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用于穩定人類脊柱的裝置,且具體言之,本發明是有關一 種用于插入于相鄰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椎間疾病,脊椎面關節以及圍繞脊椎的相連組織的異常,常會伴隨著嚴重的 疼痛。這些異常可由數種因素造成,包括脊椎盤退化或老化疾病。此種異常將可 會激一步演變為脊椎骨彼lfct間產生錯位或間盤突出等癥狀,使得人們在斤 時, 相鄰椎骨之間產生微小的動作,而造成嚴重的疼痛。
已知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例如TW-590756、 TW-00520986、 TW-00542712
是由系帶將棘突與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固定在一起。此類手術為開刀手術(open su^eiy),較具侵犯性,且構造較為復雜,所需要的手術時間較長,傷口也相對較 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本發明以偵'j片展開的方式實現穩定兩相鄰脊柱之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彈性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側片可輕易展開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本發明的再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側片可旋轉展開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軸側片可旋轉展開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縮短手術時間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 一種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包括
一主體部件,其一端為遠程,另一端為近端,該主體部件截面呈環狀或類環 狀結構,其遠程靠近環狀或類環狀結構開口處的對稱位置包含第一結合點及第二結合點,其近端靠近環狀或類環狀結構開口處的對稱位置包含第三結合點及第四
結合點;
至少4個側片,其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戶腐側片一端為展 開端,另一端為結合端,其中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的結合端分另擁以 與主體部件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結合點結合,使該第一、第二側片分別以 該第一、第二結合點為中心作旋轉,由主體部件的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上述的主體部件,可經設定尺寸及組態以裝配于兩個相鄰脊骨的棘突之間。 該主體部件可由任何適合材料制成,較佳地為生物兼容性材料,諸如金屬(例如 不,辯岡、鈦、鋁、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的合金)、塑料、聚合物、橡膠、陶瓷、天 然主體組織(例如骨骼)或復合材料(即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審喊)。當判定用 以制造主體部件時,可能考慮各禾中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耐受消毒的能力、耐受施
加于其上之力的能力、重量、耐久性、與ii片及植入套筒結合的能力。
上述的環狀或類環狀結構,其可為開口環、閉口環或部份開口環,其中該開 口環為一^^體部件的遠禾MM近端的開口處皆為開口,如圖7a所示,該閉口環為 一從主體部件的遠,暨近端的開口處皆為封閉,如一封閉的O形環,該部份開口 環為一從主體部件的遠程至近端的開口處有部份呈封閉部分呈開口的形式,以開 口環為較佳。
上述的主體部件,其可為截面呈環狀或類環狀結構的任何柱狀體。其中該環 狀或類環狀結構中心為軸孔,其該軸孔可為任意形狀,例如圓形、橢圓形或多角 形,以圓形為較佳。
上述的開口環或部份開口環,其可為截面呈C形環^ C形環結構的任何柱 狀體。其中該C形環,C形環結構中心為軸孔,其該軸孑L可為任意形狀,例如 圓形、橢圓形或多角形,以圓形為較佳。
上述主體部件的開口環或部份開口環結構間隙為開口處,用以在手術后,使 患部具有彈性壓縮的功能。
上述的主體部件,其遠程的環狀或類環狀結構的兩側,可包含有一組在相對 位置上具有防退功能的第一及第二防退機制,其中該第一及第二防退機制與主體 部件可為一體成形或任意已知的結合方式(例如卡合、螺合,結合成一體,以主體 部件與第一及第二防退機制一體成形為較佳,用以在第一及第二側片展開至定位 時,固定第一及第二側片的位置。 上述的主體部件,其近端的環狀或類環狀結構的兩側,可包含有一組在相對位置上具有防退功能的第三及第四防退機制,其中該第三及第四防退機制與主體 部件可為一體成形或任意已知的結合方式(例如卡合、螺合寧結合成一體,以主體 部件與第三及第四防退機制一體成形為較佳,用以在第三及第四側片展開至定位 時,固定第三及第四側片的位置。
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防退機制,可為任意已知防退方式,例如卡 榫、凸塊、擋片等。
上述的主體部件,可包含一固定機制,用以在側片旋轉時,可進一步將主體 部件固定,使主體部件不會于旋轉側片時自棘間脫落。其中該固定機制,可為任 意已知的固定機制,例如以夾具挾持主體部件的固定孔(參見圖l)。
上述的主體部件,其遠程可進一步加裝一植入套筒,以利于手術進行時更容
易將主體部件HA人體且進一步將側片固定。該禾IA套筒可由倒可適合材料制成, 較佳地為生物兼容性材料,諸如金屬(例如不銹鋼、鈦、鋁、兩種或兩種以上金 屬的合金)、塑料、聚合物、橡膠、陶瓷或復合材料(即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制 成)。當判定用以制造1tA套筒時,可能考慮各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耐受消毒的 能力、耐受施加于其上之力的能力、重量、耐久性、與側片及主體部件結合的能 力。其中該HA套筒與主體部件可為一體成形或以已知的結合方式(例如卡合、螺 合等)結合成一體,以一體成形為較佳。該SA套筒可為任意形狀,以錐狀的植入 套筒為較佳。
上述的主體部件,其近端可進一步加裝一固定套筒,以利于在側片旋轉至定 位后,進一步將側片固定。該固定套筒可由任何適合材料制成,較佳地為生物兼 容性材料,諸如金屬(例如不f辦ra、鈦、鋁、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的合金)、塑料、 聚合物、橡膠、陶瓷或復合材料(即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制成)。當判定用以制 造固定套筒時,可能考慮各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耐受消毒的能力、耐受施加于 其上之力的能力、重量、耐久性、與側片及主體部件結合的能力。其中該固定套 筒與主體部件可以是已知的結合方式(例如卡合、螺合等)結合成一體。
上述的主體部件具備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的側片,其中所述側片可為第三及第 四側片固定于展開位置,第一及第二側片可旋轉至展開位置,或為第一、第二、 第三及第四側片皆可由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使所述側片可圍繞兩個相鄰椎 骨的至少一者的棘突而定位,以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皆可由收縮位置旋 轉至展開位置為較佳。
上述的第一結合點,其與第二結合點于主體部件的遠程靠近環狀或類環狀結構開口處呈相對稱的位置。其與第一及第二側片的結合端可以任意已知的結合方 式(例如卡合、螺合、鎖合萄結合成一體,l魏一及第二側片可達到分別以第一結 合點及第二結合點為圓心作旋轉的功能。
上述的第三結合點,其與第四結合點于主體部件的近端靠近環狀或類環狀結 構開口處呈相對稱的位置。其與第三及第四側片的結合端可以任意已知的結合方 式(例如卡合、螺合、鎖合,結合成一體,4,三及第四側片可固定于展開位置或 達到分別以第三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為圓心作旋轉的功能,以第三及第四側片可 達到分別以第三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為圓心作旋轉的功能為較佳。
上述的第一結合點及第三結合點,可為一通過第一結合點及第三結合點且貫 穿主體部件的圓柱孔,將結合桿穿過圓柱孔與第一及第三側片的結合端以任意已 知的結合方式(例如卡合、螺合、鎖合,結合成一體,4蝶一及第三側片輕易的以 致動工具旋轉展開端,自主體部件由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上述的第二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可為一通過第二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且貫 穿主體部件的圓柱孔,將結合桿穿過圓柱孔與第二及第四側片的結合端以任意已 知的結合方式(例如卡合、螺合、鎖合鉤結合成一體,^f蝶二及第四側片輕易的以 致動工具旋轉展開端,自主體部件由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上述的側片,其形狀并無限制,以不阻擋主體部件的環狀或類環狀結構的孔 洞為較佳。其中該側片可由任何適合材料制成,較佳地為生物兼容性材料,諸如 金屬(例如不f辯岡、鈦、鋁、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的合金)、塑料、聚合物、橡膠、 陶瓷、天然主體組織(例如骨骼)或復合材料(即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制成)。 當判定用以制造主體部件時,可能考慮各種因素,包括談彈性地且塑性的彎曲、 ^/或使側片變形的倉旨力、以及在變形之后保持形狀的能力。
上述的側片,其展開端可分別進一步加裝一副側片,使所述側片展開時可進 一步展開副側片,以增加側片的長度,用以加強所述側片對于相鄰棘突的固定強 度。
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可用一致動工具自主體部件旋轉向外 展開,并定位于椎骨的至少一棘突的相對位置上。其中該側片可具有用于嚙合鄰 近椎骨的兩個棘突的相對側的接觸面。
上述的致動工具,其構造可為鑰匙或類似鑰匙的結構,由近端插入并左右旋 轉,使側片的展開端旋轉至展開位置,用以使所述側片可圍繞兩個相鄰椎骨的至 少一者的棘突而定位。本發明采用一種側片可輕易旋轉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是一種微創手術
(minimuminvasive),優點為較不具侵犯性,手術時間短、有彈性壓縮功能且為最 小創傷治療,可在不嚴重改變脊椎解剖結構下控制椎骨的動作,對于病狀較為輕 微的病患不致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圖1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一個較佳具體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2a為圖1的側片收縮立體示意圖。 圖2b為圖1的側片展開立體示意圖。
圖3a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另一個較佳具體例的收縮立體示意圖。 圖3b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另一個較佳具體例的收縮立體示意圖。 圖4a、 4b、 4c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3種不同形狀軸孔的較佳具體例 的近端示意圖。
圖5a、 5b、 5c為本發明3種主體部件及HA套筒的結合方式較佳具體例的示 意圖。
圖6a、 6b、 6c為本發明3種偵lJ片及結合桿的結合方式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 圖7a、 7b為本發明2種側片及主體部件的結合方式的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 圖8a、 8b、 8c為本發明3種致動工具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與致動工具的實施方式的較佳具體例的示 意圖。
圖10a、 10b、 10c、 10d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于脊椎骨間實施方式的
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0主體部件115第一連結桿
116第二連結桿117第三連結桿
118第四連結桿120近端
121第三結合點122第四結合點
123第三防退機制124第四防退機制
130開口140軸孔
150固定機制210第一側片
211結合立而212展開端213卡洞214結合孔
215凹槽216凸塊
220第二側片230第三側片
231結合Jff5232展開端
234結合孔240第四側片
250第一副側片260第二副側片
270第三副側片280第四副側片
300植入套筒310連結孔
320連結端400固定套筒
500第一結合桿510上結合^ff
520下結合端530桿身
600第二結合桿700致動工具
710固定凸塊720旋轉凸塊
730定位凸塊740桿身
800上脊椎骨 '810棘突
900下脊椎骨910棘突
具體實施例方式
茲以圖式進一步說明本發明較佳具體例如下
圖1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一個較佳具體例的立體分解圖,其中標號
100為主體部件,120為主體部件100的近端,121、 122分別為近端120的第三結 合點及第四結合點,123、 124分別為近端120的第三防退機制及第四防退機制, 130為主體部件100的開口, 140為主體部件100的軸孔,150為主體部件100的 固定機制,其為一固定孔,可用夾具加以夾持固定;210、 220、 230及240分別為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211、 212、 213、 214及215分別為第一側片210 的結合端、展開端、卡洞、結合孔及凹槽,234為第三側片230的結合 L其中結 合孔214為上下呈平行的面,左右呈圓弧狀,用以配合結合桿,第二側片220、第 三側片230及第四側片240與第一側片210的結構相同;300為植入套筒,310及 320分別為1tA套300的連結孔與連結端,其中1tA套筒300是由連結端320與主 體部件100為一體成形;500及600分別為第一及第二結合桿,510及520分別為 第一結合桿500的上結合端及下結合端,530為桿身,其中桿身530對稱兩邊削成平面與第一側片210及第三側片230結合,i蝶一側片210與第三側片230在旋 轉時不產生滑動,第二結合桿600與第一結合桿500構造相同。其中第一結合桿 500穿過第三側片230的結合 L 234、穿過主體部件100的第三結合點121與第一 結合點及穿過第一側片210的結合 L 214,由第一結合桿500的上結合端510的卡 榫與禾IA套筒300的連結孔310結合,第二側片220、第四側片240、主體部件100 及第二結合桿600的結合關系與第一側片210、第三側片230、主體部件100及第 一結合桿500的結合關系相同,當第三側片展開旋轉展開至展開位置時,是由第 三防退機制123將第三側片230固定于展開位置,其中第一側片210、第二側片 220及第四側片240的防退機制與第三防退機制123結構相同。
圖2a為圖l的側片收縮立體示意圖,其中標號100為主體部件,130為開口, 140為軸孔,150為固定機制,123為第三防退機制,124為第四防退機制;210、 220、 230、 240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250、 260、 270、 280分別 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副側片;300為豐IA套筒,310為;500為第一結合桿, 600為第二結合桿。圖2a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的側片于收縮位置的立體 示意圖。
圖2b為圖1的側片展開立體示意圖,其中IOO、 130、 140、 150、 123、 124、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300、 310、 500、及600定義同圖2a, 其展開機制參見圖9及圖10。
圖3a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另一個較佳具體例的收縮立體示意圖,其 中戶;M側片l3,一步加裝副側片,其中標號勤為主體部件,130為開口, 140為 軸孔,150為固定機制,123為第三防退機制,124為第四防退機制;210、 220、 230及240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250、 260、 270及280分別為第 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副側片;300為禾IA套筒,310為;500為第一結合桿,600 為第二結合桿。
圖3b為圖3a的展開立體示意圖,其中100、 130、 140、 150、 123、 124、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300、 310、 500、及600定義同圖3a。
圖4a、 4b、 4c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3種不同形狀軸孔的較佳具體例 的近端示意圖,其中標號120為近端,130為開口, 140為軸孔,123為第三防退 機制,124為第四防退機制,121為第三結合點,122為第四結合點。圖4a顯示 軸孔140為圓形。圖4b顯示軸孔140與開口 130同寬。圖3c顯示軸孔140 為橢圓形。其中圖4a、 4b、 4c的軸孔140可使致動工具插入,并旋轉致動工具,
10使側片展開。
圖5a、 5b、 5c為本發明3種主體部件及HA套筒的結合方式較佳具體例的示 意圖,其中標號100為主體部件,124為第四防退機制,300為HA套筒,320為 連結端。圖5a顯示ItA套筒300與主體部件100為一體成形。圖5b顯示植入 套筒300與主體部件100是由連接端320呈卡榫方式結合。圖5c顯示植入套筒 300與主體部件100是由連接端320呈螺合方式結合。
圖6a、 6b、 6c為本發明3種側片及結合桿的結合方式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 其中標號210為第一側片,211、 212、 213、 214、 215及216分別為第一側片210 的結合端、展開端、卡洞、結合 L、凹槽及凸塊,其中標號230為第三側片,231、 232、 234及236分別為第三側片230的結合端、展開端、結合孔及凸±央,500為 第一結合桿,510及520分別為第一結合桿500的上結合端及下結合端,530為桿 身。圖6a顯示第^tJ片210的結合 L214與第三側片230的結合孔234為上下 呈平行,左右呈圓弧狀,用以配合結合桿500的桿身530對稱兩邊削成平面。圖 6b顯示第一側片210的凸塊216與第三側片230的凸塊236為柱狀體,用以配 合第一結合桿500的上結合端510及下結合端520。圖6c顯示第一側片210的 凸塊216與第三側片230的凸塊236為卡榫,用以配合第一結合桿500的上結合 端510及下結合端520。
圖7a、 7b為本發明2種偵lj片及主體部件的結合方式的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 其中標號100為主體部件,130為開口, 115為第一連結桿,116為第二連結桿, 117為第透結桿,118為第四連結桿,210、 220、 230及240分另偽第一、第二 第三及第四側片,300為1tA套筒,320為連結端,400為固定套筒。圖7a顯示 第一側片210、第二側片220、第三側片230及第四側片240分別與第一連結桿115、 第二連結桿U6、第三連結桿117及第四連結桿118結合,再由植入套筒300與主 體部件100之間及固定套筒400與主體部件100之間呈螺M結,進一步將第一 側片210、第二側片220、第三側片230及第四側片240固定于主體部件100,且 可相對于第一連結桿U5、第二連結桿116、第三連結桿117及第四連結桿118作 旋轉。圖7b顯示第一側片210、第二側片220、第三側片230及第四側片240 分別與第一連結桿115、第二連結桿116、第三連結桿117及第四連結桿118呈卡 榫結合,再由植入套筒300與主體部件100之間及固定套筒400與主體部件100 之間呈螺合連結,進一步將第一側片210、第二側片220、第三側片230及第四側 片240固定于主體部件100,且可相對于第一連結桿115、第二連結桿116、第三連結桿117及第四連結桿118作旋轉。
圖8a、 8b、 8c為本發明3種致動工具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其中標號700為 致動工具,710為固定凸i央,720為旋轉凸塊,730為定位凸塊,740為桿身。其 中固定凸±央710用以插入^A套筒的固定孔中,使致動工具固定,定位凸塊730 用以插入主體部件的開口中,使致動工具可定位于主體部件中,其操作方式參見 圖9及圖10的說明。圖8a顯示桿身為柱狀。圖8b顯示桿身為弧狀,用以在 插入主體部件時,加大與主體部件之間的摩擦力。圖8c顯示桿身為彎曲呈S狀, 用以在插入主體部件時,加大與主體部件之間的摩擦力。
圖9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與致動工具的實施方式的較佳具體例的示 意亂其中標號100為主體部件,120為主體部件100的近端,123、 124分別為 近端120的第三防退機制及第四防退機制,130為主體部件100的開口, 140為主 體部件100的軸孔,150為主體部件100的固定機制;210、 220、 230及240分別 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300為^A套筒,320為IIA套筒300的連結端, 其中植入套筒300是由連結端320與主體部件100為一體成形;500及600分別為 第一及第二結合桿,700為致動工具,710為固定凸±央,720為旋轉凸±央,730為 定位凸塊,740為桿身。
圖10a、 10b、 10c、 10d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于脊椎骨間實施方式的 較佳具體例的示意圖,其中標號120為主體部件的近端,123、 124分別為近端120 的第三防退機制及第四防退機制,130為主體部件的開口; 230及240分別為第三 及第四側片;700為致動工具,710為固定凸塊,720為旋轉凸±央;800為,810為 棘突,900為下脊椎骨,910為棘突。圖10a顯示本發明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植 入上脊椎骨800的棘突810與下脊椎骨900的棘突910之間。圖10b顯示旋轉 致動工具700,是由旋轉凸塊720旋轉第四側片240。圖10c顯示旋轉致動工具 700,是由旋轉凸塊720將第四側片240旋轉至展開位置。圖10d顯示旋轉致動 工具700,是由旋轉凸塊720將第三側片230旋轉至展開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包括一主體部件,其一端為遠程,另一端為近端,該主體部件截面呈環狀或類環狀結構,其遠程環狀或類環狀結構開口處的對稱位置包含第一結合點及第二結合點,其近端靠近環狀或類環狀結構開口處的對稱位置包含第三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至少4個側片,其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所述側片一端為展開端,另一端為結合端,其中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的結合端分別用以與主體部件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結合點結合,使該第一、第二側片可分別以該第一、第二結合點為中心作旋轉,由主體部件的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環狀^^環狀結構為C 形環或類C形環結構。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環狀^^環狀結構為C 形環結構。
4. 如權禾腰求3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該C形環結構的軸孔為橢圓形 或圓形。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主體部件的遠程具有第 一及第二防退機制,且近端具有第三及第四防退機制,用以將第一、第二、第三 及第四側片固定于展開位置。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主體部件可進一步包含 一固定機制,用以在旋轉側片時將主體部件固定,使主體部件不會于棘間松脫。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主體部件的遠程可進一 步包括一植入套筒。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IIA套筒與主體部件為 一體成形。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主體部件的近端可進一 步包括一固定套筒。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中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的結合端分別以卡合、螺合或鎖合方式與主體部件的第一、第二、第三及 第四結合點結合,用以4碟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可自主體部件分別以第一、 第二、第三及第四結合點為中心作旋轉,由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該第一結合點及第三結合點,為一通過第一結合點及第三結合點且貫穿主體部件的圓柱 L,將結合桿穿過圓柱 孔與第一及第三側片的結合端以卡合、螺合、鎖合結合方式結合成一體,用以使 第一及第三側片輕易的以致動工具旋轉展開端,自主體部件分別以第一及第三結 合點為中心作旋轉,由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1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該第二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為一通過第二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且貫穿主體部件的圓柱孔,將結合桿穿過圓柱 孔與第二及第四側片的結合端以卡合、螺合、鎖合結合方式結合成--體,用以使 第二及第四側片輕易的以致動工具旋轉展開端,自主體部件分別以第二及第四結 合點為中心作旋轉,由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13. 如權利要求l戶腿的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側 片可分別進一步包含第一副側片、第二副側片、第三副側片、第四副側片。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用于穩定人類脊柱的裝置,且具體言之,本發明是有關一種用于插入于相鄰棘間的脊椎固定裝置。其包括一主體部件,其一端為遠程,另一端為近端,該主體部件截面呈環狀或類環狀結構,其遠程靠近環狀或類環狀結構開口處的對稱位置包含第一結合點及第二結合點,其近端靠近環狀或類環狀結構開口處的對稱位置包含第三結合點及第四結合點。至少4個側片,其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所述側片一端為展開端,另一端為結合端,其中該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側片的結合端分別用以與主體部件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結合點結合,使該第一、第二側片分別以該第一、第二結合點為中心作旋轉,由主體部件的收縮位置旋轉至展開位置。
文檔編號A61B17/70GK101617954SQ20081011600
公開日2010年1月6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1日
發明者克利斯汀·M·古, 莊芳瑛 申請人:莊芳瑛;克利斯汀·M·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