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屬于中成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損傷脾胃及臟腑而成,屬于“腸辟、腸炎”范疇。《素問 太陰陽明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下為獪泄,久為腸辟。”,《證治匯補》指出“腸辟者,謂濕熱積于腸中.即今腸炎也,故曰無疾不成瀉,瀉乃濕、熱、食積三者”。在治療上應采取辨證論治的方法,《景岳全書》云“凡治腸炎,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瀉最大關系,若四者不明,則殺人甚易也。”,故本病辨證首辨寒、熱、虛、實, 臨證當據腹痛、里急后重、瀉色,并參合舌脈而辨。濕熱型以腹痛、瀉下赤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病機為濕熱之邪侵入腸胃,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腹痛,里急后重;濕熱郁滯于大腸,經絡受損,故下瀉赤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之象。治則宜清熱化濕,調氣行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發明的中藥制劑根據中醫的傳統醫學理論和通過多年臨床試驗反復驗證配置而成的,符合傳統中醫學的理論。以花紅葉、白術、甘草、白芍藥、連翹為清熱燥濕,解毒止瀉主藥,以當歸、黃連、黃芩、石膏、紫蘇葉為輔藥加強益氣解毒止瀉的功效;以五加皮、百合花、干姜、金銀花、白頭翁蕩熱去滯,通因通用,行血和營,緩急止痛;以人參、熟地黃、麥門冬、木香、檳榔養陰除熱,潤腸通腑,健脾益肺。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從清熱燥濕,調氣行血為治療基礎,對各種腸炎患者具有獨特療效。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
花紅葉10-30份、白術10-30份、甘草10-30份、白芍藥10-30份、連翹10-30份、當歸 8-25份、黃連8-25份、黃芩8-25份、石膏8_25份、紫蘇葉8_25份、人參5_15份、熟地黃 5-15份、麥門冬5-15份、木香5-15份、檳榔5_15份、五加皮1_10份、百合花1_10份、干姜 1-10份、金銀花1-10份、白頭翁1-10份; 制備方法
將各原料藥物分別細微粉碎成細末,混合均勻干燥消毒滅菌后制成片劑、膠囊劑,單粒重 0. 25g-0. 5g。服用方法一日三次,每次三粒,一周為一個療程,忌生冷、煙酒、暴食暴飲。—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
花紅葉15-25份、白術15-25份、甘草15-25份、白芍藥15-25份、連翹15-25份、當歸10-20份、黃連10-20份、黃芩10-20份、石膏10—20份、紫蘇葉10—20份、人參8-12份、熟地黃8-12份、麥門冬8-12份、木香8-12份、檳榔8_12份、五加皮2_8份、百合花2_8 份、干姜2-8份、金銀花2-8份、白頭翁2-8份。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
花紅葉20份、白術20份、甘草20份、白芍藥20份、連翹20份、當歸15份、黃連15 份、黃芩15份、石膏15份、紫蘇葉15份、人參10份、熟地黃10份、麥門冬10份、木香 10份、檳榔10份、五加皮5份、百合花5份、干姜5份、金銀花5份、白頭翁5份。本發明所涉及的中藥藥理及藥性
花紅葉性味辛;微溫;功效分類瀉火明止藥;殺蟲解毒藥主治眼目青盲,翳膜遮睛,小兒疥瘡。白術性溫、味甘、苦。補氣健脾,可用于倦怠少氣、脾虛運化失司。甘草味甘平,功效補中益氣、潤肺祛痰、清熱解毒。白芍藥酸,平微寒,有小毒;入肝、脾經。功效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瀉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連翹中藥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蒙藥味苦,性涼。清“協日”,止瀉。 主治中藥治熱病初起,風熱感冒,發熱,心煩,咽喉腫痛,斑疫,丹毒,瘰疬,癰瘡腫毒,急性腎炎,熱淋。蒙藥治黃疸,腸刺痛,“協日”病,腸熱。當歸性溫,昧甘、辛。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 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黃連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瀉,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 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黃芩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瀉,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石膏辛甘,寒。①《本經》“味辛,微寒。”②《別錄》“甘,大寒,無毒。”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性寒,味淡。”入肺、胃經。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②《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手太陰、手少陽。,,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清熱解毒。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紫蘇葉性味辛,微溫,無毒。歸經脾經、肺經二經。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氣喘,脘腹脹悶,嘔惡腹瀉,咽中梗阻,妊娠惡阻,胎動不安,食魚蟹中毒,癰瘡蛇毒辣。五加皮味辛、溫。歸肝腎經。功能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治風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跌打勞傷。百合花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用于陰虛久咳,痰中帶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具有養陰潤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陰虛的燥熱咳嗽,痰中帶血,如百花膏。治肺虛久咳,勞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湯。具有清心安神功效,用于熱病余熱
4未清,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等。干姜味辛、微溫、無毒;入肺、心、胃、脾四經。發表,散寒,止嘔,開痰、癰瘡。金銀花性甘、寒;功用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之作用。《本草綱目》載“金銀花, 善于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自古以來,金銀花常用于清熱解毒,治療溫病發熱, 熱毒血瀉,癰瘍等癥,亦用于風熱感冒,支氣管炎等病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熱、調節免疫等作用。人參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熟地黃甘、微溫;歸肝、腎經。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麥門冬甘;微苦;寒主治肺燥干咳;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消渴;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血熱吐衄。木香性溫、味辛、苦,功能行氣止痛,溫中和胃,適用于腸胃氣滯,胸腹脹痛和肝膽濕熱氣滯所引起的脘脅疼痛以及嘔吐,泄瀉,下瀉,里急厲重,寒疝等。檳榔苦、辛、溫;入脾、胃、大腸經。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瀉后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癥結。白頭翁,苦,性寒。歸胃、大腸經,主治(功效)赤白腸炎;鼻衄;崩漏;血痔;寒熱溫瘧;帶下;陰癢;濕疹瘰疬;癰瘡;眼目赤痛。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配方
花紅葉10g、白術10g、甘草10g、白芍藥10g、連翹10g、當歸Sg、 黃連Sg、黃芩Sg、石膏Sg、紫蘇葉Sg、人參5g、熟地黃5g、 麥門冬5g、木香5g、 檳榔5g、五加皮lg、百合花lg、干姜lg、 金銀花lg、白頭翁Ig ; 制備方法
將各原料藥物分別細微粉碎為細末,混合均勻干燥消毒滅菌后制成片劑或膠囊劑,單粒重 0. 25g-0. 5g。服用方法一日三次,每次三粒,一周為一個療程,忌生冷、煙酒、暴食暴飲。實施例2,配方
花紅葉15g、白術15g、甘草15g、白芍藥15g、連翹15g、 當歸10g、黃連10g、黃芩10g、石膏10g、紫蘇葉10g、 人參8g、 熟地黃Sg、麥門冬Sg、木香Sg、 檳榔Sg、 五加皮2g、百合花2g、干姜2g、 金銀花2g、白頭翁2g。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3,配方
花紅葉20g、白術20g、甘草20g、白芍藥20g、連翹20g、 當歸15g、黃連15g、黃芩15g、石膏15g、紫蘇葉15g、人參10g、熟地黃10g、麥門冬10g、木香10g、檳榔10g、 五加皮5g、百合花5g、干姜5g、 金銀花5g、白頭翁5g。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4,配方
花紅葉25g、白術25g、甘草25g、白芍藥25g、連翹25g、 當歸20g、黃連20g、黃芩20g、石膏20g、紫蘇葉20g、 人參12g、熟地黃12g、麥門冬12g、木香12g、檳榔12g、 五加皮8g、百合花8g、干姜8g、 金銀花8g、白頭翁8g。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5,配方
花紅葉30g、白術30g、甘草30g、白芍藥30g、連翹30g、 當歸25g、黃連25g、黃芩25g、石膏25g、紫蘇葉25g、 人參15g、 熟地黃15g、麥門冬15g、木香15g、 檳榔15g、 五加皮10g、百合花10g、干姜10g、 金銀花10g、白頭翁IOg ; 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本發明的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從清熱燥濕,調氣行血為治療基礎,對各種腸炎患者具有獨特療效,收治患者5 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244人,服用2天顯效,最多 5天癥狀消失,總有效率96. 52%,顯愈率85. 96%,表明該藥對濕熱型腸炎具有明顯療效。典型病例 病例1
王某,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昧,昨晚主要吃的海鮮,夜間12時開始出現腹痛、下瀉等癥。來診時癥見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瀉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服用本藥一個星期后,癥狀消失,食欲恢復。病例2
謝X,女,25歲。臨床表現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瀉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辨證為濕熱瀉。服用本制劑6天后,腹痛,腹漲等癥狀消失,病情全愈。病例3:
田XX,男,16歲。臨床表現為泄瀉與腸炎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診斷為 濕熱型腸炎。服用本藥一個星期后,癥狀消失,食欲恢復。病例4
吳XX,女二4歲。患濕熱型腸炎。臨床表現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瀉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辨證為濕熱瀉。服用本制劑6天后, 腹痛,腹漲等癥狀消失,病情全愈。病例5
劉X,女,22歲。χ患急性腹瀉。臨床表現為黏液膿血狀便,腹痛,大便每天4-6次。服用本制劑一星期,大便化驗正常。病例6
高X,男,36歲。濕熱蘊結,熏灼腸道,致使腹痛難忍,上吐下瀉,服用本藥48小時后,腹
6痛減輕,一星期后,病情全愈。病例7
方X,男,17歲。患氣血壅滯,脂絡傷損的濕熱型腸炎。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上吐下瀉不止,小腹疼痛,大便稀溏帶蛋清狀物,服用本藥10天后,癥狀消失,食欲恢復。病例8
郭XX,男,20歲。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服用本藥15天后,癥狀消失,食欲恢復。病例9
閆XX,男,30歲。臨床表現長期腹痛,腹漲,食欲長期不振,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服用10天后,癥狀消失,病情全愈。病彳列10
張XX,男,30歲。患濕熱型腸炎。臨床表現為水樣大便,腹痛。服用本藥一星期后腹痛等病癥消失,一個星期后大便次數正常。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 花紅葉10-30份、白術10-30份、甘草10-30份、白芍藥10-30份、連翹10-30份、當歸8-25份、黃連8-25份、黃芩8-25份、石膏8_25份、紫蘇葉8_25份、人參5_15份、熟地黃 5-15份、麥門冬5-15份、木香5-15份、檳榔5_15份、五加皮1_10份、百合花1_10份、干姜 1-10份、金銀花1-10份、白頭翁1-10份; 制備方法將各原料藥物分別經細微粉碎機研為300目細末,混合均勻干燥消毒滅菌后制成片劑或膠囊劑,單粒重0. 25g-0. 5g。
2.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花紅葉15-25份、白術15-25份、甘草15-25份、白芍藥15-25份、連翹15-25份、當歸 10-20份、黃連10-20份、黃芩10-20份、石膏10-20份、紫蘇葉10-20份、人參8-12份、熟地黃8-12份、麥門冬8-12份、木香8-12份、檳榔8_12份、五加皮2_8份、百合花2_8份、干姜2-8份、金銀花2-8份、白頭翁2-8份。
3.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花紅葉20份、白術20份、甘草20份、白芍藥20份、連翹20份、當歸15份、黃連15份、 黃芩15份、石膏15份、紫蘇葉15份、人參10份、熟地黃10份、麥門冬10份、木香10份、檳榔10份、五加皮5份、百合花5份、干姜5份、金銀花5份、白頭翁5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治療急性腸炎的中藥制劑,本發明的中藥制劑通過臨床試驗反復驗證配置而成的,符合傳統中醫學的理論。以花紅葉、白術、甘草、白芍藥、連翹為清熱燥濕,解毒止瀉主藥,以當歸、黃連、黃芩、石膏、紫蘇葉為輔藥加強益氣解毒止瀉的功效;以五加皮、百合花、干姜、金銀花、白頭翁蕩熱去滯,通因通用,行血和營,緩急止痛;以人參、熟地黃、麥門冬、木香、檳榔養陰除熱,潤腸通腑,健脾益肺。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從清熱燥濕,調氣行血為治療基礎,對各種腸炎患者具有獨特療效。
文檔編號A61P1/00GK102225191SQ20111016421
公開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9日
發明者曹瑩瑩 申請人:曹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