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發鈦夾鉗用外頂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桿,特別是一種連發鈦夾鉗用外頂桿,它屬于醫用連發鈦夾
鉗中的一個零件。
背景技術:
在進行人體外科手術中,盡量阻止出血是手術最終成功的一大要素。現有技術中, 血管的夾緊通常都用鈦夾,而鈦夾的夾持一般是用手工通過鉗子去夾,然后再將鈦夾夾住 血管;這種做法鈦夾必須一個一個去夾,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增加了手術的風險和患者 的痛苦。目前也有連發鈦夾鉗,但所有連發鈦夾鉗均存在以下缺點1、手術過程中不是全自 動連發,每次施夾完后要從手術部位取出鈦夾鉗再填裝鈦夾;2、鈦夾是否夾好沒有保護裝 置;3、鉗桿不能360。旋轉,不能根據手術需要調節鉗桿角度。所以,需要對現有技術中連 發鈦夾鉗的結構進行改進,包括零件的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
種結構設計合理、能與本公司的連發鈦夾鉗配套使用的連發鈦夾鉗用外頂桿。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連發鈦夾鉗用外頂桿的結構特
點是在開有通孔的外頂桿體上開有卡塊移動槽、驅動螺釘長槽和彈卡槽;其中的驅動螺釘
長槽位于外頂桿體的中前部,卡塊移動槽和彈卡槽位于位于外頂桿體的中后部。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效果結構設計合理,與本公司的連
發鈦夾鉗的內頂桿、卡塊和彈卡配合使用方便可靠。
圖1為連發鈦夾鉗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主視圖。 圖3為圖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l,該連發鈦夾鉗已申請專利,它主要由鉗桿部分I和手柄部分II連接組 成。其中手柄部分II包括內頂桿1、外頂桿2、彈卡5、驅動螺釘3和卡塊4。外頂桿2套在 內頂桿1夕卜,彈卡5與內頂桿1連接。 參見圖2-圖4,本實用新型外頂桿體21上開有卡塊移動槽10、驅動螺釘長槽7和 彈卡槽12 ;其中驅動螺釘長槽7位于外頂桿體21的中前部,卡塊移動槽10和彈卡槽12 位于位于外頂桿體21的中后部。 本實用新型的卡塊移動槽10用于安放卡塊4,并使卡塊4可在其中移動;驅動螺釘長槽7能使驅動螺釘3在其中移動;彈卡槽12用于安裝彈卡5。該外頂桿體21為一通 孔結構,其內頂桿孔11用于穿過內頂桿1。 使用時,只要將本實用新型與連發鈦夾鉗的內頂桿1、卡塊4和彈卡5連接或安裝 即可。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只要其零件未說明具體形 狀和尺寸的,則該零件可以為與其結構相適應的任何形狀和尺寸;同時,零件所取的名稱也 可以不同。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 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連發鈦夾鉗用外頂桿,其特征在于在開有通孔的外頂桿體上開有卡塊移動槽、驅動螺釘長槽和彈卡槽;其中的驅動螺釘長槽位于外頂桿體的中前部,卡塊移動槽和彈卡槽位于位于外頂桿體的中后部;該外頂桿體為一通孔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發鈦夾鉗用外頂桿,它屬于醫用連發鈦夾鉗中的一個零件。本實用新型在開有通孔的外頂桿體上開有卡塊移動槽、驅動螺釘長槽和彈卡槽;其中的驅動螺釘長槽位于外頂桿體的中前部,卡塊移動槽和彈卡槽位于位于外頂桿體的中后部;該外頂桿體為一通孔結構。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與本公司的連發鈦夾鉗的內頂桿、卡塊和彈卡配合使用方便可靠。
文檔編號A61B17/28GK201481485SQ20092019002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7日
發明者徐天松, 舒明泉 申請人:杭州桐廬尖端內窺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