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肩部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按摩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肩部按摩器。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不斷地提高,作為一種保健產品,按摩椅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按摩椅一般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側的靠背,為了達到較好的按摩效果以及增強使用者的舒適感,現有的按摩椅正逐漸將靠背設計成可轉動的結構形式。在現有的具有肩部按摩功能的按摩椅中,按摩裝置(例如按摩氣囊或者振動按摩頭)一般只安裝在靠背的正面側且僅能實現對人體肩部的后側進行按摩;故而,提供一種能夠按摩肩部的前側并且按摩效果好的按摩椅成為生產廠商極力研發的一個重要方向。現有市面上也存在一些能夠按摩肩部的前側的按摩椅,然而,這些按摩椅的肩部按摩裝置一般是固定安裝于某一特定位置且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夠根據使用者的具體情況而隨意地調節, 其原因在于肩部按摩裝置的安裝位置以及按摩范圍一般是參照某個地區的使用者的一般體型,而對于特殊體型的使用者(例如偏高、偏矮、偏瘦或者偏胖)往往不能達到較好的按摩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肩部按摩器,該肩部按摩器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體型實現橫向以及縱向無級調節,適應范圍廣且能夠達到較好的按摩效^ ο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側的靠背,靠背的左、右兩側對應人體的肩部分別設置有肩部按摩裝置,肩部按摩裝置包括有分別通過氣管與氣泵連接的外層氣囊以及內層氣囊,外層氣囊的后側端部與靠背連接,內層氣囊可相對靠背橫向以及縱向轉動地設置于外層氣囊的內側,其中,內層氣囊與靠背之間設置有橫向轉動裝置以及縱向轉動裝置,靠背的內側面、橫向轉動裝置、縱向轉動裝置以及內層氣囊的后側端部依次連接。其中,所述橫向轉動裝置包括有依次連接的調節板、調節架、縱向設置的第一轉軸以及可相對第一轉軸轉動的加強板,調節板固定于所述靠背的內側面,調節架固定于調節板的內側面,加強板的固定端開設有第一套接孔,加強板的第一套接孔與第一轉軸套接。其中,所述調節架包括有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的兩端部的調節支架,兩個調節支架縱向對齊設置且分別固定于所述調節板的內側面,第一轉軸的兩端部分別與對應的調節支架套接。其中,所述加強板與所述靠背之間裝設有彈性復位裝置,彈性復位裝置包括有兩個彈簧固定軸、彈簧固定板以及兩端部分別成型有鉤環的拉簧,彈簧固定板固定于靠背的外側面,彈簧固定板、靠背以及加強板對應拉簧分別開設有通孔,其中一個彈簧固定軸固定
4于彈簧固定板的外側面,另一個彈簧固定軸固定于加強板的內側面,拉簧依次穿過彈簧固定板、靠背以及加強板的通孔,拉簧的兩個鉤環分別與對應側的彈簧固定軸套接。其中,所述彈簧固定軸分別與對應的所述彈簧固定板以及所述加強板螺接,彈簧固定軸開設有與所述通孔對齊的定位凹槽,所述拉簧的兩個鉤環分別卡套于對應側的彈簧固定軸的定位凹槽。其中,所述縱向轉動裝置包括有可相對所述加強板轉動的轉動板,所述內層氣囊的后側端部固定于轉動板的內側面,轉動板的固定端的內側面依次延伸設置有鎖緊座以及第二轉軸,加強板對應第二轉軸開設有第二套接孔,第二轉軸與第二套接孔套接。其中,所述鎖緊座裝設有鎖緊定位裝置,鎖緊座對應鎖緊定位裝置橫向開設有外側端直徑較內側端直徑小的鎖緊定位通孔,鎖緊定位裝置包括有依次嵌裝于鎖緊定位通孔內的鋼珠、彈簧以及緊釘螺絲,其中,彈簧的兩端部分別與對應側的鋼珠以及緊釘螺絲抵接,緊釘螺絲與鎖緊定位通孔的內側端螺接,鋼珠卡裝于鎖緊定位通孔的外側端且部分延伸至鎖緊定位通孔的外側,鋼珠與所述加強板的內側面抵接。其中,所述鎖緊座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所述鎖緊定位裝置。其中,所述轉動板以及所述靠背對應連接所述內層氣囊以及所述外層氣囊的氣管分別開設有引導孔,氣管穿過引導孔并分別與對應的內層氣囊以及外層氣囊的進氣口連接。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側的靠背,靠背的左、右兩側對應人體的肩部分別設置有肩部按摩裝置,肩部按摩裝置包括有分別通過氣管與氣泵連接的外層氣囊以及內層氣囊,外層氣囊的后側端部與靠背連接,內層氣囊可相對靠背橫向以及縱向轉動地設置于外層氣囊的內側,其中,內層氣囊與靠背之間設置有橫向轉動裝置以及縱向轉動裝置,靠背的內側面、橫向轉動裝置、縱向轉動裝置以及內層氣囊的后側端部依次連接。橫向轉動裝置能夠根據使用者的胖、瘦體型對內層氣囊的按摩范圍實現橫向無級調節,縱向轉動裝置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高、矮體型對內層氣囊的按摩范圍實現縱向無級調節;在利用本發明對人體的肩部的前側進行按摩的過程中, 外層氣囊以及內層氣囊分別充氣,同時,充氣后的外層氣囊驅動充氣后的內層氣囊向后側擺動進而實現按摩功能。因此,本發明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體型實現橫向以及縱向無級調節, 適應范圍廣且能夠達到較好的按摩效果。
下面利用附圖來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是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任何限制。圖1為本發明未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使用狀態下充氣前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使用狀態下充氣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肩部按摩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在圖1至圖5中包括有
1——靠背2——外層氣囊3——內層氣囊4——橫向轉動裝置 421——調節支架 441——第一套接孔 51——轉動板
41——調節板 43——第一轉軸 442——第二套接孔 52——鎖緊座 6——彈性復位裝置 62——彈簧固定板 71——鋼珠 8——引導孔
521——鎖緊定位通孔 61——彈簧固定軸
42——調節架 44——加強板一縱向轉動裝置
53——第二轉軸
611——定位凹槽 7——鎖緊定位裝置 73——緊釘螺絲
63——拉簧
72——彈簧
9——氣管 。
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所使用的詞語“前側”、“后側”、“內側”、“外側”、“內”、 “外”、“橫向”以及“縱向”均以使用者坐靠于按摩椅時的各方位作為參照;另外,圖1、圖2 以及圖3中僅繪制靠背其中一側的肩部按摩裝置,靠背另一側的肩部按摩裝置未示出,但是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下面結合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圖中未示出)以及位于座椅后側的靠背1,靠背1的左、右兩側對應人體的肩部分別設置有肩部按摩裝置,肩部按摩裝置包括有分別通過氣管9與氣泵連接的外層氣囊2以及內層氣囊3,外層氣囊2的后側端部與靠背1連接,內層氣囊3可相對靠背1橫向以及縱向轉動地設置于外層氣囊2的內側,其中,內層氣囊3與靠背1之間設置有橫向轉動裝置4以及縱向轉動裝置5,靠背1的內側面、橫向轉動裝置4、縱向轉動裝置5以及內層氣囊3的后側端部依次連接。本發明主要應用于按摩椅,其中,本發明的靠背1可以設計成固定式(靠背1不可以相對座椅轉動),也可以設計成活動式(靠背1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而相對座椅轉動); 須進一步解釋,當本發明的靠背1采用活動式時,對稱地設置于靠背1左、右兩側的肩部按摩裝置隨靠背1一起轉動。內層氣囊3依次通過縱向轉動裝置5以及橫向轉動裝置4與靠背1連接,其中,橫向轉動裝置4能夠根據使用者的胖、瘦體型對內層氣囊3的按摩范圍實現橫向無級調節,縱向轉動裝置5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高、矮體型對內層氣囊3的按摩范圍實現縱向無級調節。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分別通過獨立的氣管9與氣泵連接,外層氣囊2的后側端部固定于靠背1的內側面,內層氣囊3的后側端部固定于縱向轉動裝置5,其中,外層氣囊2通過充氣并向靠背1的內側鼓脹而驅動橫向轉動裝置4橫向擺動并最終驅動內層氣囊3向后擺動,內層氣囊3通過充氣并鼓脹來實現按摩肩部的前側的功能;須進一步解釋,縱向轉動裝置5主要是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體型情況通過手動的方式進行隨意地調節,例如,對于體型較高的使用者而言,使用者可以通過手動方式將內層氣囊3向上擺動至肩部位置以適應按摩的需要;對于體型較矮的使用者而言,使用者可以通過手動方式將內層氣囊3向下擺動至肩部位置以適應按摩的需要。下面結合附圖來對本發明的工作過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其中,圖1、圖2以及圖3 分別為肩部按摩裝置處于不同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肩部按摩裝置處于未使用狀態,此時,縱向轉動裝置5向上轉動至極限位置,內層氣囊3隨縱向轉動裝置5轉動至外層氣囊2的后側。如圖2所示,肩部按摩裝置處于工作位置但未充氣時的狀態,此時,使用者將縱向轉動裝置5轉動至按摩位置,內層氣囊3對中使用者的肩部;須進一步解釋,在肩部按摩裝置從圖1所示的狀態變換至圖2所示的狀態的過程中,橫向轉動裝置4的位置未發生改變。如圖3所示,肩部按摩裝置處于工作位置且已充氣后的狀態,此時,外層氣囊2 充氣并鼓脹,橫向轉動裝置4在外層氣囊2的作用下向內側擺動一定的角度,內層氣囊3充氣并鼓脹且在橫向轉動裝置4的驅動作用下向后擺動并最終對使用者的肩部的前側進行按摩;須進一步解釋,橫向轉動裝置4的擺動角度主要根據使用者的瘦、胖狀態來確定,對于體型較瘦的使用者而言,橫向轉動裝置4的擺動角度較大;對于體型較胖的使用者而言, 橫向轉動裝置4的擺動角度較小。另外,在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充氣的過程中,使用者依然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地轉動縱向轉動裝置5。當使用者按摩完畢后,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放氣并萎縮,此時,橫向轉動裝置4向外側擺動并恢復至圖2所示的狀態;待橫向轉動裝置4復位后,手動轉動縱向轉動裝置5并使得縱向轉動裝置5以及內層氣囊3恢復至圖1所示的狀態。綜合上述情況可知,本發明的肩部按摩裝置可以通過縱向轉動裝置5以及橫向轉動裝置4隨意地調節內層氣囊3的位置以滿足按摩肩部的要求;故而,本發明能夠適用于各種體型情況的使用者并能夠達到較好的按摩效果。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橫向轉動裝置4包括有依次連接的調節板41、調節架42、縱向設置的第一轉軸43以及可相對第一轉軸43轉動的加強板44,調節板41固定于靠背1的內側面,調節架42固定于調節板41的內側面,加強板44的固定端開設有第一套接孔441, 加強板44的第一套接孔441與第一轉軸43套接。如圖2和圖4所示,調節板41通過螺釘固定于靠背1的內側面,調節架42也通過螺釘固定于調節板41的內側面,當然,上述連接方式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另外,第一轉軸43縱向安裝于調節架42,加強板44通過第一套接孔441與第一轉軸43套接。其中,在外層氣囊2驅動橫向轉動裝置4向內側擺動的過程中,外層氣囊2驅動加強板44,加強板44繞第一轉軸43轉動并驅動縱向轉動裝置5向內側擺動。進一步的,調節架42可以設計成整體式結構,也可以設計成分體式結構(如圖4 所示);當采用分體式結構時,調節架42可以設計成如下所述的結構形式調節架42包括有兩個分別設置于第一轉軸43的兩端部的調節支架421,兩個調節支架421縱向對齊設置且分別固定于調節板41的內側面,第一轉軸43的兩端部分別與對應的調節支架421套接,第一轉軸43卡套于兩個調節支架421之間。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縱向轉動裝置5包括有可相對加強板44轉動的轉動板51, 內層氣囊3的后側端部固定于轉動板51的內側面,轉動板51的固定端的內側面依次延伸設置有鎖緊座52以及第二轉軸53,加強板44對應第二轉軸53開設有第二套接孔442,第二轉軸53與第二套接孔442套接。如圖4所示,鎖緊座52位于轉動板51的內側面,第二轉軸53位于鎖緊座52的內側面,其中,第二轉軸53由鎖緊座52的中心向外側延伸。在縱向轉動裝置5裝配過程中,第二轉軸53嵌插至加強板44的第二套接孔442內并通過相應的防松螺母以及墊圈將轉動板51固定于加強板44的自由端。另外,轉動板51以及靠背1對應連接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的氣管9分別開設有引導孔8,氣管9穿過引導孔8并分別與對應的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的進氣口連接。結合圖3與圖4可知,連接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的氣管9分別通過對應的引導孔8,在裝配肩部按摩裝置的過程中,引導孔8能夠使得氣管9排布更加合理以及規范,進而提高氣管9與對應的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的進氣口連接的穩定性。實施例二,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加強板44與靠背1之間裝設有彈性復位裝置6,彈性復位裝置6包括有兩個彈簧固定軸61、彈簧固定板62以及兩端部分別成型有鉤環的拉簧63,彈簧固定板62固定于靠背1的外側面,彈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強板44對應拉簧63分別開設有通孔,其中一個彈簧固定軸61固定于彈簧固定板62的外側面,另一個彈簧固定軸61固定于加強板44的內側面,拉簧63依次穿過彈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強板44的通孔,拉簧63的兩個鉤環分別與對應側的彈簧固定軸61套接;進一步的,彈簧固定軸61分別與對應的彈簧固定板62以及加強板44螺接,彈簧固定軸61開設有與通孔對齊的定位凹槽611,拉簧63的兩個鉤環分別卡套于對應側的彈簧固定軸61的定位凹槽611。如圖4所示,開設于彈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強板44的通孔對齊設置,兩個彈簧固定軸61的定位凹槽611對齊設置且分別與上述通孔對齊,拉簧63依次穿過彈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強板44的通孔,同時,拉簧63的兩個鉤環卡套于對應側的彈簧固定軸61的定位凹槽611,其中,定位凹槽611的作用在于防止拉簧63的鉤環在加強板44 轉動過程中沿著彈簧固定軸61滑動進而避免出現拉簧63卡死的現象。另外,彈簧固定軸 61通過螺釘固定于對應的彈簧固定板62以及加強板44,彈簧固定板62也通過螺釘固定于靠背1,然而,上述連接方式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例如,彈簧固定軸61還可以通過卡套的方式與對應的彈簧固定板62以及加強板44連接。在本發明工作過程中,彈性復位裝置6的作用在于促使在按摩完畢后加強板44復位至圖2所示的位置;其中,彈性復位裝置6的動作過程如下所述當外層氣囊2充氣并鼓脹時,外層氣囊2驅動加強板44向內側轉動,位于加強板44的內側面的彈簧固定軸61拉動拉簧63,此時,拉簧63處于拉伸狀態; 當外層氣囊2放氣并萎縮時,拉簧63拉動加強板44復位至圖2所示的位置。實施例三,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鎖緊座52裝設有鎖緊定位裝置7,鎖緊座52對應鎖緊定位裝置7橫向開設有外側端直徑較內側端直徑小的鎖緊定位通孔521, 鎖緊定位裝置7包括有依次嵌裝于鎖緊定位通孔521內的鋼珠71、彈簧72以及緊釘螺絲 73,其中,彈簧72的兩端部分別與對應側的鋼珠71以及緊釘螺絲73抵接,緊釘螺絲73與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內側端螺接,鋼珠71卡裝于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外側端且部分延伸至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外側,鋼珠71與加強板44的內側面抵接。由于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外側端直徑較內側端直徑小,且鋼珠71不能通過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外側端,其中,鋼珠71 只有部分延伸至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外側,鋼珠71的這部分在彈簧72的作用下抵壓加強板44的內側面,此時,鋼珠71與加強板44之間會產生較大的壓力;在無外力作用下,轉動板51通過鋼珠71與加強板44之間的壓力實現定位。綜合上述情況可知,當轉動板51被轉動至適當位置時,轉動板51通過鎖緊定位裝置7實現定位并不會出現任意擺動,操作便利且結構簡單。此外,為了保證鎖緊座52與轉動板51之間作用平衡,鎖緊座52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鎖緊定位裝置7。以上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
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側的靠背(1),其特征在于靠背(1) 的左、右兩側對應人體的肩部分別設置有肩部按摩裝置,肩部按摩裝置包括有分別通過氣管(9)與氣泵連接的外層氣囊(2)以及內層氣囊(3),外層氣囊(2)的后側端部與靠背(1) 連接,內層氣囊(3)可相對靠背(1)橫向以及縱向轉動地設置于外層氣囊(2)的內側,其中, 內層氣囊(3)與靠背(1)之間設置有橫向轉動裝置(4)以及縱向轉動裝置(5),靠背(1)的內側面、橫向轉動裝置(4)、縱向轉動裝置(5)以及內層氣囊(3)的后側端部依次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轉動裝置(4)包括有依次連接的調節板(41)、調節架(42)、縱向設置的第一轉軸(43)以及可相對第一轉軸(43) 轉動的加強板(44),調節板(41)固定于所述靠背(1)的內側面,調節架(42)固定于調節板 (41)的內側面,加強板(44)的固定端開設有第一套接孔(441),加強板(44)的第一套接孔 (441)與第一轉軸(43)套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架(42)包括有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43)的兩端部的調節支架(421),兩個調節支架(421)縱向對齊設置且分別固定于所述調節板(41)的內側面,第一轉軸(43)的兩端部分別與對應的調節支架(421)套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44)與所述靠背 (1)之間裝設有彈性復位裝置(6),彈性復位裝置(6)包括有兩個彈簧固定軸(61)、彈簧固定板(62)以及兩端部分別成型有鉤環的拉簧(63),彈簧固定板(62)固定于靠背(1)的外側面,彈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強板(44)對應拉簧(63)分別開設有通孔,其中一個彈簧固定軸(61)固定于彈簧固定板(62)的外側面,另一個彈簧固定軸(61)固定于加強板 (44)的內側面,拉簧(63)依次穿過彈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強板(44)的通孔,拉簧(63)的兩個鉤環分別與對應側的彈簧固定軸(61)套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固定軸(61)分別與對應的所述彈簧固定板(62)以及所述加強板(44)螺接,彈簧固定軸(61)開設有與所述通孔對齊的定位凹槽(611),所述拉簧(63)的兩個鉤環分別卡套于對應側的彈簧固定軸(61) 的定位凹槽(611)。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轉動裝置(5)包括有可相對所述加強板(44)轉動的轉動板(51),所述內層氣囊(3)的后側端部固定于轉動板 (51)的內側面,轉動板(51)的固定端的內側面依次延伸設置有鎖緊座(52)以及第二轉軸 (53),加強板(44)對應第二轉軸(53)開設有第二套接孔(442),第二轉軸(53)與第二套接孔(442)套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座(52)裝設有鎖緊定位裝置(7),鎖緊座(52)對應鎖緊定位裝置(7)橫向開設有外側端直徑較內側端直徑小的鎖緊定位通孔(521),鎖緊定位裝置(7 )包括有依次嵌裝于鎖緊定位通孔(521)內的鋼珠 (71)、彈簧(72)以及緊釘螺絲(73),其中,彈簧(72)的兩端部分別與對應側的鋼珠(71)以及緊釘螺絲(73)抵接,緊釘螺絲(73)與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內側端螺接,鋼珠(71)卡裝于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外側端且部分延伸至鎖緊定位通孔(521)的外側,鋼珠(71)與所述加強板(44)的內側面抵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座(52)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所述鎖緊定位裝置(7)。
9.根據權利要求6至8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板 (51)以及所述靠背(1)對應連接所述內層氣囊(3)以及所述外層氣囊(2)的氣管(9)分別開設有引導孔(8),氣管(9)穿過引導孔(8)并分別與對應的內層氣囊(3)以及外層氣囊(2) 的進氣口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按摩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肩部按摩器。本發明包括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側的靠背,靠背的左、右兩側對應人體的肩部分別設置有肩部按摩裝置,肩部按摩裝置包括分別通過氣管與氣泵連接的外層氣囊以及內層氣囊,外層氣囊的后側端部與靠背連接,內層氣囊可相對靠背橫向以及縱向轉動地設置于外層氣囊的內側,其中,內層氣囊與靠背之間設置有橫向轉動裝置以及縱向轉動裝置,靠背的內側面、橫向轉動裝置、縱向轉動裝置以及內層氣囊的后側端部依次連接。橫向轉動裝置能夠實現橫向無級調節,縱向轉動裝置能夠實現縱向無級調節;本發明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體型實現橫向以及縱向無級調節,適應范圍廣且能夠達到較好的按摩效果。
文檔編號A61H23/04GK102160841SQ201110106588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7日
發明者肖東 申請人:東莞市生命動力按摩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