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醫用清洗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用器械,特別是一種專用于創面清洗的醫用裝置。
背景技術:
臨床上處理體內、外傷創面, 一般采用普通注射器,由于注射器 噴出的是高壓藥液,藥液用量大,對傷口創面剌激性強,患者刺痛。 同時操作過程中,易出現創口創面清洗不徹底現象,影響創口創面的 治療及愈合。雖然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專用的清洗裝置,但結構復雜, 很難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霧化噴射的專用的醫用清洗器。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醫用清洗器,主要包括混合室及進液管、進氣管、噴頭,所述噴 頭通過噴管與混合室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個液體室、 一個 氣液室,液體室通過滴液孔與氣液室相通;所述混合室位于氣液室后 端,并與之相通;所述進液管連通液體室,所述進氣管后端連通氣液 室、前端設置有一個連接接口。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結構后,由于藥液霧化噴射,對創口創面霧 化清洗,在保證清洗效果的前提下,減少了藥液使用量,減輕了藥液 對創口創面的高壓剌激,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實用性強的效果, 清洗徹底、干凈,可對各種內、外傷創口創面進行清洗,清洗效果明 顯、患者易于接受。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
附圖中,1為進液管、2為進氣管、3為液體室、4為氣液室、5 為混合室、6為噴頭、7為滴液孔、8為接口、 9為斜板。
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清洗內、外傷創口創面的醫用清 洗器,主要由噴頭6、混合室5及進氣管2、進液管1組成,噴頭6 通過硬質噴管連通混合室5,噴頭6采用可調噴射角及噴射量的旋轉 噴頭6。混合室5前端連通一個混合通道,該混合通道由上部的液體 室3及下部的氣液室4組成,液體室3下側面上開有滴液孔7,與氣 液室4相通;滴液孔7設置為二個以上,沿液體室3的縱向分布,可 采用一排或二排方式,滴液孔7的分布為前面密、后面稀。氣液室4 與后部的混合室5相通。進液管1伸入液體室3內,并與之相通;進 氣管2后端伸入氣液室4內,并與之相通;進氣管2前端設置有一個 連接接口8,該連接接口 8可直接外接一個加壓氣囊,用于提供高壓 氣體。
所述連接接口 8還可直接外接高壓氧氣瓶,由氧氣瓶提供高壓氣 體,同時在進氣管2上設置氣量調節閥,用于調節進氣量。
為保證霧化藥液的噴射速度,所述氣液室4內的下部設置有一個 向上傾斜的斜板9,使得氣液室4逐漸變窄,從而逐漸增大氣液的壓 力及流速。為保證霧化效果,在混合室5的內表面設有連續的螺旋紋, 使得霧化的藥液螺旋前行,保證氣液的充分混合,并使噴頭6噴出螺 旋型霧化氣液,減輕對創口創面的直接剌激。混合室5內氣液混合充 分,保證均勻的氣液流量。
噴頭6可設計為彎頭形、弧形、尖嘴形等不同的形狀,以適應不 同創面的要求。
使用時,進液管l連通清洗液瓶,藥液依靠自身壓力進入液體室 3內,并從滴液孔7向氣液室4內滴落,形成下落的液體流。同時高 壓氣體通過進氣管2進入氣液室4內,與滴落的液體混合后一起進入 后端的混合室5,在混合室S內充分混合霧化,最后通過噴管由噴頭 6噴出霧化藥液,進行創口創面的清洗。
權利要求1、醫用清洗器,主要包括混合室(5)及進液管(1)、進氣管(2)、噴頭(6),所述噴頭(6)通過噴管與混合室(5)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個液體室(3)、一個氣液室(4),液體室(3)通過滴液孔(7)與氣液室(4)相通;所述混合室(5)位于氣液室(4)后端,并與之相通;所述進液管(1)連通液體室(3),所述進氣管(2)后端連通氣液室(4)、前端設置有一個連接接口(8)。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醫用清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 室(5)的內表面設有連續的螺旋紋。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醫用清洗器,其特征在于在氣 液室(4)內的下部設置有一個向上傾斜的斜板(9)。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醫用清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液 孔(7)設置為二個以上,沿液體室(3)的下側面縱向分布。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醫用清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 管(2)通過連接接口 (8)外接加壓氣囊。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醫用清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 管(2)通過連接接口(8)外接氧氣瓶,進氣管(2)上設置有氣量調節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醫用清洗器,用于臨床創口創面的清洗,主要包括混合室及進液管、進氣管、噴頭,特點是還包括有通過滴液孔相通的液體室和氣液室,進液管連通液體室,進氣管連通氣液室,可形成藥液的霧化噴射,對創口創面霧化清洗,減輕了藥液對創口創面的高壓刺激,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實用性強的效果,清洗徹底、干凈,可對各種內、外傷創口創面進行清洗,清洗效果明顯、患者易于接受。
文檔編號A61M3/00GK201182809SQ20082002182
公開日2009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2日
發明者李洪英 申請人:李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