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小兒流涎即小兒口涎不自覺溢出之病證,又稱滯頤,臨床表現(xiàn)為口涎外溢,不能控制,進食時則流出更多,日久可使口周和舌尖發(fā)炎、潰瘍、疼痛,并可見濕疹。西醫(yī)認為本病與口角破潰發(fā)炎,口腔黏膜充血或潰爛,以及消化功能紊亂,或腸蟲癥有關(guān),但在治療上無針對性藥物。采用針灸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療效,但多數(shù)小兒患者不易接受。中醫(yī)認為流涎責之于心、脾、胃、腎等臟腑,《壽世保元》謂之涎者脾之液,脾胃虛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約,故有虛證之脾胃寒凝,中州虛冷之癥。其中脾主運化,生灃液,口是脾胃精氣出入之戶,也是涎出入處,口為脾之外竅,涎出于口。故涎為脾之液,受水谷之精氣,浮游涌溢,上輸于脾,通過脾布散水精,而化為液,泌注于脾外竅。同時在脾氣的攝灃作用下,使灃液滲灌口竅,發(fā)揮濡潤助消化的作用,使之不致外溢。若脾陽虛寒,失于溫煦,灃液氣化無權(quán),則唾液清稀量多; 脾氣虛弱,腎陽不足,失于固攝則唾液外滲過度。即脾腎陽虛,使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diào)可致小兒流涎,尤其是炎夏季節(jié),嗜食冰棍、冷飲等,更可導(dǎo)致本病發(fā)生。因此,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治療當以溫補脾腎,攝涎唾為治則,進而恢復(fù)心、脾、胃、腎的功能,將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fā)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該中藥由下述按重量份數(shù)計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小茴香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份,益智仁6 12份,槐實3 6份,補骨脂2 6份,吳茱萸3 6份, 桑螵蛸6 9份。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由下述按重量份數(shù)計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小茴香3份,白果3份,覆盆子6份,高良姜6份,益智仁9份, 槐實3份,補骨脂3份,吳茱萸3份,桑螵蛸9份。上述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驟稱取小茴香 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份,益智仁6 12份,槐實3 6 份,補骨脂2 6份,吳茱萸3 6份和桑螵蛸6 9份,混合后加入中藥原料總質(zhì)量8 12倍的50 90°C的熱水,浸泡1 2小時,加熱煎煮,沸后計時,煎煮時間為1 2小時, 然后過濾取出藥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藥汁,靜置M 48小時,過濾,濾液經(jīng)減壓濃縮得到密度為1. 30 1. 35g/cm3,溫度為50 70°C的稠膏,該稠膏經(jīng)過噴霧干燥,得到噴霧干燥粉,再粉碎至80 120目,得到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減壓濃縮的濃縮條件為壓力為-0. 07 -0. 09Mpa, 溫度為50 70°C。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噴霧干燥的干燥條件為進風溫度為160 180°C,出風溫度為70 80°C。各種中藥原料的藥理療效如下小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祛寒止痛,理氣和胃。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有小毒;歸肺經(jīng);斂肺定喘,止帶濁,縮小便。覆盆子性溫,味甘、酸;歸腎、膀胱經(jīng);益腎,固精,縮尿。高良姜味辛、性熱;歸脾、胃經(jīng);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益智仁味辛;性溫;歸脾、腎經(jīng);溫脾止瀉攝涎;暖腎縮尿固精,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腹中冷痛,口多唾涎。槐實味苦,性寒;歸肝、大腸經(jīng);清熱,潤肝,涼血,止血。補骨脂味辛、苦,性溫;歸腎、脾經(jīng);溫腎助陽,納氣,止瀉,主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桑螵蛸味甘、咸、性平;歸肝、腎經(jīng);固精縮尿。本發(fā)明的原理是本發(fā)明的中藥對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方中小茴香能溫散下焦肝腎之寒,溫中行氣;白果性澀而收,有除濕與收澀兩方面作用,化氣行水,收澀止帶下白濁亦止涎唾;覆盆子補肝腎,益陰助陽,又能收斂固澀而攝涎;高良姜功擅溫散脾胃寒邪而止痛、止嘔、止瀉,溫脾胃之陽氣,蒸化灃液;益智仁溫補脾腎,攝涎止唾,也有很好的止遺尿作用;槐實歸肝大腸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槐實“主五內(nèi)邪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疫,婦人乳瘕,子藏急痛”;補骨脂入腎,性熱,善于溫補脾腎之陽氣;吳茱萸性燥,溫中下氣,祛風寒濕,治陰毒腹痛;桑螵蛸入脾腎經(jīng),有很好的溫補脾腎之陽作用。諸藥相配,溫補脾陽,溫腎固澀,則流涎自止。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本發(fā)明以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為依據(jù),采用上述有效藥物成分相互配伍組方,具有溫補小兒脾腎之陽,攝涎止唾之功效, 達到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目的,且成本低,藥源廣。上述制備方法所得的中藥藥粉可制備成常見的中藥制劑,如散劑、片劑、顆粒劑、膠囊劑等,服用方便,易于被患兒所接受。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1 稱取小茴香300g,白果300g,覆盆子600g,高良姜600g,益智仁900g,槐實300g, 補骨脂300g,吳茱萸300g和桑螵蛸900g,混合后加入中藥原料總質(zhì)量8倍的90°C熱水,浸泡1小時,加熱煎煮,沸后計時,煎煮時間為1.5小時,過濾取出藥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藥汁,靜置36小時,過濾,濾液減壓濃縮(壓力為-0. OSMpa,溫度為70°C )至密度為1. 30g/cm3,溫度為60°C的稠膏,將得到的稠膏噴霧干燥(進風溫度為170°C,出風溫度為70°C ), 得噴霧干燥粉,再粉碎成100目,得到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藥粉。按每粒膠囊含 0.3克中藥藥粉分裝?;颊呖诜?,每日3次,每次3粒膠囊,7天為一個療程,服用1 3個療程,病情會有明顯好轉(zhuǎn)。實施例2 稱取小茴香200g,白果600g,覆盆子400g,高良姜300g,益智仁600g,槐實600g, 補骨脂200g,吳茱萸600g和桑螵蛸600g,混合后加入中藥原料總質(zhì)量10倍的50°C熱水,浸泡1.5小時,加熱煎煮,沸后計時,煎煮時間為2小時,過濾取出藥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藥汁,靜置M小時,過濾,濾液減壓濃縮(壓力為-0. 09Mpa,溫度為50°C )至密度為1. 32g/ cm3,溫度為50°C的稠膏,將得到的稠膏噴霧干燥(進風溫度為160°C,出風溫度為80°C ), 得噴霧干燥粉,再粉碎成120目,即得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藥粉。按每粒膠囊含 0.3克中藥藥粉分裝?;颊呖诜咳?次,每次3粒膠囊,7天為一個療程,服用1 3個療程,病情會有明顯好轉(zhuǎn)。實施例3 稱取小茴香500g,白果500g,覆盆子900g,高良姜400g,益智仁1200g,槐實500g, 補骨脂600g,吳茱萸400g和桑螵蛸800g,混合后加入中藥原料總質(zhì)量12倍的80°C熱水,浸泡2小時,加熱煎煮,沸后計時,煎煮時間為1小時,過濾取出藥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藥汁,靜置32小時,濾過,濾液減壓濃縮(壓力為-0.07Mpa,溫度為60°C)至密度為1. 35g/ cm3,溫度為70°C的稠膏,將得到的稠膏噴霧干燥(進風溫度為180°C,出風溫度為75°C ), 得噴霧干燥粉,再粉碎成80目,即得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藥粉。按每粒膠囊含 0.3克中藥藥粉分裝。患者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膠囊,7天為一個療程,服用1 3個療程,病情會有明顯好轉(zhuǎn)。實施例4 用實施例1制備的膠囊臨床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110例,均為門診治療,其中男66例,女34例,就診年齡均在5月 4歲。起病年齡5月 1歲40例,1歲 2歲31 例,2歲 3歲17例,3歲 4歲12例。臨床表現(xiàn)為口涎外溢,不能控制,進食時則流出更多,日久可使口周和舌尖發(fā)炎、潰瘍、疼痛,并可見濕疹。本型患兒多有嗜食生冷病史,伴有手腳涼,畏寒,腹痛等癥狀。患者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膠囊,7天為一個療程,一般患兒連服1 3個療程。按照以下情況來判斷該中藥的療效治愈流涎完全消失;顯效流涎明顯好轉(zhuǎn); 有效流涎有好轉(zhuǎn);無效流涎無改善。臨床治療結(jié)果為治愈91例;顯效9例;有效5 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 45%。實施例5 臨床治療4例病癥分析1、李某,男,3歲。口角流涎半年多,精神不振,口角發(fā)紅有糜爛,肢冷不溫,小便清長,遺尿,活動少,舌淡苔白,脈緩?;颊叻脤嵤├?的膠囊,2個療程后治愈,未發(fā)生異?,F(xiàn)象,且已不遺尿。2、林某,男,3歲半??诮橇飨?個月,口角及下巴潮紅、糜爛,手足冰冷,舌淡苔白, 脈緩?;颊叻脤嵤├?的膠囊,3個療程后治愈,隨訪一年未見復(fù)發(fā)。
3、王某,女,9個月??诮橇飨?個月,浸漬口角,手足冷,常腹痛,喜哭鬧,舌淡苔白,脈細?;颊叻脤嵤├?的膠囊,2個療程后治愈,手足亦溫和。半年后隨訪未復(fù)發(fā)。4、劉某,女,2歲。流涎3個月,素日喜食冷飲。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弱。患者服用實施例1的膠囊,1個療程后治愈。上述實施例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實質(zhì)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 均應(yīng)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由下述按重量份數(shù)計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小茴香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份,益智仁6 12份,槐實3 6份,補骨脂2 6份,吳茱萸3 6份,桑螵蛸6 9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由下述按重量份數(shù)計的中藥原料制備而成小茴香3份,白果3份,覆盆子6份,高良姜6份, 益智仁9份,槐實3份,補骨脂3份,吳茱萸3份,桑螵蛸9份。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驟稱取小茴香2 5份,白果3 6份,覆盆子4 9份,高良姜3 6 份,益智仁6 12份,槐實3 6份,補骨脂2 6份,吳茱萸3 6份和桑螵蛸6 9,混合后加入中藥原料總質(zhì)量8 12倍的50 90°C熱水,浸泡1 2小時,加熱煎煮,沸后計時,煎煮時間為1 2小時,過濾取出藥汁,煎煮二次,合并取出的藥汁,靜置M 48小時, 過濾,濾液經(jīng)減壓濃縮得到密度為1. 30 1. 35g/cm3,溫度為50 70°C的稠膏,所得稠膏經(jīng)噴霧干燥,得到噴霧干燥粉,再粉碎至80 120目,得到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減壓濃縮的濃縮條件為壓力為-0. 07 -0. 09Mpa,溫度為 50 70V。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噴霧干燥的干燥條件為進風溫度為160 180°C,出風溫度為70 80°C。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該中藥由下述按重量份數(shù)計的中藥原料制成小茴香2~5份,白果3~6份,覆盆子4~9份,高良姜3~6份,益智仁6~12份,槐實3~6份,補骨脂2~6份,吳茱萸3~6份,桑螵蛸6~9份。制備方法是將上述中藥原料藥加水進行二次煎煮后,取出藥汁并將其合并,藥汁經(jīng)過減壓濃縮后依次進行噴霧干燥和粉碎得到。可將得到的中藥藥粉制成各種中藥制劑,如散劑、片劑、顆粒劑、膠囊劑等。本發(fā)明的中藥配伍合理,臨床應(yīng)用結(jié)果表明,該中藥具有溫補脾陽,溫腎固澀,同時調(diào)理肝胃之功效,無毒副作用,藥效好,服用方便,是治療脾腎陽虛型小兒流涎的良好中藥。
文檔編號A61P1/02GK102228654SQ201110174049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李恩慶, 陳孝銀 申請人: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