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眼科鈍性分離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手術中剝離病態組織的鑷子,尤其是眼科糖尿病性視網
膜增殖膜手術中的分離鑷。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糖尿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由之 并發的各種眼部病變,嚴重制約著人類的生存質量。其中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最為常見, 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3 4萬人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失明,而我國約有700多萬糖尿病患 者,至少有7萬多人可能會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影響視力,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質量, 因此該疾患已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重要致盲眼病。其內在發病機制的根本是視網膜新生 血管的形成,并導致眼內玻璃體積血的發生,隨著新生血管的出現常同時伴有纖維組織增 生,這些纖維組織逐漸生長為纖維膜,并與視網膜和血管發生緊密粘連和機械性牽引,最終 牽引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玻璃體積血、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或牽拉孔源混合性 視網膜脫離成為進展性增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重要臨床特征。針對其治療,通過玻璃體 切割手術可以清除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的玻璃體出血、松解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 拉。手術的重點是去除增殖膜、緩解其對視網膜的牽拉。在操作方法上,以往是采用剝膜鑷 夾住增殖膜組織進行牽拉并剝除,由于纖維血管膜與視網膜粘連較緊,且視網膜表面有較 多新生血管的形成,剝除增殖膜時,常導致視網膜血管破裂和視網膜的破裂,并誘發眾多手 術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制約了手術療效。因此,嚴重晚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成為眼科界公 認的難治性疾病,手術療效不盡人意,視功能常可獲得不可逆性的喪失,其中有很大一部分 原因是由手術并發癥所導致。所以如何通過手術的改良和技巧的更新,努力提高手術療效 一直是眼科工作者難以回避的課題。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針對傳統眼科剝膜鑷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要要提供一種能夠對增殖 膜與視網膜之間鈍性分離,使得增殖膜與視網膜之間發生"隧道樣"的局部分離,并通過簡 單的切割、或剪斷,使得增殖膜最總獲得"分而治之"并清除盡,不再對纖維增殖膜進行強行 剝除的眼科鈍性分離鑷。 眼科鈍性分離鑷,包括兩個尾部固定在一起、前部呈刀片狀的鑷片,所述鑷片的前 部相對所述鑷片的中部向內彎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鑷片的前部的刃部設置在外側,外側 面較薄而內側面較厚,由內向外形成坡度;所述鑷片的前端呈尖端狀;所述的刃部是鈍刀□。 進一步,所述的鑷片的前部的橫截面呈現由外向內逐漸從窄到寬的梯形。 更進一步,所述鑷片的材質采用鈦合金。 傳統的眼科剝膜鑷主要采用鉗夾組織,其力的作用點是使鑷子起到"往內夾"的作 用(向內的作用力),要求能達到足夠的閉合力量夾牢組織并進行剝除。本實用新型為通過"往外分"(向外的作用力)的鈍性分離作用,要求往外分開的力度足夠分離兩層粘連的 組織。為了達到理想的鈍性分離作用,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反剪刀樣"的刀面結構。 一般正 常剪刀的刀柄形狀為內側刀鋒薄、外側刀背厚,刀柄的截面是一個由外向內逐漸從寬到窄 的移行結構,通過"往內夾"的作用達到"剪切"目的。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往外分"的作 用分離組織。與剪刀刀柄的設計正相反,本實用新型的兩個柄的外側面較薄而內側面較厚, 由外向內的截面是一個逐漸從窄到寬的移行結構,這樣就利用由外向內形成的坡度形狀, 通過"反剪刀樣"結構設計,達到充分的鈍性分離作用。 該鑷子用于分離的"鋒口"部位(外側緣)并非為開鋒后的鋒利邊緣,而是一個帶
有圓弧邊緣的薄層結構,這樣在手術鈍性分離時不會對視網膜造成銳性的切割損傷,鑷子
的頭部是具有一定的尖端設計,并非完全的圓鈍面。尖端結構設計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充分
分離視網膜與增殖膜之間的緊密粘連,通過尖端的剌入視網膜與增殖膜之間,由淺至深的
逐步插入并分離粘連,是將視網膜增殖膜之間粘連緊密無空隙到有空隙的操作起始部位。 第一,該鑷子在進行鈍性分離時產生的為一沿著視網膜面的橫向作用力,分離時
的用力部位應在視網膜切面上,并非垂直視網膜面的縱向作用力,且操作過程中分離的半
徑幅度較小,降低了對視網膜的牽引干擾。第二,傳統的手術方法在剝除增殖膜時是一個
單方向用力的剝除過程,在視網膜上產生的為一單方向的牽拉力,缺少一種反作用的"抵制
力",易導致粘連緊密處的視網膜發生"位移",容易對視網膜造成機械性牽拉損傷。而鈍性
分離鑷在分離過程中,于視網膜上產生的則是雙向作用力,為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
系,視網膜兩側受力均勻對稱,達到力的平衡,依靠反作用"抵制力"的影響,使得視網膜不
會發生"位移",避免了視網膜的機械性損傷。第三,鈍性分離的目的并非是像剝膜一樣直接
將增殖膜給剝除下來,而是用于分離視網膜與增殖膜的粘連,將兩者之間由粘連緊密無空
隙擴大為小空隙,由小空隙擴大為大空隙,逐步分離兩層組織,形成"隧道樣"的間隙,并通
過切割或剪除獲得增殖膜的松解。 該鑷子的材質采用鈦合金,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組織惰性,可使得復雜的VI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至1小時內完成。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避免了術中視網膜破裂、出血的發生,大大簡化了手術操 作,節省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療效,極大挽救了術后視功能的喪失。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兩鑷片合并時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兩鑷片分開時的俯視圖 圖5是圖4中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眼科鈍性分離鑷,包括兩個尾部固定在一起、前部呈刀片狀的鑷片l,所述鑷片1 的前部相對所述鑷片1的中部向內彎曲,所述的鑷片1的前部的刃部2設置在外側,外側面
4較薄而內側面較厚,由內向外形成坡度;所述鑷片1的前端呈尖端狀;所述的刃部2是鈍刀 □。 所述的鑷片1的前部的橫截面呈現由外向內逐漸從窄到寬的梯形。 所述鑷片1的材質采用鈦合金。 傳統的眼科剝膜鑷主要采用鉗夾組織,其力的作用點是使鑷子起到"往內夾"的作 用(向內的作用力),要求能達到足夠的閉合力量夾牢組織并進行剝除。本實用新型為通 過"往外分"(向外的作用力)的鈍性分離作用,要求往外分開的力度足夠分離兩層粘連的 組織。為了達到理想的鈍性分離作用,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反剪刀樣"的刀面結構。 一般正 常剪刀的刀柄形狀為內側刀鋒薄、外側刀背厚,刀柄的截面是一個由外向內逐漸從寬到窄 的移行結構,通過"往內夾"的作用達到"剪切"目的。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往外分"的作 用分離組織。與剪刀刀柄的設計正相反,本實用新型的兩個柄的外側面較薄而內側面較厚, 由外向內的截面是一個逐漸從窄到寬的移行結構,這樣就利用由外向內形成的坡度形狀, 通過"反剪刀樣"結構設計,達到充分的鈍性分離作用。 該鑷子用于分離的"鋒口"部位(外側緣)并非為開鋒后的鋒利邊緣,而是一個帶 有圓弧邊緣的薄層結構,這樣在手術鈍性分離時不會對視網膜造成銳性的切割損傷,鑷子 的頭部是具有一定的尖端設計,并非完全的圓鈍面。尖端結構設計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充分 分離視網膜與增殖膜之間的緊密粘連,通過尖端的剌入視網膜與增殖膜之間,由淺至深的 逐步插入并分離粘連,是將視網膜增殖膜之間粘連緊密無空隙到有空隙的操作起始部位。 第一,該鑷子在進行鈍性分離時產生的為一沿著視網膜面的橫向作用力,分離時 的用力部位應在視網膜切面上,并非垂直視網膜面的縱向作用力,且操作過程中分離的半 徑幅度較小,降低了對視網膜的牽引干擾。第二,傳統的手術方法在剝除增殖膜時是一個 單方向用力的剝除過程,在視網膜上產生的為一單方向的牽拉力,缺少一種反作用的"抵制 力",易導致粘連緊密處的視網膜發生"位移",容易對視網膜造成機械性牽拉損傷。而鈍性 分離鑷在分離過程中,于視網膜上產生的則是雙向作用力,為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 系,視網膜兩側受力均勻對稱,達到力的平衡,依靠反作用"抵制力"的影響,使得視網膜不 會發生"位移",避免了視網膜的機械性損傷。第三,鈍性分離的目的并非是像剝膜一樣直接 將增殖膜給剝除下來,而是用于分離視網膜與增殖膜的粘連,將兩者之間由粘連緊密無空 隙擴大為小空隙,由小空隙擴大為大空隙,逐步分離兩層組織,形成"隧道樣"的間隙,并通 過切割或剪除獲得增殖膜的松解。 該鑷子的材質采用鈦合金,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組織惰性,可使得復雜的VI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至1小時內完成。 本說明書實施例所述的內容僅僅是對實用新型構思的實現形式的列舉,本實用新 型的保護范圍的不應當被視為僅限于實施例所陳述的具體形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也 及于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構思所能夠想到的等同技術手段。
權利要求眼科鈍性分離鑷,包括兩個尾部固定在一起、前部呈刀片狀的鑷片,所述鑷片的前部相對所述鑷片的中部向內彎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鑷片的前部的刃部設置在外側,外側面較薄而內側面較厚,由內向外形成坡度;所述鑷片的前端呈尖端狀;所述的刃部是鈍刀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眼科鈍性分離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鑷片的前部的橫截面呈 現由外向內逐漸從窄到寬的梯形。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眼科鈍性分離鑷,其特征在于所述鑷片的材質采用鈦合金。
專利摘要眼科鈍性分離鑷,包括兩個尾部固定在一起、前部呈刀片狀的鑷片,鑷片的前部相對鑷片的中部向內彎曲,鑷片的前部的刃部設置在外側,外側面較薄而內側面較厚,由內向外形成坡度;鑷片的前端呈尖端狀;刃部是鈍刀口。本實用新型具有可避免術中視網膜出血、剝離的發生,大大減少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成功率,術后視功能恢復好的優點。
文檔編號A61F9/007GK201510417SQ200920191859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20日
發明者馬進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