進行座部2越后退則座部2的前端越下降的“前方下降動作”。[0059]設有使座部2相對于這樣的導引部20沿前后方向移動(驅動)的進退驅動部21。 在該進退驅動部21中,可以采用例如電動的進給絲杠機構。如由圖2及圖5清楚的那樣, 該電動進給絲杠機構將受電動馬達30旋轉驅動的進給絲杠軸31以前方突出狀態安裝在基礎框架6的下部框架7上,將擰合在該進給絲杠軸31上的螺母部件32做成了繞該進給絲杠軸31不能旋轉的狀態且保持在座部框架加的后端部上的構造。[0060]在座部框架加的后端部上,設有通過在向下方彎曲后再向后方彎曲而形成為曲柄形狀的尾架35,通過將該左右的尾架35的后端部彼此連結的后部件36保持螺母部件 32。進給絲杠軸31向前方上升方向傾斜,但這是用來使螺母部件32的前后運動方向相對于使基礎框架6的側部件M、即用來導引座部2的前后運動的導引部20向前方上升方向傾斜平行的結構。[0061]如由此清楚的那樣,如果使進退驅動部21動作(用電動馬達30使進給絲杠軸31 旋轉而使螺母部件32前后運動,將座部框架加在前后方向上推拉),則座部2沿著導引部 20前后運動。由于座部2與靠背部3經由上述擺動部10連結,所以當座部2前進時,靠背部3的下端部也前進,相反,當座部2后退時,靠背部3的下端部也后退。[0062]但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還不能得到靠背部3的斜倚動作,所以對座部移動機構15 附加了以下的構造。[0063]S卩,在靠背部3上,在將其下端部與上端部連結的方向上設有軌道部件40,在基礎框架6上,設有保持靠背部3的軌道部件40的滑動保持部41、和保持該滑動保持部41自身的轉動支承部42。[0064]詳細地講,靠背部3的軌道部件40由構成靠背部3的背部框架3a中的沿長度方向(靠倚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脊梁方向)設置的左右一對縱部件45形成。另外,該縱部件45由具有中空的四邊形截面的方管等形成。[0065]相對于此,基礎框架6的滑動保持部41為外嵌在靠背部3的軌道部件40(左右的縱部件45)上、并且將該軌道部件40保持為在其長度方向上相對移動自如的構造。另外, 由于縱部件45由方管等形成,所以滑動保持部41受到以縱部件45的長度方向(移動軸線) 為中心的旋轉防止作用及晃動防止作用,能夠進行穩定的相對移動。[0066]另一方面,轉動支承部42是將滑動保持部41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保持的,設置為,使其在使基礎框架6的后側的支柱部6a比上部框架8向上方突出的位置處向左右方向的對置內側突出,用該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保持滑動保持部41。[0067]S卩,在座部2的前進時,如果經由擺動部10將前方拉出作用傳遞到靠背部3的下端部,則靠背部3的軌道部件40要在滑動保持部41內向下方滑動,同時,滑動保持部41要以受轉動支承部42支承的旋轉中心為支點、向使靠背部3的上端部向后方倒下的方向轉動。因而,成為軌道部件40的下方滑動與滑動保持部41的后方轉動協同作用,靠背部3進行斜倚動作,以使其一邊與座部2的前進一起使該靠背部3的下端部前進、一邊使該靠背部 3的上端部下降而向后方倒下。[0068]相反,在座部2的后退時,如果經由擺動部10將后方推入作用傳遞到靠背部3的下端部,則靠背部3的軌道部件40要在滑動保持部41內向上方滑動,同時,滑動保持部41 要以受轉動支承部42支承的旋轉中心為支點、向使靠背部3的上端部向前方豎起的方向轉動。因而,成為軌道部件40的上方滑動與滑動保持部41的前方轉動協同作用,靠背部3進行斜倚動作,以使其一邊與座部2的后退一起使該靠背部3的下端部后退、一邊使該靠背部 3的上端部上升而向前方起來。[0069]可是,在上述向后方的斜倚動作時,靠背部3的軌道部件40在滑動保持部41內向下方滑動。換言之,后方斜倚動作越進行,靠背部3越被向前方拉出,所以結果靠背部3的上端部一邊沿著“一條(一個)鉛垂線”一邊下降。因此,當作為椅型按摩機1的整體觀察時, 靠背部3的上端部不會從斜倚前的狀態向后方較大地突出。[0070]另外,這里“沿著一條鉛垂線”的意思,并不是“特定的1點總是在1條直線上移動 (決不離開)”的嚴格的意思,而應理解為“能夠作為靠背部3的上端部認識的特定部分不較大的迂回等而大致筆直地進行上下運動”之程度的意思。[0071]因此,即使例如使椅型按摩機1接近于室內壁面W而設置,靠背部3的上端部在后方斜倚時不易接觸在室內壁面W上,所以結果能夠使椅型按摩機1接近于室內壁面W而設置,帶來不會白白使室內空間變小的優點。[0072]不言而喻,關于在使靠背部3在后方斜倚后進行前方斜倚(向前方起來)的情況,也不會成為靠背部3的上端部從斜倚前的狀態向后方較大地突出,所以享受能夠使椅型按摩機1接近于室內壁面W而設置的效果。[0073]接著,對進行揉腿裝置5的姿勢變換的姿勢變換機構16進行說明。[0074]如由圖1、圖2及圖5等清楚的那樣,姿勢變換機構16具有用來將座部2與揉腿裝置5連結的擺動臂47、和擺動驅動該擺動臂47的姿勢驅動部48。[0075]如圖1所示,在座部2上,為了與該擺動臂47的基端部連結,在座部框架加的大致中央部(左右的擺動部10的相互間),設有將軸心方向朝向左右方向而支承繞該軸心的擺動的基部支點50。此外,如圖2所示,在揉腿裝置5上,為了與擺動臂47的前端部連結,在該揉腿裝置5的背面上部,設有將軸心方向朝向左右方向而支承繞該軸心的擺動的前部支 ;51ο[0076]該擺動臂47如圖3所示,形成為在基端附近(與基部支點50連結的一側)、以及前端附近(與前部支點51連結的一側)的兩處具有以大致接近于直角的角度彎曲的彎曲部的結構,以使其在揉腿裝置5被收納到座部2下方的收納位置P中時不會與揉腿裝置5接觸干涉。[0077]姿勢驅動部48例如可以采用電動的進給絲杠式伸縮機構。該電動伸縮機構是從缸部55的一端部使進給絲杠軸56以不能進行繞軸的旋轉的狀態突出的機構,在缸部55內收納有與進給絲杠軸56擰合的螺母部件(圖示略)。即,成為通過由裝備在缸部55中的電動馬達57使螺母部件繞進給絲杠軸56旋轉、能夠使進給絲杠軸56相對于缸部55伸長或收縮的機構。[0078]該電動伸縮機構是設有從座部框架加的基部支點50向徑向突出的徑向杠桿、在該徑向杠桿上連結缸部陽的前端部、此外使被保持為從該缸部陽向后方突出狀態的進給絲杠軸56的后端部連結在座部框架加(尾架35)的后部件36上的結構。[0079]如由此清楚的那樣,如果使姿勢驅動部48動作(用電動馬達57使螺母部件旋轉而使進給絲杠軸56伸縮運動、使擺動臂47沿前后方向擺動),則將揉腿裝置5向基礎框架6 的前方推出、或相反朝向基礎框架6拉近。在揉腿裝置5上設有車輪14,以使其在地面F上沿前后方向滾動,所以能夠平滑地進行地面F上的揉腿裝置5的推出或拉近。[0080]此外,由于揉腿裝置5為能夠容易地進行車輪14為支點而使該揉腿裝置5的上端部向前后方向擺動的狀態,所以當通過擺動臂47的前方擺動將揉腿裝置5向前方推出時, 揉腿裝置5使上部逐漸起立,相反在通過擺動臂47的后方擺動將揉腿裝置5向后方拉回時,揉腿裝置5將上部逐漸向后方放倒。[0081]如圖5所示,在擺動臂47進行前方擺動的過程中,揉腿裝置5以就座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即使是將腿向前方伸出那樣的放松的姿勢(將膝部某種程度伸展的姿勢)也能夠容易地將腿放入到按摩面fe的放腿部13中那樣的角度向后方傾斜而起立。此外,作為擺動臂47進行前方擺動的最終階段,也能以使用者即使是將膝部彎曲為直角的姿勢也能夠容易地將腿放入那樣的直立角度起立。[0082]另一方面,在擺動臂47進行后方擺動的過程的最終階段中,如圖3所示,揉腿裝置 5倒下到使其背面面對且接近于地面F的狀態,收納到座部2下方的收納位置P中。[0083]這樣的結構的姿勢變換機構16如上所述,是擺動臂47連結在座部2與揉腿裝置5 之間的機構,此外,擺動驅動該擺動臂47的姿勢驅動部48 (電動伸縮機構)是設在座部框架 2a的基部支點50與后部件36之間的部件。即,作為支承揉腿裝置5的基礎的是座部2。[0084]因此,座部2即使通過上述座部移動機構15而進行了前后運動或座部2前端的上下運動,座部2與揉腿裝置5的相對距離也總是被保持在以基部支點50為中心的擺動臂47 的擺動半徑內。在這樣的保持關系中,可以說姿勢變換機構16能夠改變揉腿裝置5相對于座部2的姿勢。[0085]這里,座部2與揉腿裝置5的相對距離,是指即使就座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不一一運動相對于座部2的就座位置或就座姿勢、也只要使用者向前方伸展腿、或在座部2的前部將腿向下方放落就能夠將腿向揉腿裝置5放入(能夠原樣使用揉腿裝置5)那樣的距離關系。根據這樣的關系,并不要求座部2與揉腿裝置5之間的數值上的嚴格度。[0086]因而,例如如圖4所示那樣在使揉腿裝置5收納在座部2下方的收納位置P中的狀態下使座部2前進、使靠背部3進行后方斜倚動作的狀況(總之是使揉腿裝置5為不使用的狀況)、或如圖6所示那樣在使座部2后退、使靠背部3向前方斜倚的狀況下使揉腿裝置 5向前方突出的使用狀況也能夠根據使用者的希望而自由地選擇。[0087]簡單地說明具有以上說明的結構的椅型按摩機1的動作形態。[0088]首先,如圖3所示,座部2后退,靠背部3為前方斜倚狀態,揉腿裝置5為收納在座部2下方的收納位置P中的狀態。收納位置P內的揉腿裝置5的底面朝向前方,按摩面fe 朝上,此外底面為與座部2的前端部大致同面。[0089]如果從該狀態使座部移動機構15的電動馬達30動作,則如圖4所示,隨著座部2 前進,經由擺動部10將靠背部3的下端部向前方拉出,靠背部3進行后方斜倚動作,以使其一邊使其上端部下降一邊向后方倒下。[0090]因而,就座在該狀態的座部2上的使用者能夠將上半身向后方傾斜而以放松的姿勢就座。當然,如果使設在靠背部3中的按摩部9等動作,則使用者能夠在以上述放松的姿勢的狀態下接受對上半身(脊背等)的按摩。[0091]如果根據使用者的喜好等而使姿勢變換機構16的電動馬達57動作,則如圖5所示,以座部2為基礎,揉腿裝置5被從收納位置P向前方推出,成為起立姿勢。此時,由于揉腿裝置5配置在比座部2靠前方,所以使用者即使是將腿向前方伸出那樣的放松的姿勢(將膝部某種程度伸展的姿勢),也能夠容易地將腿放入到按摩面fe的放腿部13中。當然,如果使揉腿裝置5的下肢用按摩裝置動作,則使用者也能夠在以上述放松的姿勢的狀態下接受對下肢的按摩。[0092]在使用者想要將上半身豎起的情況下,通過使座部移動機構15的電動馬達30向與上述相反方向動作,如圖6所示,座部2后退,隨之,經由擺動部10將靠背部3的下端部向后方推入,靠背部3進行前方斜倚動作,以使其一邊使其上端部上升一邊向前方豎起。[0093]此外,在將作為椅型按摩機1的使用停止或中斷的情況下,通過進一步使姿勢變換機構16的電動馬達57向與上述相反方向動作,除了座部2的后退及靠背部3的前方斜倚狀態以外,能夠使揉腿裝置5也回到圖3所示的最初的收納狀態。[0094]如果揉腿裝置5收納在收納位置P中,則成為其底面朝向前方并且不從座部2的前端部突出的狀態,所以椅型按摩機1也能夠作為單純的椅子使用。[0095][第2實施方式][0096]圖7 圖14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2實施方式。[0097]關于第2實施方式的椅型按摩機1,也在具有座部2、和設在該座部2的后部的靠背部3、此外在座部2的前部設有揉腿裝置5這一點上為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基本結構。[0098]在座部2受基礎框架6支承在規定的高度這一點、靠背部3的下端部經由繞左右方向的軸心擺動自如地支承的擺動部10與座部2的后端部連結這一點、以及在靠背部3內或座部2內或其左右兩側等設有對就座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進行按摩動作的按摩部9等這一點等,也與第1實施方式大致同樣。[0099]進而,椅型按摩機1通過座部移動機構15而成為座部2能夠前后運動并且將座部 2的前后運動與靠背部3的斜倚動作連動的結構、通過姿勢變換機構16而成為揉腿裝置5 能夠進行各種姿勢變更的結構的方面,也與第1實施方式大致同樣。[0100]第2實施方式的椅型按摩機1與第1實施方式最不同的地方是,關于座部移動機構15、用來將座部2向前后方向移動自如地導引的導引部20的形成位置。此外,關于姿勢變換機構16,在于其自身除了擺動臂47以外還具有下臂部件72和中間連桿73而構成這一點ο[0101]所以,首先對座部移動機構15的導引部20,說明與第1實施方式的差異。[0102]如圖8所示,導引部20由基礎框架6的下部框架7構成。該下部框架7具有將長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以使其相對于上部框架8的左右的側部件對在下方并行的左右一對的側部件60、和將該左右的側部件60的后端部彼此連結的后部件61而形成。[0103]左右的側部件60以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為邊界,前半部向前方上升方向傾斜而設置(前方上升傾斜部),后半部設為與地面F平行(后部水平部)。另外,該側部件60的前半部及后半部全部通過具有中空的四邊形截面的方管等形成。[0104]相對于此,在座部框架加上,設有嵌入在基礎框架6內(左右的側部件M間)的腳框架63。該腳框架63具有前后、左右分離的合計4根腳部件64,設有搭接部件65,以使其架跨這些腳部件64的各下端部。[0105]在該搭接部件65的前部附近位置及后部附近位置上,分別設有外嵌在側部件60 上并且朝向側部件60的長度方向(即前后方向)滑動自如的滑動部67、68 (前部滑動部67、 后部滑動部68)。[0106]前部滑動部67配備為,使其在側部件60中的前半部在以前方上升傾斜的區域(前方上升傾斜部)中向前后滑動,后部滑動部68配備為,使其在側部件60中的后半部在水平的區域(后部水平部)中向前后滑動。[0107]這樣,通過構成基礎框架6的下部框架7的側部件60成為能夠沿前后方向滑動自如地保持設在座部框架加上的前部滑動部67及后部滑動部68的構造,構成導引部20。[0108]通過該導引部20的結構,在座部2的前方移動時,座部2進行越前進則座部2的前端越上升的前方上升動作,相反在座部2的后方移動時,座部2進行越后退則座部2的前端越下降的前方下降動作。[0109]但是,與第1實施方式的情況不同,座部2的前方上升動作僅由前部滑動部67引起(后部滑動部68與滑動位置無關,高度是一定的),所以即使座部2前進,座部2的后部也不上升,結果,能夠得到座部2越前進則座部2的前部與后部的高低差越大的狀況。[0110]另外,使座部2相對于這樣的導引部20沿前后方向移動(驅動)的進退驅動部21 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采用電動的進給絲杠機構。即,將受電動馬達30旋轉驅動的進給絲杠軸31以前方突出狀態安裝到基礎框架6的下部框架7上,使擰合在該進給絲杠軸31上的螺母部件32成為不能繞該進給絲杠軸31的軸旋轉的狀態并且被設在座部框架加的腳框架63上的搭接部件65保持。[0111]如上所述,導引部20在后半部具有水平區域,相對于沿著該水平區域移動的后部滑動部68,在前后方向的接近位置保持螺母部件32,所以進給絲杠軸31不需要向前方上升方向傾斜而水平地設置。[0112]接著,對進行揉腿裝置5的姿勢變換的姿勢變換機構16,說明與第1實施方式的差已升。[0113]如上所述,第2實施方式的姿勢變換機構16具有用來將座部2與揉腿裝置5連結的擺動臂47、和擺動驅動該擺動臂47的姿勢驅動部48。進而,姿勢變換機構16具有下臂部件72和中間連桿73。[0114]這些擺動臂47、下臂部件72、中間連桿73分別設有左右一對(兩根)。并且,這些擺動臂47、下臂部件72、中間連桿73中的中間連桿73配備在揉腿裝置5的左右兩側部。[0115]在該中間連桿73的中途部,形成有支承揉腿裝置5繞左右方向軸心的擺動的反轉支點75。該中間連桿73為連結端部76、77朝向背離反轉支點75的兩方向突出的構造。[0116]如圖7所示,在座部框架加上,設有從左右的擺動部10分別朝向前方斜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對的托架片78。在該托架片78上,將軸心方向朝向左右方向而設有支承繞該軸心的擺動的基部支點50,經由該基部支點50連結著擺動臂47的基端部。并且,這樣設置的擺動臂47的前端部和中間連桿73的一端部(一個連結端部76)經由前部支點51擺動自如地連結。[0117]相對于此,下臂部件72具有通過從座部2的基部支點50向下方延伸、然后向前方彎曲而形成為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87、和以向前方滑動自如的狀態保持在該前方突出部87上的伸縮桿部81而形成。并且,這樣設置的伸縮桿部81的前端部與中間連桿73的另一端部(另一個連結端部77)經由輔助支點82擺動自如地連結。[0118]因為這樣,揉腿裝置5以中間連桿73的反轉支點75為中心旋轉自如,在如圖9及圖10所示那樣按摩面如朝向上方的狀態、與如圖12及圖14所示那樣按摩面如面對地面 F的狀態之間能夠反轉(能夠翻倒)。此外,在該反轉中途,也可以如圖11及圖13所示那樣設為按摩面fe朝向前方的狀態。[0119]在按摩面fe面對地面F的狀態下,揉腿裝置5的背面恥朝向上方。即,由于放腿部13不朝向上方,所以就座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能夠將腿向前方伸出、向揉腿裝置5的背面5b上載置。[0120]另外,在姿勢驅動部48中,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采用電動的進給絲杠式伸縮機構 (通過電動馬達57使進給絲杠軸56從缸部55伸長或收縮的機構)。[0121]通過使該姿勢驅動部48動作,將揉腿裝置5向基礎框架6的前方推出、或相反朝向基礎框架6拉近。此外,在擺動臂47向前方擺動而將揉腿裝置5向前方推出時,揉腿裝置5使上部逐漸起立,相反在擺動臂47向后方擺動而將揉腿裝置5向后方拉回時,揉腿裝置5使上部逐漸向后方倒下。這些與第1實施方式大致相同。[0122]另外,在擺動臂47的前方擺動時、并且將揉腿裝置5從座部2下方的收納位置P 向前方送出時,下臂部件72的伸縮桿部81進行向前方突出的動作,相反,在擺動臂47的后方擺動時、并且揉腿裝置5向收納位置P進入時,下臂部件72的伸縮桿部81進行向后方收縮的動作。[0123]這樣,揉腿裝置5被下臂部件72保持,所以在本第2實施方式中,不需要對揉腿裝置5設置用來在地面F上沿前后方向滾動的車輪(在圖2等中用附圖標記14表示者),與第 1實施方式相比能夠實現構造的簡潔化及輕量化。[0124]可是,在第2實施方式中,在用來導引座部2的前后運動的導引部20中,使前方上升的傾斜角度比第1實施方式的導引部20大(急劇傾斜)。并且,如上所述,采用了座部2 越前進則座部2的前部與后部的高低差越擴大的構造。因而,越是座部2前進且靠背部3 向后方倒下,則就座在座部2上的使用者的頭的高度及腰的高度越接近于心臟的高度。由此,血不易集中在使用者的下肢等末端部,不僅是按摩效果,還具有對于疲勞恢復等也有益的優點。在此情況下,不言而喻,如果使揉腿裝置5向前方突出而能夠支承使用者的下肢, 則能夠得到更高的效果。[0125]在第2實施方式中,關于其他結構、動作狀況、作用效果等與第1實施方式是大致同樣的,所以對于附圖,通過對起到相同作用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這里的詳細說明。[0126][第3實施方式][0127]圖15 圖18表示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的第3實施方式。[0128]第3實施方式的椅型按摩機1除了幾個構造的改良點以外,使大部分的結構與第 2實施方式大致同樣。所以,以下僅說明與第2實施方式的不同點。[0129]首先,在進行揉腿裝置5的姿勢變換的姿勢變換機構16中,在姿勢驅動部48中采用電動進給絲杠機構(通過電動馬達30使進給絲杠軸31旋轉而使擰合在該進給絲杠軸31 上的螺母部件32前后運動的構造)。該電動進給絲杠機構的配備方向為使進給絲杠軸31 為前方突出狀態、使電動馬達30為后側的朝向。[0130]隨之,具有在座部2的下方(基礎框架6的內部)能夠擴大空閑空間的優點,所以在座部移動機構15的進退驅動部21中采用的電動進給絲杠機構能夠以使進給絲杠軸31為后方突出狀態、使電動馬達30為前側的朝向配備。如果這樣在姿勢變換機構16的姿勢驅動部48和座部移動機構15的進退驅動部21中采用完全相同類型的電動進給絲杠機構,則使作為椅型按摩機1的構成零件共通化,所以能夠得到成本降低的優點。此外,在各個電動進給絲杠機構中,為電動馬達30匯集在基礎框架6的內部的配置,所以還具有馬達動作音不泄露到外部、能夠實現靜音化的優點。[0131]接著,姿勢變換機構16的擺動臂47具有通過從座部2的基部支點50向下方延伸、然后向前方彎曲而形成、以使其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87、和以向前方滑動自如的狀態保持在該前方突出部87上的伸縮部88而形成。在該擺動臂47的伸縮部88中,在其前端部上設有具有反轉支點75的夾持板89,經由該夾持板89的反轉支點75旋轉自如地連結著揉腿裝置5。[0132]在第3實施方式中,通過采用這樣的構造的擺動臂47,在第2實施方式中需要的下臂部件72及中間連桿73能夠省略。[0133]另外,如圖15所示,對于左右的擺動臂47設置搭接部件90,以使其跨越伸縮部88 間,在該搭接部件90的長度方向中途部設有彎曲為凸型的曲柄連結部91。對于該曲柄連結部91直接或間接地連結姿勢驅動部48的輸出部(電動進給絲杠機構的螺母部件32)。此外,設在靠背部3上的軌道部件40與靠背部3的背部框架3a分體地設置。[0134]可是,在第3實施方式的椅型按摩機1中,具備能夠將靠背部3向前放倒、以實現本裝置1的輸送時及收納時的緊湊化的機構100 (前倒機構)。[0135]前倒機構100具有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承靠背部3的下部側方的前倒樞軸支承部 101。該前倒樞軸支承部101設在靠背部3的左右側方,繞左右方向軸旋轉自如地支承該靠背部3。[0136]此外,在構成靠背部3的背部框架3a的下端且寬度方向中央部,設有向下方突出的第1突出片102。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1突出片102設有左右一對。該第1突出片 102當靠背部3向前倒下時與其連動而運動,成為朝向后方。[0137]另一方面,在構成座部2的座部框架加的后部側,設有沿寬度方向架設的框架梁 103,在該框架梁103的寬度方向中央部,設有朝向后方突出的第2突出片104。該第2突出片104也設有左右一對。[0138]前倒機構100是具有第1突出片102和第2突出片104的機構,將兩片102、104 定位,以使得在靠背部3的起立狀態下第1突出片102的前端與第2突出片104的前端重I=I O[0139]進而,前倒機構100具有在靠背部3的起立狀態下使第1突出片102的前端與第 2突出片104的前端卡合而一體化的卡合機構105。作為卡合機構105而能夠采用各種機構,但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卡合機構105,在第1突出片102的前端及第2突出片104的前端可貫通地設有重合的貫通孔106。通過將銷插入到重合的貫通孔106中,第1突出片102和第2突出片104成為一體,能夠將靠背部3以起立狀態保持。[0140]另一方面,在使靠背部3為前倒的狀態時,通過將卡合機構105帶來的卡合狀態解除、即從貫通孔106拔出銷,將第1突出片102與第2突出片104的結合狀態解除。[0141]此時,如圖19所示,能夠使靠背部3繞前倒樞軸支承部101轉動而向前倒下,成為靠背部3疊合在座部2的上表面上的狀態。通過設為圖19的狀態,能夠實現椅型按摩機1 的輸送時及收納時的緊湊化。[0142]在以上所述的第3實施方式中,關于其他結構、動作狀況、作用效果等與第2實施方式是大致同樣的,所以對于附圖,通過對起到相同作用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這里的詳細說明。[0143]可是,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1并不限定于第1 第3實施方式。[0144]例如,可以采用在座部2的上表面或揉腿裝置5的放腿部13內等中設置限位開關等傳感器、當該傳感器檢測到使用者時、或在按摩部9或下肢按摩機構為動作中的情況下使得姿勢變換機構16不動作那樣的結構。如果采用這樣的結構,則能夠可靠地防止弄疼使用者的下肢等的不良狀況。0145][0153]附圖標ic0146]1椅型按摩機0147]2座部0148]加座部框架0149]3靠背部0150]3a背部框架0151]5揉腿裝置0152]5a按摩面0153]5b背面0154]6基礎框架0155]6a支柱部0156]7下部框架0157]8上部框架0158]9按摩部0159]10擺動部0160]11鉸鏈片部0161]12杠桿部0162]13放腿部0163]14車輪0164]15座部移動機構0165]16姿勢變換機構0166]20導引部0167]21進退驅動部0168]24側部件0169]25前部件0170]27伸出部件0171]28滑動部0172]30電動馬達0173]31絲杠軸0174]32螺母部件0175]35尾架0176]36后部件0177]40軌道部件0178]41滑動保持部0179]42轉動支承部0180]45縱部件0181]47擺動臂0182]48姿勢驅動部0183]50基部支點0184]51前部支點0185]55缸部0186]56絲杠軸0187]57電動馬達0188]60側部件0189]61后部件0190]63腳框架0191]64腳部件0192]65搭接部件0193]67前部滑動部0194]68后部滑動部0195]72下臂部件0196]73中間連桿0197]75反轉支點0198]76連結端部0199]77連結端部0200]78托架片0201]81伸縮桿部0202]82輔助支點0203]87前方突出部0204]88伸縮部0205]89夾持板0206]90搭接部件0207]91曲柄連結部0208]100前倒機構0209]101前倒樞軸支0210]102第1突出片0211]103框架梁0212]104第2突出片0213]105卡合機構0214]106貫通孔0215]F地面0216]P收納位置0217]W室內壁面。
權利要求1.一種椅型按摩機,是具有座部、在地面上支承該座部的基礎框架、在上述座部的后部可斜倚動作地設置的靠背部、和對就座在上述座部上的使用者進行按摩動作的按摩部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構成為,在上述靠背部的斜倚動作時,靠背部的上端部一邊沿著一條鉛垂線一邊上下運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靠背部為以下的結構在向后方的斜倚動作中,靠背部的下端部向前方移動并且上端部下降,在向前方的斜倚動作中,靠背部的下端部向后方移動并且上端部上升。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上述座部能夠相對于基礎框架進行前后移動;構成為,使得上述座部的前后移動、與伴隨著斜倚動作的靠背部的下端部的前后移動連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上述座部為進行連動于前方移動而使座部前端上升的前方上升動作、和連動于后方移動而使座部前端下降的前方下降動作的結構。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為了在斜倚動作時靠背部的上端部一邊沿著一條鉛垂線一邊上下運動,在上述靠背部上,在將其下端部與上端部連結的方向上設有軌道部件,在上述基礎框架上,設有將上述靠背部的軌道部件在其長度方向上移動自如地保持的滑動保持部、和將該滑動保持部繞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保持的轉動支承部。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為了使上述座部的前后移動與伴隨著斜倚動作的靠背部的下端部的前后移動連動,將上述座部的后端部與靠背部的下端部繞左右方向的軸心擺動自如地連結,并且,在上述基礎框架上,設有將座部向前后方向移動自如地導引的導引部、和使座部向前后方向移動的進退驅動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上述基礎框架的導引部以前方上升傾斜而設置。
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座部的前部,設有按摩使用者的下肢的揉腿裝置。
9.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型按摩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靠背部以向前方倒下的方式構成,為了將該靠背部保持在起立狀態,具備使該靠背部的下端部與座部的后端部卡合的卡合機構。
專利摘要在椅型按摩機中,在將后背朝向室內的壁面附近設置等的情況下能夠接近于壁面而設置。本實用新型的椅型按摩機(1)具有座部(2)、基礎框架(6)和在座部的后部可斜倚動作地設置的靠背部(3),構成為在靠背部的斜倚動作時,靠背部的上端部一邊沿著一條鉛垂線一邊上下運動。
文檔編號A61H7/00GK202288750SQ20112019231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18日
發明者沼田康一, 清水新策, 石川哲也 申請人:大東電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