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及其
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創傷性疾病或淺表感染性疾病,如燒燙傷、化學灼傷以及皮膚瘡瘍等疾病呈 明顯上升的趨勢。 治療該類疾病的藥物較多,包括西藥、中藥以及民間偏方,但療效可能存在以下不 足 —、西醫臨床治療常用各類抗生素,長期使用易使多種細菌產生抗藥性且多數西 藥可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難以消滅超級病菌,因此對于該類疾病應盡量減少抗生素的使 用; 二、中醫臨床治療所用的中成藥大都由于療效不十分明顯而且導致療程長,不僅 增加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痛苦,同時增加了患者家庭相應的經濟負擔; 三、民間用于治療瘡瘍的偏方藥多為流傳的祖方,缺乏科學的論證,療效亦不明 確,容易造成病程延誤,甚至因藥不對癥而導致嚴重后果的發生。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及其制備方
法。該中藥軟膏組方合理,制備過程科學便捷,中藥軟膏療效顯著,價格低廉,無毒副作用。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所述的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及其制備方法為 1、原料藥重量份組成為 大黃50 200g,地榆50 200g,黃連50 200g,丹皮30 120g,五倍子50 20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爐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沒藥10 40g, 蜂蠟50 200g,冰片10 40g,麻油1000 4000g ;
優選的原料藥重量份組成為 大黃100 160g,地榆100 160g,黃連100 160g,丹皮40 90g,五倍子100 160g,三七30 50g,赤石脂100 160g,爐甘石100 160g,乳香20 30g,沒藥20 30g,蜂蠟100 160g,冰片20 30g,麻油2000 3000 ;
最佳的原料藥重量份組成為 大黃140g,地榆140g,黃連140g,丹皮50g,五倍子14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爐 甘石140g,乳香20g,沒藥20g,蜂蠟140g,冰片20g,麻油2500g。
n、制備方法 i、取黃連50 200g、丹皮30 12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爐甘石 50 200g、乳香10 40g和沒藥10 4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200 400目篩,制成藥物
3A備用; ii、取大黃50 200g、地榆50 200g和五倍子50 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 10目篩,制成藥物B備用; 將藥物B放在濃度為50 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 12小時,然后用藥物B重 量3 10倍的50 95%乙醇溶液進行滲漉,滲漉液回收乙醇,得藥物B的稠膏備用;
iii、取麻油1000 4000g,加熱至150 25(TC時控制油溫熬制1 2. 5小時,待 油溫降至100 ll(TC時依次加入蜂蠟50 200g、藥物A和藥物B的稠膏并不斷攪拌,當 油溫降至40 5(TC時加入冰片10 40g,繼續攪拌24 48小時制成用于治療燒傷或瘡 瘍的中藥軟膏。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如下優越性 1、本發明的配方是在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參考現代藥理研究成果研制而成。該 配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止痛和生肌的藥性,符合中醫理論的合理用藥,可以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 2、本發明以中藥為原料經科學提取配制,使藥物有效成分釋放更加迅速,起效時 間短,治愈周期縮短。 3、本發明對于各類的皮膚燒傷、創傷和瘡瘍均具有較好的療效,簡便易行,價格低 廉,無毒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中的原料藥重量份組成為 大黃50 200g,地榆50 200g,黃連50 200g,丹皮30 120g,五倍子50
20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爐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沒藥10 40g,
蜂蠟50 200g,冰片10 40g,麻油1000 4000g。 優選的原料藥重量份組成為 大黃100 160g,地榆100 160g,黃連100 160g,丹皮40 90g,五倍子100 160g,三七30 50g,赤石脂100 160g,爐甘石100 160g,乳香20 30g,沒藥20 30g,蜂蠟100 160g,冰片20 30g,麻油2000 3000g。
最佳的原料藥重量份組成為 大黃140g,地榆140g,黃連140g,丹皮50g,五倍子14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爐 甘石140g,乳香20g,沒藥20g,蜂蠟140g,冰片20g,麻油2500g。 上述配方中大黃、地榆、五倍子、三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生肌止痛的 功效,具吸濕抗滲出、減輕疼痛、防止傷口感染的作用。黃連有清熱、解毒、燥濕的功效,有較 強的抗菌作用,能夠較為明顯地抑制綠膿桿菌和葡萄球菌的生長,加強抗感染作用。丹皮、 乳香、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赤石脂、爐甘石、冰片清熱解毒,止痛,防腐止癢,收 斂,可吸收創面的分泌物,保持創面的干燥,又有預防感染,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蜂蠟、麻 油可以減輕疼痛,保護傷口。上述原料藥相互組合、共同作用,對燒傷或瘡瘍具有很好的療 效。 本發明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制備方法如下 取黃連50 200g、丹皮30 12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爐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和沒藥10 4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200 400目篩,制成藥物A備用。 取大黃50 200g、地榆50 200g和五倍子50 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10 目篩,制成藥物B備用。 將藥物B放在濃度為50 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 12小時,然后用藥物B重 量3 10倍的50 95%乙醇溶液進行滲漉,滲漉液回收乙醇,得藥物B的稠膏備用。
所述的滲漉是指將藥物B置于乙醇溶劑浸泡一段時間后,再用一定量的乙醇溶 液滲過藥物B,收集滲過乙醇液,回收乙醇,得藥物B稠膏的一種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
取麻油1000 4000g,加熱至150 25(TC時控制油溫熬制1 2. 5小時,待油溫 降至100 ll(TC時依次加入蜂蠟50 200g、藥物A和藥物B的稠膏并不斷攪拌,當油溫 降至40 5(TC時加入冰片10 40g,繼續攪拌24 48小時制成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 中藥軟膏。 根據上述制備方法所制備的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具有清熱解毒、涼血
止痛、消腫排膿、收斂生肌之功效,針對燒傷或瘡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其掌握的技術對本發明中藥軟膏的制備方法進行適當調整。
本發明的中藥軟膏適應癥包括如下 1、燒燙傷包括熱液(熱水、熱油等)、瓦斯、雷電、濃酸、強堿、蒸汽、高溫氣體、火 焰、炙熱金屬液體或固體引起的皮膚損害。
2、瘡瘍包括癰疽、疔瘡、疥瘡、流注等體表淺顯的外科病患。
3 、外傷及其感染,如刀傷、凍傷、褥瘡等。
本發明的中藥軟膏使用方法和臨床使用效果如下 ①根據傷口或創面的大小,取本發明的中藥軟膏均勻攤涂于消毒紗布上,然后直 接貼敷于創面并用醫用膠布固定好即可。攤涂的厚度不宜太薄也不宜太厚,以能看見紗布 底紋為宜,厚度約為lmm。 ②首次換藥應在帖敷3天之后。換藥時若油膏紗布粘著好而無明顯分泌物時可不 予更換,對有小片狀創面分泌物蓄積者,只需局部修剪引流換藥即可,而對分泌物較多者, 開始每隔1 2天換藥1次,以后根據分泌物多少,適當延長換藥周期。換藥以不出血為度。
③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2中的中藥軟膏臨床對12例中小面積深度燒傷患者削痂 后敷用。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齡17 40歲,平均25歲。12例中火焰燒傷6例,硫 酸燒傷4例,開水燙傷2例,其中燒傷總面積小于5%有4例,6 10%有5例,20%,24%, 54%各1例。削痂治療情況12例中傷后2 6天削痂者9例,7天者2例,8天者1例。1 次削痂面積1 10% 。其中深II度削痂療者8例共16個部位(手12、小腿2、前臂2), 混合度或淺III度4例共5個部位(手2、小腿1、前臂2)。對照觀察自身對照組,取削痂 后創面基底組織情況相似的對側部位或同側肌體1/3 1/2面積共6個部位,采用凡士林 油紗布敷貼處理,換藥方法同藥膏紗布組。治療標準(1)最佳10天內創面完全被新生上
皮覆蓋。(2)優10 20天創面完全被新生上皮覆蓋,或僅殘留小點,片狀創面。(3)良
20 30天內創面大部分自愈,遺留多處片狀創面或愈合后起大水泡潰爛者。(4)差大于
30天大部分創面仍未愈或愈合后多處感染潰爛面積較大需植皮治療者。結果深II度燒傷8例、16個部位中最佳部位13個,優1個,良2個部位;自身對照6個部位中,最佳2個 部位,優1個部位,良3個部位。另4例5個部位混合度和淺III度燒傷創面療效為優。
④采用本發明實施例3中的中藥軟膏臨床治療褥瘡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 例,年齡25 57歲,皮損面積lcmX2cm 6cmX8cm。療效標準(1)優創面新鮮肉芽組 織生長,2周后創面愈合,結痂脫落;(2)良2周內新鮮肉芽組織生長,創面明顯縮小干燥無
滲出液;(3)差創面仍有膿性分泌物,局部無好轉。結果優41例;良19例。
實施例1 取黃連140g、丹皮5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爐甘石140g、乳香20g和沒藥20g 混合在一起粉碎并研成細末,再用300目篩子過篩,制成藥物A備用。 取大黃140g、地榆140g和五倍子14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10目篩,制成藥物B。
將藥物B放在濃度為70%的乙醇溶液中浸泡8小時,然后用藥物B重量7倍的乙醇溶液(乙
醇溶液濃度為70% )進行滲漉,滲漉液回收乙醇,得藥物B的稠膏備用; 取麻油2500g,加熱至20(TC時控制油溫熬制2小時,待油溫降至100 ll(TC時
依次加入蜂蠟125g、藥物A和藥物B的稠膏并不斷攪拌,當油溫降至40 50°C時加入冰片
25g,繼續攪拌40小時制成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 實施例2 取黃連200g、丹皮120g、三七60g、赤石脂200g、爐甘石200g、乳香40g和沒藥40g 混合在一起粉碎并研成細末,再用400目篩子過篩,制成藥物A備用。 取大黃200g、地榆200g和五倍子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10目篩,制成藥物B。
將藥物B放在濃度為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小時,然后用藥物B重量3倍的乙醇溶液(乙
醇溶液濃度為95% )進行滲漉,滲漉液回收乙醇,得藥物B的稠膏備用。 取麻油4000g,加熱至25(TC時控制油溫熬制1小時,待油溫降至100 ll(TC時
依次加入蜂蠟200g、藥物A和藥物B的稠膏并不斷攪拌,當油溫降至40 50°C時加入冰片
40g,繼續攪拌48小時制成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 實施例3 取黃連50g、丹皮30g、三七15g、赤石脂50g、爐甘石50g、乳香10g和沒藥10g混合 在一起粉碎并研成細末,再用200目篩子過篩,制成藥物A備用。 取大黃50g、地榆50g和五倍子5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10目篩,制成藥物B。將藥 物B放在濃度為50%的乙醇溶液中浸泡12小時,然后用藥物B重量10倍的乙醇溶液(乙 醇溶液濃度為50% )進行滲漉,滲漉液回收乙醇,得藥物B的稠膏備用。
取麻油1000g,加熱至15(TC時控制油溫熬制2. 5小時,待油溫降至100 ll(TC時 依次加入蜂蠟50g、藥物A和藥物B的稠膏并不斷攪拌,當油溫降至40 5(TC時加入冰片 10g,繼續攪拌24小時制成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其特征在于該中藥軟膏原料藥重量份組成如下大黃50~200g,地榆50~200g,黃連50~200g,丹皮30~120g,五倍子50~200g,三七15~60g,赤石脂50~200g,爐甘石50~200g,乳香10~40g,沒藥10~40g,蜂蠟50~200g,冰片10~40g,麻油1000~4000g。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其特征在于該中藥軟膏優 選的原料藥重量份組成如下大黃100 160g,地榆100 160g,黃連100 160g,丹皮40 90g,五倍子100 160g,三七30 50g,赤石脂100 160g,爐甘石100 160g,乳香20 30g,沒藥20 30g,蜂蠟100 160g,冰片20 30g,麻油2000 3000g。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其特征在于該中藥軟膏最 佳的原料藥重量份組成如下大黃140g,地榆140g,黃連140g,丹皮50g,五倍子140g,三七50g,赤石脂140g,爐甘石 140g,乳香20g,沒藥20g,蜂蠟140g,冰片20g,麻油2500g。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其特征在于依據中藥軟膏 原料藥的制備方法如下i、 取黃連50 200g、丹皮30 120g、三七15 60g、赤石脂50 200g、爐甘石50 200g、乳香10 40g和沒藥10 4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200 400目篩,制成藥物A備 用;ii、 取大黃50 200g、地榆50 200g和五倍子50 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過10目 篩,制成藥物B備用;將藥物B放在濃度為50 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 12小時,然后用藥物B重量3 10倍的50 95%乙醇溶液進行滲漉,滲漉液回收乙醇,得藥物B的稠膏備用;iii、 取麻油1000 4000g,加熱至150 25(TC時控制油溫熬制1 2. 5小時,待油溫 降至100 ll(TC時依次加入蜂蠟50 200g、藥物A和藥物B的稠膏并不斷攪拌,當油溫 降至40 5(TC時加入冰片10 40g,繼續攪拌24 48小時制成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 中藥軟膏。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治療燒傷或瘡瘍的中藥軟膏及其制備方法。取黃連50~200g、丹皮30~120g、三七15~60g、赤石脂50~200g、爐甘石50~200g、乳香10~40g和沒藥10~40g,混在一起粉碎研末制成藥物A。取大黃50~200g、地榆50~200g和五倍子50~200g混合在一起粉碎研末制成藥物B。將藥物B放在乙醇中浸泡再進行滲漉,回收乙醇得藥物B稠膏。取麻油1000~4000g加熱至150~250℃熬制1~2.5小時,溫度降至100~110℃時依次加入蜂蠟50~200g、藥物A和藥物B的稠膏并攪拌,當降至40~50℃時再加入冰片10~40g攪拌制成中藥軟膏。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1703598SQ20091022727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4日
發明者姜華, 宗小郁, 李軍, 楊秀婷, 雷萬軍 申請人:河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