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用假體制造領域,涉及一種人工關節,尤其是一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
背景技術:
:人體的寰樞關節由兩側的寰樞外側關節和正中的寰齒關節所組成,寰樞外側關節近似平面關節,寰齒關節為車軸關節。此結構特點允許寰樞關節有較大范圍的軸位旋轉(約45。,占整個頸部的一半),左右的屈/伸(約10°)和少量的側屈(約5°)。寰椎前弓后面與樞椎齒狀突頸部前方構成"寰齒前關節",寰椎橫韌帶與齒狀突后面形成"寰齒后關節"。寰椎橫韌帶是寰樞椎穩定的主要韌帶,也是枕頸部最大、最厚、最強有力的韌帶,它可以防止寰椎過度前移。脊柱的最初手術是為了解除神經的壓迫,但是為此切除了較多的椎骨又會造成脊柱的不穩定,另外當脊柱出現損傷,也是一種不穩定的現象,植骨融合的方法也就自然誕生了。但是融合本身是希望解除不穩定,并不是想將本來生理上可以活動的部分固定起來,只是融合的結果在消除不穩定的同時生理可動的部分必然消失。探討如何既可達到牢固的固定,同時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運動功能,將是未來脊柱內固定發展的趨勢。減壓和穩定是目前最常用的術式。單純的減壓術不能矯正或加重寰樞關節不穩,而融合術雖然能穩定寰樞關節,但均以犧牲寰樞關節的旋轉功能為代價,導致術后頭頸活動特別是旋轉運動明顯受限,逐漸導致未融合的頸椎失穩和退變。寰樞椎融合術后,頸部旋轉功能將大部分喪失,嚴重影響患者工作、生活,如無法駕駛汽車、參加體育活動等。因此,為了克服頸椎失穩和退變導致頸部旋轉功能大部分喪失的缺陷,設計制造一種可以完全置換人體寰齒關節的人工寰齒關節是醫生和患者所迫切希望的。但是,由于人體寰樞椎區有脊髓、椎動脈等重要結構,所以對人工寰齒關節設計的解剖學要求非常精確,并且還要求人工寰齒關節組織相容性好、低磨損、置放穩定、操作簡便、與原關節生理功能一致、不造成副損傷和不適感等。以下列出相關的解決方案-譚明生等(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年第14巻第10期601-604)針對寰椎橫韌帶斷裂的患者,設計出帶鉤狀關節面的聯體鋼板代替寰椎橫韌帶,其鋼板部分固定在寰椎的左側側塊前方,其鉤狀關節面部分象寰椎橫韌帶一樣,以半限制性形式安裝在齒狀突后方的橫韌帶壓跡關節面上,用這種方式重建"寰齒后關節"的穩定性,既能防止寰椎向前脫位,又能保留寰齒關節的主要活動——旋轉功能。該假體在重建寰樞椎穩定性的同時,未進一步破壞寰樞椎各韌帶,其植入的前提條件是齒狀突必須完整。當患者齒狀突不完整時,就不能應用此種方式,因此該方式局限性太大。胡勇等(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年第17巻第2期133-136)雖然進行了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的相關測量及設計,但其必須要先在樞椎椎體基底部鑿開骨槽,然后將人工樞椎部分是植入骨槽,這樣就進一步破壞了樞椎椎體骨性結構,降低穩定性,并且會增加手術操作的難度,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中出血和感染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其設計的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沒有經過生物力學測試證實其穩定性及功能。綜上所述,在現階段,國內外尚無成功設計人工寰齒關節并取得滿意實驗結果的報道。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這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從形態學和動力學兩方面對寰椎齒狀突關節進行仿生,使其在滿足強度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置放穩定、操作簡便、不易造成副損傷以及低磨損的特點。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解決的這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包括寰椎部件、樞椎部件和螺釘,所述寰椎部件由軸對稱的弧形固定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弧形固定板對稱軸上的旋轉軸套組成,弧形固定板的兩端部分別對稱設有第一螺釘孔;所述樞椎部件由倒Y形的固定板、設于固定板上端的第一底座、同軸固定于第一底座上端的第二底座以及同軸固定于第二底座上端的旋轉軸組成,所述第二底座上端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旋轉限位突起,所述Y形的固定板下側兩端部對稱設有第二螺釘孔;所述旋轉軸套套在旋轉軸上;所述螺釘分別設于第一螺釘孔和第二螺釘孔內。上述弧形固定板為向下10°弧度,弧形固定板的兩端部各設有一個第一螺釘孔,兩端部的第一螺釘孔之間的中心距離為34.0mm。上述旋轉軸套的橫截面與弧形固定板的對稱軸垂直,旋轉軸套的橫截面內徑為4.0mm,外徑為8.0mm,旋轉軸套高6.0mm。上述旋轉軸的直徑為4.0mm,高為7.7mm;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為圓柱體;第一底座的直徑為9.5mm,高為5.3mm;第二底座的直徑為7.0mm,高為2.3mm;所述旋轉限位突起以45°突向外上方,旋轉限位突起長2.5mm,寬2.5mm,高3.5mm。上述Y形的固定板下側兩端部各設有一個第二螺釘孔,兩端部的第二螺釘孔之間的中心距離為14.8mm。上述旋轉軸套與旋轉軸和第二底座的接觸部位拋光成關節面光潔度。以上所述的螺釘為松質骨自攻螺釘,螺釘直徑為3.5mm,長度為1322mm。進一步的,所述倒Y形的固定板、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旋轉軸成一體式結構。進一步的,上述寰椎部件、樞椎部件和螺釘都采用醫用鈦合金材質。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從形態學和動力學兩方面對寰椎齒狀突關節進行仿生,重建了寰齒關節的扣鎖關系,使各種運動瞬時旋轉軸局限于寰齒關節部位,從而使各種運動形式接近正常,能夠使殘余的韌帶和關節囊發揮正常功能,由于本發明在第二底座上設置了旋轉限制突起,限制了過度的前后和左右滑移。經解剖實驗和生物力學實驗證實,本發明具有置放穩定、操作簡便、不易造成副損傷以及低磨損等特點,其在穩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脊柱的運動功能。符合脊柱外科內植物的發展趨勢。圖1為本發明的寰椎部件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明的樞椎部件結構示意圖3為寰椎標本測量示意圖4為樞椎標本測量示意圖5為寰樞椎解剖測量示意圖6為寰椎螺釘固定位置示意圖7為樞椎螺釘固定位置示意圖8為生物力學實驗中1.5Nm載荷下運動范圍對比圖示;圖9為生物力學實驗中1.5Nm載荷下中性區對比圖示;圖IO為生物力學實驗中l.ONm載荷下標本剛度圖示。其中l為固定板;2為旋轉軸套;3為旋轉軸;4為旋轉限制突起;5為第二底座;6為第一底座;7為固定板;8為第一螺釘孔;9為第二螺釘孔;IO為螺釘。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描述參見圖1和圖2,本發明的這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包括寰椎部件、樞椎部件和螺釘。其中如圖1,寰椎部件由軸對稱的弧形固定板1以及固定于所述弧形固定板1對稱軸上的旋轉軸套2組成,所述旋轉軸套2的橫截面與弧形固定板1的對稱軸垂直,弧形固定板1的兩端部各設有一個第一螺釘孔8,兩個第一螺釘孔8對稱設置。如圖2,樞椎部件由倒Y形的固定板7、設于固定板7上端的第一底座6、同軸固定于第一底座6上端的第二底座5以及同軸固定于第二底座5上端的旋轉軸3組成。第一底座6和第二底座5均為圓柱體,并且在第二底座5上端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旋轉限位突起4,用以防止過度旋轉。Y形的固定板7也為軸對稱形,其下側兩端部各設有一個第二螺釘孔9。該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在使用中的裝配關系為旋轉軸套2套在旋轉軸3上,螺釘分別設于第一螺釘孔8和第二螺釘孔9內。其中旋轉軸套2與旋轉軸3和第二底座5的接觸部位拋光成關節面光潔度,以保證較小的摩擦力和較少的磨損。本發明中,可以將倒Y形的固定板7、第一底座6、第二底座5以及旋轉軸3設置為一體式結構(即采用一體式鑄造的形式)。弧形固定板1和旋轉軸套2同理也可以設置為一體式結構。在確定人工寰齒狀突關節的整體結構后,為了確定各部件的具體尺寸,本發明分別對50套正常成年人干燥寰樞椎標本和IO例新鮮成人頭頸部標本進行測量,具體如下一、對50套正常成年人干燥寰樞椎標本的測量收集50套正常成年人干燥寰樞椎標本,經大體觀察證實無骨性異常,使用電子游標卡尺(精確度0,0lmm)和附著式量角器(精確度0.1°)。1)首先對寰樞椎標本進行測量(如圖3),確定寰椎螺釘進釘點為側塊中點,樞椎進釘點為樞椎椎體與側塊連線中點。寰椎標本測量參數包括(l)寰椎前弓高度,以前結節處測量;(2)寰椎前弓寬度c;(3)寰椎側塊長度b;(4)寰椎側塊寬度;(5)寰椎側塊高度;(6)寰椎側塊外傾角a,為中心軸與矢狀面成角。2)對樞椎標本進行測量(如圖4),樞椎標本測量參數包括(1)齒狀突前后徑b'(取最大值);(2)齒狀突高度;(3)齒狀突橫徑(取最大值);(4)樞椎體高度;(5)樞椎體長度;(6)樞椎體寬度;(7)齒狀突后傾角a',為中心軸(齒狀突尖至椎體中心點連線)與冠狀面成角。具體測量結果如下表表l:寰樞椎標本的測量結果(『50,mm)_<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測量值均保留小數點后l位二、對10例新鮮成人頭頸部標本進行測量實驗材料10具成年男性新鮮尸體頭頸部標本(上方保留完整頭部,下方保留至C7),年齡(23-57歲)平均年齡39歲,經大體觀察及X線攝片證實無骨性異常,經雙能X線吸收光度儀(QDR-2000;Hologic,Waltham,藍)測量頸椎標本平均骨密度0.838g/cm2(0.692-0.963),標本取回后進行解剖實驗。實驗方法對10具新鮮的成人頭頸部標本經口咽入路進行逐層的顯微外科解剖,觀察咽后壁層次、椎動脈走行、寰樞椎解剖毗鄰關系等。將頭顱及頸部固定于手術操作臺上,面部向上,清潔口腔后用撐開器撐開顯露口腔,使用顯微外科手術器械逐層解剖至Cl2椎體前筋膜。如圖5所示測量椎動脈距寰椎和樞椎中線的距離a"禾nb",寰椎和樞椎可顯露寬度,咽后壁軟組織在寰椎前結節前的厚度,在寰椎側塊前的厚度,在樞椎體前的厚度,確定寰椎螺釘進釘點為側塊中點A、B,樞椎進釘點為樞椎椎體與側塊連線中點C、D。測量結果如表2:表2:對10例新鮮成人頭頸部標本測量結果(mm)_測量項目測量值范圍均數土標準差推動脈距寰推、樞推中線的距離左右兩側求和取平均值,測量值均保留小數點后l位。根據以上測量結果,在圖1和圖2的結構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人工寰齒狀突關節的材質和具體尺寸寰椎部件、樞椎部件和螺釘都采用醫用鈦合金材質(Ti6A14V)。弧形固定板1為向下10。弧度,弧形固定板1的板厚為1.6mm,高6.0mm,弧形固定板1的兩端部的第一螺釘孔8之間的中心距離為34.0mm。旋轉軸套2的橫截面內徑為4.0mm,外徑為8.0mm,旋轉軸套2高6.0mm。旋轉軸3的直徑為4.0mm,高為7.7mm;第一底座6的直徑為9.5mm,高為5.3mm;第二底座5的直徑為7.0mm,高為2.3mm;旋轉限位突起4以45°突向外上方,旋轉限位突起4長2.5mm,寬2.5mm,高3.5mm。Y形的固定板7下側兩端部的第二螺釘孔9之間的中心距離為14.8mm。螺釘為松質骨自攻螺釘,螺釘直徑為3.5mm,長度為1322mm。生物力學實驗生物力學實驗標本制作方法推動脈距寰椎中線的距離推動脈距樞推中線的距離寰推可顯露寬度樞推可顯露寬度咽后壁寰推前結節前厚度咽后壁寰推側塊前厚度咽后壁樞推體前厚度完整標本制作方法,截取枕骨髁基底C0至第三頸椎C3節段,取材后頸椎標本用塑料袋密封保存于-20°C。檢測前取出,于20'C常溫下自然解凍,仔細剔除頸椎標本的肌肉組織,保留頸椎骨骼、韌帶、關節囊及椎間盤結構完整,制成完整狀態的生物力學實驗模型。減壓標本制作方法,用高速磨鉆在寰椎前弓與側塊左右交界處仔細打磨,磨透后完整取出寰椎前弓,顯露樞椎齒狀突,用磨鉆仔細打磨齒狀突基底與椎體交界處,磨透后仔細切除附著在齒狀突上的韌帶,完整取出齒狀突,顯露硬脊膜。安裝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的方法使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位于減壓后標本正中,適度縱向加壓使寰椎假體與樞椎假體緊密結合,保持寰枕關節適度后伸位,置釘前先用克氏針鉆孔,透視位置正確后測量克氏針長度,再擰入適宜長度螺釘,螺釘長度在不突破寰椎側塊和樞椎椎體后方皮質的前提下,盡可能選取較長的松質骨螺釘。寰椎螺釘與矢狀面向外10°夾角,與寰椎側塊長軸平行(如圖6所示),與寰椎橫截面保持平行。樞椎螺釘與矢狀面向內10°夾角,與樞椎椎體橫截面保持平行(如圖7所示)。進行實驗對10具標本分別依次進行完整狀態、減壓標本、前路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置換后、疲勞實驗后4種狀態下的運動范圍、中性區和剛度。脊柱三維運動測量結果由兩個主要參數來描述,即中性區(neutralzone,NZ)和運動范圍(rangeofmotion,R0M),NZ表示從最大載荷卸載至零載荷的脊柱位置與中立位之間的運動范圍,ROM指的是中立位與最大加載下脊柱位置之間的角位移。枕骨髁基底(CO)和C3分別包埋于盛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醒A)的特制金屬模具中,包埋時保持標本直立于包埋塊中心,無旋轉及側曲,C0后傾20。,C3椎體保持水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O凝固后從模具中取出,包埋兩端形成兩個等大的長方體。標志物為1XlXlcm3空心塑料立方體,將6個標志物不共線固定于C0、Cl、C2前方和側方骨質內,便于激光掃描和計算機識別系統識別,這些標記在整個運動中不會相互接觸,標志物隨相應頸椎節段一起運動,掃描標志物的空間位置即可描繪相應頸椎節段運動軌跡。非破壞方式下在脊柱三維運動機(精確度0.01Nm)上進行測試,保證實驗標本在屈曲、后伸、左右側屈及左右旋轉6個方向均能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上頸椎報道應用最大力矩為1.5Nm,能產生生理性最大運動范圍,能體現頸椎標本運動的前后改變,又不損傷標本,小于頸椎活動的彈性極限,本實驗所做的預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通過卡座上方的加載盤對實驗標本進行加載,分相等3階段對標本加載純力偶矩直至1.5Nm,每階段內勻速加載,加載速度為5mm/min,階段間停留30秒,使標本產生前屈、后伸、左右側屈運動。同樣分相等三階段對標本加載扭轉矩直至1.5Nm,每階段內勻速加載,加載速度為150/min,階段間停留30秒,使標本產生旋轉運動。當載荷達到最大值后停留30秒,每次測試先進行3次加載/卸載循環,以減少頸椎的粘彈性,取第4次相應測量數值。由攝相機拍攝及三維激光掃描測量(RealScanUSBScanner200,3-dimensional;DigitalCorp.,Danbury,CT,精確度線位移0.01mm,角位移0.02°)掃描標本和標志物,每次掃描保證每個標志物立方體至少有2個面被掃描上,將零載荷和最大載荷下的運動狀態圖像存于計算機,通過計算機的識別、定位和計算標志物的空間位置,重建寰樞椎節段的三維運動,測量寰樞椎節段的中性區和運動范圍。在生理載荷下(純力偶矩2Nm及扭轉矩2Nm),頸椎標本均未發生骨折、韌帶斷裂等,實驗過程中始終用生理鹽水保持標本濕潤,每個標本測量時間控制在8小時以內。1.5Nm載荷下運動范圍(ROM)的測試結果見表3和圖8。1.5Nm載荷下中性區(NZ)的測試結果見表4和圖9。剛度測試剛度是指實驗標本在外力作用下抵抗變形的能力,主要反映標本在彈性區的應力行為。在MTS-858生物材料試驗機(精確度0.01Nm)上進行標本的屈/伸、側屈和旋轉剛度測試,設置最大扭矩為l.ONm,速度為15。/min。剛度測試結果見表5和圖10。疲勞實驗在MTS-858生物材料實驗機上進行,所施加的疲勞載荷為1Nm,疲勞頻率為0.25Hz,疲勞次數為旋轉運動5000次,屈/伸運動5000次。旋轉和屈/伸運動的先后順序隨機進行,疲勞前后分別對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置換標本進行運動范圍、中性區和剛度測量,并用放大鏡檢查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面磨損情況。生物力學實驗結果見下表表3:1.5Nm載荷下運動范圍(ROM)運動形式完整狀態減壓術后關節置換術后疲勞實驗后前屈11.6±1.816.4±2.2*7.1±1.4攀▲7,3±1.5▲后伸11.3±1.619.7±2.4*7.6±1.2參▲7"土1,4參▲側屈4.5±1.19.2±1.72.4±0.8拳▲2.5±0.9▲旋轉43.1±4.648.9±5.1*44.3±3.3▲44.5±3.5▲表4:1.5Nm載荷下中性區(NZ)運動形式完整狀態減壓術后關節置換術后疲勞實驗后屈伸4.2±1.08,7±1.9爭2.3±0.8參▲2.5±0.9▲側屈1.6±0.43.1±0/71.0±03參▲1.1±0.3參▲1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表5:l.ONm載荷剛度測試結果(單位Nm/。)<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以上表3、表4和表5中,*表示與完整狀態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A表示與減壓術后相比有顯著性差異(尸<0.05)。以上針對本發明的實驗證實減壓術后,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及左右旋轉等方向較完整狀態運動范圍、中性區明顯增大(尸<0.05),剛度顯著降低(尸<0.05)。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中寰椎部件旋轉軸套與樞椎部件旋轉軸緊密配合,重建了寰椎齒狀突關節的扣鎖關系,使各種運動瞬時旋轉軸重新位于寰椎齒狀突關節部位,實驗結果顯示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及疲勞實驗后與完整狀態相比前屈、后伸、左右側屈運動范圍和中性區明顯減小(尸<0.05),剛度顯著增強(尸<0.05),這是因為人工關節樞椎旋轉軸(直徑4.0mm)與寰椎旋轉軸套(直徑4.0mm)緊密配合,限制了前屈、后伸及左右側彎活動,但正常寰樞椎的屈伸和側屈活動范圍原本就十分有限,頭頸部的屈伸和側屈主要由寰枕關節和C2以下頸椎椎間關節(包括椎間盤及側塊關節)完成。因此,人工寰椎齒狀突關節置換術后前屈、后伸及左右側彎運動范圍的減少,對頭頸部活動影響十分有限。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及疲勞實驗后與完整狀態相比左右旋轉運動中性區增大(尸<0.05),剛度減小(尸<0.05),與減壓后失去寰椎齒狀突關節處翼狀韌帶、橫韌帶等結構有關,左右旋轉運動范圍與完整狀態無顯著差異(/〉0.05),因為防止過度旋轉的裝置限制超過45。的綜上所述,本方發明對以往齒狀突切除、脊髓減壓后需要使用前路或/和后路寰樞椎融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權利要求1.一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包括寰椎部件、樞椎部件和螺釘(10),所述寰椎部件由軸對稱的弧形固定板(1)以及固定于所述弧形固定板(1)對稱軸上的旋轉軸套(2)組成,弧形固定板(1)的兩端部分別對稱設有第一螺釘孔(8);所述樞椎部件由倒Y形的固定板(7)、設于固定板(7)上端的第一底座(6)、同軸固定于第一底座(6)上端的第二底座(5)以及同軸固定于第二底座(5)上端的旋轉軸(3)組成,所述第二底座(5)上端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旋轉限位突起(4),所述Y形的固定板(7)下側兩端部對稱設有第二螺釘孔(9);所述旋轉軸套(2)套在旋轉軸(3)上;所述螺釘(10)分別設于第一螺釘孔(8)和第二螺釘孔(9)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固定板(1)的板厚為1.6mm,板高6.0mm,弧形固定板(1)的兩端部各設有一個第一螺釘孔(8),兩端部的第一螺釘孔(8)之間的中心距離為34.0mm。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軸套(2)的橫截面與弧形固定板(1)的對稱軸垂直,旋轉軸套(2)的橫截面內徑為4.0mm,外徑為8.0mm,旋轉軸套(2)高6.0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軸(3)的直徑為4.0mm,高為7.7mm;所述第一底座(6)和第二底座(5)為圓柱體;第一底座(6)的直徑為9.5mm,高為5.3mm;第二底座(5)的直徑為7.0mm,高為2.3mm;所述旋轉限位突起(4)以45°突向外上方,旋轉限位突起(4)長2.5mm,寬2.5mm,高3.5mm。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Y形的固定板(7)下側兩端部各設有一個第二螺釘孔(9),兩端部的第二螺釘孔(9)之間的中心距離為14.8m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軸套(2)與旋轉軸(3)和第二底座(5)的接觸部位拋光成關節面光潔度。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釘(IO)為松質骨自攻螺釘,螺釘直徑為3.5mm,長度為1322mm。8.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倒Y形的固定板(7)、第一底座(6)、第二底座(5)以及旋轉軸(3)成一體式結構。9.根據權利要求l、2、3或4所述的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其特征在于所述寰椎部件、樞椎部件和螺釘都采用醫用鈦合金材質。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人工寰齒狀突關節,包括寰椎部件、樞椎部件和螺釘,寰椎部件由軸對稱的弧形固定板以及固定于所述弧形固定板對稱軸上的旋轉軸套組成,弧形固定板的兩端部設有第一螺釘孔;樞椎部件由倒Y形的固定板、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同軸固定于第二底座上端的旋轉軸組成,所述第二底座上端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旋轉限位突起,所述Y形的固定板下側兩端部對稱設有第二螺釘孔;所述旋轉軸套套在旋轉軸上;所述螺釘分別設于第一螺釘孔和第二螺釘孔內。經解剖實驗和生物力學實驗證實,本發明具有置放穩定、操作簡便、不易造成副損傷以及低磨損等特點,其在穩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脊柱的運動功能。符合脊柱外科內植物的發展趨勢。文檔編號A61F2/44GK101664349SQ20091002385公開日2010年3月10日申請日期2009年9月9日優先權日2009年9月9日發明者賀西京,斌陸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