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屬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痹癥(Bi syndrome)是由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癥。寒濕痹癥是臨床上一種常見多發的,易于反復發作的疑難癥,類似西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于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產生本病。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寒痹);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
目前治療寒濕痹痛藥物多為口服或外敷貼劑,療效欠佳。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克服了上述治療寒濕痹痛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它全部選用天然中草藥,有效提高寒濕痹痛治療效果。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該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份為桃仁1、威靈仙1、海風藤1、五加皮1、枳殼1、防風1、杏仁1、澤瀉1、地榆1、天麻1、川烏1、豬苓1、石脂1、白蘞1、赤芍1、薄荷1、山藥1、首烏1、羌活1、苦參1、青皮1、黃苓1、補骨脂1、熟地1、香附1、遠志1、半夏1、獨活1、荊芥1、麻黃1、蓯蓉1、草烏1、白芷1、陳皮1、銀花1、牛膝1、附子1、木通1、官桂1、僵蠶1、川斷1、桔梗1、當歸1、知母1、茵陳1、細辛1、川柏1、烏藥1、生地1、杜仲1、蒼術1、玄參1、蒺藜1、山甲1、白術1、青風藤1、菟絲子1、蜈蚣1、血竭1、丁香1、木香1、乳香1、沒藥1、川芎1、樟腦1/8、東丹30和麻油300。
配制藥物時,用麻油將藥物煎熬,至色枯,去渣,再煎油到“滴水成珠”下丹,去火毒后,將膏藥攤涂于牛皮紙上,稍晾后對折保存即得。
藥理作用桃仁破血行瘀,潤燥滑腸。治經閉,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威靈仙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海風藤辛、苦,微溫。歸肝經。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五加皮性溫,味辛,無毒。入肝、腎經。祛風濕,通關節,強筋骨。治痿痹,拘攣疼痛,風寒濕痹,足膝無力,皮膚風濕及陰痿囊濕。
枳殼苦、辛、酸,溫。歸脾、胃經。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于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防風發表,祛風,勝濕,止痛,解痙。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
杏仁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于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
澤瀉甘,寒。歸腎、膀胱經。利小便,清濕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
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天麻平肝息風止痙。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
川烏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赤石脂甘、酸、澀,溫。澀腸,止血,生肌斂瘡。用于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不斂,濕疹。
白蘞味甘,性微寒。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疼消腫的功能。用于癰腫瘡瘍、瘰疬、燙傷、扭挫傷;外用于癰、癤、蜂窩組織炎、淋巴結炎等。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薄荷止痛止癢、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首烏補肝,益腎,養血,祛風。治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等。羌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疳積,急性扁桃體炎,痔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疬,燙傷。
秦皮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收澀,明目。用于熱痢,泄瀉,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黃苓瀉實火,解熱渴,利小腸,止血安胎。風熱濕熱頭痛,熱嗽喉腥,定喘嗽,黃疸,血熱,吐、衄、崩、漏,目翳腫痛,乳癰,發背。
補骨脂性溫,味辛、苦。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用于陽痿遺精、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白癜風、斑禿。
熟地具有補血滋陰功效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癥。
香附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疏肝益氣,活血調經。
遠志苦、辛、溫。歸心、腎、肺經。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獨活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荊芥解表散風,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后血暈。
麻黃治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
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主治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草烏性熱,味辛、苦。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白芷祛風,燥濕,消腫,止痛。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陳皮苦、辛,溫。歸肺、脾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銀花清熱,解毒。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疬,痔漏。
牛膝逐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用于經閉癥瘕,胞衣不下,關節痹痛,足痿筋攣,尿血血淋,跌撲損傷。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木通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
官桂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暖脾胃,通血脈,殺蟲止痢。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僵蠶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用于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
川斷治腰背酸痛,足膝無力,胎漏,崩漏,帶下,遺精,跌打損傷,金瘡,痔漏,癰疽瘡腫。
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利水消腫、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菌陳清熱利濕,解毒療瘡。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
細辛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牙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
川柏治熱痢,泄瀉,消渴,黃疸,夢遺,淋濁,痔瘡,便血,赤白帶下,骨蒸勞熱,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瘡瘍腫毒。
烏藥性味性溫,昧辛。順氣止痛,溫腎散寒。用于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生地清熱涼血,用于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養陰生津,內熱消渴。
杜仲治腰脊酸疼,肢體痿弱,遺精,滑精,五更泄瀉,虛勞,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動不安,胎漏欲墮,胎水腫滿,滑胎,高血壓。
蒼術健脾,燥濕,解郁,辟穢,散寒解表。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痹,足痿,夜盲。
玄參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功能滋陰,降火,除煩,解毒。主治軟堅散結、治療痰火熱結所致的腫節、包塊,乃治療癭瘤之上品。
蒺藜平肝解郁,祛風明目。用于肝陽眩暈頭痛,肝郁脅痛,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癥。
山甲咸,微寒。歸肝、胃經。通經下乳,消腫排膿,搜風通絡。用于經閉癥瘕,乳汁不通,癰腫瘡毒,關節痹痛,麻木拘攣。
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青風藤苦、辛歸肝、脾經,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用于風濕痹痛,關節腫脹,麻痹瘙癢。
菟絲子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用于陽痿遺精,尿有余瀝,遺尿尿頻,腰膝酸軟,目昏耳鳴,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蜈蚣敗毒抗癌、息風解痙、退炎治瘡。
血竭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治跌打腫痛,內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
丁香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癥。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煨木香實腸止瀉。用于泄瀉腹痛。
乳香調氣,活血,止痛,追毒。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后瘀血刺痛。
川芎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治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
沒藥苦,辛,平,無毒。肝,脾,心,腎經。活血定痛,消腫生肌,主治跌打損傷,金瘡,筋骨,心腹諸痛,癥瘕,經閉,癰疽腫痛,瘡瘍潰后久不收口。
樟腦辛,溫。通竅辟穢,溫中止痛,利濕殺蟲。用于寒濕吐瀉,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癬、齲齒作痛。
東丹辛微寒,有毒。入心、脾、肝經。拔毒生肌。用于各種瘡癤,黃水濕瘡,潰瘍久不收口,有拔毒、防腐、止癢、收斂作用。
麻油甘、涼,具有潤腸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能提高痹癥的治療效果,縮短療程。
典型病例例一曹某,女,54,患者經常腿寒,發涼,寒氣竄到頭上,伴有頭、眼眶疼,眼花等癥狀,使用該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治療后,痊愈。
例二王某,女,56歲,患者經常性右膝關節疼痛,引及臀部步履維艱,尤以久坐起行為甚,系寒濕痹癥。使用該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治療一段時間后,痊愈。
具體實施例方式
例一一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按下述重量份為桃仁1、威靈仙1、海風藤1、五加皮1、枳殼1、防風1、杏仁1、澤瀉1、地榆1、天麻1、川烏1、豬苓1、石脂1、白蘞1、赤芍1、薄荷1、山藥1、首烏1、羌活1、苦參1、青皮1、黃苓1、補骨脂1、熟地1、香附1、遠志1、半夏1、獨活1、荊芥1、麻黃1、蓯蓉1、草烏1、白芷1、陳皮1、銀花1、牛膝1、附子1、木通1、官桂1、僵蠶1、川斷1、桔梗1、當歸1、知母1、茵陳1、細辛1、川柏1、烏藥1、生地1、杜仲1、蒼術1、玄參1、蒺藜1、山甲1、白術1、青風藤1、菟絲子1、蜈蚣1、血竭1、丁香1、木香1、乳香1、沒藥1、川芎1、樟腦1/8、東丹30和麻油300。
配制藥物時,將諸藥浸于麻油中7~10天后先用文火煎熬2小時,改用急火煎藥。至色枯,去渣,再將油熬。俟油溫達300℃以上。油“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將鍋離開火源,在攪拌狀態下緩慢將東丹篩入練藥油中,至油丹完全皂化(出現大量泡沫膏藥變成黑褐色,取少許滴入冷水中,捏之軟而不粘手)。
將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熱以細流狀傾入冷水中浸泡4~7日,將膏塊置鍋中。用小火加熱熔化待溫度了下降至60~70℃時加入樟腦,攪勻,保溫在50~60℃。攤涂于牛皮紙上,稍晾后對折保存即得。
權利要求
1.一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按下述重量份為桃仁1、威靈仙1、海風藤1、五加皮1、枳殼1、防風1、杏仁1、澤瀉1、地榆1、天麻1、川烏1、豬苓1、石脂1、白蘞1、赤芍1、薄荷1、山藥1、首烏1、羌活1、苦參1、青皮1、黃苓1、補骨脂1、熟地1、香附1、遠志1、半夏1、獨活1、荊芥1、麻黃1、蓯蓉1、草烏1、白芷1、陳皮1、銀花1、牛膝1、附子1、木通1、官桂1、僵蠶1、川斷1、桔梗1、當歸1、知母1、茵陳1、細辛1、川柏1、烏藥1、生地1、杜仲1、蒼術1、玄參1、蒺藜1、山甲1、白術1、青風藤1、菟絲子1、蜈蚣1、血竭1、丁香1、木香1、乳香1、沒藥1、川芎1、樟腦1/8、東丹30和麻油30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屬中藥領域。制成其有效成分的原料為桃仁、威靈仙、海風藤、五加皮、積殼、防風、杏仁、澤瀉、地榆、天麻、川烏等60余種中藥各一份,以及樟腦1/8份、東丹30份和麻油300份。配制藥物時,用麻油將藥物煎熬,至色枯,去渣,再煎油到“滴水成珠”下丹,去火毒后,將膏藥攤涂于牛皮紙上,稍晾后對折保存即得。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種外用治療寒濕痹痛的膏劑能提高痹癥的治療效果,縮短療程。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1049437SQ20071001549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11日
發明者張燕, 宋振江, 張梅, 李忠鸞 申請人:張燕, 宋振江, 張梅, 李忠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