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吸液物品,尤其涉及一種使用中防止液體向兩側外漏或外滲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
背景技術:
目前最常用的衛生巾一般均是帶有護翼的平面狀,在平常流量一般時使用時比較為適用,但是在短時大流量時,巾身吸收常會發生不及時情況,此時液體則會從中間的吸收區迅速向兩側擴散,雖然有護翼,但也不能阻止液體向兩側滲漏。特別在使用時護翼是折疊貼于內褲底部的,液體更易從護翼與面向液體排泄部位的表層連接部分發生滲漏而弄臟內褲。同時,在使用時護翼折疊貼于內褲底部后會形成一個角度,處于該角度的表層直接與人體皮膚接觸,人體在使用時會有不適,特別是在運動過程中,護翼折疊位置與人體皮膚接觸的摩擦較大,更易造成不適。另外,當人體處于睡眠狀態時,只能保持仰臥來避免側邊滲漏的發生,但對于習慣側臥的人卻無法保持整夜仰臥,而在熟睡時無意識翻身而不能避免這種現象發生。
為盡量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目前市面也出現了在縱向兩側邊設置防護邊的衛生巾,但是現有的防護邊均是直接從護翼處立起,并向巾身的吸收區內折疊的,所以在正常使用中防護邊并不像希望的那樣能夠立在敏感部位起到阻擋作用,反而會壓住衛生巾吸收區,導致液體向巾身兩側外漏。而且目前的防護邊設置地較寬,從而在使用時不僅會被壓向吸收區,而且還會因為與人體接觸的面積大而導致感覺不適,尤其是穿薄衣物的季節,穿戴具有寬防護邊的衛生巾不僅會讓人覺得氣悶,而且還非常容易顯露,從而在穿戴時間內無法穿著合適并顯身材的衣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在使用時阻隔液體向兩側滲漏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衛生巾。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包括縱長形的主體,所述主體包括面向穿戴者排泄部分并具有液體穿透性能的吸濕層、面向內衣內表面的底層及吸收液體的吸濕芯,所述主體還設有夾于底層與吸濕層之間的防護邊,所述防護邊沿巾身縱向延伸,其上設有彈性元件,并且防護邊與人體皮膚接觸的表面為弧面。
所述防護邊還包括自外層延伸的延伸層,所述延伸層與底層在寬度方向的側邊結合形成位于主體主吸收區橫向兩側的護翼。
所述防護邊包括內層、自內層彎折的外層及夾設在內層與外層之間的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
所述防護邊未與主體連接的端部具有卷曲端,所述卷曲端的卷曲空間內裝設有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
所述的卷曲空間內同時設有高柔軟度的填充物。所述防護邊未與主體連接的端部具有卷曲端,所述彈性元件設置在卷曲端上,且彈性元件的卷曲弧度與卷曲端的卷曲弧度相同。
所述彈性元件為片狀,其貼附與卷曲端面向人體的一面或者貼附于卷曲端背對人體的一面。
所述主體包括主吸收區、位于主吸收區前側的前段、及位于主吸收區后側的尾段,位于主吸收區的防護邊與底層之間的靠近底層方向的夾角小于或者等于90度。
位于所述前段與尾段的防護邊與主體的兩側粘合,并且所述前段、尾段、吸濕層與主吸收區形成立體兜狀。
所述防護邊由柔軟、高膨松、透氣并經憎水性樹脂處理的防水織物構成。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由于在主吸收區的側邊與底層之間夾設了防護邊,而且防護邊與人體皮膚接觸的表面設置為弧面,因此使用時就象欄桿扶手一樣的起到柔軟而支撐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使用舒適性。而且,防護邊設置于主體的兩側,在主吸收區的防護邊與護翼呈一定夾角,而位于前段及尾段的防護邊則是緊貼于前段及尾段的橫向兩側,因此防護邊將前段及尾段的兩側邊從底面向上兜起并半包圍住,使其呈自然立體狀,當液體向兩側流動時,可以由防護邊兩側邊緣先吸收、未來得及吸收的剩余部分液體再由防護邊阻擋、阻擋回的滲體再由防護邊和吸濕層同時吸收,因此起到更有效地防側漏、側滲作用;由于減少了防護邊的寬度,因此穿戴者也不會有氣悶的感覺,并且非常貼身,不容易從外部觀察到,適合女性愛美的天性;另外,防護邊采用柔軟、膨松、隔水材料構成,且防護邊的延伸層與吸液物品兩側及護翼的底層完全貼合,可減少與人體皮膚間摩擦,使用更為舒適、安全。
圖1為本實用新型吸液物品的俯視圖。
圖2為沿圖1中A-A線的剖面圖。
圖3為沿圖1中B-B線的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吸液物品第二實施方式的剖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吸液物品第三實施方式的剖面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吸液物品第四實施方式的剖面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吸液物品第五實施方式的剖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吸液物品使用狀態的剖面效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100包括主體1、設置于主體1兩側的護翼3。
所述主體1在縱向上包括位于穿戴者液體排泄部位的主吸收區M、以及位于主吸收區M前端并在使用時位于穿戴者排泄部位前方的前段N及使用時位于排泄部位后方的尾段O。所述主體1在厚度上包括面向液體排泄部位并具有液體滲透及透氣功能的吸濕層11、貼附于內衣(如短褲)內側并具有透氣但不透液功能的底層12、設置于吸濕層11橫向兩側的防護邊13、以及夾設于吸濕層11與底層12之間的吸濕芯(未圖示)。
所述吸濕層11與底層12在衛生吸液物品100的前段N、尾段O的自由端被密合以防止液體自吸濕層11與底層12結合的位置處滲漏,所述吸濕層11自主體1兩側分別向下彎折至側面包覆吸濕芯。所述吸濕層11及吸濕芯表面向下凹設有導流凹槽111,所述導流凹槽111有助于導引液體向吸濕芯內部滲透。
所述防護邊13包括內層131、自內層131彎折至與內層131接近平行或者貼合的外層132、自外層132彎折延伸的延伸層134、以及設置于內層131及外層132之間的彈性元件133,所述彈性元件133固定于內層131與外層132的轉折處,并且彈性元件133為圓柱體或者橢圓柱體,即彈性元件133的截面為圓形或者橢圓形。當所述彈性元件133的截面為橢圓形時,優選的,該橢圓形的長軸兩端分別與內層131及外層132相接,使得內、外層131、132的轉角處的弧度較大。由于彈性元件133的截面是圓形或者橢圓形,吸液物品100的防護邊與13與穿戴者腿部的接觸面為弧面,且弧面防護邊與人體皮膚接觸時就象欄桿扶手一樣起到柔軟而支撐的作用,而且由于僅設置彈性元件133,防護邊13的面積較小,在穿戴時不會讓使用者感覺氣悶,并且也不會從衣物中透出,符合目前市場上對輕薄吸液物品的需求。
所述護翼3設置于主吸收區M的橫向兩側,且護翼3由底層12及延伸層134疊合而成,且護翼3與防護板13的外層132之間夾設有一定夾角,且所述夾角不大于90度,因此護翼3在使用時可以方便地反向彎折而粘貼到內衣的外表面,而保持防護邊13的立起狀態。
優選的,所述防護邊13上還可以設置縱向或者橫向的褶皺(未圖示),以增加防護邊13的立體效果、及與人體皮膚接觸時的舒適感。而且由于防護邊13的存在,也可以省略吸液物品100的護翼3,使得吸液物品100僅包括主體1,且同時能夠保護防止側漏的功能,當未設置護翼3時,所述防護邊13的延伸層134直接與底層12結合,或者防護邊13未設置延伸邊134,而是外層132直接與底層結合,而且每一側防護邊13與主吸收區M的該側呈一定夾角,所述夾角不大于90度。
請同時參照圖3所示,位于前段N及尾段O上的防護邊13,所述外層132與延伸層134粘合在一起,由于位于主吸收區M段的防護邊13與護翼3之間是具有一定夾角,而防護邊13與前段N、尾段O的側邊緣是粘接的,因此前段N與尾段O在防護邊13的作用下從兩側向中間兜起,使整個吸液物品100的主體1呈立體狀,更有助于防止液體自兩側泄漏或者滲漏。
請參照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與圖2所示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防護邊13包括內層131、延伸邊134,所述內層131向外卷曲并形成具有C形或圓筒形的卷曲端135,所述卷曲端135內裝設有彈性元件133,所述卷曲端135截面的弧面至少為半圓弧。當然,所述防護邊13也可以包括內層131與外層132,所述卷曲端135由內層131、外層132同時卷曲形成,彈性元件133設于由內層131、外層132卷曲形成的卷曲端135內。上述彈性元件133的截面為圓形或者橢圓形。
請參照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與圖4所示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彈性元件133為片狀,而非圓柱或者橢圓柱狀,所述彈性元件133貼附于卷曲端135的內壁(即不與人體接觸的一側),并且彈性元件133隨著卷曲端135的卷曲而卷曲,其卷曲弧度與卷曲端135的卷曲弧度相同。
清參照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與圖5所示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片狀彈性元件133貼附于卷曲端外壁,即防護邊13通過彈性元件133與人體接觸,所述彈性元件133隨著卷曲端135的卷曲而卷曲,其卷曲弧度與卷曲端135的卷曲弧度相同。
請參照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與圖2所示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內層131與外層132的轉折處還均布有若干第二彈性元件136,所述第二彈性元件136平行于彈性元件133設置且圍設在彈性元件133之處,從而所述防護邊13的與人體皮膚接觸的邊緣更具有彈性及柔軟的支撐性能。
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使用時的剖面效果圖,在使用過程中,所述吸濕層11與人體排泄部位接觸,位于主吸收區M的防護邊13與護翼3呈一定夾角,所述夾角不大于90度,防護邊13將前段M及尾段O的兩側邊從底面向上兜起并半包圍住,使吸液物品100呈自然立體狀,當液體向兩側流動時,可以由防護邊13兩側邊緣先吸收、未來得及吸收的剩余液體部分再由防護邊13阻擋、阻擋回的滲體再由防護邊13和吸濕層11同時吸收,因此起到更有效地防側漏、側滲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吸液物品100不僅可以做成圖示的前段N與尾段O具有具同寬度的形狀,也可以做成前段N的寬度小而尾段O的寬度大的形狀,所述吸液物品100可以是日用型也可以夜用型。
另外,上述底層12可采用諸如包含有30~70%碳酸鈣和硫酸鋇的聚乙烯等的拉伸薄膜制成,吸濕層11可采用液體速滲性好的材料,諸如熱塑性合成纖維等構成的無紡布或打孔無紡布,以及具有0.1~5毫米的若干開孔的、厚度為0.01~0.1毫米的塑料薄膜制成,吸濕芯則可由高強吸濕材料(如小白紙、無塵紙、膨松無紡布等)構成,或者以由高強吸濕材料包裹絨毛漿加高分子組成。上述的防護邊13優選的由柔軟、高膨松、隔水材料構成,其中隔水材料是指將無紡布、一般織物或其它透氣性材料經憎水性樹脂處理構成的防水織物,例如防水布等。
優選的,所述底層12上涂有不干膠(未圖示),并且所述不干膠由方便剝離的離型紙(未圖示)保護,從而在未使用時所述吸液物品100不會粘附到其他物品上,并且使用時方便地將吸液物品100粘貼到內衣內表面。優選的,所述主吸收區M的寬度中間位置還可以設置為凸起狀(未圖示),所述凸起狀與液體排出部位形狀吻合,從而更有利于吸收液體。當然,所述凸起狀也可以設置在尾段O,從而更有效阻止后漏,或者凸起狀為自主吸收區M延伸到尾段O,從而不僅利于加快吸收液體,也利于有效阻止后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包括縱長形的主體,所述主體包括面向穿戴者排泄部分并具有液體穿透性能的吸濕層、面向內衣內表面的底層及吸收液體的吸濕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還設有夾于底層與吸濕層之間的防護邊,所述防護邊沿巾身縱向延伸,其上設有彈性元件,并且防護邊與人體皮膚接觸的表面為弧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邊還包括自外層延伸的延伸層,所述延伸層與底層在寬度方向的側邊結合形成位于主體主吸收區橫向兩側的護翼。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邊包括內層、自內層彎折的外層及夾設在內層與外層之間的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邊未與主體連接的端部具有卷曲端,所述卷曲端的卷曲空間內裝設有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卷曲空間內同時設有高柔軟度的填充物。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邊未與主體連接的端部具有卷曲端,所述彈性元件設置在卷曲端上,且彈性元件的卷曲弧度與卷曲端的卷曲弧度相同。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元件為片狀,其貼附與卷曲端面向人體的一面或者貼附于卷曲端背對人體的一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包括主吸收區、位于主吸收區前側的前段、及位于主吸收區后側的尾段,位于主吸收區的防護邊與底層之間的靠近底層方向的夾角小于或者等于90度。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前段與尾段的防護邊與主體的兩側粘合,并且所述前段、尾段、吸濕層與主吸收區形成立體兜狀。
10.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邊由柔軟、高膨松、透氣并經憎水性樹脂處理的防水織物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兩側設置防護邊的吸液物品,包括縱長形的主體,所述主體包括面向穿戴者排泄部分并具有液體穿透性能的吸濕層、面向內衣內表面的底層及吸收液體的吸濕芯,所述主體還夾設于底層與吸濕層之間的防護邊,所述防護邊與人體皮膚接觸的表面為弧面。穿戴者穿戴上述吸液物品會感覺更舒適,由于防護邊的弧形接觸面較小,使用者不會有氣悶感覺;防護邊從吸濕層下沿巾身縱向延伸于吸濕層的左、右兩側,將吸濕芯左右兩邊緣處從縱下向縱上方兜起,當液體向兩側流動時,吸濕芯與防護邊就先吸收液體,剩余液體被防護邊阻擋住,然后再被吸濕芯吸收,因此能夠更有效防止側漏。
文檔編號A61F13/475GK2907604SQ20062011363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9日
發明者陳鶯, 劉瑩, 童澤洲, 肖德君 申請人:梁亮勝