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一般采用西藥,可出現以下副作用和毒性1、普羅帕酮有胃腸道反應和神經系統癥狀,如惡心、嘔吐、眩暈、口內金屬味、眼閃光等。個別病人出現手指震顫、心動過緩、竇房或房室傳導阻滯、精神障礙和低血壓等。2、妥卡尼①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有眩暈、感覺異常、震顫、出汗、聽覺改變、視力模糊、復視等;②胃腸道癥狀如胃痛、厭食、惡心、嘔吐、口干、便秘等;③尚可有皮疹、瘙癢、脫發等不良反應。3、安搏律定 特別容易引起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如共濟失調、顫抖、復視、幻覺、癲癇樣發作,神經過敏、記憶障礙等,尚可有胃腸道癥狀。4、氟卡尼①消化道反應有口干、惡心、食欲不振;②神經系統有眩暈、視力障礙、耳鳴、感覺異常等;③心肌抑制作用,與劑量呈正比;④可促發竇性停搏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⑤尤易發生在彌漫性心肌損害者。5、美西律①神經系統癥狀有頭痛、震顫、復視、感覺異常、運動失調或精神癥狀;②大劑量時偶可致房室傳導阻滯或低血壓;③個別病人可發生血小板減少癥。6、恩卡尼常見副作用有頭暈、頭痛、皮疹和胃腸道癥狀,靜注可致室內傳導阻滯、視覺模糊、震顫、低血壓、腓腸肌痙攣等。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發明一種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制備方法。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與失眼、健忘、眩暈、耳鳴等癥同時并見。《金匱要略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篇還對驚悸的發病原因以及審證求因的方法,作了專門論述,指出“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病因病機大病久病之后,陽氣衰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悸不安。此即《傷寒明理論·悸》篇所說的“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悸也。”
臨床表現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而數。它的技術方案為取桂枝9重量份、龍骨9重量份、牡蠣6重量份、干姜9重量份、 天仙子1重量份、木天蓼1重量份、地椒1重量份、肉桂9重量份、花椒1重量份、吳茱萸6重量份、附子3重量份、胡椒1重量份、蓽澄茄3重量份、高良姜6重量份、蛇床子6重量份、白石英1重量份、合歡花6重量份、遠志6重量份、夜交藤6重量份、珊瑚1重量份、珍珠1重量份、柏子仁6重量份、茯神9重量份、紫石英1重量份、福壽草1重量份、酸棗仁6重量份、 磁石1重量份、纈草1重量份、人參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以上30味中藥放入1500 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9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
該發明的優點是本方30味中藥,在藥店均能買到,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液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處。應用中藥的同時,避免了西藥引起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桂枝、龍骨、牡蠣、干姜、天仙子、木天蓼、地椒、肉桂、花椒、吳茱萸、附子、胡椒、蓽澄茄、高良姜、蛇床子,以上15味藥具有收斂固澀、清熱益陰、斂陰潛陽、 回陽通脈、止驚定志、行氣止痛、溫脾利濕、健脾消食之功效,在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過程中,起主要治療作用,故為君藥。白石英、合歡花、遠志、夜交藤、珊瑚、珍珠、柏子仁、茯神、紫石英、福壽草、酸棗仁、磁石、纈草,以上13味藥具有溫腎壯陽、鎮心安神、交通心腎、安神養心、鎮心定驚、潤腸通便之功效。在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過程中,能輔助主藥發揮治療作用,故為臣藥。人參甘、微苦,溫。入脾、肺經。益氣救脫、安神定悸、培補氣血、納氣平喘、 生津止渴、補中益氣、益腎補元、扶正去邪,能率諸藥直達病灶,故為佐藥。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既能糾諸藥之偏性,又能緩解諸藥之毒性,故為使藥。桂枝、龍骨、牡蠣、干姜、天仙子、木天蓼、地椒、肉桂、花椒、吳茱萸、 附子、胡椒、蓽澄茄、高良姜、蛇床子、白石英、合歡花、遠志、夜交藤、珊瑚、珍珠、柏子仁、茯神、紫石英、福壽草、酸棗仁、磁石、纈草、人參、甘草,這30味藥配伍應用,共同起到斂陰潛陽、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止驚定志、溫中散寒、養心安神、鎮心定驚之功效。君臣佐使,配伍得當,是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最佳配方。桂枝辛、甘,溫,無毒。入膀胱、心、肺經。解肌發汗、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經除痹、溫通胸陽、溫中散寒、通經消癥、平沖降逆。龍骨甘、 澀,微寒。入心、肝、腎、大腸經。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生肌斂瘡、收濕斂瘡。牡蠣 咸、澀、涼。入肝、腎經。收斂固澀、清熱益陰、斂陰潛陽、軟堅化痰。干姜辛、熱。入脾、胃、 肺經。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溫肺化飲、溫經止血,可治療癰疽初起。天仙子苦、 辛,溫,有毒。入心、肝、胃經。止驚定志、行氣止痛、散寒通痹、燥濕止癢。木天蓼辛,溫,有小毒。入肝、腎經。軟堅散結、溫寒補虛、祛風除痹。地椒辛、溫,有毒。入肺、脾經。溫中散寒、祛風止痛。肉桂辛、甘,大熱,有小毒。入心、脾、腎、肝經。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月經不調、殺蟲止痢,治療陰疽流注。花椒辛,溫,有毒。入脾、肺、腎經。溫中散寒、除濕殺蟲、 行血通脈、溫補命火、蠲痹止痛、解魚腥毒。吳茱萸辛、苦,溫,有毒。入肝、胃經。散寒止痛、疏肝理氣、溫脾利濕。附子辛、甘,熱,有毒。入心、脾、腎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陽祛寒、祛風逐痹、破癥消積、消腫解毒。胡椒辛,熱。入胃、大腸經。溫中下氣,治療產后腹痛、跌仆腫痛、浮熱牙痛,解食物毒。蓽澄茄辛、苦,溫。入脾、胃、腎、膀胱經。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溫腎助陽。高良姜辛,溫。入脾、胃經。溫中散寒、溫通止痛、和胃平逆、 行氣導滯。蛇床子味辛、苦,性溫,無毒。入腎、脾經。溫腎壯陽、散寒祛濕。白石英甘, 溫。入肺、腎、心經。溫肺下氣、溫腎壯陽、鎮心安神、利水消腫、散寒通痹、澀腸止瀉。合歡花甘,平。入心、肝、脾三經。解郁安神、理氣開胃、活絡止痛。遠志苦、辛,溫。入心、腎、 脾經。交通心腎、安神養心,治療水腫,解毒、祛痰止嗽、解郁利膈。夜交藤甘、微苦,平。入心、脾、肝、腎經。養心安神、祛風通絡,治療癰疽瘰疬、風瘡疥癬。珊瑚甘、平。入肝、心經。 安神定神、去翳明目、收澀止血。珍珠甘、咸,寒。入心、肝經。鎮心定驚、解毒斂瘡、明目消翳,治療腎虛耳聾、脾虛積熱。柏子仁甘,平。入心、肝、脾經。養心安神、益陰養血、潤腸通便、收斂止血、祛風治痹。茯神甘、淡,平。入心、脾經。養心安神,利水消腫、補虛治勞。紫石英甘,溫。入心、肝經。鎮心定驚、溫肺下氣、益血暖宮。福壽草苦,平,有小毒。入心、 肝、腎經。養心安神、清肝瀉火、利尿消腫。酸棗仁甘、酸,平。入心、脾、肝、膽經。養心安神、斂陰止汗。磁石辛、咸,寒。入腎、肝、肺經。鎮肝潛陽、鎮靜安神、納氣平喘、安神定癇。 纈草辛、苦,溫,有微毒。入心、肝經。鎮靜安神、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治療尿崩證。人參 甘、微苦,溫。入脾、肺經。益氣救脫、安神定悸、培補氣血、納氣平喘、生津止渴、補中益氣、 益腎補元、扶正去邪。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 調和藥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取桂枝9g、龍骨9g、牡蠣6g、干姜9g、天仙子lg、木天蓼lg、地椒lg、肉桂9g、花椒 lg、吳茱萸6g、附子3g、胡椒lg、蓽澄茄3g、高良姜6g、蛇床子6g、白石英lg、合歡花6g、遠志6g、夜交藤6g、珊瑚lg、珍珠lg、柏子仁6g、茯神9g、紫石英lg、福壽草lg、酸棗仁6g、磁石lg、纈草lg、人參6g和甘草9g,以上30味藥一起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共煎藥液390 毫升,當心陽不振型心悸的病人需要治療時,使藥液溫度為35°C,每次130毫升,口服,每日三次,二日為一療程,若癥狀仍存,再服第二療程,以至痊愈。379例心陽不振型心悸患者中,男性163例,占43% ;女性216例,占57%。女性多于男性。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桂枝9克、龍骨9克、牡蠣 6克、干姜9克、天仙子1克、木天蓼1克、地椒1克、肉桂9克、花椒1克、吳茱萸6克、附子 3克、胡椒1克、蓽澄茄3克、高良姜6克、蛇床子6克、白石英1克、合歡花6克、遠志6克、 夜交藤6克、珊瑚1克、珍珠1克、柏子仁6克、茯神9克、紫石英1克、福壽草1克、酸棗仁6 克、磁石1克、纈草1克、人參6克和甘草9克,將以上30味中藥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 35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9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目前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一般采用西藥,存在的缺點是毒副作用大。該發明的技術方案為取桂枝、龍骨、牡蠣、干姜、天仙子、木天蓼、地椒、肉桂、花椒、吳茱萸、附子、胡椒、蓽澄茄、高良姜、蛇床子、白石英、合歡花、遠志、夜交藤、珊瑚、珍珠、柏子仁、茯神、紫石英、福壽草、酸棗仁、磁石、纈草、人參和甘草,將以上中藥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心陽不振型心悸的中藥。它的優點是制成的中藥液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應用中藥的同時,避免了西藥引起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2302761SQ20111026762
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1日
發明者鄭司亮 申請人:鄭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