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本發明還涉及該內服中藥的制備方法,屬于中醫藥領域。
背景技術:
:牛皮癬,又稱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該疾病病理生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基底層角朊細胞進入增生池的較正常明顯增多,且細胞增殖加速,絲狀分裂周期從正常的311小時縮短至37.5小時,表皮通過時間也從28~56天縮短至3~4天,由于角朊細胞過快的通過表皮,使它來不及完全成熟,故容易導致在組織學上出現角化不全,顆粒層消失的結果。從該疾病的皮損特征來"i兌,其起初出現紅斑丘滲,表面覆蓋一層層4艮白鱗屑,皮膚干枯、脫屑結痂,有的皮膚癥狀連成一片,狀如地圖,有的瘙癢,流膿流水。根據皮損的程度不同,該疾病可分為四種類型尋常型銀屑病,紅皮癥型銀屑病,關節型銀屑病和膿皰型銀屑病,中醫則分為血熱型、血燥型、血癡型三種類型。多年研究表明,該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數患者病情春季、冬季加重,夏季緩解。此外,該疾病還具有一定的發病位置選擇性,多發于人體棵露部位,如頭部、四肢、前胸、后背等部位。該疾病雖不危及生命,但經久治不愈,逐年遷延復發加重,脫屑瘀血,燥癢難忍,給患者身體和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尤其是少男少女,肌表羞于外露,直接影響美觀,給學習、工作、交朋友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目前,該疾病的發病率呈明顯地上升和提前趨勢。從其發病原因來探究,其存在很多誘病因素,一般認為其誘因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周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人體內在機能來探究,該病的多發誘園為免疫功能紊亂、代謝障礙以及內分泌機能障礙,上述障礙直接導致了表皮組織學系列化和角化的紊亂。中醫認為,牛皮痺的本質是下焦虛寒。衛出于下焦是說衛氣根源于下焦,下焦腎陽不足,則衛氣虛弱,衛外功能失司,一旦感受邪毒,邪毒結于肌膚,氣血流通受阻,肌膚失養即成牛皮癬。《靈樞癰》中還明訓牛皮癬屬虛寒性的陰疽癥。據此治療牛皮癬當以溫補為主。但是現有技術中治療牛皮癬的藥物中,西藥多數以激素類藥物為主,其可治標但卻無法治本,多次復發多次使用,長期會造成對人體其他主要器官的影響。較之上述西藥,用于治療牛皮癬的西藥雖無毒副作用,但是其一般療程很長,見效很t曰忮。
發明內容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是現有治療牛皮癬的藥物中,西藥具有毒副作用,治標不治本,中藥雖無毒副作用但是其療程很長且見效慢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用于治療牛皮癬的特效內服中藥。本發明是通過以下解決方案實現的,所述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的原料藥的重量份為防風5~15、荊芥5~15、白茅根10~20、雙花10~20、黃芩5~15、連翹10~20、紫花地丁10~20、菊花5~15、公英20~40、三棱2~9、莪術2~9、丹皮5-15、梔子5~15、花4分10~20、烏梅5~15、威靈仙10~20、紫草10~20、板藍根10~20、大青葉10~20、馬齒莧5~15、郁金5~15、丹參10~20、生石膏20~40、牛蒡子10~20、白芍5~15、知母5~15、半夏5~15、烏藥5~15、陳皮5~15、茯苓5~15、天冬5~15、白蒺藜10~20、僵蠶5~15、麥冬5~15。其中,優選所述內服中藥原料藥的重量份為防風8~12、荊芥8~12、白茅根12~18、雙花12~18、黃芩8~12、連翹12~18、紫花地丁12-18、菊花8~12、公英25~35、三棱5~7、莪術5~7、丹皮8~12、梔子8-12、花粉12~18、烏梅8~12、威靈仙12~18、紫草12~18、板藍根12-18、大青葉12~18、馬齒莧8~12、郁金8~12、丹參12~18、生石膏25-35、牛蒡子12~18、白芍8~12、知母8~12、半夏8~12、烏藥8~12、陳皮8~12、茯薈8~12、天冬8~12、白蒺藜12~18、僵蠶8~12、麥冬8~12。所述內服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防風IO、荊芥IO、白茅根15、雙花15、黃芩IO、連翹15、紫花地丁15、菊花IO、公英30、三棱6、莪術6、丹皮IO、梔子IO、花粉15、烏梅IO、威靈仙15、紫草15、板藍根15、大青葉15、馬齒莧IO、郁金IO、丹參15、生石膏30、牛蒡子15、白芍10、知母IO、半夏IO、烏藥10、陳皮10、茯蒼IO、天冬IO、白蒺藜15、僵蠶IO、麥冬IO。上述內服中藥的劑型可以為水劑、粉劑或蜜丸。本發明還進一步公開了上述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的水劑制備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1)選擇優質原料藥藥材,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干機內,于35~5(T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2)稱取特定重量份的經烘干的原料藥,將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原料藥進行混合;(3)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放入水中進行煎制10-35分鐘,之后將經步驟(2)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煎制10~35分鐘;(4)將經步驟(3)后過濾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時間為10~35分鐘;(5)將步驟(3)和步驟(4)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其中,可在所述步驟(2)對經烘干后的原料藥進行混合之前,對所述原料藥進行粉碎,并過200目篩。中醫認為牛皮癬是由下焦虛寒所致,故治療應以溫補肝腎、清熱解毒為主。本發明的解決方案即是基于上述對牛皮癬發病機理的認識以及治療原則,并參考現代藥理研究成就,得到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補肝腎、調節免疫機能的藥方。按中醫理論組方而言,該內服中藥體現了整體辨治的關4定性,發揮了標本同治、祛熱治內的作用,同時也增強了人體內免疫系統的調節功能,從真正意義上起到了"扶正治本"治療牛皮癬的作用。本組方對該病的治療不僅著眼于皮膚,還注意整體內部機能的調節,強調了清熱扶正才是根本。扶正應調補肝、腎;清熱宜活血化瘀、泄濁解毒。故組方中,取雙花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黃茶味苦,性寒,入心、肺、膽、大腸經,可瀉實火,除濕熱,止血;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于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癡;連翹性味苦、涼,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菊花味甘苦,性涼,入肺、肝經,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公英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丹皮味辛苦、性寒,有活血涼血的作用,能散癡血、消癰肺;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胃經,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花粉藥性平和,刺激性小,適于對皮膚疾患的防治;烏梅味酸,性溫,入肝、脾、肺、大腸經,可收斂生津;紫草味苦,性寒,入心包絡、肝經,具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板藍根味苦,性寒,入肝、胃血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之功效;大青葉味苦,性寒,入肝、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馬齒莧味酸,性寒,入大腸,肝、脾經,可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生石膏辛甘性寒,入于肺經,既能清熱瀉火、清泄肺熱而透滲,又能清泄氣分實熱以解肌,入于胃經清瀉胃火而化斑;牛蒡子味辛、苦,性涼,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之功效;白芍味苦酸,性涼,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之功效;知母味苦、甘,寒,可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之功效;天冬性寒,味甘、苦,可潤肺清心;麥冬性微寒,味甘、微苦,歸心、肺、胃經,具有潤肺清心之功效;上述原料藥相輔,奉為君藥,協同作用,發揮其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此外,組方中以防風、荊芥、三棱、莪術、郁金、丹參、白蒺藜、僵蠶為臣藥。其取防風味辛甘,性溫,入膀胱、肺、脾經,具祛風、止痛之功效;荊芥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可發表,祛風,理血;三棱性味苦辛、平,入肝,可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莪術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效;郁金性味辛苦、涼,入心、肺、肝經,可行氣解郁,涼血破瘀;取丹參性味苦、微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癡、安神寧心、排膿、止痛之功效;白蒺藜又名刺蒺藜,味苦辛,性溫,入肝、肺經,具有散風,明目,下氣,行血之功效;僵蠶味咸、辛,性平,歸肝、肺、胃經,可祛風定驚、化痰散結;上述原料藥協同發揮活血化癡、祛風之功效。組方中還取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烏藥味辛,性溫,入脾、肺、腎、膀胱經,可順氣、開郁、散寒、止痛;陳皮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健脾之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經,其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取上述功效之健脾開胃之特性,共稱為佐藥。除上述原料藥外,組方中的其余原料藥中,取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威靈仙味辛、咸,性溫,入肺、腎二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之功效。二者協同作用具有引經之功效,稱為使藥。通過上述原料藥中君、臣、佐、使之間的協同作用,可以使得患者溫補肝腎,從而調節并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且內熱隨汗出從表而解,從而達到泄濁清熱解毒,氣血通暢,經絡暢通,降低表皮增生速度,從而改善病況。本發明具有下述優點1.本發明選用天然植物、生物中藥為原料,采用各味中藥的綜合作用來治療牛皮癬,無任何毒副作用,且不會對皮膚造成損傷。2.該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溫補肝腎為主,同時注重調節人體內部機能,特別是免疫系統功能。在清熱解毒的同時,注重標本兼治,能使機體氣血調和暢通。3.通過臨床觀察,對各類牛皮癬都有較好的效果,且愈后不易復發,療程短。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選擇優質原料藥防風、荊芥、白茅根、雙花、黃芩、連翹、紫花地丁、菊花、公英、三棱、莪術、丹皮、梔子、花粉、烏梅、威靈仙、紫草、板藍根、大青葉、馬齒莧、郁金、丹參、生石膏、牛蒡子、白芍、知母、半夏、烏藥、陳皮、茯苓、天冬、白蒺藜、僵蠶、麥冬,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干機內,于35。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lh;稱取上述經烘干后的防風5克、荊芥5克、白茅根10克、雙花10克、黃芩5克、連翹10克、紫花地丁10克、菊花5克、公英20克、三棱2克、莪術2克、丹皮5克、梔子5克、花粉10克、烏梅5克、威靈仙10克、紫草10克、板藍根10克、大青葉IO克、馬齒莧5克、郁金5克、丹參10克、生石膏20克、牛蒡子10克、白芍5克、知母5克、半夏5克、烏藥5克、陳皮5克、茯苓5克、天冬5克、白蒺藜10克、僵蠶5克、麥冬5克。之后,將上述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其余原料藥進行混合。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20克放入水中煎制10分鐘;之后將上述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再煎制10分鐘;將上述經煎制后的中藥進行過濾,將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10分鐘;將上述兩次煎制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得到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水劑。實施例2選擇優質原料藥防風、荊芥、白茅根、雙花、黃芩、連翹、紫花地丁、菊花、公英、三棱、莪術、丹皮、梔子、花粉、烏梅、威靈仙、紫草、板藍根、大青葉、馬齒莧、郁金、丹參、生石膏、牛蒡子、白芍、知母、半夏、烏藥、陳皮、茯苓、天冬、白蒺藜、僵蠶、麥冬,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干機內,于40。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O.5h;稱取上述經烘干后的防風8克、荊芥8克、白茅根12克、雙花12克、黃芩8克、連翹U克、紫花地丁l2克、菊花8克、公英25克、三棱5克、莪術5克、丹皮8克、梔子8克、花粉12克、烏梅8克、威靈仙12克、紫草12克、板藍根U克、大青葉12克、馬齒莧8克、郁金8克、丹參12克、生石膏25克、牛蒡子U克、白芍8克、知母8克、半夏8克、烏藥8克、陳皮8克、茯苓8克、天冬8克、白蒺藜12克、僵蠶8克、麥冬8克。之后,將上述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其余原料藥進行混合。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25克放入水中煎制15分鐘;之后將上述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再煎制15分鐘;將上述經煎制后的中藥進行過濾,將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15分鐘;將上述兩次煎制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得到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水劑。實施例3選擇優質原料藥防風、荊芥、白茅根、雙花、黃芩、連翹、紫花地丁、菊花、公英、三棱、莪術、丹皮、梔子、花粉、烏梅、威靈仙、紫草、板藍根、大青葉、馬齒莧、郁金、丹參、生石膏、牛蒡子、白芍、知母、半夏、烏藥、陳皮、茯茶、天冬、白蒺藜、僵蠶、麥冬,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干機內,于45。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lh;稱取上述經烘干后的防風12克、荊芥12克、白茅根18克、雙花18克、黃芩12克、連翹18克、紫花地丁18克、菊花12克、公英35克、三棱7克、莪術7克、丹皮12克、梔子12克、花粉18克、烏梅12克、威靈仙18克、紫草18克、板藍根18克、大青葉18克、馬齒莧12克、郁金12克、丹參18克、生石膏35克、牛蒡子18克、白芍12克、知母12克、半夏12克、烏藥12克、陳皮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白蒺藜18克、僵蠶12克、麥冬12克。之后,將上述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其余原料藥進行混合。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35克放入水中煎制20分鐘;之后將上述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再煎制25分鐘;將上述經煎制后的中藥進行過濾,將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25分鐘;將上述兩次煎制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得到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l良中藥水劑。實施例4選擇優質原料藥防風、荊芥、白茅根、雙花、黃芩、連翹、紫花地丁、菊花、公英、三棱、莪術、丹皮、梔子、花粉、烏梅、威靈仙、紫草、板藍根、大青葉、馬齒莧、郁金、丹參、生石膏、牛蒡子、白芍、知母、半夏、烏藥、陳皮、茯薈、天冬、白蒺藜、僵蠶、麥冬,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干機內,于45'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lh;將上述烘干后的藥材進行粉碎,并過200目篩;稱取上述經烘干粉碎后的防風IO克、荊芥10克、白茅根15克、雙花15克、黃芩10克、連翹15克、紫花地丁15克、菊花10克、公英30克、三棱6克、莪術6克、丹皮10克、梔子1G克、花粉15克、烏梅10克、威靈仙15克、紫草15克、板藍根15克、大青葉15克、馬齒莧10克、郁金10克、丹參15克、生石膏30克、牛蒡子15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半夏10克、烏藥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天冬IO克、白蒺藜15克、僵蠶10克、麥冬10克。之后,將上述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其余原料藥進行混合。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30克放入水中煎制25分鐘;之后將上述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再煎制25分鐘;將上述經煎制后的中藥進行過濾,將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25分鐘;將上述兩次煎制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得到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水劑。實施例5選擇優質原料藥防風、荊芥、白茅4艮、雙花、黃芩、連翹、紫花地丁、菊花、公英、三棱、莪術、丹皮、梔子、花粉、烏梅、威靈仙、紫草、板藍根、大青葉、馬齒莧、郁金、丹參、生石膏、牛蒡子、白芍、知母、半夏、烏藥、陳皮、茯苓、天冬、白蒺藜、僵蠶、麥冬,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干機內,于5(T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0.5h;稱取上述經烘干后的防風15克、荊齊15克、白茅根20克、雙花20克、黃芩15克、連翹20克、紫花地丁20克、菊花15克、公英40克、三棱9克、莪術9克、丹皮15克、梔子15克、花粉20克、烏梅15克、威靈仙20克、紫草20克、板藍根20克、大青葉20克、馬齒莧15克、郁金15克、丹參20克、生石膏40克、牛蒡子20克、白芍15克、知母15克、半夏15克、烏藥l5克、陳皮l5克、茯苓15克、天冬15克、白蒺藜20克、僵蠶15克、麥冬15克。之后,將上述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其余原料藥進行混合。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38克放入水中煎制35分鐘;之后將上述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再煎制35分鐘;將上述經煎制后的中藥進行過濾,將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35分鐘;將上述兩次煎制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得到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水劑。實施例6選擇優質原料藥防風、荊芥、白茅根、雙花、黃芩、連翹、紫花地丁、菊花、公英、三棱、莪術、丹皮、梔子、花粉、烏梅、威靈仙、紫草、板藍根、大青葉、馬齒莧、郁金、丹參、生石膏、牛蒡子、白芍、知母、半夏、烏藥、陳皮、茯苓、天冬、白蒺藜、僵蠶、麥冬,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干機內,于45'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lh;將上述烘干后的藥材進行粉碎,并過200目篩;稱取上述經烘干粉碎后的防風10克、荊芥10克、白茅根15克、雙花15克、黃茶10克、連翹15克、紫花地丁15克、菊花10克、公英30克、三棱6克、莪術6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花粉15克、烏梅10克、威靈仙15克、紫草15克、板藍根15克、大青葉15克、馬齒莧10克、郁金10克、丹參15克、生石膏30克、牛蒡子15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半夏10克、烏藥10克、陳皮10克、茯茶10克、天冬IO克、白蒺藜15克、僵蠶10克、麥冬10克。之后,將上述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其余原料藥進行混合。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30克放入水中煎制20分鐘;之后將上述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再煎制20分鐘;將上述經煎制后的中藥進行過濾,將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20分鐘;將上述兩次煎制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得到本發明所述的治療牛皮褲的內服中藥水劑。上述實施例中,給出的是水劑型內服藥物,作為可以變換的實施方式,該藥物可以通過使用常規的制備方法,將其制備成沖劑顆粒、片劑、膠嚢、水丸、蜜丸。實驗例給藥方法為將上述實施例中制備得到的水劑型內服中藥,分兩次于一日內服用,服用時間為飯后半小時。療程7次為一療程為了表明該內服中藥的治療效果,本發明經21350例系統臨床觀察,該21350例患者中,紅皮癥型牛皮癬患者150例,膿包型牛皮癬患者5100例,尋常型急性點狀牛皮褲患者11840例,尋常型慢性斑片狀牛皮癬患者4260例。在上述臨床觀察的過程中,并對上述患者進行記錄其病史、病情、年齡及療效的工作。臨床治療效果的判斷標準為臨床治愈皮損完全消失或僅留幾個不明顯的小點皮瘆。顯效皮滲85%以上消退,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滲消退30%-80%之間,瘙癢減輕。無效皮滲消退不明顯或加重。上述臨床療效記錄如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在此,隨附上述臨床資料的部分典型病例,以此說明該治療牛皮褲的內服中藥的臨床療效病癥一紅皮癥型牛皮癬患者喬軍男,16歲,內蒙古巴市臨河達丹鄉學生。患者全身起點狀,斑片狀銀屑病十年余。當時被雨水淋濕后出現背部和前胸起紅色小丘滲,上面有白色鱗屑,刮后有點狀出血,曾在杭后、前旗和臨河二七九等醫院治療后一直無效。98年秋季病情加重。查體頭皮軀干四月支及手足皮膚均布滿紅斑、丘疹。有10多片(3x10大小膿皰黃痂),身體曲側,鈹褶處均有潰爛黃痂和膿皰,自覺全身皮膚疼痛,尤以頸部/腋下/腹股溝疼痛更甚,皮損面積占全身面積的95%以上。當時伴有淋巴結腫大,體溫39.5°C,脈細數,大便干,口干等。經服用本發明所述的內服中藥8個療程后痊愈,全身皮膚均正常,體溫淋巴結腫亦正常,治療時間僅為二月。99年追訪一直未復發。患者莫日根男,57歲,呼市軍區干部。患者全身大面積銀屑病三十余年。當時部隊野營拉練受潮受風后軀干、四肢出現點狀皮滲,基底部鮮紅,上面覆蓋白色鱗屑,曾在北京協和醫院、呼市附院、阿爾山療養院治療無效。2001年病情加重。查體頭面、軀干、四肢皮膚布滿密集紅色丘疹,上面覆蓋有白色鱗屑,手、肘、膝蓋等部位皮損連成大片狀,約占全身面積的99%,四肢發硬的鱗屑約有錢幣厚,活動受限,同時伴有體溫升高、淋巴結腫大、口干、口渴、心煩、舌紅等癥狀。服用本發明所述的內服中藥15個療程后痊愈。2002年追訪一直未復發。病癥二膿包型牛皮褲患者崔玉清男,57歲,內蒙古巴市磴口工地農民。患者手足心出現膿皰八年余,在當地、4艮川、臨河等地看過無效。查體手足心布滿黃色膿皰,局部紅肺、疼痛、脫皮、瘙癢、活動受限,舌質紅,^脈細數。1994年服用本發明所述的內服中藥8個療程后痊愈,皮膚完全恢復正常。96年追訪一直未復發。病癥三尋常型急性點狀牛皮癬患者圖雅女,45歲,內蒙古集寧市農民。患者全身起紅色小丘疹,上邊分泌鱗屑十余年,在呼市、集寧等地治療無效。查體全身布滿密集點狀紅色小丘瘆,丘瘆上分泌銀白色鱗屑,刮后有出血點,大腿外側較伴有口干、口渴、頭暈、咽痛、大便秘、舌質紅、脈細數。2001年開始服用本發明所述的內服中藥,服用僅4個療程,全身紅色小丘滲即完全消失,皮膚恢復正常。2002年追訪一直未復發。患者金樂女,18歲,內蒙古包頭市學生。患者2001年全身起紅色點狀丘滲,在包頭市醫院診斷為急性點狀牛皮褲,在呼市、包頭等多家醫院治療無效。查體全身皮膚有較多的紅色丘滲,上面分泌有白色鱗屑,刮后有網狀出血點,頭皮、面部、四肢均有,伴有口干、口渴、舌質紅、脈細數。經服用本發明所述的內服中藥3個療程后即痊愈。2002年追訪一直未復發。病癥四尋常型慢性斑片狀牛皮痺患者巴圖烏力吉男,57歲,內蒙古錫盟正黃旗牧民。患者1993年全身出現紅色小丘滲,繼而連成斑片狀,曾在錫盟、呼市大醫院治療多年無效。查體全身大片狀紅斑,紅斑上分泌很多白色鱗屑,頭皮及四肢鱗屑很厚。鱗屑刮后出現網狀出血點,四肢關節屈伸不利,舌質紅,少津,脈弦數。2001年開始服用本發明所述的內服中藥,12個療程后,全身紅斑、鱗屑完全消失。2002年追訪一直未復發。雖然本發明已經通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但是,本專業普通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未超出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任何形式和細節的變化,均屬于本發明所要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其特征在于,該內服中藥的原料藥的重量份為防風5~15、荊芥5~15、白茅根10~20、雙花10~20、黃芩5~15、連翹10~20、紫花地丁10~20、菊花5~15、公英20~40、三棱2~9、莪術2~9、丹皮5~15、梔子5~15、花粉10~20、烏梅5~15、威靈仙10~20、紫草10~20、板藍根10~20、大青葉10~20、馬齒莧5~15、郁金5~15、丹參10~20、生石膏20~40、牛蒡子10~20、白芍5~15、知母5~15、半夏5~15、烏藥5~15、陳皮5~15、茯苓5~15、天冬5~15、白蒺藜10~20、僵蠶5~15、麥冬5~1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中藥原料藥的重量份為防風8~12、荊芥8~12、白茅才艮12~18、雙花12~18、黃茶8~12、連翹12~18、紫花地丁12~18、菊花8~12、公英25~35、三棱5~7、莪術5~7、丹皮8~12、梔子8~12、花粉12~18、烏;f每8~12、威靈仙12~18、紫草12~18、板藍根12~18、大青葉12~18、馬齒莧8~12、郁金8~12、丹參12~18、生石膏25~35、牛蒡子12~18、白芍8~12、知母8~12、半夏8~12、烏藥8~12、陳皮8~12、茯薈8~12、天冬8~12、白蒺藜12~18、僵蠶8~12、麥冬8~12。3、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中藥原料藥的重量份為防風IO、荊芥IO、白茅根15、雙花15、黃茶IO、連翹15、紫花地丁15、菊花IO、公英30、三棱6、莪術6、丹皮IO、梔子IO、花粉15、烏梅IO、威靈仙15、紫草15、板藍根15、大青葉15、馬齒莧10、郁金10、丹參15、生石膏30、牛蒡子15、白芍IO、知母IO、半夏IO、烏藥IO、陳皮IO、茯茶IO、天冬IO、白蒺藜15、僵蠶IO、麥冬IO。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任一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服中藥的劑型為水劑、粉劑或蜜丸。5、權利要求1或2或3任一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的水劑制備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l)選擇優質原料藥藥材,將上述藥材置于烘千機內,于3550。C對上述藥材進行烘干;(2)稱取特定重量份的經烘干的原料藥,將稱取好的除生石膏之外的原料藥進行混合;(3)將未混合的稱取好的生石膏放入水中進行煎制10-35分鐘,之后將經步驟(2)混合后的原料藥放入,煎制10~35分鐘;(4)將經步驟(3)后過濾得到的藥渣進行二次煎制,煎制時間為10~35分鐘;(5)將步驟(3)和步驟(4)得到的水劑混合即可。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的水劑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2)對經烘干后的原料藥進行混合之前,對所述原料藥進行粉碎,并過200目篩。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牛皮癬的內服中藥,它是以防風、荊芥、白茅根、雙花、黃芩、連翹、紫花地丁、菊花、公英、三棱、莪術、丹皮、梔子、花粉、烏梅、威靈仙、紫草、板藍根、大青葉、馬齒莧、郁金、丹參、生石膏、牛蒡子、白芍、知母、半夏、烏藥、陳皮、茯苓、天冬、白蒺藜、僵蠶、麥冬為原料藥,并進一步公開了上述內服中藥水劑的制備方法。臨床醫學實踐證明,該內服中藥對治療牛皮癬有特效,且愈后不易復發。文檔編號A61K9/14GK101264288SQ20081008891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申請日期2008年4月7日優先權日2008年4月7日發明者張志英申請人:張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