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使用于運動器材的心跳感測裝置,尤指一種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
背景技術:
運動能夠增加體力、提升心肺功能而增加抵抗力,因此具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現代人因為環境與時間的限制而有多數人會在健身房進行運動,或者也有人會添購運動器材而在家運動。使用運動器材能夠憑借助其電子化設計而紀錄運動者的數據, 其中又以記錄心跳感測速度最為受到重視,使用者能夠憑借心跳值來判斷運動的強度。參照圖11,為一種現有的健身器材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示意圖。其包含二半管狀的套接件91是對合安置于健身器材上,每一套接件91的一外表面具有一凸接部,其中一套接件91具有二位于凸接部間的承納槽及一供嵌卡于桿體穿孔且與承納槽相通的嵌接孔座。二傳導件92分別安置于該套接件91的承納槽,每一傳導件92具有一弧形接觸部位及一供與儀表控制電路連接的輸出部位。二環圈狀的感應套環93分別套置于套接件91兩側,并抵觸接觸部位使其變形,且抵接于該凸接部。憑借整圈式的感應套環93,以期獲得感應心跳的效果。然而,這種設計存在有缺失,當使用者握持著心跳感測裝置的感應套環進行運動時,感應套環會受到使用者的握持而產生轉動的現象,因此傳導件與感應套環也會相對轉動,傳導件通過感應套環而感應使用者的心跳,但是因為感應套環轉動的因素,而使得傳導件與使用者的手掌皮膚無法緊密結合,進而造成所測量的信號會有極大的低頻噪聲干擾, 而讓感應的數值無法連續的讀取,或影響數據的正確性。因此申請人希冀能夠提出一種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以改善現有技術的缺失。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欲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缺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個第一包覆件,其包括一個內表面與一個外表面;一個第二包覆件,其與該第一包覆件呈對接,該第二包覆件包括一個內表面與一個外表面,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相對握把轉動;一個第一電極片,其設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該第一電極片設有一條第一電線,該第一電線穿設于該第一包覆件與握柄,該第一電線能夠將該第一電極片接獲的壓力感應電性連接于顯示裝置;一個第二電極片,其設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外表面,該第二電極片設有一條第二電線,該第二電線穿設于該第二包覆件與握柄,該第二電線能夠將該第二電極片接獲的壓力感應電性連接于顯示裝置。其中更包括有一個自潤軸承,其套接于握把且能夠順暢的相對握把轉動;該第一包覆件的內表面與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包覆著該自潤軸承,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順暢的相對該自潤軸承轉動。其中更包括一個第一彈性件,其包括一個第一腳與一個第二腳,該第一彈性件的第一腳抵設于握把的外周緣,該第一彈性件的第二腳伸入握把內,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設有一個第一限位部,該第一限位部限定該第一彈性件的第一腳的位置。其中更包括一個第二彈性件,其包括一個第一腳與一個第二腳,該第二彈性件的第一腳抵設于握把的外周緣,該第二彈性件的第二腳伸入握把內,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設有一個第二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限制該第二彈性件的第一腳的位置。其中該第一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一包覆件的內表面在兩端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凹陷區,該第一凹陷區吻合的貼設該自潤軸承;該第二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在兩端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凹陷區,該第二凹陷區吻合的貼設該自潤軸承。其中該第一包覆件的內表面凸設有四個勾部,該勾部兩兩相對,該四個勾部分別鄰近該第一凹陷區的四個角落;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設有四個凹部,該凹部兩兩相對,該四個凹部分別鄰近該第二凹陷區的四個角落,該凹部對應該勾部,該勾部勾設于該凹部,令
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結合在一起。其中該第二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第一端端部朝向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形成一個第一擋緣,且該第一擋緣上設有該第一限位部,該第一限位部連通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且朝向該第二包覆件的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的第二端端部朝向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形成一個第二擋緣,且該第二擋緣設有該第二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連通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且朝向第二包覆件的第一端。其中該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形成一個第一卡設區,該第一電極片設于該第一卡設區;該第二包覆件的外表面形成一個第二卡設區,該第二電極片設于該第二卡設區,該第一卡設區包括一個貼設部與兩個插設部,該第一電極片的兩端分別形成一個插接部,該第一電極片貼設于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且該第一電極片兩端的插接部分別插設于該第一卡設區兩端的插設部;該第二卡設區包括一個貼設部與兩個插設部,該第二電極片貼設于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且該第二電極片兩端的插接部分別插設于該第二卡設區兩端的插設部。其中該第一卡設區的兩個插設部分別位于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的兩端,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形成凹陷狀,該第一卡設區的插設部與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之間形成階梯落差,且該第一卡設區的插設部遠離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的一端位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該第二卡設區的兩個插設部分別位于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的兩端,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形成凹陷狀,該第二卡設區的插設部與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之間形成階梯落差,且該第二卡設區的插設部遠離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的一端位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該第一卡設區的插設部局部位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而將該第一卡設區的插接部限制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進一步防止該第一電極片脫離于該第一卡設區;該第二卡設區的插設部局部位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 而將該第二卡設區的插接部限制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進一步防止該第二電極片脫離于該第二卡設區。其中更包括一個蓋件,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一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蓋件第一端形成一個凸設部與一個抵緣,該凸設部卡設于握柄,且該抵緣抵設于握柄端部、該第一包覆件的第二端的端部與該第二包覆件的第二端的端部,該蓋件第二端呈外露,憑借該蓋件而能夠防止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脫離握柄,該蓋件第二端呈蘑菇狀。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優點1.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相對該自潤軸承轉動,進一步提供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相對該自潤軸承同軸轉動的功效, 而令使用者的手部握持于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時能夠順暢的相對握把轉動,使用者的手部與第一、第二電極片的接觸部位恒保持一定,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能夠持續的與使用者的手部接觸,而能夠確保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能夠獲得到正確的心跳測量值。2.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隨著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相對握把轉動時,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產生彈性扭轉,且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能夠自動回復而令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的第一與第二電極片自動回復。
圖1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設于運動器材握把的立體外觀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由圖4的5-5剖面線所取的剖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設于踏步機的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圖5的延續,表示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使用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圖7的延續,表示第一彈性件彈性扭轉的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圖8的延續,表示第一彈性件彈性回復的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設于運動器材另一種握把的剖視圖;圖11是一種現有的健身器材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91套接件;92傳導件;93感應套環;1心跳感測裝置;11第一彈性件;111第一腳;112第二腳;12第二彈性件;121第一腳;122第二腳;20自潤軸承;30第一包覆件;301第一端;302第二端;303內表面;304外表面;31第一擋緣;311第一限位部; 32第二擋緣;321第二限位部;33第一凹陷區;34勾部;35第一穿孔;36第二穿孔;37第一卡設區;371貼設部;372插設部;40第二包覆件;401第一端;402第二端;403內表面;404 外表面;41第一擋緣;411第一限位部;42第二擋緣;421第二限位部;43第二凹陷區;44凹部;45第一穿孔;46第二穿孔;47第二卡設區;471貼設部;472插設部;51第一電極片; 511插接部;512第一電線;52第二電極片;521插接部;522第二電線;60蓋件;601第一端; 602第二端;61凸設部;62抵緣;2踏步機;210握把;211第一穿槽;212第二穿槽;220握把;221抵接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二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述如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參照圖1,為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設于運動器材握把的立體外觀圖。本實用新型的心跳感測裝置1能夠裝設于運動器材,當該心跳感測裝置1裝設于踏步機2的握把210上時,使用者能夠憑借該心跳感測裝置1而得知使用踏步機2時的心跳變化。同時參照圖2、圖3與圖4,為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本實用新型的心跳感測裝置1裝設于握把210,握把210在同一縱向位置的徑向設有一個第一穿槽211與一個第二穿槽212,第一與第二穿槽211、212都呈穿透狀,且第一穿槽211遠離握把210的端面。該心跳感測裝置1包含有一個第一彈性件11、一個自潤軸承20、一個第二彈性件 12、一個第一包覆件30、一個第二包覆件40、一個第一電極片51、一個第二電極片52與一個蓋件60。同時參照圖5,該第一彈性件11、該自潤軸承20與該第二彈性件12依序套設于握把210,該第一彈性件11與該第二彈性件12分別設于握把210,且該自潤軸承20套接且貼設于握把210,該自潤軸承20能夠順暢的相對握把210轉動。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 設為扭轉彈簧,該第一彈性件11包括一個第一腳111與一個第二腳112,該第一腳111抵設于握把210的外周緣,該第二腳112伸入握把210內的第一穿槽211。該第二彈性件12 包括一個第一腳121與一個第二腳122,該第一腳121抵設于握把210的外周緣,該第二腳 122伸入握把210內的第二穿槽212。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分別位于該自潤軸承20 的兩端。該第一包覆件30呈弧狀,其包括第一端301、第二端302、一個內表面303與一個外表面304,第一端301端部朝向內表面303形成一個第一擋緣31,且該第一擋緣31上設有一個第一限位部311,其連通該內表面303且朝向第二端302。第二端302端部朝向內表面303形成一個第二擋緣32,且該第二擋緣32設有一個第二限位部321,其連通該內表面 303且朝向第一端301。該第一與第二限位部311、321能夠對應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 的第一腳111、121。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與第二限位部311、321并未限位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 11、12 的第一腳 111、121。該內表面303在兩端301、302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凹陷區33,該第一凹陷區33吻合的貼設該自潤軸承20,該內表面303更凸設有四個勾部34,該勾部34兩兩相對,該四個勾部34分別鄰近該第一凹陷區33的四個角落。該第一凹陷區33與第一端301的端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一穿孔35,該第一凹陷區33與第二端302的端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二穿孔36。 該第一包覆件30的外表面304更形成一個第一卡設區37,其包括一個貼設部371與兩個插設部372,該兩個插設部372分別位于該貼設部371的兩端,該貼設部371形成凹陷狀,該插設部372與該貼設部371之間形成階梯落差,且該插設部372遠離該貼設部371的一端位于該內、外表面303、304之間。該第二包覆件40呈弧狀,其包括第一端401、第二端402、一個內表面403與一個外表面404,第一端401端部朝向內表面403形成一個第一擋緣41,且該第一擋緣41上設有一個第一限位部411,其連通該內表面403且朝向第二端402。第二端402端部朝向內表面403形成一個第二擋緣42,且該第二擋緣42設有一個第二限位部421,其連通該內表面 403且朝向第一端401。該第一與第二限位部411、421能夠對應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 的第一腳111、121。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限位部411限位該第一彈性件11的第一腳111,該第二限位部421限位該第二彈性件12的第一腳121。當該第二包覆件40相對握把210轉動時,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彈性回復時能夠令該第二包覆件40復位。該內表面403在兩端401、402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凹陷區43,該第二凹陷區43吻合的貼設該自潤軸承20,該內表面403更設有四個凹部44,該凹部44兩兩相對,該四個凹部 44分別鄰近該第二凹陷區43的四個角落,該凹部44對應該勾部34,該勾部34勾設于該凹部44,令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結合在一起。該第二凹陷區43與第一端401的端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一穿孔45,該第二凹陷區43與第二端402的端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二穿孔46。 該第二包覆件40的外表面404更形成一個第二卡設區47,其包括一個貼設部471與兩個插設部472,該兩個插設部472分別位于該貼設部471的兩端,該貼設部471形成凹陷狀,該插設部472與該貼設部471之間形成階梯落差,且該插設部472遠離該貼設部471的一端位于該內、外表面403、404之間。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對接后呈環柱狀,該第一與第二凹陷區33、43包覆著該自潤軸承20,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能夠順暢的相對該自潤軸承20轉動。同時憑借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控制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復位。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51、52呈相同態樣,該第一電極片51的兩端分別形成一個插接部511,且該第一電極片51靠近兩個插接部511其中之一設有一條第一電線512。該第一電極片51貼設于該第一包覆件30的外表面304的第一卡設區37的貼設部371,且該第一電極片51兩端的插接部511分別插設于該第一包覆件30的第一卡設區37兩端的插設部372,憑借該插設部372局部位于該內、外表面303、304之間的特性而將該插接部511限制于該內、外表面303、304之間,進一步防止該第一電極片51脫離于該第一卡設區37。該第一電線512對應該第一包覆件30的第一穿孔35,該第一電線512穿設于該第一包覆件 30的第一穿孔35與握柄210的第一穿槽211,該第一電線512能夠將該第一電極片51接獲的壓力感應電性連接于顯示裝置。該第一電線512也能夠對應于該第二穿孔36,而穿設于該第二穿孔36與握柄210的第二穿槽212。該第二電極片52的兩端分別形成一個插接部521,且該第二電極片52靠近兩個插接部521其中之一設有一條第二電線522。該第二電極片52貼設于該第二包覆件40的外表面404的第二卡設區47的貼設部471,且該第二電極片52兩端的插接部521分別插設于該第二包覆件40的第二卡設區47兩端的插設部472,憑借該插設部472局部位于該內、外表面403、404之間的特性而將該插接部521限制于該內、外表面403、404之間,進一步防止該第二電極片52脫離于該第二卡設區47。該第二電線522對應該第二包覆件40的第一穿孔45,該第二電線522穿設于該第二包覆件40的第一穿孔45與握柄210的第一穿槽211, 該第二電線522能夠將該第二電極片52接獲的壓力感應電性連接于顯示裝置。該第二電線522也能夠對應于該第二穿孔46,而穿設于該第二穿孔46與握柄210的第二穿槽212。該蓋件60包括第一端601與第二端602,該蓋件60第一端601形成一個凸設部61 與一個抵緣62,該蓋件60第二端602呈蘑菇狀,該凸設部61卡設于握柄210,且該抵緣62 抵設于握柄210端部與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的第二端302、402的端部。該蓋件60 第二端602呈外露,憑借該蓋件60而能夠防止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脫離握柄210。同時參照圖6至圖9,為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的使用示意圖。該心跳感測裝置1裝設于握把210,使用者的手部握持著該心跳感測裝置1,當使用者的腳部踩踏于踏步機2的踏板,而使用者的手部握持著踏步機2的握把210而進行擺動。當使用者的手部握持著該心跳感測裝置1時,手指會與第一、第二電極片51、52直接接觸,而因為第一、第二電極片51、52分別卡設于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以及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能夠相對該自潤軸承20轉動,進一步提供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 40能夠相對該自潤軸承20同軸轉動的功效,而令使用者的手部握持于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51、52時能夠順暢的相對握把210轉動,使用者的手部與第一、第二電極片51、52的接觸部位恒保持一定,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51、52能夠持續的與使用者的手部接觸,而能夠確保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51、52能夠獲得到正確的心跳測量值。當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51、52隨著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相對握把210轉動時,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產生彈性扭轉,且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11、12能夠自動回復而令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的第一與第二電極片51、52自動回復。參照圖10,為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設于運動器材另一種握把的剖視圖。該心跳感測裝置1裝設于一種兩段式的握把220,兩段式握把220相接處形成一個抵接面221,抵接面221能夠抵接于第一與第二包覆件30、40的第一端301、401的端面,而能夠防止該心跳感測裝置1相對握把220滑脫。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優點1.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相對該自潤軸承轉動,進一步提供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相對該自潤軸承同軸轉動的功效, 而令使用者的手部握持于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時能夠順暢的相對握把轉動,使用者的手部與第一、第二電極片的接觸部位恒保持一定,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能夠持續的與使用者的手部接觸,而能夠確保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能夠獲得到正確的心跳測量值。2.本實用新型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該第一與第二電極片隨著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相對握把轉動時,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產生彈性扭轉,且該第一與第二彈性件能夠自動回復而令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的第一與第二電極片自動回復。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個第一包覆件,其包括一個內表面與一個外表面;一個第二包覆件,其與該第一包覆件呈對接,該第二包覆件包括一個內表面與一個外表面,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相對握把轉動;一個第一電極片,其設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該第一電極片設有一條第一電線,該第一電線穿設于該第一包覆件與握柄,該第一電線能夠將該第一電極片接獲的壓力感應電性連接于顯示裝置;一個第二電極片,其設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外表面,該第二電極片設有一條第二電線,該第二電線穿設于該第二包覆件與握柄,該第二電線能夠將該第二電極片接獲的壓力感應電性連接于顯示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更包括有一個自潤軸承,其套接于握把且能夠順暢的相對握把轉動;該第一包覆件的內表面與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包覆著該自潤軸承,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能夠順暢的相對該自潤軸承轉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更包括一個第一彈性件,其包括一個第一腳與一個第二腳,該第一彈性件的第一腳抵設于握把的外周緣,該第一彈性件的第二腳伸入握把內,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設有一個第一限位部,該第一限位部限定該第一彈性件的第一腳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更包括一個第二彈性件,其包括一個第一腳與一個第二腳,該第二彈性件的第一腳抵設于握把的外周緣,該第二彈性件的第二腳伸入握把內,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設有一個第二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限制該第二彈性件的第一腳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該第一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一包覆件的內表面在兩端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凹陷區,該第一凹陷區吻合的貼設該自潤軸承;該第二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在兩端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凹陷區,該第二凹陷區吻合的貼設該自潤軸承。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內表面凸設有四個勾部,該勾部兩兩相對,該四個勾部分別鄰近該第一凹陷區的四個角落;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設有四個凹部,該凹部兩兩相對,該四個凹部分別鄰近該第二凹陷區的四個角落,該凹部對應該勾部,該勾部勾設于該凹部,令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結合在一起。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該第二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第一端端部朝向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形成一個第一擋緣,且該第一擋緣上設有該第一限位部,該第一限位部連通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且朝向該第二包覆件的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的第二端端部朝向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形成一個第二擋緣,且該第二擋緣設有該第二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連通該第二包覆件的內表面且朝向第二包覆件的第一端。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外表面形成一個第一卡設區,該第一電極片設于該第一卡設區;該第二包覆件的外表面形成一個第二卡設區,該第二電極片設于該第二卡設區,該第一卡設區包括一個貼設部與兩個插設部,該第一電極片的兩端分別形成一個插接部,該第一電極片貼設于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且該第一電極片兩端的插接部分別插設于該第一卡設區兩端的插設部;該第二卡設區包括一個貼設部與兩個插設部,該第二電極片貼設于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且該第二電極片兩端的插接部分別插設于該第二卡設區兩端的插設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該第一卡設區的兩個插設部分別位于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的兩端,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形成凹陷狀,該第一卡設區的插設部與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之間形成階梯落差,且該第一卡設區的插設部遠離該第一卡設區的貼設部的一端位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該第二卡設區的兩個插設部分別位于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的兩端,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形成凹陷狀,該第二卡設區的插設部與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之間形成階梯落差,且該第二卡設區的插設部遠離該第二卡設區的貼設部的一端位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 該第一卡設區的插設部局部位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而將該第一卡設區的插接部限制于該第一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進一步防止該第一電極片脫離于該第一卡設區;該第二卡設區的插設部局部位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而將該第二卡設區的插接部限制于該第二包覆件的內、外表面之間,進一步防止該第二電極片脫離于該第二卡設區。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特別在于更包括一個蓋件,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一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第二包覆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蓋件第一端形成一個凸設部與一個抵緣,該凸設部卡設于握柄,且該抵緣抵設于握柄端部、該第一包覆件的第二端的端部與該第二包覆件的第二端的端部,該蓋件第二端呈外露,憑借該蓋件而能夠防止該第一與第二包覆件脫離握柄,該蓋件第二端呈蘑菇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能夠同軸轉動的手握心跳感測裝置,其包括有一個支架、一個自潤軸承與一個彈性件,該支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該支架第一端設有一個車輪,該支架第二端形成一結合軸,該結合軸穿設于架體并結合于一個固定件;該自潤軸承套接該結合軸,該自潤軸承能夠順暢的相對該結合軸轉動;該彈性件套接該自潤軸承,該彈性件位于該自潤軸承與架體之間,該彈性件能夠維持抵頂于該自潤軸承與架體之間形成阻尼,令該車輪無法相對該架體產生空轉。
文檔編號A61B5/0245GK202020437SQ20112009334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日
發明者劉省宏 申請人:朝陽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