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奶瓶防脹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嬰兒吸吮奶汁用的奶瓶裝置,尤其是一種防 脹氣奶瓶。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所銷售的用于嬰兒吃奶的奶^f瓦,因嬰兒在吸吮奶汁 的過程中,容易使空氣隨呼吸進入奶瓶內,而使奶瓶內的奶有扎堆式 的氣泡產生,這些含有氣泡的奶又被嬰兒吸吮后進入腹內,累積達一定數量后,嬰兒就易出現吐奶現象,如打嗝、哈奶、脹氣等;時間長 了,甚至易誘發氣管、嗓子、鼻腔疾患,如嬰兒用力吸吮所引起的中 耳炎等,且采用這種奶瓶,增大了奶水中微量元素(維生素C)的流 失,不利于嬰兒的健康成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市場上公開了一種 奶瓶,奶瓶的濾奶器置于奶瓶的瓶身內,它與瓶蓋、奶嘴配合連接, 所述濾奶器呈中空的形狀,它由進氣蓋和進氣座配合連接構成,所述 進氣蓋上設置有與外界聯通的進氣孔,進氣蓋與進氣座配合后,在進 氣座上設置有一進奶耳,進奶耳上套置有塑料開閉閥,當嬰兒吸奶時, 塑料開閉閥被吸開,位于奶瓶底部的奶,通過開閉閥進入濾奶器后, 再經過奶嘴而進入嬰兒口腔;奶被吸出后,空氣也需從開閉閥中進入 瓶內,它雖解決了奶瓶防脹氣的問題,但卻因形成了吸奶、進氣共用 一個通道,存在易漏奶和防脹氣效果較差的缺陷,因而這種結構還需 要作進一步改進。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徹底打破現有技術,從而更好提高嬰兒吃奶 時所產生氣泡的處理效率,而提供的一種奶瓶防脹氣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奶瓶防脹氣裝置,它由瓶蓋、奶嘴、套蓋、濾奶器、開 閉閥、吸奶管依序組合而成,濾奶器上設置有進氣孔,進氣孔與濾奶 器的中空容腔相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奶器的進氣套管與濾奶器 的中空容腔相連通,開閉閥與進氣套管對接配合后,容置于吸奶管的 管體內。如上所述的奶瓶防脹氣裝置,所述開閉閥上設置有通孔,開閉閥底部設置有與所述通孔連通的半球冠形塑料殼體,所述半球冠形塑料 殼體上設置有一刀口,利用塑料的延展性,使該刀口處通氣打開,通 液則因液體的粘;帶和表面張力而關閉,起到閥的作用。如上所述的奶瓶防脹氣裝置,所述開閉閥上設置有凸環,其外徑 與進氣套管外徑相同,便于開閉閥與進氣套管對接配合后,容置于吸 奶管和管體內。當奶瓶裝入奶汁蓋好套蓋后,濾奶器上進氣孔與外界連通,從而 形成進氣孔至中空容腔到進氣套管,再到開閉閥,再到吸奶管而進入 瓶內的通道,起到防脹氣的功能。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防脹氣奶瓶結構復雜,防脹氣效果不理想 和易漏奶的缺陷。
圖l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圖。圖2是圖1中濾奶器、開閉閥、吸奶管組合結構圖。 圖3是圖2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l至附圖3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參見圖1、圖3,提供一種奶瓶防脹氣裝置,它由瓶蓋1、奶嘴2、 套蓋3、濾奶器4、開閉閥5、吸奶管6依序組合而成,濾奶器4上 設置有進氣孔42,進氣孔42與濾奶器4的中空容腔"相連通,所 述濾奶器4的進氣套管41與濾奶器4的中空容腔43連通,開閉閥5 與進氣套管41對接配合后,容置于吸奶管6的管體61內。如上所述的奶瓶防脹氣裝置,所述開閉閥5上設置有通孔53, 開閉閥5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通孔連通的軟體的半球冠形塑料殼體 52,所述半球冠形塑料殼體52上設置有一刀口,利用塑料的延展性, 使該刀口處通氣打開,遇液則因液體的粘滯和表面張力而關閥,起到 閥的作用。如上所述的奶瓶防脹氣裝置,所述開閉閥上設置有凸環51,其 外徑與進氣套管41外徑相同;便于開閉閥5與進氣套管41對接配合 后,容置于吸奶管6的管體61內。當奶瓶裝入奶汁蓋好套蓋后,濾奶器4上的進氣孔42與外界連 接,從而形成進氣孔42至中空容腔43至進氣套管41,再到開閉閥5, 再到吸奶管6而進入瓶內的通道,改善了防脹氣的效果;它與吸奶的 通道分設,不形成相互干擾,因而杜絕了漏奶現象。本實用新型選用食用級PC塑料材料制作。
權利要求1、一種奶瓶防脹氣裝置,它包括奶瓶內設置的濾奶器組成,濾奶器上設置有進氣孔,進氣孔與濾奶器的中空容腔相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奶器的進氣套管與濾奶器的中空容腔連通,開閉閥與進氣套管對接配合后,容置于吸奶管的管體內。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奶瓶防脹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閥 上設置有通孔,開閉閥底部設置有與所述通孔連通的半球冠形塑料殼 體,所述半球冠形塑料殼體上設置有一刀口。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奶瓶防脹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閥 上設置有凸環,其外徑與進氣套管外徑相同。
專利摘要一種奶瓶防脹氣裝置,它由瓶蓋、奶嘴、套蓋、濾奶器、開閉閥、吸奶管依序組合而成,濾奶器上設置有進氣孔,進氣孔與濾奶器的中空容腔相連通,所述濾奶器的進氣套管與濾奶器的中空容腔連通,開閉閥與進氣套管對接配合后,容置于吸奶管的管體內;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防脹氣奶瓶結構復雜,防脹氣效果不理想和易漏奶的缺陷。
文檔編號A61J9/04GK201119998SQ20072011292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6日
發明者張連盛 申請人:張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