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涉及礦物類藏藥材的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種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 制方法。
背景技術:
南寒水石屬于礦物類藥物,在201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附錄III中記載“南 寒水石為碳酸鹽類方解石族方解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另有記載除主要成分碳酸鈣,還 含有銅、鋁、鋅、鎂、鐵、錳、鍶等微量元素。南寒水石在治療胃病的藏成藥中被以不同的“制 性(熱、寒、平)”廣泛使用(70%的復方),而且其中90%以上是經過加工炮制的。但寒水 石卻“制”無定法,無法“如法炮制”。在對胃病起藥理作用中,碳酸鈣能中和胃液中過多鹽 酸,鋅元素能減輕炎癥促進胃壁粘膜細胞再生,具有局部抗生的作用。在慢性胃炎胃潰瘍患 者胃粘液中銅含量較正常人高,且銅元素含量的增加會抑制鋅元素的吸收。胃癌患者血清 銅/鋅比值與正常人相比有顯著差異,且銅/鋅的高低程度與疾病輕重呈正比。南寒水石作為礦物藥,明確其所含元素的種類及含量大小,對研究藥物在體內的 代謝過程及如何發揮藥理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安全、科學合理用藥的重要參考指 標。故在對南寒水石進行炮制后碳酸鈣及鋅、銅元素含量變化應成為衡量南寒水石炮制效 果的標準。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具體量化、并能有效提高南寒水石中有 效成分含量的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制方法。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制方法,包括以下步 驟(1)采礦物南寒水石,洗凈除雜,敲碎成粒度為10 30mm顆粒,加入輔料生草烏和 火硝,加熱,持續煮沸2 16小時后,得到煮制后南寒水石;所述生草烏與所述火硝的質量 比為1 10 10 1,所述南寒水石與所述火硝的質量比為40 1 400 1,所述南寒 水石與所述生草烏的質量比為40 1 400 1;(2)所述煮制后南寒水石用清水漂洗至漂洗液清澈透明后,烘干至恒重,得到干燥 的南寒水石;(3)將所述干燥的南寒水石研磨后,過20 100目篩,得到南寒水石粉末,該南寒 水石粉末與鮮牛奶混合攪拌均勻后,于室溫下陰干,即得成品;所述鮮牛奶與所述南寒水石 粉末的體積質量比為1 1 1 10。所述步驟O)中的烘干溫度為60°C 105°C。所述步驟(3)中的鮮牛奶是指每IOOg鮮牛奶中蛋白含量為Ig 7g的牛奶。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發明采用輔料生草烏和火硝與南寒水石顆粒進行煮制,煮制后的南寒水石進行成分測定,相比較與生品南寒水石,其中碳酸鈣含量變化不明顯,鋅元素含量有較大上 升,銅元素含量有較小幅度上升,從而鋅、銅比值得到較大增加;同時,本發明加入牛奶后使 南寒水石中增加了蛋白成分,使其在胃病治療中更有效地發揮藥理作用。檢測方法與結果如下(1)方法儀器VARAIN220-FS AAS(美國 VARAIN 公司)。檢測條件如下表1:表1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工作條件
權利要求
1.一種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采礦物南寒水石,洗凈除雜,敲碎成粒度為10 30mm顆粒,加入輔料生草烏和火 硝,加熱,持續煮沸2 16小時后,得到煮制后南寒水石;所述生草烏與所述火硝的質量比 為1 10 10 1,所述南寒水石與所述火硝的質量比為40 1 400 1,所述南寒水 石與所述生草烏的質量比為40 1 400 1;(2)所述煮制后南寒水石用清水漂洗至漂洗液清澈透明后,烘干至恒重,得到干燥的南 寒水石;(3)將所述干燥的南寒水石研磨后,過20 100目篩,得到南寒水石粉末,該南寒水石 粉末與鮮牛奶混合攪拌均勻后,于室溫下陰干,即得成品;所述鮮牛奶與所述南寒水石粉末 的體積質量比為1 1 1 1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 中的烘干溫度為60°C 105°C。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 中的鮮牛奶是指每IOOg鮮牛奶中蛋白含量為Ig 7g的牛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藏藥南寒水石的寒制炮制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采礦物南寒水石,洗凈除雜,敲碎成粒度為10~30mm顆粒,加入輔料生草烏和火硝,加熱,持續煮沸2~16小時后,得到煮制后南寒水石;(2)所述煮制后南寒水石用清水漂洗至漂洗液清澈透明后,烘干至恒重,得到干燥的南寒水石;(3)將所述干燥的南寒水石研磨后,過20~100目篩,得到南寒水石粉末,該南寒水石粉末與鮮牛奶混合攪拌均勻后,于室溫下陰干,即得成品。本發明操作簡便、易于實施,可大幅提高南寒水石中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同時對主要成分不產生顯著影響,從而使得高寒水石的炮制操作有法可依,可作為藏藥南寒水石的標準化生產方法。
文檔編號A61K33/10GK102114038SQ20111003336
公開日2011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27日
發明者姜建鋒, 杜玉枝, 魏立新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