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現代給藥系統的制備領域,特別涉及中藥一種以紅花的提取物-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胃內漂浮型緩釋片劑的處方組成和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藥品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藥品療效好的同時副作用要小、服用方便、順應性好、價格適宜,要求市場生產更加人性化的給藥系統新劑型。 為此,現代給藥系統的劑型研究得到了飛速發展,由第一代常規劑型的普通片、丸、顆粒、針劑等發展到第二代緩釋給藥劑型、第三代緩/控釋給藥劑型、第四代靶向給藥劑型和第五代應答式給藥系統。其中,第三代緩/控釋制劑品種以其顯著的優點和適宜的價位而受到廣泛的關注。化學藥為原料的藥物緩/控釋制劑,在處方設計、輔料及成型工藝等方面,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專利,成熟的品種如鹽酸地爾硫卓等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的應用。胃漂浮緩釋制劑是第三代緩/控釋制劑,是現代先進的給藥方式和給藥系統。是由藥物和一種或多種親水凝膠骨架材料及附加劑制成的定位緩釋制劑。其劑型有片劑、膠囊和微囊等。胃內漂浮制劑其設計成敗的關鍵在于(1)選擇適宜的處方即藥物、輔料組成及配比,( 適宜的制備方法。這2項選擇適當才能使制劑在胃內產生預期的持續漂浮、釋藥效果。不同的藥物制備胃漂浮緩釋制劑的處方不同,制法有異,同一藥物制備相同或不相同的胃漂浮緩釋制劑的處方亦有不同。紅花為菊科植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是中醫常用藥物,其功能與主治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在《中國藥典》2005版一部中收載。現代研究證明紅花的主要活性組分是黃酮類的紅花黃色素,具有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 保護心肌,降血壓,抗炎,免疫抑制和腦保護等作用,且療效顯著,臨床上被廣泛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臨床已經注射用紅花黃色素凍干粉,用于治療心血淤阻引起的心絞痛;《中藥部頒》第20冊載有紅花注射液,治療閉塞性腦血管疾病和治療冠心病,靜脈滴注。紅花口服液治療腦血管疾病和治療冠心病。《中國現代中藥》2009年第2期,報道紅花的主要有效成分紅花黃色素研制的緩釋骨架片;《中成藥》2009年第1期報道紅花黃素磷脂復合物滲透泵膠囊的制備。但是,已有的紅花黃色素制劑中注射劑應用不方便,較高的副作用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報道的口服緩釋骨架片和磷脂復合物滲透泵膠囊避免了注射的不方便和副作用,但考慮到紅花黃色素在口服后吸收部位和吸收的機理,胃內緩釋制劑為最佳給藥方式, 更有利紅花黃色素的吸收和發揮療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及其制備方法, 具體是一種以紅花黃色素為制劑原料制備的胃漂浮型緩釋片劑的藥物和輔料的處方組成、組成配比及其制備方法。為實現紅花黃色素的最佳給藥方式,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1、保證紅花黃色素在胃小腸的停留時間延長紅花黃色素的明確和主要的藥效成分是羥基紅花黃色素A,羥基紅花黃色素A在動物體內的吸收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空腸、 十二指腸、回腸,羥基紅花黃色素A在胃腸道內的穩定性從大到小依次為回腸、胃、空腸。 因此,為保證羥基紅花黃色素A在體內有最大吸收,發揮更好的療效,必須保證羥基紅花黃色素A在空腸、十二指腸有更好的吸收,就需要延長羥基紅花黃色素A在上述部位的停留時間。2、胃漂浮緩釋片的處方組成和制備工藝胃漂浮緩釋片劑因其作用特點決定了對其制劑所需的藥物和輔料的處方組成、制備工藝等都有特殊和較高的要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技術達到胃內定位、持續釋放藥物的目的。本發明具體提供了一種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其特征在于,該緩釋片劑為胃漂浮型緩釋片劑,其成分及重量百分比為,藥物原料輔料= 30-50% 50-70% ;其中藥物原料為紅花黃色素,輔料的組成及重量比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 35-55 3-6 1-3 2-5 1-3。本發明還提供了該種緩釋片劑的優選處方及配比,其特征在于藥物原料輔料 =40-50% 50-60% ;輔料的組成及重量比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45-55 3-5 1-2 2-4 1_2。經實驗驗證, 采用此優選處方制備的緩釋片劑其緩釋效果更好,自愿者口服觀察片劑可在胃中滯留7小時以上。本發明還提供了該種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2次制粒、輔料內外加的方法混合藥物原料和輔料,分別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 95%乙醇液和95%乙醇為黏合劑;將制備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在95%乙醇中,取制備量的紅花黃色素、同1/2制備量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混合制軟材, 過60目篩,干燥,整粒;再加入余下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制備量 1/2-1/3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用95 %乙醇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加入余下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壓片即得本發明所述緩釋片劑。發明人通過大量的試驗、包括正交實驗,得到了上述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胃內漂浮緩釋片劑的處方設計和制備技術方案,解決了以含有復雜物理性的中藥提取組分為原料制備現代緩/控制劑的技術難題,并且本發明提供的制備工藝適合普通制藥生產企業和制劑生產設備,使以中藥材提取物為制劑原料也可以按普通片劑的生產工藝進行工業
化生產。利用本發明所述處方和制法制備的中藥胃內漂浮緩釋片,經實驗證明,體外可見片劑可逐漸溶蝕,緩慢溶化,未溶化的內層部分始終保持干燥狀態。自愿者口服觀察片劑可在胃中滯留5小時以上,填補了中藥現代制劑給藥新劑型的空白。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在未經標示的情況下,百分比以及比例關系均指重量比。實施例1制劑處方組成藥物原料輔料=50% 50%,其中輔料由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組成,它們的比例關系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 55 4 3 5 1,藥物原料為紅花黃色素。制法將制備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在95%乙醇中,取紅花黃色素和1/2制備量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輔料混合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整粒。取余下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2/3制備量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 用95%乙醇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加入余下的1/3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壓片即得該藥物。經自愿者口服觀察片劑在胃中滯留7小時。實施例2制劑處方組成藥物原料輔料=40% 60%,其中輔料由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組成,它們的比例關系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 35 6 1 2 2,藥物原料為紅花黃色素。制法將制備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在95%乙醇中,取紅花黃色素和1/2制備量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輔料混合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整粒。取余下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1/2制備量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 用95%乙醇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加入余下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壓片即得該藥物。經自愿者口服觀察片劑在胃中滯留6小時。實施例3制劑處方組成藥物原料輔料=30% 70%,其中輔料由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組成,它們的比例關系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 35 3 1 5 3 ;藥物原料為紅花黃色素。制法將制備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在95%乙醇中,取紅花黃色素和1/2制備量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輔料混合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整粒。取余下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1/2制備量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 用95%乙醇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加入余下的1/2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壓片即得該藥物。經自愿者口服觀察片劑在胃中滯留6小時。
權利要求
1.一種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其特征在于,該緩釋片劑為胃漂浮型緩釋片劑,其成分及重量百分比為,藥物原料輔料=30-50% 50-70% ;其中藥物原料為紅花黃色素,輔料的組成及重量比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35-55 3-6 1-3 2-5 1_3。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其特征在于,藥物原料輔料=40-50% 50-60% ;輔料的組成及重量比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45-55 3-5 1-2 2-4 1_2。
3.—種權利要求1所述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2次制粒、輔料內外加的方法混合藥物原料和輔料;將制備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在95%乙醇中,取制備量的紅花黃色素,同1/2制備量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混合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整粒;再加入剩余1/2制備量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以及1/2 2/3制備量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用95%乙醇制軟材,過60目篩,干燥,加入余下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均勻,壓片即得。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紅花黃色素為原料制備的緩釋片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緩釋片劑為胃漂浮型緩釋片劑,其成分及重量百分比為,藥物原料∶輔料=30-50%∶50-70%;其中藥物原料為紅花黃色素,輔料的組成及重量比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乙烯吡咯烷酮=35-55∶4-8∶1-3∶3-5∶1-3;制備工藝采用2次制粒、輔料內外加的方法混合藥物原料和輔料,分別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95%乙醇液和95%乙醇為黏合劑。
文檔編號A61K9/20GK102247330SQ20101017625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9日
發明者于紹軍, 劉晶, 孟莉, 張宏, 楊月妍, 趙金明, 陳賀, 靖博宇 申請人:遼寧省中醫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