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將介質引入體內的器械,特別是一種留置針穿刺針管組 件。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有一種具有伸縮保護套的,可防止刺傷的留置針,具體可參考中 國專利ZL200920139686.7。該種留置針包括有導管組件和針管組件,導管組件包括有 軟性導管以及與導管一端連接的導管座,針管組件包括可伸縮,并疊套的若干滑桿組成 的伸縮保護套以及安裝有剛性穿刺針管的針座以及與導管座連接的連接構件。使用前, 穿刺針管插接在導管中,并露出針尖,保護套呈壓縮狀態,并通過連接構件與導管座連 接。使用時,首先通過單手操作將帶有導管的穿刺針管穿刺進入血管,并握持連接構 件施力將導管和針管一同送入血管深處,之后一手固定導管組件,確保導管留置在血管 中,另一手拉動針座遠離導管組件,從而帶動保護套伸展以將針管退出導管及導管組 件,并使針管完全進入保護套中。上述留置針在送針時,需要對留置針施加向前推動的均勻力道,使其導管及針 管在血管中能夠順利送針,同時,送針方向應當為直線。上述技術的不足之處在于留 置針的連接構件一般呈回轉體,或者是對稱構造,操作時是通過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 住該連接構件,實現對該連接構件的固持,完成送針,然而這樣的固持方式需要操作者 不但要對連接構件施加固持力,還需要對留置針施加均勻、直線向前的推動力,因此往 往難以兼顧二者,使得送針不夠順暢,甚至劃傷血管內壁,或者刺穿血管,造成置管失 敗,導致病人需要承受傷痛和再次穿刺的痛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可方便、省力、 可靠送針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包括有連接構件、針座以及針管,連接構件的一端部與 留置針的導管組件連接,另一端與針座連接,針管的一端安裝在針座上,另一端依序通 過連接構件以及導管組件的內腔穿刺在導管中,其結構要點在于,還包括有一種推柄, 其安裝在連接構件上,推柄面與導管中軸線的延長線垂直。在使用時,醫護人員或者操作人員在針管和導管穿刺進入血管后,只需將一個 手指抵壓在推柄面上,均勻用力,該推柄面反饋一個反向作用力,并向著導管方向運 動,從而方便省力地將導管及針管推送 到血管深處。這樣,操作員在送針時,只需要 使用一個手指,因此可以集中用力,在集中用力的基礎上,操作人員容易控制施加的力 度,因此也容易施加均勻、直線向前的推動力,降低了對醫護人員的操作要求,盡可能 的避免劃傷或刺穿血管。[0008]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具體為推柄為一種片狀構造,直立垂直于連接構件外側面上。或者是推柄呈一種弧形推面,一端與連接構件外側面相切,另一端往導管組件方向延伸,呈向上彎翹的弧形構造。直立片狀推柄結構簡單,實用,但單一的片狀構造容易在施力的狀況下產生折 斷或裂開。弧形推柄與連接構件相切連接,且弧形面與手指推面能夠較大面積的相貼 合,因此比較牢固,且人性化構造帶來更為方便、省力的技術效果。推柄還可以進一步具體為推柄與連接構件的外殼一體化構造。或者是推柄為獨立構件,與連接構件分體獨立。推柄面上還可以增加防滑紋,防止手指在推柄面上產生滑動。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進一步具體為還包括有伸縮保護套及伸展彈簧,伸展彈簧含圍著伸縮保護套,位于伸縮保護 套外圍側面上,伸縮保護套及伸展彈簧插接在連接構件與針座之間,即一端與連接構件 連接,另一端與針座連接,同時針座通過一種扣接裝置與連接構件連接。在安裝時,針座含圍著壓縮的伸縮保護套以及壓縮著的伸展彈簧,并通過扣接 裝置與連接構件連接,針管依序穿過伸縮保護套及連接構件內腔,穿刺在留置針的導管 組件中,針尖裸露在導管端口外。使用時,先完成穿刺,即針管帶著導管穿刺進入血 管,然后打開連接構件與針座上的扣接裝置,壓縮的伸展彈簧慢慢展開,帶動針座及伸 縮保護套相對連接構件運動,遠離導管組件,此時,針管隨著針座的運動漸漸退離導 管,針尖沒入導管內,并最終離開導管組件進入伸縮保護套中,與此同時,操作人員進 一步手持連接構件,將導管送入血管深處。這樣,在操作中,針管就可以自動退到伸縮保護套中,實現邊送管邊退針的技 術效果,使得保護套能夠在針管完成穿刺后實現對針管的包含作用,避免帶來針尖刺傷 等醫療問題;另外,由于完成穿刺后,伸展彈簧便會展開,帶動針管遠離導管組件, 送管時,針尖不再露在導管端口外,而導管本身為軟性管,不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因此 對醫護操作員來說,其操作成功率高,對患者而言,則可避免受傷及需要再次穿刺的痛 苦。 連接構件可以進一步具體為連接構件為一種連接套。或者是連接構件包括有連接套和手柄,連接套一端與留置針的導管組件連接,另一端 則與手柄連接,手柄則通過伸縮保護套與針座連接。這樣,連接構件可以是一種連接套,用于連接導管組件和伸縮保護套,同時可 以作為手持構件,便于操作員進行操作;連接構件還可以是連接套和手柄組成的構件, 連接套連接導管組件,手柄連接伸縮保護套,并作為手持構件。因而,當連接構件包括連接套和手柄時,推柄安裝在連接套上。上述構造還可以實現單手操作完成邊推送導管進入血管,邊后撤退針的技術效 果,具體是[0027]連接套的一端部位于手柄的一端內腔中,二者形成滑動連接。也就是說,連接套與手柄為套接,呈一種可伸縮的連接構造,這樣,在留置針 針尖及導管前端初進入血管后,拇指與中指夾持住手柄,固定不動,由于手柄限制了保 護套及 針座的活動,因此針管也就位于初入血管處不動,食指按壓在連接套上的推柄, 將連接套往前推送,從而推動導管組件向血管方向走,最終將導管送入血管深處。這樣的送針方式,可以避免針管隨導管進入血管深處,劃傷血管,還可以實現 單手操作的技術優勢,而且可以讓操作員空出一只手去打開后門連接構件與針座的扣接 裝置,實現快速有效的送針方式。當連接構件為連接套和手柄組合時,伸展彈簧與連接構件連接的位置可以是連 接套,還可以是手柄的內側面。當連接套與手柄為可伸縮的滑動連接時,該連接位置可 以位于因滑動連接而在手柄內側面形成的內臺階面上。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扣接裝置可以進一步具體為扣接裝置在連接構件上是一種“L”形缺口扣孔,在針座上為一種卡扣。安裝時,將卡扣按入“L”形缺口中,并將針座扭轉,從而使卡扣嵌卡在該 “L”形扣孔中。操作時,將針座反向扭轉,使卡扣脫出該扣孔,并順著缺口滑出,實
現針座脫離連接構件,在伸展彈簧作用下,遠離連接構件。另一種構造是扣接裝置在連接構件上為一種卡孔,在針座上為一種手柄卡扣。手柄卡扣具有一支點,安裝在針座端部上,一側為突出端,另一側為壓力手 柄,二者以支點為中心形成一種杠桿結構。安裝時,卡扣的突出端可以嵌入卡孔,形成 扣接。操作時,按下壓力手柄,突出端便向上彈離卡孔,實現連接構件與針座的脫離。扣接裝置最好采用雙耳式扣接,即在針座和連接構件的軸向切面對稱點上分別 安裝一個扣接裝置,這樣,在安裝和運輸中,針座與連接構件之間的連接不會容易脫 落,造成失效。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在留置針的針管組件中增 加推柄構件,操作員在送針時,只需要使用一個手指,因此可以集中用力,在集中用力 的基礎上,操作人員容易控制施加的力度,因此也容易施加均勻、直線向前的推動力, 降低了對醫護人員的操作要求,盡可能的避免劃傷或刺穿血管。同時,進一步提供伸展 彈簧和伸縮保護套,這樣穿刺過程針尖不再裸露在導管端口外,送管時不會對血管造成 傷害,避免脈管炎的產生,同時對醫護操作員來說,其操作成功率高,對患者而言,則 可避免受傷及需要再次穿刺的痛苦。
附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留置針的結構示意圖,包括導管組件和穿 刺針管組件;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安裝后、使用前的留置針(包括導管組件和穿刺 針管組件)的結構示意圖,伸展彈簧部分為局部剖視圖;圖2a為所述扣接裝置在手柄上 的結構示意圖,圖2b為該扣接裝置在針座上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具有另一種扣接裝置的留置針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3a為該扣接裝置在手柄上的結構示意圖,圖3b為該扣接裝置在針座上的結構示意 圖;附圖4為圖2的剖視圖;附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連接構件的分體結構示意圖;下面我們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具體實施方式
最佳實施例參照附圖1,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包括有連接構件1、伸縮保護套2、針管3、 伸展彈簧4、針座5;連接構件1包括有連接套11和手柄12,伸縮保護套2包括有小滑 桿21和大滑桿22 ;針管3通過一種連接桿8安裝在針座5中。在附圖1的基礎上參照附圖5,連接套11的內腔呈從前端到后端階梯形狀,依序 為針管腔、隔離腔以及內空腔,針管腔的外圍形狀呈一種凸臺111,隔離腔112呈一種倒 錐形腔,內中塞入隔離塞114,內空腔113為圓柱形腔,三腔同軸心階梯式分布。連接套 的外圍側面上一體化具有一種推柄9,推柄面與導管中軸線的延長線垂直,該推柄9沿著 中心軸向導管組件6方向延伸,并在尾端部向上彎翹,形成一個弧形推面,弧形推面上 分布有若干防滑紋。連接套11的前端凸臺111與導管組件6連接,后端部嵌入手柄12的前側內腔 中,在連接套11的后端沿為一種外翻的臺階面,手柄12的前端沿為一種內勾的臺階面, 二者相對限位,當連接套11嵌入手柄12內腔后,二者可以相對滑動,進行拉伸和壓縮的 操作。參照附圖1和附圖4,伸縮保護套2中的大滑桿22與針座5連接,小滑桿21的 一端部嵌接在連接套11的內空腔111中,以一種相對限位的方式形成一種可以相對滑動 的連接,即連接套11與小滑桿21之間可以相對滑動。除此之外,在滿足針管3能夠含 圍在伸縮保護套2中的前提下,連接套11還可以與小滑桿21固定連接。伸展彈簧4的一端安裝在手柄12中部的內臺階面上,另一端則安裝在針座5內 腔底部的臺階面上,可參照附圖1、2、4。手柄12與針座5通過一種扣接裝置7連接,具體可以是如下兩種方式一種是如附圖2以及附圖2a、2b所示的,扣接裝置7在手柄12上是一種“L” 形缺口扣孔71,在針座上為一種卡扣72。安裝時,將卡扣72按入“L”形缺口 71中, 并扭轉針座5,從而使卡扣72嵌卡在該“L”形扣孔71中。操作時,將針座5反向扭 轉,使卡扣72脫出該扣孔71,并順著缺口滑出,針座5便可脫離手柄12。另一種是如附圖3以及附圖3a、3b所示的,扣接裝置7在手柄12上為一種卡 孔73,在針座5上為一種手柄卡扣74。手柄卡扣74具有一支點,安裝在針座5端部沿 邊上,一側為突出端,另一側為壓力手柄,二者以支點為中心形成一種杠桿結構。安裝 時,卡扣74的突出端可以嵌入卡孔73,形成扣接。操作時,按下壓力手柄,突出端便向 上彈離卡孔73,實現針座5脫離手柄12。上述的扣接裝置7采用雙耳式扣接,即在 針座5和手柄的軸向切面對稱點上分別 安裝一個扣接裝置,見附圖2b和3b所示。[005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留置針針管組件的使用原理如下安裝時,如附圖2和附圖3,針管2穿刺在導管組件6中,并在導管61的一端部 裸露出針尖,伸縮保護套2和伸展彈簧4呈壓縮狀態,被針座5及手柄12含圍在其內腔 中,同時針座5與手柄12通過扣接裝置7連接。操作時,先由針尖穿刺血管,并引帶導管進入血管,送管時,拇指和中指夾持 住手柄12,食指壓按在推柄9上,固定手柄12不動,食指借助連接套11上的推柄14將 連接套11往前推,同時,打開扣接裝置7,在伸展彈簧4的作用下,伸縮保護套2的大滑 桿和小滑桿依序伸展開,針座5帶動針管2向后退,此時食指推動連接套11帶動導管61 向血管深處移動,直至將導管61完全送入血管,實現了邊退針邊送管的技術特點。本實用新型未述部分與現有技術相同。
權利要求1.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包括有連接構件(1)、針座(5)以及針管(3),連接構件(1) 的一端部與留置針的導管組件(6)連接,另一端與針座(5)連接,針管(3)的一端安裝在 針座(5)上,另一端依序通過連接構件(5)以及導管組件(6)的內腔穿刺在導管中,其特 征在于,還包括有一種推柄(9),其安裝在連接構件(1)上,推柄面與導管(61)中軸線的 延長線垂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推柄(9)為一種片狀構 造,直立垂直于連接構件(1)外側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推柄(9)呈一種弧形推 面,一端與連接構件(1)外側面相切,另一端往導管組件(6)方向延伸,呈向上彎翹的弧 形構造。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推柄(9)與連接構件 (1)的外殼一體化構造。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推柄(9)為獨立構件, 與連接構件(1)分體獨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推柄(9)上分布有防滑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伸縮保護套 ⑵及伸展彈簧⑷,伸展彈簧⑷含圍著伸縮保護套⑵,位于伸縮保護套⑵外圍側面 上,伸縮保護套⑵及伸展彈簧⑷插接在連接構件⑴與針座(5)之間,即一端與連接 構件(1)連接,另一端與針座(5)連接,同時針座(5)通過一種扣接裝置(7)與連接構件 ⑴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連接構件(1)包括有連 接套(11)和手柄(12),連接套(11) 一端與留置針的導管組件(6)連接,另一端則與手柄 (12)連接,手柄(12)與針座(5)連接;連接套(11)的一端部位于手柄(12)的一端內腔 中,二者形成滑動連接,呈一種可伸縮的連接構造。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扣接裝置(7)在連接構 件(1)上是一種“L”形缺口扣孔(71),在針座(5)上為一種卡扣(72)。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其特征在于,扣接裝置(7)在連接 構件(1)上為一種卡孔(73),在針座上為一種手柄卡扣(7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將介質引入體內的器械,特別是一種留置針穿刺針管組件,包括有連接構件、針座以及針管,其結構要點在于,還包括有一種推柄,其安裝在連接構件上,推柄面與導管中軸線的延長線垂直。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在留置針的針管組件中增加推柄構件,操作員在送針時,只需要使用一個手指,因此可以集中用力,在集中用力的基礎上,操作人員容易控制施加的力度,因此也容易施加均勻、直線向前的推動力,降低了對醫護人員的操作要求,盡可能的避免劃傷或刺穿血管,對醫護操作員來說,其操作成功率高,對患者而言,則可避免受傷及需要再次穿刺的痛苦。
文檔編號A61B17/34GK201790880SQ201020524759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8日
發明者陳永曦 申請人:陳永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