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接骨板,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在脛骨平臺后側的接 骨板。
(二)
背景技術: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的關節(jié)內(nèi)骨折,常為高能量的暴力所致。Watson 等報告脛骨平臺骨折約占全部骨折的1%左右,外側平臺骨折約占55 % 70%,內(nèi)側平臺骨折約占10% 23°%,內(nèi)、外側平臺同時骨折占10 % 30%。嚴重者還可合并半月板或膝關節(jié)周圍韌帶損傷。因膝關節(jié)內(nèi) 結構復雜,并且為負重關節(jié),所以受傷后容易導致各種并發(fā)癥而引起膝 關節(jié)功能障礙。雖然目前沒有公認的最佳治療方案,但隨著對脛骨平臺 骨折研究的不斷深入,治療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和完善。但是隨著近年來 高能損傷的增多,脛骨平臺骨折的病理變化也越來越復雜,致使治療十 分困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骨折難以滿意復位,骨折碎片不穩(wěn)定,不能 有效固定,難以早期鍛煉和術后感染。
脛骨平臺骨折根據(jù)外力的方向分為三類①最多為由外翻應力所 致的外髁骨折,系站立時受暴力打擊或間接外力所致,如自高處墜落 著地時,膝為外翻位或外力沿股骨外髁撞擊脛骨外髁所致。②垂直壓 力,外力沿股骨向脛骨直線傳導,則股骨兩髁向下沖擊脛骨平臺,可 引起脛骨內(nèi)、外髁同時骨折,可形成"Y"型或"T"型骨折,并向下 方移位。③內(nèi)翻應力,致股骨內(nèi)髁下壓脛骨平臺造成脛骨內(nèi)髁骨折, 致使骨折塊向內(nèi)下方移位,塌陷。脛骨平臺骨折是關節(jié)內(nèi)骨折,治療應遵循關節(jié)內(nèi)骨折治療原則。治 療原則包括使下陷及劈裂的骨折片復位,恢復關節(jié)面的平整和力線的 正確.糾正膝外翻或內(nèi)翻畸形.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jié)的功能.減少創(chuàng) 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解剖復位、堅強的內(nèi)固定和塌陷骨折復位后的植 骨被認為是脛骨平臺骨折治療滿意的三要素。
目前,對脛骨平臺內(nèi)、外骨折的手術治療技術相當成熟,內(nèi)固定材料 選擇非常多,但由于脛骨平臺后側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治療脛骨平臺后
側骨折尚未形成統(tǒng)一、完整的治療方案,亦無專門應用在脛骨平臺后側
的接骨板。臨床上有學者嘗試采用重建鋼板、T形鋼板、小型T形鋼板 及三葉草鋼板等適度預彎后進行支撐固定,但是這些接骨板比較適用于 脛骨平臺內(nèi)側和外側,卻無法符合脛骨平臺后側表面特征,當脛骨平臺 后方骨折或內(nèi)外側平臺骨折向后方移位時,這些鋼板就存在各種缺陷。 如T型鋼板存在著鋼板過厚、塑形困難等缺點,難以形成有效固定,且 重建鋼板縱向支撐力有限,難以避免骨折愈合過程中由于骨吸收和肌肉 韌帶拉力造成關節(jié)面下陷;L型鋼板具有滿意支撐力,卻無法控制骨折 側方移位;其它幾型鋼板也存在難以精確塑形與骨折端貼附,如果勉強 塑形則鋼板強度減弱等問題,總的來看,這些內(nèi)固定物都不能符合存在 差異的脛骨近端后內(nèi)、后外側形態(tài)結構,導致臨床效果不甚滿意。
公告日為2003年4月16日專利號為01226324. 9的中國實用新型 專利脛骨平臺粉碎骨折接骨板,在現(xiàn)有L型鋼板的L端頭部下方增設 翼部,翼部上設有螺孔,將T型鋼板和L型鋼板有機地接合在一起, 集兩者優(yōu)點于一體。但是這些接骨板比較適用于脛骨平臺內(nèi)側和外側, 當脛骨平臺后方骨折或內(nèi)外側平臺骨折向后方移位時,由于脛骨平臺 后方有重要的神經(jīng)、血管通過,而現(xiàn)有接骨板上端的橫向骨板會嚴重影響這些神經(jīng)和血管。目前還沒有出現(xiàn)專門應用在脛骨平臺后側的接 骨板。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專門應用在脛骨平 臺后側的接骨板。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包括與脛骨骨干相適配的柄狀 部分,所述柄狀部分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從而形成 呈"Y"形的接骨板整體,所述的第一支板與脛骨平臺后內(nèi)側相適配, 第二支板與脛骨平臺后外側相適配,且柄狀部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 板上均設有螺孔。
脛骨平臺后側有重要的神經(jīng)、血管通過,Y型的接骨板上部剛好 給這些神經(jīng)和血管留出了空間,從而減少對他們的影響。使用時,柄 狀部分緊貼脛骨骨干,第一支板緊貼脛骨平臺后內(nèi)側,第二支板緊貼 在脛骨平臺后外側,依手術方案于各螺孔處,選擇性擰入加壓螺釘或 拉力螺釘,橢圓形的螺孔可以使螺釘?shù)奈恢卯a(chǎn)生一定角度的偏移,從 而產(chǎn)生對骨折的加壓,而接骨板配合拉力螺釘可以對骨折產(chǎn)生強大的 軸向壓力,同時抗彎和旋轉的穩(wěn)定性也大大的增加,因此可有效地固 定脛骨平臺后方骨折,另外也能給內(nèi)外側平臺骨折向后方移位及塌陷 提供有效的支持作用。
作為改進,第一支板所在的平面、第二支板所在的平面與柄狀部 分所在的平面之間分別設有夾角。由于脛骨平臺后方的解剖輪廓不規(guī) 則,干骺端移行區(qū)彎度較大,脛骨近端后內(nèi)、后外側的轉角存在差異,接骨板的形狀必須與脛骨的形狀相適配,因此該接骨板柄狀部分所在 平面與第一支板所在平面、第二支板所在平面之間分別設計有夾角。
作為優(yōu)選,第一支板所在平面與柄狀部分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55 ° ,第二支板所在平面與柄狀部分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60° 。 155 ° 、 160°是根據(jù)中國人正常脛骨近端后側解剖形態(tài)學結構特點設置 的,在具體使用時,醫(yī)生可根據(jù)各個體特征對角度進行微調(diào)。
作為優(yōu)選,柄狀部分上的螺孔為橢圓形,橢圓的長度方向與柄狀 部分的長度方向同向,所述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的螺孔為圓形。 在重力作用下螺釘與橢圓形孔之間可相互位移,起到一定的自動加壓 作用。
作為優(yōu)選,柄狀部分的橫截面呈弧形。柄狀部分為了匹配骨干的 形狀設置成弧面。
作為改進,第一支板的頭部的寬度大于第一支板其它部分的寬度, 第一支板頭部所在平面與第一支板其它部分所在平面之間呈160°夾 角。第一支板的頭部緊靠脛骨平臺后內(nèi)側,較寬的表面能夠承托更多 的脛骨平臺后內(nèi)側,且頭部與其它部分是有折角的,以匹配脛骨后內(nèi) 側形狀。
第一支板長度大于第二支板的長度,柄狀部分的長度大于第一支 板的長度。
第一支板與第二支板之間的左右叉開角度為15° 60° 。第一支板 和第二支板左右叉開角度太小就不能同時有效的支撐固定脛骨平臺后 內(nèi)、后外側骨折,叉開角度太大又難以匹配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形態(tài)學結 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的"Y"型接骨板專門用于脛骨平臺后側,可減少對脛骨平臺后側神經(jīng)、血管的影響,及對脛骨平臺后側骨 折進行堅強內(nèi)固定,為內(nèi)、外側平臺骨折向后方移位及塌陷提供有效的
支撐作用。另外該接骨板可以較好地與骨面貼附,其遠端呈"Y"形,覆 蓋面較大,釘孔植入螺釘后把持力牢固,增加了內(nèi)固定的穩(wěn)定性,有利 于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同時本發(fā)明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均采 用后內(nèi)側手術入路,在手術操作中放置簡單、便利。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 一種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包括與脛骨骨干
相適配的柄狀部分1,柄狀部分1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3和第
二支板2從而形成呈"Y"形的接骨板整體,第一支板3與脛骨平臺
后內(nèi)側相適配,所述的第二支板2與脛骨平臺后外側相適配,如圖2
所示,第一支板、第二支板和柄狀部分均是呈角度且弧形連接的,第
一支板3所在平面和柄狀部分1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55° ,第二
支板2所在平面和柄狀部分1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60° 。柄狀部
分為了匹配脛骨的骨干形狀,其橫向截面為弧形。這些角度是根據(jù)中
國人正常脛骨近端后側解剖形態(tài)學結構特點而設置的,接骨板在具體
使用時可根據(jù)各脛骨不同特征而進行微調(diào)。
第一支板頭部4的寬度大于第一支板其它部分的寬度,第一支板的
長度大于第二支板的長度,柄狀部分的長度大于第一支板的長度,且柄
狀部分的長度可根據(jù)需要調(diào)節(jié)。柄狀部分的螺孔6為橢圓形,螺孔的長度方向同柄狀部分的長度方向同向,且螺孔均位于同一中心線上。第一
支板和第二支板上的螺孔5為圓形,第二支板上的螺孔也位于同一中心 線上。第一支板與第二支板左右叉開角度為15° 60° 。
本發(fā)明在使用時,將接骨板柄狀部分緊貼脛骨后側骨干,第一支 板緊貼脛骨平臺后內(nèi)側,第二支板緊貼脛骨平臺后外側相應位置上, 依手術方案于各螺孔處,選擇性擰入加壓螺釘或拉力螺釘。
權利要求
1. 一種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與脛骨骨干相適配的柄狀部分(1),所述柄狀部分(1)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3)和第二支板(2)從而形成呈“Y”形的接骨板整體,所述的第一支板(3)與脛骨平臺后內(nèi)側相適配,第二支板(2)與脛骨平臺后外側相適配,且柄狀部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均設有螺孔(5、6)。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柄狀部分(1)所在平面與所述的第一支板(3)所在 平面、第二支板(2)所在平面之間分別設有夾角。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第一支板(3)所在平面與柄狀部分(1)所在平面之 間的夾角為155° ,第二支板(2)所在平面與柄狀部分(1)的 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60° 。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柄狀部分上的螺孔(6)為橢圓形,橢圓的長度方向與 柄狀部分的長度方向同向,所述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的螺 孔(5)為圓形。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 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柄狀部分的橫截面呈弧形。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第一支板的頭部(4)的寬度大于第一支板其它部分的 寬度,第一支板頭部所在平面與第一支板其它部分所在平面之間呈160°夾角。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第一支板(3)長度大于第二支板(2)的長度,柄狀 部分的長度大于第一支板的長度。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第一支板與第二支板之間的左右叉開角度為15° 6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脛骨平臺后側解剖型接骨板,包括與脛骨骨干相適配的柄狀部分,所述柄狀部分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從而形成呈“Y”形的接骨板整體,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與脛骨骨端相適配,且柄狀部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均設有螺孔。本發(fā)明的“Y”型接骨板專門用于脛骨平臺后側,可避免影響脛骨平臺后側的肌腱,可有效的固定脛骨平臺后方骨折,對于內(nèi)外側平臺骨折向后方移位及塌陷提供有效的支撐作用,另外接合內(nèi)外側固定后可早期提供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且本發(fā)明在手術中操作放置簡單、便利。
文檔編號A61B17/80GK101507653SQ20091009663
公開日2009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占開喜 申請人:占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